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位老保育工作者的心里话
2017-09-01 08:36:35  来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 作者:齐新  点击:  复制链接

  我最难忘的是我在湖南省战时儿童保育会湖南分会第二保育院与孩子们相处的岁月。我当时还年轻,在湖南大学毕业后,仅教了一、二年中学,就接受了湖南保育分会的任命,筹建湖南省第二保育院。当时长沙一文夕大火”才过去半年多,处处尚有焦土的痕迹,要找几百个孩子集中的地方,真不容易。几经周折,最后才找到长沙市黄土岭一座闲置的兵营内五间通房,室内除几十张大木床外,一无所有。东挪西借,才把270名难童安顿下去。那知刚过两个月的“平静”生活,一声令下,湘北战事吃紧,必须连夜转移。我当即进行动员,带着孩子们乘坐15条民船,经历日寇飞机轰炸和大风大浪袭击的艰险,航行18天才到茶陵。到了茶陵,分住在一个萧姓地主家的三栋平房里,又是一番创业的艰难——当时有几愁:愁经费,愁棉衣棉被,愁医药,愁桌椅板凳。就拿棉被来说吧,时值深秋,不愁就过不了冬啊!结果.发下来的只有100床血迹斑斑的伤兵被,我们只得一一拆洗、消毒;垫褥则以草袋代替。直到后来,几经申请,才把被服发下;生活费用因法币贬值,所得不多。我们便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种菜、养猪,以补不足;到政府指定的地方运煤运米,也是让年纪稍大的学生动手.力求减少开支,在茶陵过了5年多“平静”的生活,到.1944年夏,日寇要打通粤汉路、把侵略的刺刀逼近我们的警报传来了,分会又命令我们紧急转移。转到何地?是要我们自行选择路线。不得已,我只好同当时任湖南省第四保育院院长的李融中商量,联合行动,紧靠住政府撤退的路线奔走。这第二次转移比第一次更为艰巨。由于日军步步紧逼,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一路上我们见到难民成群结队,奔走呼号,有的尸体席遮土埋,脚还露在外面。痢疾患者的脓血粪便,更遍地皆是。孩子们很快就受到了感染,尽管我们全力抢救,也还有20多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我们历尽艰险直到9月。才抵达汝城。到了汝城,原以为可以得到喘息的机会。那知又受到大土匪胡某的刁难。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我们好不容易才熬到抗战的胜利。1945年年底复员回长沙。1946年3月,奉命结束了保育院的工作,转为战后救济。我所在的保育院改为湖南省第一育幼院,我任院长,直到解放。

  重提这一段往事,并非为了单纯诉苦,而是说明战时儿童保育事业的艰难。我们的孩子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的,是吃得苦、耐得劳的一代,是有希望的一代。我们从事保育工作的人,除了抚养他们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还在于教育他们,从思想上、文化素质上培养他们,使他们走上成才之路,这才算是尽了我们的历史责任。我在这里还想说说当时对他们的教育情况。

  在两次逃难的间隙,也就是在茶陵“平静”生活的5年,我们认真抓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为了使孩子们受到系统的良好的教育,我们实施了一整套战时教育方法,重点抓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战备教育、生活与劳动教育、爱的教育。

  在强敌压境、民族灾难深重的非常时期,向儿童、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重要。保育院的孩子多数家破人亡,背井离乡,饱受辛酸,他们渴望家庭的温暖,祖国的强盛。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易为他们所接受并见诸于行动。开学不久,我们就组织了一次题为“为什么我被送进保育院”的讨论。激发孩子们对日寇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规定每天的晚会唱院歌,每天清早唱朝会歌。每当孩子们唱到:“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失去了老家……”时,大家流着泪水;每当他们唱着:“老师早,同学早,大家见面乐陶陶。须记住,前方将士浴血在战壕,昨夜今朝,歼敌多多少!未来的主人,责任真不小,及时努力,莫负今朝”时,大家便神采飞扬,精神抖擞,充满着自豪感。当时我们的口号是:“一切为了祖国”、“为祖国而学习,为长期抗战而学习”。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一般学校无法比拟的。孩子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按一般国民完全小学的要求分班测试时,仅1人是高小年级文化,19名为高小5年级文化,100多名十二、三岁的孩子是文盲。我们把这些文盲分为3个班,要求3年内达到高小文化程度。由于他们高度自觉,学习勤奋,都胜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且成绩优异。1941年秋天,第一届毕业生投考湖南省立二中(校址在茶陵),18名考生全被录取。以后几届投考国立十一中、二十中的毕业生也多被录取。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经常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这些孩子多数没有进过学校大门,更没有过过集体生活,组织纪律性较差。表现在学习生活上,只顾自己.不管他人;集体整队,行动迟缓;集体活动不参加或随便退出;上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和院里规则等现象经常出现。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下塘捉鱼、采藕,河中游泳,外出迟迟不归的事也时有发生。要使孩子们遵守纪律,增强组织观念,我们除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我们经常对孩子们进行形势教育,使大家懂得在战争的非常时期,和平与安定是暂时的,面对敌人的侵略,保育院随时都得做好应变准备。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纪律,就不能形成坚强的集体;没有坚强的集体,就无法适应这残酷的战争形势。为了使孩子们懂得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我们经常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劳动。从小车村运煤、运米到下东村院本部,我们都采用流水作业,3年级以上的学生全参加,一个接一个把物资往下传,几千、几万斤的物资很快被运了回来。这样的事例教育了孩子,他们体会到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二是在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自治组织。院有学生会,班有班会,班下分组。挑选有能力、在学生中有威信的孩子担任各层领导,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一方面把院里布置的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根据院教育大纲中提出的“教育生活化、纪律化、军事化”的要求。以快、齐、静为目标.经常组织班、组竞赛。一日一检查,一周一评比。在院纪念周或朝晚会上,进行讲评,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孩子们很快克服了自由、散漫、无组织纪律的现象,集合快、齐、静,寝室里井然有序,棉被叠得整整齐齐,洗脸毛巾摆成一条线,牙刷一样高低。前来参观者无不啧啧称赞。

  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长期抗战的后奋军,我们经常对他们进行军事常识教育及其应付战争能力的训练。虽然院里没有正式成立童子军,但在体育课中选择了童子军的一些操练内容.如旗语、露营、野餐、跑步、爬山、救护等。院里还购置了一套“洋’鼓洋号”.并为每个孩子做了一套童子军服,买了一个行军壶。每当孩子们头戴船形帽,身穿黄色童子军服,脚穿草鞋,在鼓乐声中昂首挺胸列队通过县城时,人们总是投以赞赏的目光,孩子们也充满着自豪感与自信心。

  生活与劳动教育是保育院教育大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使孩子们不忘劳动人民本色。当时,几百名孩子衣、食、住、行的日常琐事都要靠院里老师负责,而院内教师编制又远远不够,如果不培养他们自我料理的能力,许多困难是无法克服的。为此,我们一方面进行劳动教育,一方面组织他们参加生产劳动,院里每周安排劳动课四节,主要是养猪、种莱,种藕、缝纫、打草鞋等.养猪、种菜,农村来的孩子都十分熟悉,并有一定的经验,打草鞋、做缝纫就须专人指导,打草鞋是请院里工友当师傅,孩子们心灵手巧,一学就会,有的还做得非常精致。缝纫课是为女生开的,院里专门请了一名缝纫教师指导。这些有益的劳动.不仅解决了穿衣、穿鞋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且改善了伙食.每当杀猪打牙祭和吃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时,孩子们都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

  保育院的孩子,都有心灵创伤,一有闲暇,思乡情切。为了温暖这一颗颗破碎的童心,我们想方设法使他们生活得愉快。每逢星期六,院里都要举行文艺晚会,要求各班必须拿节目,孩子们都要参加。经过一月准备的节目,内容丰富,演出精彩,常至深夜:星期天为自由活动,搞个人卫生。孩子们沉浸在紧张而愉快的时光中,“思家”的悲哀情绪也就没有了。佳节来临,院里还按传统风俗习惯安排生活和活动。如端午吃粽子和大蒜回锅肉;正月十五吃元宵;除夕晚会演出到深夜。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院里一切正规活动停止,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学生会办的合作社从外面采购了花生、红薯片、花生糖、小花片、小花炮等物品,孩子们拿出院里发的四毛押岁钱去买吃的、玩的。当时物价较低,货物又都是茶陵土产,因此能买不少东西,大家欢天喜地。

  课余时间我们安排得也很紧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经常组织书法、美术、打球、踢毯子、演讲等比赛活动,孩子们踊跃参加。其中踢踺子,花样之多,表演之精彩,使观者称赞不已。保育院还经常外出进行文艺演出。在茶陵、攸县、耒阳、长沙等地的几次公开演出,谁都不会相信,这是来自战区孩子业余的活动成果。特别是《小小画家》、《不要皱着眉头》、《逃出牢笼》、《小小航空队员》等节目,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扬。

  在保育院,孩子们最敬重、最热爱、最信赖的是老师。平日,老师象母亲一样爱孩子.孩子象亲母亲一样亲老师。保育院和老师没有寒暑假,也无星期天,他们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各项活动外,还要检查卫生.为孩子们缝补衣裤。夜晚,孩子们依偎在老师周围听故事,道家常,直到睡觉时才散去。孩子们有病,老师问寒同暖.亲自照料。由于老师把整个身心都扑在孩子身上,老师在孩子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孩子在老师心上也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这种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不仅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也逐步形成了一种可贵的院风。

  我在这里不厌其烦地讲这些,也不仅仅在于介绍当时保育院的施教情况,而是说明育人的工作十分重要.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不能放松。我深深感到,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个世代相传的事业,在战时,我们要教育孩子们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为抗日救国服务。在现在,我们更要教育好孩子,全面发展.为“四化”建设和振兴中华服务。

  保育会、院的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回顾历史.在于激励现在,展望未来。我们要继承延安时期和抗日大后方儿童保育事业的光荣传统,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新的一代英才作出贡献!

  (作者:原湘二院院长 齐新)

(摘自《保育生通讯》2002年4期总34期)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01 08:37: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学生远征军中的保育生

下一篇:我的“人之初”——回忆直属第三保育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