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三万难童的妈妈
2017-08-24 09:08:04  来源:邓启耀的新浪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和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女性一样,她有一个十分传统的名字——吴菊芳;也和几乎所有女人都会经历的一样,结婚后,她很快生孩子做了妈妈。1939年,28岁的吴菊芳已经有三个孩子了。但那时节,日寇已经全面侵华,中国老百姓生而不易,活下来更难。侵略者铁蹄蹂躏下,多少家庭瞬间家破人亡。战乱中最惨的是孩子。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难童,如同狂风中的落叶,在本来就贫瘠的土地上迅速凋零。

  刚做妈妈的她目睹了这一幕。“当我踯躅行于韶关的大街小巷,看见那些面有菜色的妇女,尤其是那些因战火痛失家园的无依无靠的儿童卧于街边,睁着一双瘦弱的身躯而突现的流露企盼的大眼望着我时,我不禁怅然泪下,心中一阵阵涌起难以抑制的伤感。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是自幼失母爱。我一岁痛失母亲,更深切地体会到孩子对母爱的重要。如今我已身为人母,我的母爱要给子女,我的母爱更应给千百万饱受战争摧残的无辜难童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本来,作为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的女生,她原想以农学为专业配合丈夫退出军旅和政坛去搞农村建设的愿望,致力农桑;而作为当时广东省省主席的夫人,她也可以拥有许多在战乱中极其难得的特权——先得,先走,及时疏散到安全之地。但她却接受了一项极其艰巨而麻烦的工作——筹建战时儿童教养院、保育园和妇女生产工作团,抢救难区无人照顾的难童,抚养殉国军人遗孤。

  这真正是临危受命。那时节,日寇锋头正锐,所向披靡不可一世。多少中国军人为抗击日寇,战死沙场,他们的妻儿顿成孤儿寡母。儿童教养院筹建人员首先需要在狼烟四起的沦陷区,抢救陷入生存危机的难童。抢救队员常常从鬼子眼皮底下,冒着炮火,把孩子从父母的尸体旁边领回来。短短几个月,即有九千难童被抢救队员从生死边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几千难童聚在一起,要解决他们的温饱和健康问题难度极大。“这些儿童不但个个形骨消瘦,满身疥疮,而且经历了家庭破碎、骨肉失散,感情的心理创伤,更深深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如何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回到家的感觉,是儿教院必须首先面对的难题。院长吴菊芳“以一个领导人、更以一个母亲的身份”要求工作人员:“要工作做得好,必须怀着真诚、深厚、无私的爱,一颗母亲的心,一种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也就是首先把儿教院当“家”一样建设。儿教院建院的四字方针“家、校、场(农场)、营(军营)”,“家”为首位,“要使他们恢复身心的健康,适应并爱上新的大家庭”。但在国破家亡的年代,维持这样一个巨型的“家”谈何容易。尽管省主席李汉魂将军下令,战时物资,军人第一,难童第二,但在当时条件下,要养活这一大帮身心皆伤的孩子,实在是件大难事。为了给营养不良的孩子们增加一点钙和脂肪,儿教院甚至把送去加工牙刷柄的牛骨头“拦截”下来,熬过一遍再送还工厂。

  随着潮州、汕头等地的沦陷,老百姓迫切需要儿教院救助难童;而随着儿教院的难童剧增,病孩也越来越多,且已有夭折的。吴菊芳心急如焚,为了这些远远超出预计的难童,她不得不奔走重庆、香港等地筹款募捐,还亲自带队去沦陷区抢救难童。马不停蹄奔波近三个月,等她筹到钱,带着一大批难童穿过日寇封锁线,平安回到家,却惊闻自己不足6岁的长子,因感冒引发肋膜炎病逝了。她心口痛裂,惟抱尸痛哭,自责未能陪儿看病,好好照料,以至于一个小病酿成大祸。难童们都明白,“院长妈妈”是为了他们,献出了自己的儿子。他们自发送来山花和信,信里说:“院长妈妈,您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们成千上万的学童都是您的孩子。您不孤单,您不要悲哀!”抗战几年,院长妈妈筹建的儿童教养院共收养了近3万难童。所有的孩子,都把院长叫“妈妈”。这是个超大的“大家庭”,一个超血缘的家。

  抗战结束后,抗日将军李汉魂没有参加紧接而来的民族内战,退出风云变幻的政坛,挂印而去,吴菊芳也随夫淡出江湖。儿教院的孩子此刻多已成人,或就学,或经商,或从军,成家立业,治国济世,各自走了不同的路。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弄潮儿,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一样地老了。极目喧嚣尘世,回味酸甜苦辣,许多事纷如过眼云烟,却有某些东西总牵挂在心。对于曾经在儿童教养院呆过的这一群人来说,他们发现有一个记忆怎么也不能忘掉——这就是在那个超血缘大家庭里的所有经历。

  每年总有一些日子,是他们聚会的时间。尽管一年年参加聚会的人都在少去,聚会却一如既往举行。只要还走得动,他们大老远也会摸来;走不了路的,就让家人推着轮椅过来。他们中最“年轻”的,也七十多快八十岁了。但这聚会却不像是老年人的聚会。他们在聚会上高声唱着儿时的歌,把陈皮这样的家乡土产塞给将远渡重洋的李浈教授,对着吴菊芳的这个女儿絮絮叨叨,一声一个“院长妈妈”地诉说。他们最常回味的生活是70年前,那个在腥风血雨中给予庇护并养育他们的“大家庭”。这已经成为融入他们生命中的一个共同记忆,没有谁可以轻易抹去的。

  记得有一次参加完他们的聚会,出门的时候,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为了一个字,我付出半辈子的代价。”原来,由于工作勤奋本来可以提升的他,在填表的时候,述及儿教院的那段历史,领导要他在“李汉魂”这个名字之间加一个“匪”字,他拒绝了,还力陈“李汉魂是抗日将军,为政清廉”云云。结果可想而知。老人的话让我感慨不已。过去我们总被教育说没有超阶级的爱,但从老人愿以半生清贫换取一个字干净的气节,我看到一种超越这些东西的人性光辉。

  老人们反复提到二十年前的那次聚会。1992年,年过八旬的院长妈妈不顾病体,如约专程从美国赶回广州来看她的孩子们。那次聚会,对于曾经是这个共同大家庭的人来说,如同一次久别重逢的亲人团聚。别时还是青头小子,转眼都已两鬓霜雪。半个世纪之隔恍如隔世,唯“妈妈”这个称呼在大家心里还是没有变。说了多少话,流了几许泪,数不清了。所有人都牢牢记住了临别的那一幕:出门的时候,院长妈妈叫大家等一下,她先去站在出口的门旁边,要一个一个抱一下她的孩子们。那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呀!八十一岁的“妈妈”逐一拥抱了到会的约一千多个六七十岁的“孩子”们!

  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时刻。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之隔,将永远的妈妈,定格在了每个人的怀中。

  ——发于母亲节:爱的怀念

儿童教养院收养的难童

吴菊芳院长与难童交谈

儿童教养院实行“家”、“校”、“场”、“营”的办院方针,图为训练中的儿教院孩子。

吴菊芳和李汉魂

  注:吴菊芳(1911—1999),抗日将军、广东省省主席李汉魂的夫人,1935年进入中山大学,成为农学院第一届女生。因读书时怀孕,被同学取了个绰号——“中大附中”。文中引文来自吴菊芳著:《自传》,见广东文史资料第八十八辑《枕上梦回——李汉魂吴菊芳伉俪自传。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图片来源说明:几年前,李汉魂吴菊芳的女儿李浈(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委托我对抗战时期广东儿童教养院历史做些研究,我便带传播与设计学院和人类学系部分师生,在广州、韶关等地对当年的儿教院难童进行了持续数年的采访,同时搜集到一些图片资料。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24 09:09: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忆轰炸中的抢救

下一篇:战时儿童保育会概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