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陈春森:抗战老兵,百岁人生
2016-03-25 09:01:56  来源:彭援军  点击:  复制链接

  

  陈春森同志(右二)与铁道部领导同志和“毛泽东号”机车组成员在“毛泽东号”机车前合影

        我与陈春森的交往

  我第一次注意到陈春森,大约是在八年前或十年前,巧遇陈春森的两个女儿在月坛北街铁道部宿舍院内唯美快印校对室里校对陈春森主编的有关《晋察冀日报》史料方面的书稿,经短暂交谈后留下陈春森家的电话,约定抽时间前去采访。

  大概半年后我登门采访陈春森数小时,其老伴陈英、其女儿陈华偶尔到书房照看一下。陈老与我谈了很多抗战办报的情况,我做了大量笔记,陈老常常翻开《晋察冀日报》合订本的某处,以印证他讲的当年往事。当时,我还为陈老拍了不少照片。陈老送我几本他编的有关《晋察冀日报》史料的图书。

  大致又过了一年,我方抽得时间整理和写作对陈春森的专访稿,至少形成五篇以上长文,除《藏书报》刊登过外,河北省内报刊也看好这一选题,向我约稿。后来在很晚的时候,中红网以特稿之名刊登我的其中一篇旧稿——“陈春森讲述在《晋察冀日报》的亲历(组图2013年1月24日) ”,沙飞为陈春森拍照(彭援军供照) 。文章的开头写道:“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作为人民日报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有着怎样的战斗经历?为此,笔者采访了当年在《晋察冀日报》坚持十年游击办报的《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春森先生。”

  2009年,我等经手组办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史料展,陈春森老人应邀出席在国图展览厅搞的开幕式。后来在2012年前后,我又曾前去拜访陈春森先生,并带去石家庄红藏家收藏的《晋察冀日报》复印件,那几期报纸的头版,有陈春森手写的套红大字,大概是庆祝新年、坚持抗战方面的内容。陈春森老人见到后非常激动,详细描述了他当年为《晋察冀日报》美化版面而常常以书法急就章应急、刻版套印的情景。

  2015年大型抗战老报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选行,陈春森老人本来是计划参加开幕式的,但因小恙由其女陈华代为出席。之后不久,我又从其女口中得知陈春森是唯一健在的当年被白求恩大夫救治过的八路军老战士。为了表达终生的感激之情,陈春森老人在99岁高龄之际,书写了书法条幅赠给纪念白求恩的国际组织。

  2016年元旦伊始,我作《贺陈春森步入百岁》诗“人生四季多风雨,参天大树少顽疾。千年松柏百岁翁,喜鹊迎新登高枝。”以贺新年,并附言给其女陈华说:“若有可能,我想近期拜见老人家。因我正编抗战书,若老人家能为本书题写抗战内容的词句或题写书名,将成为红藏界佳话。”陈华1月6日复曰“感谢你的祝福诗,但我父亲因脑梗住院,右半身不能动了,刚半月,暂无法完成你的邀请,待出院后即写。”我表示一定要抽时间去医院探望。

  1月9日,我从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通知中得知,下周一(11日)早上8点34分,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晚晴》节目中播出“抗战中的伉俪文化老兵”,这个专题片记述了《晋察冀日报》老战士陈春森、陈英夫妻的感人故事。然而,我还未及去医院探视陈老便得知一则讣告: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春森于本月20日下午4点45分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因脑梗病逝,享年100岁。兹定于元月24日(周日)上午10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竹厅举行陈春森告别仪式。

  1月22日晚,我写《痛悼吾师陈春森》一诗“抗战老兵老报人,戎马文章渡半生,刀笔如枪干革命,再生感恩白求恩。致力研报晋察冀,光荣传统传后人。身经百战活百岁,墨迹音容青史铭。”

  1月24日上午,我出席了“陈春森告别仪式”,看到各界人士花圈挽联上字字句句的情真意切(包括聂力、丁衡高、杜导正、李东东等敬献花圈;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党组、中国新闻史学会、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五台山晋察冀军区纪念馆、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人民日报》“三馆”筹备处、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等单位敬献花圈),看到告别室里播放陈春森百年人生照片剪影的音容笑貌,看到《百岁书法——陈春森书法作品选》,我对德高望重的抗战老战士陈春森老人更为敬重,特向陈英、陈华等陈春森亲属表达我的哀悼之情。在告别仪式现场,我还向在场的邓拓子女邓小岚、邓壮等,以及原铁道部、今铁路总公司老干办同志表达我们共同的哀思。

  互联网上有大量有关陈春森的信息

  我网查得到的“陈春森”信息很多:消息灵通的澎湃新闻网(上海)报道标题是《99岁原晋察冀日报记者陈春森逝世,在敌后“游击办报”十年”。

  陈春森,笔名黎阳,1916年12月生,河北曲阳人。1935年在北平高中读书时,陈春森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9月,陈春森在晋察冀根据地参加抗战工作,在曲阳县抗日救国动员会任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副主任。

  1938年春,陈春森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和边区党委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创刊时期的编辑工作。1938年4月,在五台山大甘河村龙王庙内,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召开报社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参加人有邓拓、侯薪、陈春森、阎恒午、刘景汉。会议决定了三条方针:一、立志要打着游击办报;二、多发社论、评论,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三、缩短刊期,由三日刊及早改隔日刊或日报,尽力满足根据地党政军及群众的需要。

  1939年6月,陈春森在报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极度艰险环境中坚持“游击办报”十年,先后曾任编辑、编辑科长、编辑部副部长、报社编委。

  抗日战争八年间,陈春森一直在《晋察冀日报》编辑部工作,参加了“游击办报”的全过程。在社长兼总编辑邓拓领导下,组成一支精干的青年编辑队伍,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翻太行,越长城,转战北岳山区,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险,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寇周旋。坚持每日编辑出版铅印日报,全力奋战。既要编辑新闻稿件,还要在每期报上,撰写简明通俗的“时事述评”,供边区群众了解时事。

  与此同时,陈春森还主持编辑《老百姓》副刊和一种专对敌占区同胞发行的《实话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春森调到天津铁路局任政治部宣传部长,开创铁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宣传网,开展列车宣传,并创办《铁路工人报》。1952年12月起,在铁道部政治部工作的30年间,陈春森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管思想政治工作,关注铁路系统的新闻报刊、高等教育和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革”期间,陈春森坚持把一度停刊的《人民铁道报》复刊,发挥了铁路系统专业报纸的特殊作用;并坚持保留了铁路文工团和北京铁道学院。另外,陈春森还担任过唐山铁道学院和北方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交大分校校长、党组书记,为非洲坦赞铁路培训留学生。

  离休前后,陈春森较多关注党的新闻事业和文化工作。在铁道部党组支持下,首创中国铁路文联,被选为中国铁路文联主席,推动了铁路系统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

  人民网、人民电视报道“陈春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游击办报’十年”、“99岁抗日老战士陈春森抗癌长达27年 先后患三种癌症”等文章。新闻前辈陈春森(原《晋察冀日报》日报记者、编辑 现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为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题词。《金色年代》2012 年第12期刊登“度患癌的老报人陈春森:鲐背之年,笔耕不辍”。

  还有一篇“99岁老兵:癌症是我的养生老师”,作者是贾晓宏、文洁,时间标注是2015年5月14日——

  抗日老兵陈春森在朋友圈里是明星,今年99岁的他身板硬朗,头脑清晰。更传奇的是,从72岁开始,他先后患上3种癌症,却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更是个年轻人,“癌症让我长寿,我把它当镜子,当养生老师”。

  领悟1:不要害怕死亡。99岁的陈春森仍很忙,他每天要排出几小时来工作:写文章,查资料,核对出版物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陈春森是1937年《晋察冀日报》创办时的编辑,左手拿枪右手拿笔坚持“游击办报”。这段经历,让他的心态显得比常人乐观。1988年,72岁的他在体检中被查出患上直肠癌。因癌变部位离肛门近,医生怕保不住肛门而忐忑,这时,陈春森反倒安慰起医生,“放心手术,失败就当给你们练手”。在他看来,人要不怕死,才能活得更好。12年后,84岁的陈春森又患上腮腺癌,鉴于年龄过大,手术易造成面瘫,医生便对陈春森的孩子说:“让他想吃啥吃啥,高兴做啥就做啥吧。”陈春森听出了话外音,他不愿放弃,坚持手术,“生命更重要,我还有许多事没做完!”90岁时,皮肤基底细胞癌又袭向陈春森。高龄让手术医生再度望而却步,陈春森又说:“生死是必然的规律,我不怕死。”

  领悟2:像常人一样生活。患上3种癌,这在旁人看来,是多么不幸。陈春森却提醒自己:像常人一样生活。在他看来,很多病友整天躺着,吃饭也要人喂,“他们不是不能自理,而是不愿意自理”。陈春森不一样,他坚持自己到门外取牛奶,自己清洗小件衣物,下楼拿报纸,“家中的花都不让买现成的,要自己种”。陈春森认为,就是这些小事情,让他慢慢恢复了体力,保持着生活自理的能力。陈春森还会享受生活,94岁时还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去庐山旅游。他继续保持社交生活,和老战友聚会一起写书,加入抗癌协会,给病友讲养生。

  领悟3:和身体做朋友。生病后,在老伴的照顾下,陈春森开始有规律的生活: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午饭后来个长长的午睡,“和身体做朋友,你厚待它,它就优待你”。如今,他粗茶淡饭,每餐五谷杂粮加新鲜蔬菜,肉食选鸡鸭鱼肉,很少吃红肉。早晨他会喝上一袋鲜牛奶,晚上喝一小杯葡萄酒。在锻炼上,他选择站着写书法和练气功,“一个养心,一个动身,内外兼修”。

  摘要刊登组织上发布的“陈春森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新闻宣传战线上的杰出代表,我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领导干部,原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离退休干部局离休老干部陈春森同志,1916年12月23日生,河北曲阳人。193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他在河北正定中学上初中时正值日寇侵占中国东北不久,他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怀着追求真理和抗日救国的远大志向,在学校积极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1933年,他与16位志同道合的爱国学生在正定中学组织了抗日爱国的学生组织《喊社》,在学校的校刊上奋笔疾书《我国边疆的危急》、《评中国青年的弱点》等多篇呼吁大众起来团结御辱、保卫国家的文章。1935年12月,他在北平读高中时,积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他于当年9月参加了河北省曲阳县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任曲阳县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青年救国会副主任。他亲手创办了曲阳县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的宣传刊物《前进报》(后改名为《先锋报》),积极动员当地群众奋起武装抗日,保家卫国。他到各村开展抗日宣传鼓动工作,把青年救国会的男女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哈飞乐团”,他担任团长,走村串户表演节目,宣传抗日。他和他的同志们在曲阳县动员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组成了有名的晋察冀军区“晋察冀义勇军曲阳团”,慷慨悲歌奔赴抗日战场。1938年4月,他被调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从事八路军的政治工作。不久又调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主办的《抗敌报》任编辑、记者。1940年《抗敌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成为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他在战争年代极度艰险和困苦的环境中,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坚持“八匹骡子办报”,在滚龙沟“七进七出铧子尖”与日寇周旋。他参加“游击办报”整十年,曾任《晋察冀日报》报社编辑、编辑科长、编辑部副部长、报社编委。他是报社初创时期少数几个工作人员之一,也是完整参加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办报”全过程的少数工作人员之一。在社长舒同、邓拓的领导下,这支精干的青年编辑队伍翻太行,越长城,转战北岳山区,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险困苦,冒着随时牺牲生命的危险一边与日寇战斗,一边坚持出报。他不怕苦,不怕累,在工作条件极其简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游击环境中他每天的工作量非常繁重。他还要在每期报上坚持撰写简明通俗的“国内外大事述评”,使边区党政军民能够及时了解抗日的军事、政治、文化等大政时事。他是晋察冀日报国内版的主编,又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通俗易懂的“老百姓”副刊的主编。为了使敌占区的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真实情况,揭穿敌人对根据地的污蔑宣传,《晋察冀日报》还出版了面向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的《实话报》,他是这张报纸的主编。因在敌后根据地办报,排版及印刷物资匮乏,没有大号标题铅字,他经常与社长邓拓一起用毛笔字代用铅字,既满足了报纸大字标题的需要,也给报纸版面增添了活力。他在反映根据地军民反抗日寇围攻、“扫荡”情况的野战报多期版面上,常用毛笔写成大字的宣传鼓动口号并套红印在报纸显著位置上,加强了抗日宣传的效果。1948年,他直接参与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五一劳动节口号”在《晋察冀日报》上首次刊载的工作。他和他的战友们凭着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把《晋察冀日报》办成了对敌斗争坚强的思想宣传阵地,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称为“民族的号筒”,被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彭真同志比做“边区人民向新中国前进的灯塔”。

  根据中共中央的总体部署,《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4日同时停刊合并,于6月15日创刊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他任新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编辑部副部长。

  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经受住了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艰苦的游击办报使他的身体受到极大伤害。1949年4月,经领导批准,他从《人民日报》社调到铁路参加接管和建设人民铁路的新工作。从此,他一直战斗在人民铁路战线上,长期负责铁路的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历任天津铁路局政治部宣传部长,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第一副部长、部长,唐山铁道学院党委副书记,北方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北方交大分校校长、党组书记,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他还长期担任中国铁路文联主席。

  1949年5月,他调任天津铁路局政治部宣传部长时积极推动创办《铁路工人报》。他针对解放初期一些群众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的不理解等问题,要求列车上的乘务人员用多种形式向南来北往的旅客进行宣传,搞得轰轰烈烈,收到良好的效果,还培养了一批宣传员、报告员的骨干队伍。为此,多次受到天津铁路局党委的肯定,受到天津市委宣传部、华北局宣传部和中央宣传部的表扬。华北局宣传部转发了这个经验,中宣部要求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消息、写社论。

  1952年12月,他调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第一副部长。他积极组织和努力开展全国铁路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促进铁路系统的宣传工作。他两次带领工作组深入丰台机务段,经过大量调研,总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先进经验,该经验见报以后,在路内外均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全国铁路系统掀起学习“毛泽东号”机车组先进经验的热潮,使“毛泽东号”这面永不褪色的红旗更加鲜艳。

  1961年-1963年,他调到唐山铁道学院任院党委副书记,从事铁路高校的教育领导工作。 1963 年-1966年,他调回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中间,参加一段“四清”工作团的工作。 “文革”期间他遭受迫害。恢复工作后,当得知《人民铁道报》、铁路文工团和唐山铁道学院要撤销,他认为,根据铁路系统工作的特点,这三个单位不能撤销。在他的建议下,经过部军管会讨论同意,这三个单位得以保留。1968年-1971年,他被临时调往国务院经济委员会参加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调研工作,任第三个五年计划华北调查团副团长,负责提出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案。他主持起草的调查报告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因为在国务院经济委员会工作表现突出,上级拟调他去经委工作。因急需完成上级交给的培养坦赞铁路留学生的任务,铁道部又把他留下。1971年-1976年,他担任北方交通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北方交通大学留学生分校校长、党组书记。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的情况下,他排除“文革”的干扰,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自编教材,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性地开展外国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开展培养坦赞留学生的工作付出了极大努力,为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圆满完成了任务。

  1977年3月,他又回到铁道部,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12月办理了离休手续,任政治部顾问。陈春森同志在长期的铁路工作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发展铁路文化事业的重要性,为此,他多次呼吁成立中国铁路文联。在铁道部党组的支持下,中国铁路文联于1982年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产业文联,他被选为中国铁路文联第一任主席。中国铁路文联工作推动了全国铁路系统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活跃铁路职工的文化生活,推动铁路事业的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2年,为了抢救《晋察冀日报》十年游击办报那段极不寻常的史料,加大对报史研究工作的力度,他和《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一起组成了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他被推选为研究会会长。在任研究会会长的34年间,他不仅潜心研究《晋察冀日报》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在革命战争条件下做好党报工作的规律和经验,而且身体力行,亲自收集资料,亲自动笔撰写研究文稿。进入古稀之后,仍抢时间,争速度,力争为报史研究工作多做点事。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研究会的同志们排除各种困难,完成了《晋察冀日报史》、《北岳风云(晋察冀日报史图像集)》、《文旗随战鼓》、《晋察冀日报社论选》、《国内外大事述评集》、《抗战之歌》、《吹响民族的号筒》、《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一套16本)》等书籍15本(套),写作完成了《新闻史上的奇迹——晋察冀日报》、《游击报人》等专题研究文章。组织了晋察冀日报史学术研讨会、报社成立周年纪念会、邓拓新闻思想研讨会、重走当年办报路等多项、多次、多种形式的研究和纪念活动。在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新闻网等举办的中国传媒大会2008年年会上,陈春森同志被授予老新闻工作者“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

  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为当年游击办报中牺牲的烈士,以及为保护报社而牺牲的当地群众建立了纪念碑。他为此多次组织大家捐款。他捐款在家乡贾庄村建设的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他自幼爱好书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会员。其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家作品展、全国铁路职工书法展、中国国家机关老书法家作品展等展览中多次展出。他精心创作的很多书法作品被选入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书法家作品集。他的书法,尤其是大字行草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收藏价值。他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书法集《笔迹》已于2009年6月出版,通过铁路总工会赠送给基层工人俱乐部,丰富铁路职工文化生活。他的多幅书法作品还曾赴国外展出。他在90多岁高龄并患有眼疾的情况下,仍坚持习练书法不辍。他一生书法作品无数,但从不卖字。

  离休后,他“离”而不休,继续担任中国铁路文联主席(至1994年)和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不取报酬地默默贡献了30多年,表现出一位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是原铁道部下属各种学会、协会等团体中唯一一位不拿返聘费的领导干部。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介绍当年《晋察冀日报》的战友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游击办报的战斗精神,给青年讲《晋察冀日报》刊登的白求恩大夫、狼牙山五壮士和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希望后代永远坚持和发扬抗战精神。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介绍了他当年英勇抗战的事迹。人民铁道报特刊发长文,称其为“激情永远燃烧的文化老兵”。

  他以极强的勇气和毅力三次战胜癌症,被选为北京市“最杰出抗癌明星”。即使在患病期间,他仍带病坚持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和铁路文联的工作。

  陈春森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老同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被定为国家行政十级干部,他任劳任怨,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跑官要官,从不争地位、争名誉、争待遇,即使职务多年未加调整也毫无怨言;他不仅严于律己,也严于律家,对家属和子女始终严格要求,绝不允许家属搞任何形式的特殊化。

  (选自《旅游与交通》杂志2016年2月15日出版,第九卷2月号总65期)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6-03-25 09:05: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91岁高龄抗战老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下一篇:94岁老兵忆抗战:弹尽之际用农具肉搏拼命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