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湖南抗战隐秘往事:以笔为枪 救亡百刊在湘呐喊
2017-10-16 17:25:27  来源:三湘都市报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日报》报头,由田汉题写。

  (《抗战日报》报头,由田汉题写。)

 沅陵县马坊界1号的《抗战日报》旧址大门。记者 戴鹏 摄

  ( 沅陵县马坊界1号的《抗战日报》旧址大门。记者 戴鹏 摄)

  八年血战,七十年过去,硝烟已远,历史有回声。将镜头切换到70年前,湖南虽处内陆,却是抗战最后的主战场。

  6大会战,日寇遭遇前所未有的顽强阻击,在芷江举起了白旗,侵略者的“辉煌与梦想”尽殇于此。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国有难,湘人在。八年全面抗战,210万湖湘青年投身前线。在这场战争中,湘人承担了惨重的牺牲。在此之前,湖南作为后方,在人财物力上,也给全国抗战以有力支援。

  一湘守河山,你我怎能遗忘?今日起,三湘都市报推出“一湘守河山”系列报道,解密历史,缅怀先烈,亦庆贺并纪念那场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

  ■记者 戴鹏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战事。之后,华北沦陷、南京沦陷、上海沦陷、武汉沦陷……

  狼烟四起,民族危殆。

  危亡之际,即使身陷他乡,颠沛流离中,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驻足湖南,以笔为枪。

  1938年,《抗战日报》、《观察日报》、《中苏半月刊》……近百种抗日救亡刊物在湖南为抗战呐喊。

  在这些湘刊之上,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叶公超、金岳霖、吴宓、柳无忌……一大批文人教授走出象牙塔,为抗战疾呼。砥砺之中,笔吐锋芒,“弦诵不绝”以报国。

  【深巷遗址】

  柔弱书生抬来笨重印刷机

  8月25日,沅陵,小雨。

  马坊界深幽的巷子里,隐藏着一栋上世纪30年代的民房。因年久失修,木质结构部分早已开始腐烂,土泥巴墙也已倒塌。

  今年50岁的李建国不曾想到,上世纪90年代父亲低价买下的这栋房子,竟是70多年前中国抗战统一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抗战日报》遗址。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前夕,因为武汉沦陷,长沙频遭敌机轰炸,《抗战日报》被迫由长沙迁往怀化沅陵。这栋房子当时的主人周举仁,低价租给了这些柔弱却抬着笨重印刷机的书生们。

  当年底,《抗战日报》得以在沅陵复刊。当地人回忆,当时办报条件极其艰苦,马坊界1号不仅是复刊后《抗战日报》的编辑室、印刷地、印刷车间,报社10余名工作人员,也都挤住在这26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中。

  这里曾彻夜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一张张宣传抗日救亡的报纸从此传递到湖南各地。

  【以笔为旗】

  老墙里发现“珍贵母报”

  李建国并不知道,前年重新装修这栋老宅时,发现裱糊在墙上最里层的数十份报纸就是《抗战日报》。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批该报原件。

  8月25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在沅陵史志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详细阅读了这一批1938年在沅陵复刊发行的《抗战日报》内容。这些报纸均为4开版,每日一期,每期一张。报头由田汉题写,作者中不乏徐特立、郭沫若等大家。

  第一版刊登评论性文章和抗战的要闻;第二、三版刊登抗战的宣传文章以及大量战地故事;第四版则刊登国际新闻,还有“抗战妇女”、“抗战青年”、“抗战儿童”等专栏,内容颇丰。

  田汉在《编辑室的启示》一文中清晰写出办报意图:团结各方力量,特别是文化界的力量,援助抗战。

  对此,创刊人之一廖沫沙在回忆录中也提到:1938年1月28日,《抗战日报》在长沙皇仑坪一家电影院的楼上创刊,作为上海《救亡日报》的姊妹报出版。

  田汉、廖沫沙、周立波先后任总编,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团结抗日的一切力量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致剧社】

  再饿,也要唱出那一腔抗日热血

  当湖南的报纸在为抗战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时,无法被遗忘的还有“一致剧社”。

  “我们虽不是携枪杀敌的战士,却有演剧的武器捍卫家邦。……”这是著名作曲家田汉、音乐家冼星海为“一致剧社”分别谱写的歌词和歌曲。

  1938年,上海、苏州的一批文化名人撤退至长沙,为适应抗战需要,在中共的领导下,是年9月成立了“长沙一致抗敌流动宣传队”,也就是“一致剧社”。

  长沙文夕大火之后,“一致剧社”40多人开始长途跋涉,决定到偏远山区湘西去唤醒民众、发动抗战。

  即便在社员们长期只能吃素面、光饭、豆豉的情况下,他们连续在湘西公演《古城怒吼》、《塞上风云》、《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

  “一致剧社”演员们真挚精湛的表演,鼓舞了当地民众,推动了湘西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多校入湘】

  文人至此,唯有“弦诵不绝”报国

  杀敌声与呐喊声中,另一股隐忍强劲的大潮也在集结。一批批的青年与导师们冲出沦陷区,去建造战火纷飞下的另一座校园。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用文化的武器进行拼搏的历史,其中的人、校、思、言、书,都闪耀着迷人之光。

  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当时有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远走他乡,不再直视创痛,不愿颠沛流离,这是民族危亡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可做出的选择。但象牙塔里的人们走出来了,还有一大批留学生在中华抗战之际回来了。

  陈省身回忆:“我们那个时候都痛心于祖国的弱啊!恨日本侵略啊。但是一个念书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办法,先回来了再说。”

  朱自清说,文人至此,唯有“弦诵不绝”报国。

  于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转移至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国立艺专内迁沅陵;涟源蓝田创办“国师”,以收留失学学子……

  【“围城”苦读】

  名师齐聚,数万学子烽火攻读反击

  1937年钱钟书和夫人杨绛还在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国内抗战全面爆发,中华大地满目疮痍。

  次年,钱钟书乘法国邮船回国,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此后,只身一人转赴湖南涟源新开办的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

  创建于涟源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师范教育专门高等院校,汇聚了廖世承、钱基博等200多位学者名师,在此坚持战时教育,收留和培育了13个省的5000多位英才。

  城市,在时光中变迁。如今,在涟源蓝田已少见抗战遗址。

  但那些曾经的回忆,仍在诉说着国难当头,这座千年名镇,以博大质朴的胸怀接纳来涟源蓝田任教和求学者超过5万人。在此出版的知名抗战和学术报刊多达30多种。

  今年81岁的涟源蓝田老人梁经谅仍清晰记得一位“国师”教授75年前对他说的话:烽火读书,是中华民族对法西斯毁灭人类文明的正义反击。

  “那时候缺吃少穿,逃难到蓝田的老师和学生们,还得在日本人飞机轰炸的威胁下刻苦读书,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梁经谅说。

责任编辑:李少通 最后更新:2017-10-16 17:26: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湖南抗日战争的贡献与牺牲

下一篇:论湖南抗战和湖南民众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