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介抗大校门(上图)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
来源:山东复兴红色文化博物馆
2020-08-06 11:08:10
1937年1月20日,中国红军学校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这所名校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
来源:中文集团
2020-07-19 09:49:48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最早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简称抗大)。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学府。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原闽粤赣边的彭杨红军学校第三分校、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合编而成)。1932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
来源:《延安时期大事记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编)
2020-07-19 09:21:51
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行分校,隶属八路军太行军区。童国贵、彭宗珠、孟擎宇、李克林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5年10月,太行分校与太岳分校和抗大总校一部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合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3 09:01:18
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岳分校,隶属八路军太岳军区。陈赓、赵征夫、李良汉、李茂之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遂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3 08:59:06
1942年2月,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事学校为基础,组建抗大第10分校。李先念、任质斌、肖远久、郑绍文、余潜、杨焕民、冷新华、邝林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由于新四军第5师兼豫鄂豫湘赣军区部队较为分散,该校遂编成4个教导团分散办学。1945年9月,第10分校校部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第14旅旅部。在此之前,新四军第7师在安徽省无为县也组建抗大第10分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3 08:56:20
1942年5月,以抗大第5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扩建抗大第9分校,隶属新四军第1师。粟裕、刘季平、张崇文、杜屏、曹为情、谢云晖、刘亚奇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即渡江南下,到苏南地区与第2、第16旅教导队合并。1943年夏,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四分校返回江北办学。1945年春改编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3 08:54:18
1941年5月,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一部为基础,扩建抗大第8分校,隶属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罗炳辉、冯文华、高志荣、刘毓标、刘述鲛等担任过校领导工作。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后,一部分干部和教员加强充实第8分校。同年秋,分校缩编为新四军第2师教导团。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3 08:51:49
1941年7月,以八路军第120师教导团为基础,组建抗大第7分校。周士第、徐文烈、喻楚杰、杨尚高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3年1月,第7分校西渡黄河,挺进陕西省绥德地区,并入抗大总校。3月,分校附设陆军中学南下陕西省合水县,编为抗大第7分校第1大队。不久,又组建第2、第3大队,恢复抗大第7分校领导机构。彭绍辉、张启龙、喻楚杰、杨尚高、康永和、方复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3 08:48:41
1940年11月,抗大第4团大部、第1团一部和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合编组成抗大第6分校。刘忠、黄欧东、姚继鸣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4月,分校并入抗大总校。1943年初,以抗大总校返回陕北时留下的基本科第1、第2营为基础,从校直和各队抽调部分干部,组建新的抗大第6分校。徐深吉、袁子钦、胡汉标、张力雄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同年冬,该校一部改编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3 08:46:52
1940年1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新四军皖东干部学校等部,合并组建抗大第5分校。陈毅、赖传珠、冯定、谢祥军、余立金、韩振纪等曾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该校扩编为华中抗大总分校。不久,抽调部分教员和干部,组建新的抗大第5分校,黄克诚、吴胜坤、张兴发、王信虎、唐克担任过分校领导。1942年底,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3 08:44:5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第四分校,于1940年3月在豫皖苏边区的河南永城创建,在淮北洪泽湖畔发展,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结束,是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分校。期间,它吸收华中和江南的知识青年,在江淮平原的艰难条件下坚持办学,共培养了近5000名干部,为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分校校长
来源:百度百科
2019-07-02 09:52:48
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陕北延安,以留在该地区的部分教职员和第1、第2、第5大队各一部为基础,组建抗大第3分校。许光达、陈奇涵、郭化若、张振风、黄志勇、李国华、李逸民、庄田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八路军工程学校和炮兵团教导营并入第3分校。同年11月11日,第3分校改称军事学院。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2 09:49:30
1938年12月,以驻陕北蟠龙地区的抗大第7大队和驻瓦窑堡的抗大第1大队第1支队为基础,与抗大第2、第3、第4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合为抗大第2分校。陈伯钧、邵式平、孙毅、朱子向、赵凤岐、徐德操、袁子钦、李志民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学员分别由陕北和关中出发,于1939年2月到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2 09:47:48
抗大第一分校是一所在抗日战争中大量培养革命军政干部的学校,作为抗大的分校之一,从中培养了大量八路军,新四军干部,与其母校一样,为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大第一分校,抗大一分校创办于1938年冬,1945年抗战胜利后结束,历时七年。在12所分校中创办最早、历史最长、培养干部最多。转战华北、华中、艰苦卓绝、成绩显著
来源: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2019-07-02 09:37:31
挺进山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上旬,八路军总部下达了中央军委关于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命令。经过短暂的准备,11月中旬,学校从太南驻地神郊出发,经冀南、鲁西,横穿平汉、津浦铁路,历时40余天,行程3000余里,于1940年1月5日,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沂南县孙祖一带,翻开了一分校战斗历程新的一页。1 到战略要地——山东抗日根据地
来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9-06-11 08:48:51
抗战时期,党始终站在干部问题是一个有决定作用的问题的认识高度,竭尽心力培养和造就最好的干部,创办并发明无限期大学,推动在职干部的学习教育,干部队伍的数量和素质实现了空前的飞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的人才保证、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共产党的大事。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持久抗战的需要,抗日前线和迅速扩大的抗日根据地迫切要
来源:海疆在线
2019-01-17 15:25: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刘庆为
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