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龙岗抗大八分校及其纪念馆
2022-12-02 15:50:50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院  点击:  复制链接

  开办抗大八分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简称抗大八分校),是新四军第二师在皖东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所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军政干部学校。

  龙岗,是高邮湖畔的一个古老的小镇,这里文风鼎盛,清代就出过戴门一状元、韦门两探花和陈门四进士。这里又是苏皖之间重要商埠,镇南的铜龙河流经高邮湖可通江达海,镇上商铺林立,全镇300多户,有200多家经营商行和作坊。这里民风淳朴,居家多厅堂院落,明清时期,十座寺庙香火旺盛,小镇古色古香,安宁温馨。1941年八月(农历),抗大八分校迁至龙岗古镇,又为这个千年古镇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为迎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到来,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大规模的培养干部”的战略决策。并于1936年6月在陕西省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l月19日,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央决定改变抗日军政大学的建制,把学校分散到各地去,到敌后办学,培养大批干部去带领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发展和建设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28日,“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行整编,新四军第二师根据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的指示,筹备建立了抗大第八分校,并于1941年5月4日正式建校,同年8月迁至安徽天长县龙岗正规办学。当时,在党的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14所抗大分校,而龙岗抗大八分校就是其中一个办学时间最长、教学环境最稳定、教学效果最好的一所。

  1941年4月12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致电中央军委:为了号召外地知识青年来根据地受训,需要扩大干校,因此,提议将现有的军政干校改为抗大分校,校址设在天长县张公铺。

  1941年5月底,抗大第八分校刚开学不久,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发动了大“扫荡”,学校撤出张公铺,经葛家巷、曾家营、铜城等地,几经辗转,于同年秋天迁至天长县东北部的龙岗镇。

  1941年秋天(中秋节前几日)的一天下午,抗大八分校一行600多人抵达龙岗。部队先在学校的操场上集中后,在先遣人员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穿过大街小巷,走进龙岗各家各户。新四军干部战士放下背包,就帮房东清扫院落,下河挑水,几百人住下来,小镇平静如常。“黄昏时分,龙岗小街上空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住在各家的学员整队出门,集合在食堂前,先唱歌,后以班为单位,围成一圈,蹲着吃饭。”戴世金老人回忆说,这短暂的“入城式”和别开生面的“开饭式”,把没见过多大世面的古镇人看呆了,这样的“兵”,他们从未见过。

  1941年5月9日,新四军二师军政干部学校正式改为抗大第八分校,张云逸仍兼任第八分校校长,第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政治处主任刘仁和。不久政治处改为政治部,主任高志荣,副主任何泽洲。军事训练处处长黄一平,副处长王淑明(后王淑明任处长,杨采衡、王泰然任副处长)。供给处处长翁行茂。各处下设科或组,校机关下设队列科、总务科、油印室以及俱乐部、医院、政工队、实验剧团、报社等机构。

  龙岗抗大第八分校开学时有6个队,即1个营级干部队、2个连级军事队、1个连级政治队、2个排级军事队,共有学员近400人。由于日军“扫荡”,学校在转移途中坚持办学。每到一地,都有青年学生要求参加学习。八分校移住龙岗时,沿途招收的本地和外地的青年学生数量可观,于是,该校又新增设了七队叫排级文化队,又称学生队,学员总数达600多人。戴长生说:“抗大第八分校的学员时有变化,根据部队的需要,有时抽调一批学员提前结业,分配到部队;中途也有新学员来插班学习。”

  抗大八分校办学十分规范、严谨。第一期学员经过8个多月的学习,于1942年初在龙岗结业。第二期于1942年4月开学,共有学员827人,都是第二师的营以下干部,大多是工农出身,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开学后先进行3个月的文化预科学习,尔后再转入军政业务本科教育。开学前,第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兼任分校校长。1942年秋天,政治部主任高志荣调走,副主任何泽洲接任主任职务。

  预科阶段,大体按文化程度编为七个队:第一队有学员58人,男女生各编一个排,男生排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编为军事预科,女生排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行政生活由队统一管理,但分开上课;第二队有学员170人,为初中肄业程度;第三队有学员120人,为高小毕业程度;第四队有学员105人,识汉字1000个左右;第五队有学员140人,识汉字600—800个左右,该队原为第二师参谋训练班,为保证教学质量并入抗大第八分校,单独编队;第六队有学员94人,识字600个以上;第七队有学员140人,识汉字不到600个。

  预科学习国文、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算术等5门课程。每一门课按学员的文化程度分为甲、乙、丙3个组,选用不同的教材。由于课程多,涉及面广,学习时间又紧,不易接受和消化。所以,分校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使用挂图等辅助手段。为此,分校购买了18张一套的小学自然常识挂图和动物解剖图。学员们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经过预科学习后,转入军政本科教育时改为6个队:营以上干部队、连级军事队、连级政治队、排级军事队、支部书记培训队和青年学生队。第八分校利用龙岗环境安定、驻地相对集中、军民关系良好等有利条件进行正规化办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军政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方法,与其他分校大致相同。军政教育的教材,除学习毛泽东著作以外,还使用了一些抗大总校、华中总分校以及华中党校的教材,第二师机关和分校也编印了一些补充教材。军事教育中,紧密结合淮南地区的斗争形势和学员的思想实际。训练中,从学员文化程度较低的实际出发,着重于实地演练。校长罗炳辉亲自培训出有100人组成的学兵连,给八分校学员作示范教学。教育长冯文华带兵严格,一丝不苟,学员们苦练投弹、射击、刺杀、劈刀、翻越障碍等基本军事技术。分校还组织学员进行长途行军,进行实战演练,最长的一次历时半个月,走遍了路东根据地。

  八分校尤其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分为时事政策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时事政策教育,主要由师和校领导作报告、上大课。陈毅、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张劲夫等都到校作过时事政策报告。为保证以教育为中心,校领导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强化行政管理,注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队列操练,要求动作准确、认真;军容风纪,做到整洁一致;起居作息,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教员来源主要依靠部队自身选拔培养,同时也积极争取从外部输入。1942年下半年,全校有军事教员14人;政治教员13人;文化教员16人。

  八分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每天早晨出操,晚饭后再开展体育活动,大操场有7个篮球架,每队1个。有的在俱乐部看书读报,有的以班编排文艺节目。第八分校创办了自己的《抗大校报》,实验剧团经常演出。出操、上课,开饭前、看文艺演出前,各队都要唱歌、拉歌。周日,各班党组织进行活动。“当年的龙岗古镇歌声处处歌声嘹亮,充满朝气。”

  抗大第八分校在龙岗举办的第二期,是学习时间最长、人数最多、教学质量最好的一期。1942年8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陈毅代军长表扬了第八分校在教育和教学管理中取得的成绩,认为第八分校在军事演习、文化预科、体育锻炼、军人养成、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有特色。

  抗大八分校纪念馆

  在全国各地,有哪个地方曾经云集过陈毅、粟裕、饶漱石、邓子恢、潘汉年、罗炳辉、彭雪枫等众多党政军领导人和2000多名民族精英在此先后学习生活长达4个年头?有哪个地方的民众对抗大将士的怀念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几十年来用心呵护着抗大的旧址,讲述着抗大的故事?恐怕,只有龙岗。1998年5月4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抗大旧址设施保护。

  2006年,天长市通过中国革命老区项目为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管理处争取文物保护资金450万元,天长市人民政府配套项目资金150万元,天长部分企业赞助款20万元,修复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新建了抗大八分校纪念馆。

  纪念馆建成后,天长市又对主要的九处旧址进行了修复和场景复原,从国防部划拨了退役的歼6战斗机、62式轻型坦克、122榴弹炮等武器装备。在景区内建设旅游厕所,对龙岗整个景区环境进行彻底整治。2008年12月10日,安徽省政府有关领导参加了开馆仪式。

  从抗大八分校纪念馆自开馆之日起,就全部对社会免费开放。

  纪念馆陈列展览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抗大校史的基本陈列;二是国防教育园,有飞机、大炮、坦克、碉堡、地道等;三的旧址的场景复原,有文工队旧址、教室旧址、学员二队宿舍、校务部旧址、训练处旧址、政治处旧址、学员三队旧址以及陈毅、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谭震林、粟裕、方毅、陈丕显、张劲夫等领导人住处的场景复原。

  2014年,龙岗先后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文物局又拨付300万元用于抗大八分校纪念馆的陈列提升工作,安徽省文物局近几年每年都拨专款对抗大八分校旧址群进行维修和保护,2015年又拨付40万元用于对旧址的保护和维修工作。

  2012年8月,抗大八分校纪念馆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接待观众15.5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6.2万人次。已经成为皖东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责任编辑:张莹 最后更新:2022-12-02 15:52: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王德清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天长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

下一篇:最后一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