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纪念】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在武冈
2019-05-22 15:48:39  来源:吴启仁  点击:  复制链接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其前身为武汉分校,驻武昌南湖。中央军校1924年成立于广州黄埔,又称黄埔军 校,在广州办了第一期至第六期。1928年迁南京,招训了第七期至第十三期。1929年建立武汉分校,招训了第七期、 第八期。1932年归并南京本校。1936年又恢复武汉分校,时刘绍先为主任,以轮调在职军官和军士,实施短期训练 为主要任务。抗日战争前夕,国民党整军,把整编师的军 官和军士调来训练,所以这时的武汉分校有一个军官总队 和一个军士总队,两千人以上。周磐为军官总队队长,张言传为军士总队队长。

  李明灏接任分校主任时,抗日战争已爆发,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必须培养大量速成初级军官,即按照中央 军校本校期别,招收第十四期,招生对象为青年学生,实施培训初级军官正规教育。稍后又招收了第十五期。

  由于南京、南昌相继沦陷,日寇侵略军沿长江分两路进逼武汉。1938年秋,武汉分校撤迁来武冈,改名第二分校,又称武冈分校(以下简称军二分校)。十四期总队、十五期总队,同时在武冈建立。

  一、军二分校的教育体系概况

  中央军校第二分校的教育是分两条线进行的。一条线为军事教育,是受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领导的,分校设教育 处和军事教官实施其计划。一条线是政治教育,是受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领导的,分校设政治部和政治教官实施其计 划。政治部在各队设政治指导员,负责学生思想行为的考核工作。

  第十四期、第十五期两总队,是军二分校迁到武冈的第一批学生,人数在两千人以上。这两个总队都驻在武冈 城及近郊。十四期总队长为周磐,十五期总队长为李亚芬。因系适应抗日战争培训速成军官的需要,训练时间为一年,毕业后即分发部队任初级军官,军阶是少尉,没有见习期了。

  军二分校到武冈后不久,又招收了第十六期一个总队,驻高沙,总队长为蓝蔚援。此时,在武汉会战后,抗日战 争进人相持阶段,同时又为了提高军官的素质技能,从第十六期起,训练时间改为一年半。

  第十七期的四个总队:第六总队,总队长杨之敬,第七总队总队长曹铁成,以上两总队驻高沙。第十一总队, 总队长为卢石英,驻武冈,第二十七总队,总队长为张植 标,驻山门。其中二十七总队起初原为政训总队,部分学 生是招来的,另一部分学生是从部队调来的政工人员。政训总队是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委托军二分校代办的,其训练 目的是培养军队的政治指导员,后亦改学生总队。

  第十八期有两个总队,即第十二总队驻髙沙,第十三总队驻武冈。

  二分校第十九期,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招收的,原拟招训两个总队,计划两千人,因日寇南犯,长衡不守, 在江西、广东等省招考的学生,皆以战事关系,无法通过, 后在东安白牙市各地流亡学生中吸收一个总队,约一千人,总队长为林丰炳。总队长以下分三个大队。这个总队的学 生1944年6月入校,9月因日寇逼境,武冈形势紧急,军校疏散。本总队第二大队移驻武冈西郊20里之山口桥,护卫校部。第一大队移驻李熙桥,第三大队移驻武阳。第十九期是军二分校在武冈的最后一批学生。

  二分校一个总队,相当于一个团,下编三个大队,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每个大队辖四个分队,每个分队辖 三个区队,每个区队辖三个班,每个班有16名学生,每个总队连勤杂兵在内约有二千余人。

  军二分校还办过校官班和补训总队。

  校官班是训练从部队调来的校级军官的,受训的有师 参谋、团长、营长及幕僚佐属,训练内容以团的指挥作战 为中心,讲授军事教程,受训时间为6个月。这个班只办了一期。

  补训总队受训的人,都是军校毕业的学生,因未受完一年半军官养成教育而调回来补训的。这些人中有连长、 营长、团副,有参谋、副官。人上一百,良莠不齐,这个总队军纪很差,给二分校带来麻烦,也在武冈人民中留下 了不好的印象。

  军二分校的教育课程。

  学生总队的教育课程分学、术两科。学科有步兵操典、 射击教范、阵中军务令、战争纲要、战术、野外勤务、筑 成教练、爆破术、兵器学、测图学、内务、日语、三民主义、总理遗教等。这些都在课堂讲授。术科有基本教练、 战地演习、野外勤务、射击演习、夜间演习、测图演习、 劈刺教练、筑城教练、现地战术等。这些都在野外演习.

  军一分校学生生活待遇:学生人校后,前三个月为入伍生教育。生活补助每人每月8元,第四个月起为学生教 育,每人每月生活费12元。

  二、军二分校的组织系统和管理机构的设置概况

  组织系统 校本部:

  1. 直属机构 办公处 教育处

  各总队部

  总务处

  经理处

  军医处

  军械处

  无线电台

  练习营

  2, 配属机构 会计处 政治部

  特别党部 政治部 倶乐部 毕业生调查处 战斗日报(后改党军日报)

  管理机构的设置

  校本部:设法相岩,总管全校。

  办公处:主管文牍、档案、人事。处长:姚价垣,醴陵人,保定军校毕业。处员:龙慕云等若干人。

  教育处:教育处是军二分校的主要部门,主管各期各总队军事教育计划的实施,军事教官的工作安排,教案的审查与修订以及各总队军事教育的执行与检查。处长:十七期在校时是李亚芬。十八、十九期在校时是王檄鳌。

  处员:曹邃等若干人。

  政治部:政治部直属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负担分校政治教育与政治训育计划的实施与检查的责任,并且还要 兼管特别党部和毕业生调查处,办理集体人党及毕业生登记工作。主任:起初是刘公武,中间是沈清尘,最后是张 泰祥。副主任:李琳。

  政治部分两科室:

  秘书室:秘书朱醒三,负责文牍、档案,及不属于一、 二科的工作。

  经理室:负责财务及其他事务工作。

  第一科:科长开济,负责政治计划的制订、实施与检查,政治教官的工作安排,政治教材的编写与审查修订。

  第二科:科长施浩达,负责整个政治训育计划的制订、实施与检查,以及政治指导员的工作安排、监督与检查。

  总务处:处长柴镜荣。

  经理处:处长吴绶礼,主管武器弹药、粮秣、被服等后勤工作。

  会计处:主任李高传,主管全校会计工作。

  特别党部:直属中央党部,在二分校是配属机构,负责全校党务工作,除办理个别教职员的人党手续外,主要 是办理各期各总队学生集体入党的工作。学生入党,党证字号为“军光字”。这个党部的特派员,由分校主任兼任, 书记长由政治部主任兼任,实际负责的是总干事,下边还有几个干事,总干事为袁涤非,干事有刘隆厚等。

  毕业生调査处,直属军事委员会各军事学校毕业生登记调查处,在二分校也是配属机构。它的任务就是办理毕 业生登记工作,而具体登记手续是要通过政治部二科去办理的。

  1939年,军二分校从武冈城内迁至东郊法相岩。法相岩原只有宝方山寺和二邓先生祠,军校校本部是在寺左荒 山上修建起来的,其主要建筑有:中山堂、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军二分校的管理机构如办公处、教育处、总 务处、管理科、经理处、会计处、无线电台都设在校本部。

  其他则分布全县各地:

  政治部:设三里亭邓家祠堂。

  特别党部:设三里亭邓家祠堂。

  军医处:设马家桥张家院子。

  军医院同上。

  军械处:设在万家园(即现在的县农机厂)。

  军械弹药库:同上。

  军需粮秣科:设在城内五显庙。

  劈刺训练班:设在黄桥。

  印刷社:设在东山村白齐庙。

  马匹教训所:设在河道坪。

  洞庭中学:建在唐富冲许家大屋。

  和平小学:建在校本部中正楼前。

  练习营:建在唐家石山下花园洞。

  练习营兵房、军乐队、运输队:建在冷水庙张家坪。

  通讯排:建在岩官庙。

  修械所:建在荆家石山大园里。

  三、军二分校的主要将校

  中将主任:李明灏,醴陵人,留学日本士官。1941年调离,去重庆任卫戍司令部警卫军军长。

  少将副主任:周磐,邵阳人,保定军校。李明灏调离后,周磐为代主任。

  少将教育处处长:李亚芬,湖北人。

  少将教育处处长:王檄鳌,河北人,保定军校。

  少将政治部主任:刘公武,华容人,留德。

  少将政治部主任:沈清尘,江苏人,留法。

  少将政治部主任:张泰祥。

  少将办公处处长:姚价垣,醴陵人,留学日本士官。 少将军械处处长:兰蔚援。

  少将总队长:杨之敬。

  少将总队长:林丰炳。

  少将总务处长:李高传。

  少将补训总队长:曹铁城。

  少将劈刺训练班主任:曹玉成。

  少将高级教官:崔鉴,河北人,保定军校。

  少将政治总教官:王平一,济南人,留苏。

  少将战术主任教官:吴在赢,天津人,保定军校。 上校办公室主任:范促俺。

  上校经理科长:吴绶礼。

  上校会计主任:曹亮。

  上校管理科长:唐鸣凤。

  上校副总队长:杨光文,醴陵人。

  上校副总队长:姚素舫,邵阳人。

  少校军医主任:林瘦梅。

  上校大队长:陈锡离,新宁人。

  上校大队长:黄鼎魁,贵州人。

  中校大队副:李清峰,山东人。

  少校大队副:言忠信,长沙人。

  中校大队副:郑文宽,山东人。

  少校大队副:刘湘山,武冈人。

  少校中队副:叶培根,湖北人。

  少校中队副:赵沐恺。

  少校中队副:刘法贤。

  少校中队副:周信良。

  少校中队副:赵硫央。

  上校高级教官:高冠三,桃源人,留学日本士官。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卢伯鸥,湖北人,留日。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陈灌芜,安徽人。留日。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周纪纲,邵阳人,黄埔一期。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许复,江苏人,留法。

  上校政治高级教官:贾书法。

  中校政治教官:刘锡畴,邵阳人,留日。

  中校政治教官:杨恒,邵阳人,留英。

  中校政治教官:孙愚溪,山东人。

  中校政治教官:李石静,醴陵人。

  中校政治教官:刘宇光,武冈人。

  少校政治教官:张少岩,上海人,留日。

  少校政治教官:王寿勋,江西人,留日。

  少校政治教官:徐公毅,江苏人。

  少校政治教官:邹湘,长沙人。

  少校政治教官:邹绍棋,长沙人。

  上校兵器主任教官:曾锡涛,长沙人,保定军校。

  上校兵器教官:王德振,开封人,保定军校。

  上校筑城主任教官:陈维斌,邵阳人,保定军校。

  上校筑城教官:黄正忠,长沙人,保定军校。

  上校地形主任教官:左纪楠,醴陵人。

  上校地形教官:俞远宁,咸宁人。

  上校交通主任教官:黄维汉,长沙人。

  中校交通教官:陈明远,四川人。

  上校战术教官:雷楚石,湖北人。

  上校战术教官:柳琼,武冈人。

  上校战术教官:刘冠士,武冈人。

  上校战术教官:唐连城,武冈人。

  上校战术教官..殷季朴,武冈人。

  上校劈刺教官:金先诞。

  军二分校在武冈时,规模很大,先后培养了初级军官23000余人,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该校将校官佐 为数甚多,这里所列只是根据我们收到的文史资料中有记载者采录,其余遗漏在所难免。

  四、军二分校校办的报社、剧社和中小学

  战斗日报社和武冈青年联谊社,都是刘公武任政治部主任时创办的,从筹备到成立实际负责的都是龚次榆。

  战斗日报社是1938年冬成立的,由刘公武任社长,龚次榆任总编辑,刘修德任编辑,编辑部和印刷厂都设在民 生工厂(现县招待所大门左边)。由于武冈偏处湘西南,交通梗塞,外地的报纸要三四天才能寄到。抗日时期,时局 瞬息变化,当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广大人民非常关心战事消息。《战斗日报》每天有抗战前线的电讯, 编排、印刷也颇为清晰,是受人欢迎的报纸。《战斗日报》对开化武冈风气起了积极作用。

  《战斗日报》的这种情况维持不过两三年,后刘公武离职,龚次榆、刘修德调走。1940年,《战斗日报》改名为 《党军日报》。人员的调走,报刊的改名,报纸的风格也变了。改名以后,报社迁到和气街16号(现在的中医院位 置),从1940年到1945年,总编辑有王平一、刘尚均、姚素舫、刘锡畴,编辑人员先后有洪需珍、沈鑫寰、黄子侃、 沈仁等。

  1945年,日本侵略军窜犯武冈,《党军日报》和《武冈民报》迁至七步石山坳里出联合版,日寇窜到山里,报 社人员仓皇撤退,总编刘锡畴被杀害。另一政治部科员巩固也同时被害。

  武冈青年联谊社,地址在三义官,开始成立时,由龚次榆任总干事,刘修德任干事,随后因政治部主任易人,

  联谊社总干事和干事也换了几次,最后是马健任总干事,刘厚隶、彭少白任干事。联谊社有京剧组,不定期演出节目,京剧组名义上是该社剧组,实际上是独立机构,由军事教官曹玉成和高冠三负责,演员都是二分校官佐,如李 高传、刘锡畴、李殿堃、唐耀华、阴汉平、魏坚文、佐铁陶等不下40人。文武场面,服装道具也基本齐全,公演时间也比较多,关肃霜剧团司鼓的宋东保,当时就是这个京剧组的司鼓。

  军二分校在武冈还创办了洞庭中学及和平小学。

  和平小学是二分校为子弟就学创办的,校址起初设城内许氏总祠(现在红旗小学所在地),后迁至校本部所建的 校址。

  洞庭中学设在许家大屋,开办时,除购买了许家大院子外,还新建了教室楼房两栋。初设初中,后设高中。高 中设法相岩(接受军二分校校本部全部房屋,李明灏将其洞庭别墅全部捐与洞庭中学)。

  洞庭中学第一任校长刘侃元,第二任校长谢行恕,第 三任校长殷德饶,第四任校长王鉴清,第五任校长周调阳, 直至解放。

  殷德饶校长期间,两次参加全省会考,送考学生全部及格,创造空前纪录,经当时省政府会议决议,两次各奖 4000元。

  洞庭中学办得好,是由于主事者同心协力专心办学, 不受外界干扰。而名教师如廖六如、刘林、喻科盈、李度、 陈平一、徐公毅、黄河、罗世蕃、李石静、张健甫、周用 君、李昌董、萧敏颂、彭秉朴、赵连城、宗培林……皆一 时之选。其中有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士及进步人士甚多, 故思想进步,学风特优。

  和平小学和洞庭中学对促进武冈文化教育事业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洞庭中学改为武冈第二中学。

  五、军二分校迁并成都本校

  1944年8月,日寇侵略军大举南下,衡、邵沦陷,周磐派遣的侦察兵,了解到日寇已攻占冷水滩,国民党七十九军军长王甲本阵亡,局势紧张。周磐惊慌失措,连夜召集教育处长王檄鳌、政治部主任张泰祥商讨疏散计划。8月5日上午在中正楼前大坪召集全体官兵,报告形势紧急,宣布马上分三路疏散。

  一路是由城步西岩,经梅口至绥宁。

  二路由踏踏岭至山口桥翻越七步石至绥宁武阳。

  三路由龙田、塘皇庙等地集中学生总队至绥宁红岩。

  并规定官兵每人配俄式步枪1支,子弹50发,刺刀1把,下午全军开始疏散。

  1944年、1945年,军校两次疏散过程中,枪支、弹药、 器械财产,损失殆尽。损失原因,有土匪的抢劫,日寇的 破坏,以及兵荒马乱,人员流动,管理不善等。

  二分校疏散运出的枪支、弹药,贮藏在山口桥附近的一座庙里,被日寇发现,纵火焚烧,爆炸之声整夜不绝, 火光冲天,数十里外可见,损失很大。

  1944年冬,日寇占领桃花坪以北的周旺铺、新宁县的白马田后,暂时停止前进。此时武冈大军云集,有王耀武 部的七十四军,洞口有李天霞的一百军,高沙有七十三军, 加上第十军的一部分,还有龙山、秀山等师部队。周磐欲重整军备,东山再起,决定将校本部迁返至城西磨石村斜道张家,教育处迁至高矛头王家,总务处迁至踏踏岭,从 马家桥至曹家巷,均驻有军校二分校官兵。

  1945年春,日寇大举侵犯湘西,4月17日起军二分校再次由武冈出发向湘黔边境疏散,5月4日,三个大队都平安到达会同。时湘西会战胜利,抗战胜利已奠定基础,国家准备复员,全国各分校都撤并,所有学生都拨归成都本校训练。于是,军校二分校奉令迁移成都与成都本校合并。 8月1日成都本校接收大员桂乃馨来会同接收,10月4日,军校二分校官兵自会同向成都进发。从武冈到成都,途经31个县、市,行程3000里,历时7个月,于11月23日到 达成都本校。

     (原载湖南人民出版社《武冈黄埔情----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纪念文集》)

责任编辑:徐为 最后更新:2019-06-13 14:16: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纪念】求索真理 耿耿此心 ——记我的父亲李明灏

下一篇:【纪念】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二分校概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