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国立十一中学师生生活长篇纪实小说:《烽火弦歌》
2017-05-12 09:02:51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点击:  复制链接

  编者按:

  《烽火弦歌》是描写抗日战争烽火中,著名的国立十一中学师生生活的长篇纪实小说。 作者李渔村。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一批爱国教育家,挺起不屈的脊梁,筚路蓝缕,创办抗战中学,以求教育救国;一批又一批学子卧薪尝胆、发奋苦读,期做国家栋梁……小说以众多的人物和大起大落的情节,塑造了那特殊环境中民族文化英雄的群像,展示了一部战争苦难中的校园传奇。著名作家何立伟在序言中指出:“本书叙述了一种与爱国和民族凝聚有关的情操,一种向上的、坚韧的、火热的、团结一心而又感人肺腑的情操。本书显示了国家精神的价值,显示了一个民族有时候要‘向后看’的必要性――并不是只有前瞻的姿势才是最动人的。”

  全书四十余万字,已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现刊其全文,以飨读者。

  作者李渔村简介:

  李渔村(1941~),湖南岳阳市人。1963年大学毕业。当代作家,编辑家,中国作家协会成员。笔名蒲菰子。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小说编辑室主任,编著宏富,颇具影响。责编的长篇小说、历史小说、散文系列约30多部,社会影响较大,曾被评为湖南省出版系列优秀编辑。酷爱自然,痴迷奇石,长沙向阳门第建有潇湘奇石馆。常思感恩母爱,年届耄耋,倾家资于故乡岳阳建母爱纪念园。

  序一 穿透岁月的光芒/何立伟

  我不知道怎样评价这本书——《烽火弦歌》。它里面记叙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

  记叙了那些逝去的岁月和歌声,记叙了那个叫国立十一中的学校和那个叫竹篙塘的地方。关键的问题是,这本书记叙了一种与爱国和民族凝聚力有关的情操,一种向上的、坚韧的、火热的、团结一心而又感人肺腑的情操。

  于是这本书显示出了国家精神的价值,显示了一个民族“不忘过去”的必要性——并不是只有前瞻的姿势才是动人的。

  为什么在山河破碎的艰难岁月,那些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身上会涌现出牺牲自己,同纾国难,在前线,在后方,无不用自己的一切为民族的胜利复兴竭尽全力,死而后已的光荣的精神?那样的风气,那样的心力,那样的舍小家为大家,那样的万众一心。

  那是叫人痛苦也叫人激奋的年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首诗写照了兵荒马乱中的民生,但它不能反映同是兵荒马乱中的竹篙塘的人们。他们在用教育兴邦,在不屈不挠地培养国家的元气和血性。他们是破碎山河中的一片绿色。他们是希望和锻造希望的人。他们知道,只要这个民族的元气在,血性在,文脉在,这个国家是不会灭亡的。永远不会。什么叫“卧薪尝胆”啊!我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李渔村和易岘庄夫妇。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从事文学创作时就认识了他们。那时我是教书匠,他们两口子也是。而且,他们也在写小说。我们是经常走动的文友。他们夫妻俩感情很好,琴瑟和谐。我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羡慕这两口子的恩爱关怀。

  我后来还和李渔村同在长沙市文联供职。我是文学专干,他是杂志编辑。我们常常在一起聊文学。那时候,我们对文学是何等倾情。李渔村的眼睛里总是燃烧着热爱的炽火。那温度灼烤我,并让我感动。那时,他刚刚步入中年。他家里时常有文友汇聚。窗子外头有两株芭蕉,我们就坐在芭蕉树的阔大的叶子下喝茶聊天,谈论文学和未来。他太太易老师文静地坐在一旁倾听,并递茶送水。她面带浅笑,很少插话。现在,白云苍狗,夫妻都退休多年了。但他们夫妻经常出去旅行,仍是夫唱妇随。跑了很多地方,写了很多书。两口子如同手指和琴弦,奏出他们心灵的和弦。这多么难得。他们把对文学的热爱坚持到了两鬓飞霜。而且,他们对生活也保持了新鲜和好奇。李渔村收集奇石,易岘庄投身摄影。他们仍然年轻。

  那天在饭桌上,我听易老师唱起了他们在竹篙塘年代唱的歌,她唱“淡淡的三月天”,唱“昨夜我梦江南,梨花白如雪;今夜我梦江南,白骨盈荒野”。我的眼泪都差点流出来了。那在简单里起伏的旋律,那明白晓畅的歌词,把人带到了烽火遍地的岁月。“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旁……”她唱得非常好,准确、婉丽、动人,并且一往情深。

  也许这就是她的情结——竹篙塘情结。她生于一九四一年,竹篙塘就是她的出生地。当年,一大批爱国的教育家、教授、海外归来的抗侮的学者,为了培养民族的脊梁,为了中华文明的薪火不被侵略者的铁蹄踏灭,历尽非常,创立了国立十一中。他们办学十年,迁徙四番,高唱着他们自己编写的校歌:“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八方子弟,萃集一堂……我们责任綦重,年富力强,大家进德修业,期作国家栋梁。中华民族,前途无量;国立十一中,万丈光芒!“这歌声飞扬在抗战的烽火岁月,激荡了民气,振拔了精神,鼓动了赤子报国的热血衷肠。

  而当年国立十一中的总务主任易子通先生,正是易岘庄女士的父亲。

  那段历史她从小亲炙,耳濡目染,难以忘怀。

  夫妻二人决定把那段历史写下来。这就是这部书的缘起。从二○○三年到二○○六年,他们花了三年的时间,亲赴竹篙塘等地考察体验,翻阅了数百万字的史料,并对当年办学的健在的老人进行采访。这本书当是呕心沥血之作。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浸透的感情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它不是追思,而是发掘,发掘这个民族在当下社会已变得极为稀缺的精、气、神,发掘我们的民族魂。他们是在做一件有功德的事,以此唤醒麻木的神经。

  透过这本书,我们回过头来“向后看”,会发现一种似乎久远的灼热而严肃的目光。它盯着我们的后背和脊梁。我们还会活得那么心安理得吗?

  (何之伟,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文联主席。)

  序二 壮怀激烈的教育史诗/杨高石

  《烽火弦歌》主要描述了选址于竹篙塘、创办于一九三九年,停办于一九四五年的国立十一中数千师生汇聚一堂、患难与共、卧薪尝胆、救国救亡,在抗日烽火中弦歌不断的故事。这一纪实小说生动地体现了母校国立十一中及其创办者们的人格魅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它对我以及广大校友是值得十分珍惜和纪念的,对当今的教育界、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应该具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

  然而,我们为什么能在抗日烽火中坚持弦歌不断?这就不应忘记武冈、洞口、竹篙塘以及辰溪、溆浦、龙潭一带的父老乡亲,在那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既要积极支援前线,又要千方百计供养我们!更不应忘记,我们的三湘军民,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在那抗日战争胶着的年代最酷烈的最前线,他们坚持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用生命保卫了我们那特殊的校园生活!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寇侵占了武汉。经过近一年的准备,一九三九年九月日本内阁宣称“以战争解决中国的时机已到”,他们调集了十八万主力部队,从赣北和鄂南方面同时发动进攻,侵入湖南,直犯长沙。从此,三湘军民开始了八年全面抗战中在湖南主战场区的六年前线抗敌。

  特别是一九四五年四月六日的湘西大会战,竹篙塘以及周围的石下江、山门、新宁、武冈、武阳等遍地都是战场。在中美联合空军部队的支援下,艰苦卓绝的数次大会战终于击破了日军打通粤汉线的梦想,并阻敌于雪峰山下,迎来日本投降的最后胜利。在历次会战中共歼敌十六万余人,我军先后牺牲的将士也有数万人。三湘军民,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壮怀激烈!读一读《湖南四大会战》中那无数可歌可泣永昭日月的史实,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烽火弦歌”何其来之不易!

  近十年来,不但由各地校友轮流编印了十辑《母校情思》,还由邵阳、洞口等地政府出版了《山高水长》,在竹篙塘母校原址竹市镇中学树立了纪念碑,隆重纪念了国立十一中创建六十周年;竹市镇中学全体师生还以国立十一中的校歌为校歌、国立十一中的校训为校训,以宏扬和继承国立十一中精神为契机进行教育改革;二○○五年,邵阳市还批准在竹市镇中学内建立永久性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敏锐的作家李渔村、易岘庄夫妇不失时机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浓烈的竹篙塘情结,激情满怀地昼夜奋笔,创作出这一长篇纪实小说《烽火弦歌》。我认为,《烽火弦歌》不但是一部以文艺形式描写在抗日烽火中数千爱国师生特殊校园生活的优秀之作,而且也是一部壮怀激烈的教育史诗。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它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军事史料《湖南四大会战》前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读罢《烽火弦歌》,作为一名国立十一中校友,我不但重温了一遍对我坎坷人生具有重大潜化影响、在我灵魂深处蕴藏不屈精神力量的那难忘的六年特殊校园生活;同时,它似乎还要把我带到那个历史的梦境,在梦中再回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再回到烽火弦歌的竹篙塘,再去重新寻觅小说中那一个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我熟悉的和不曾认识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之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模范教师、模范校长以及科学界、医学界、文艺界、历史界、教育界、外交界乃至政界等各方面的栋梁之材),好再向他们学习更多的东西,以弥补我当年的懵懂无知和漫不经意……

  由衷地感谢《烽火弦歌》的作者以及支持它出版的出版社。

  (杨高石,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12 09:06: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岳阳县县长、国立十一中初中部主任阮湘简介

下一篇:国立十一中学师生生活长篇纪实小说《烽火弦歌》第一章——第六章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