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儿童教养所轶事
2019-08-09 15:03:22  来源:华声论坛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时期为了抢救沦陷区失学儿童,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设立了一些儿童教养所,收容父母在敌占区被残害留下的孤儿和家境贫寒的失学儿童。

  笔者曾是当年被收容的一个贫困失学儿童,在那里接受过教养,读过五年书,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在笔者的记忆中,中央赈济委员会第五救济区曾设有河南济源儿童教养所、洛阳儿童教养所(在白马寺)、山西平陆儿童教养所(在大寨村)、陕西长安儿童教养所(西安南关)、榆林儿童教养所等机构,每所收容儿童500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1938年2月,河南济源县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日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百姓惨遭涂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学校停办,儿童失学;有的儿童亲人被杀害,孤苦伶仃,流落街头,非常悲惨。

  日本占领济源县城后,我抗日军民数次夜袭,给鬼子以重大打击,迫使鬼子撤出县城逃窜,外逃百姓纷纷返回残破的家园。秋天,中央赈济委员会派人来济源放赈(救灾),地方一些绅士曾建议用救灾款建立半工半读的难童教养所,收容济源及孟县、温县、沁阳、博爱、武涉等县的难童。我家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无力供我上学,我十岁前不识一字。保长就找到家父说,你孩子多,生活困难,送一个去吧。就这样,我离开爹娘进入了难童教养所。

  教养所,顾名思义,又教又养,按普通小学建制,直属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领导,经费由中央赈济委员会直接拨付,所长由赈济委员会任命。济源儿童教养所初建时,定名为中央赈济委员会第五救济区济源灾难教养所,后改名为难童教养所,1941年迁过黄河后改为儿童教养所。

  济源儿童教养所于1938年底筹办,所址选在距县城20公里的太行山腹地张庄,收容难童200余人,其中只有一名女孤儿。难童的年龄大都在十岁上下,最大的十五六岁,除年龄较大的直接参加学缝纫、机织、做鞋、编织草帽和修缮房屋等外,其余按文化水平分设六个年级班,六年级人很少,就并入五年级。教养所设教导处、总务处、生产处,聘请十多位教职员工,一面教书,一面管理照料儿童生活。教养所从建立起就没有固定所址,完全在抗战的烽火中逃亡迁徙。我在教养所读了五年书,迁移过七个地方,从太行山跨过黄河漂泊到陕西秦岭脚下。

  张庄在太行山深山区,面对沁河,四周都是耸入云端的巨石山峰。山坡灌木丛生,山沟涓涓流水,绿草茸茸,有很多高大的梧桐树、核桃树、柿子树。春夏时节绿茵密蔽,是很幽静的读书环境,但交通非常不便,只有一条沿沁河岸盘山绕行的羊肠小道,运输全靠人背、毛驴驮运。教养所借用民房,以班为单位,寝教合一。除冬季和下雨外,大家都在山坡大树下上课。为解决儿童住宿问题,师生齐动手,搬木料、运沙石,新建18间平房。即将完成时,1940年夏,日本侵略者从山西南下,大炮轰击张庄,新建平房全被摧毁,师生仓促逃离出山,迁到王虎村。这个村有一个泰山庙和冯氏祠堂,房屋比较多,寝教仍合一。邻近几个县送来一批难童,加上本县新收容的难童,已达500余人,另外还有200人送到了洛阳教养所。新聘一些教师,增设了医务室,并聘医生和护士。该村有一条小河穿过,河床宽,杨柳、柿子树很多,上课都在河边树荫下,班级间上课彼此都能听得到,虽有流水和其他杂音干扰,但学生都能控制住自己专心听讲。1941年5月,日本侵略者再犯济源,有家的儿童暂时疏散回家,无家的由所长带领,逃亡至南岭五道沟暂避。

  日寇再占济源后,在距王虎村1公里的县政府所在的留养村扎营,天天四处抢掠,祸害百姓。有一天,一鬼子兵来到王虎村,追一妇女做恶,被百姓打死,鬼子就放火烧了王虎寨,将一老人绑在树上活活烧死,并将数十名百姓投入水井,然后抛入碾石并投入炸弹。血腥屠杀,惨绝人寰。

  由于日寇长期占领,教养所决定南渡黄河。师生们相互传告,分批南迁。邻近几个县的难童,则无法通知到。黄河渡口都已被鬼子封锁,七八月又逢汛期,黄河水位暴涨,渡河十分危险。因此,家住黄河岸边的老师找了一些适应黄河水性的乡亲水手,推着每次只能坐三四人的小木筏,在夜间借着黄河的咆哮声,冒着生命危险,在狂浪激流中偷渡。幸运的是,经过十多天,师生们都过了黄河,过了一道“鬼门关”。

  别离太行、沁水,险渡黄河恶浪。真正别离了故土,我们真是无家可归了。原有的一点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用的马扎、课本等都丢了,真是一贫如洗、流浪逃亡。济源难童教养所更名为儿童教养所,落脚于孟津县狮子院村,大家住了一年窑洞。1942年初夏,儿童们背着行李,夜行数十里,在洛阳乘火车迁到渑池县崇村。这里同狮子院一样,都是背靠黄河南岸的丘陵地带,处于豫西较为贫瘠的地区。可怕的是,河南此时正遭遇大灾荒,兵荒马乱、蝗虫成灾,庄稼颗粒无收。能吃的树叶都已被捋净,树皮也都被剥光,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到处一片悲惨景象。教养所的膳食,正处于最困难的境地,经费不能按时拨付,物价又上涨,经常买不到粮食,几百名儿童总是有上顿没下顿。各班级导师就带儿童到河沟、荒山坡去找野菜或采摘一些树叶掺和在粮食里,有的下河捉青蛙。还有的吃野菜后中毒、患病,有三位老师和部分儿童都因无药可治而丧生于此。

  当时笔者曾几次被派遣进城取邮件,沿途看到一列列火车,载满了逃荒的难民。接待站的难民走了一批又一批,络绎不绝。有一次看见车站旁一小饭馆,吵吵嚷嚷地,围着一些人看,饭馆老板揪着一个留小辫子、穿红色上衣、约十五六岁、哭哭啼啼的女孩,因吃饭无钱,不让她走。有一位男士出于对女孩的怜悯,对老板说,“让她走吧,饭钱我来付”。之后,女孩就拽住男士跪地哭求:“您带我走吧,我给您做小,救我一命吧!”男士无奈地说:“我拉家带口难以养活,你逃命吧。”还有一次,在邮局门口,一小饭馆炉灶正蒸包子,四五个面黄肌瘦、满脸污垢、衣衫褴褛的赤脚小孩,待老板掀起锅盖,他们就哄抢了包子,手都烫坏了,老板无奈地说:“饿坏了。”还有一次,在公路旁躺着一个骨瘦如柴、破衣裹身的老者,我问他家在哪里,他勉强眨眨眼皮,动了动嘴唇,用听不见的声音说了什么。等我从城里回来,他已经死了。1943年夏,我同逃荒难民挤坐在一平板车上,紧挨着我坐的是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持一木棍,挎着竹篮,带一个约三岁大的男孩逃荒行乞。车到马嵬坡站停留,她含着眼泪给小孩一个木碗,把孩子推到站台,要孩子去讨吃,小孩大哭,回头看看妈妈,不愿离开。这时,车开了,她失声大哭:“有好心的人家把孩子收养了吧!”就这样,她把亲骨肉抛弃了。笔者是含泪写此记忆的。往事不堪回首,又刻骨铭心,难以忘却。

  不久,家父带着我的母亲和小弟逃荒到了洛阳,没办法再带小弟,就把他送到教养所。家父说:“不得了啦,村里人逃光了,有的饿死了。蝗虫太可怕了,一群一群飞起来就像一片黑云,声音像刮风,落地沙沙沙地,满地谷苗眨眼间一扫而光,秋庄稼全完了,没法过了。”家父如何带我母亲逃难,我们就不知道了。我和弟弟从此与父母断了联系。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回到家,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一见我失声痛哭,说:“你还活着?这么多年做梦都想着你们兄弟俩。”

  1943年春,听说日寇要进攻洛阳,全所师生乘火车到了陕州(今三门峡市),背着行李步行数十里到了灵宝。因为潼关黄河北岸有日本炮楼,经常轰炸火车,所以我们只能乘坐铁皮闷罐车厢,黑夜闯关。行驶时不让点灯,不让大声说话,火车也不开灯,开足马力疾驰,最后还是被鬼子炮击和用机枪扫射,幸未伤亡,真是又闯过一个“鬼门关”,终于到达了陕西岐山县高店镇(今五丈原镇)。这里是抗战的大后方,位于秦岭北侧的太白山下,北临渭河,土地肥沃,盛产稻谷、棉花、花生。镇里有三个大庙,最大的是道观太白庙,有道人住庙,另有岳王庙和山神庙。河南有些难民也逃来这里,教养所又收容一些难童,教职员工也增到四十多人。

  三座大庙房多,但破烂不堪,师生齐动手打扫灰尘,打土坯、垒墙、搭建“课桌”,砌土炕和泥菩萨共寝。流亡五年来第一次寝教分开,用上了土坯砌的“课桌”。我在所里读了五年书,没有见过教室,更不知道什么是课桌和椅子。难能可贵的是,教养所流亡漂泊很多地方,都是人生地不熟,但师生与当地百姓相处很好,没有发生过一起扰民或偷盗事件。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8-09 15:03: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烽火中的“新安旅行团”

下一篇:战时街头的流浪儿童:管道也能成为“胶囊房”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