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难童》 第八集 保育
2017-08-19 08:49:51  来源:柴薪gg的新浪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如何尽快遣散6000多名保育生,成为重庆保育会迫在眉睫的任务。

  但四川各地保育院的建院工作却困难重重,最大的阻力来自地方势力。由于保育会资金有限,一般把保育院确定在重庆附近乡镇的庙宇和大户人家的祠堂,这无疑侵犯了当地人的一些利益,这就需要做通这些地方人士的思想工作,而这又绝非易事。

  抗战爆发以来,成千上万的机关学校迁移四川重庆,已经使当地百姓负担加重,怨声载道。

  5月3日这一晚,重庆保育总会接到军方通知,5月4日日,军可能对重庆实施更大规模的轰炸。总会决定,6000名难童明天早晨必须全部疏散到重庆郊外,晚间再回到驻地万寿宫休息,那一夜保育总会老师们彻夜未眠,紧张联系运输孩子们的交通工具。

  第二天一大早,成群结队的孩子从万寿宫出发,向重庆城外南岸树林里转移。

  接近中午,27架日本飞机再次闯入重庆市上空,对都邮街、柴家巷等繁华区进行轰炸,爆炸引起的大火燃烧达2天之久。据当时官方统计,2次轰炸共死亡3991人。

  轰炸过后,宋氏三姐妹带领20名保育生站在街道废墟上,专门让中外记者拍照,向外界发布日军在重庆的暴行。

  夜幕来临,正是孩子们转移乡下的好时机。恰在此时,一艘从下江远程驶来的轮船停靠在朝天门码头,船上坐着1200名湖北难童,10岁到2岁不等,他们已经12个小时水米未进,由于未确定去向,孩子们只好在船上等待。

  这时正是凌晨1点,再过5个小时天就大亮了。保育总会当即请求重庆船务局帮忙,遭到拒绝,又寻求军方援助也遭到冷遇,怎么办?有人提议将情况报告宋美龄。

  那一夜,宋美龄带领保育会的40多个人,把1256名孩子从船上带到车上。

  汽车一辆接一辆开进求精中学,孩子们被领进食堂进餐。

  然而天亮以后又将如何?万寿宫临时保育院已人满为患,正在设法往乡下转移。

  宋美龄突然眼前一亮,何不用这些借来的车子直接把孩子们送到目的地呢,她忙联系郊区那些正在修建中的保育院,要他们准备接收1000余名难童。

  1938年3月,保育会在创办之初,高瞻远瞩的共产党领导人,坚持聘请宋美龄为保育会理事长,为后来拯救难童工作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1939年5月4日,在万寿宫里还滞留了6000多名孩子,重庆市区无法再待下去了,在保育总会负责人宋美龄、李德全的大力协助下,各地保育院的选址工作迅速完成,但过程中遭到一些地方势力的极力阻挠,保育总会不得不请求军队强制执行。这也为后来保育院师生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留下了许多隐患。

  5月6日,保育总会开始向乡下疏散万寿宫6000多名难童,由于缺乏交通工具,大孩子向城外步行迁徙,婴幼儿由老师抱着或背着在后边慢慢行走。

  均县保育院的500难童,在院长罗叔章的呵护下,转移到了江北县大田坎。均县保育院从此改名为保育总会直属第一保育院。

  罗叔章以她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在1939年10月下旬的全国保育院院长会议上,宋美龄夸奖罗叔章呕心沥血为儿童,值得称赞。

  会后,宋美龄问罗叔章,你是否是共产党,罗叔章突然怔住不知如何回答,宋美龄没等罗叔章回答就匆匆离去了。

  此时国民党正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重庆的特务活动更是猖獗,四处抓人。

  周恩来、邓颖超得知此事,为了罗叔章的安全,想调离她去进行别的工作。但罗叔章要求把保育生安好后再离开。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接纳了全国各地流落来此的无数同胞。

  早在1938年4月,保育会四川分会与成都分会相继成立,他们在成渝地区成立了10所保育院,专门招收抗日家属和由汉口转运来的孩子。1939年上半年,随着保育总会的迁来,两湖、两广、苏皖、浙江及香港等广大沦陷区的保育院及难童们更是潮水般蜂拥而至,四川和重庆地区很快又增设了13所保育院。

  但这么多的保育院仍不能满足难童激增的实际需要,据当时官方统计,仅在未沦陷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4个省,就有大约1000多万中国儿童在四处流浪,因此,1939年10月,保育总会召开的保育院院长会议上,曾通过要扩大收容20万名儿童的决议。

  但是,这一决议由于国共两党不断产生摩擦而未能实现。

  目前,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有据可查的有46所保育院,保育约3万名儿童,靠募捐维生的保育院在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募捐资金来源问题,一般都选择靠近工矿企业的庙宇或祠堂居住。

  由于日本人占领两淮地区,切断了中国的海盐产地,自贡盐井的地位便愈加重要,为了得到自贡盐商的捐助,四川第六保育院就居住在自贡天池山上。由于宋美龄的出面,自贡盐务局承担了第六保育院1000名难童的生活费,虽然保育院解决了经费问题,但学校的管理权也落在自贡盐务局官僚手中,使孩子们后来吃尽了苦头。

  张伯钧回忆说:那些教官都是法西斯教官,学生犯了错误,他都弄一个凳子,让学生趴在上头,两头按着打屁股,打得好厉害,我们看着好可怜,因为我们小,不敢犯法,那大的都有点闹事。

  晋曙光回忆说:男同学后来不愿意了,就跑上台去,把教官的板子夺过来,后来那个教官发脾气,是耿教官,他说如果今天要不让打他,大家都不能吃饭,后来同学们都说不吃饭。

  张伯钧回忆说:他把我们关到屋里,院子里闹得很厉害,到后来,我们有些比较大的学生,看着那个军事教官出去了,我们几个人围着把军事教官就打了。

  当年保育院的生活曾经是重庆电影界的拍摄对象,在一部名叫《表》的故事片中,真实反映了一所保育院靠资本家捐助维生的尴尬处境。

  晋曙光的姐姐虽然幸免于难,但不习惯四川气候的河南孩子还是接二连三地死去,天池山的坡下布满了一个个小坟堆。

  孩子们越来越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乡。

  那年冬天,冯玉祥将军来到自贡看望孩子们,看到从前线抢救回来的第二代如此境遇,冯玉祥悲愤交加。他召集自贡的盐商要他们捐款救救孩子们,而盐商们谁也不愿掏钱。

  冯玉祥令卫兵挑一担水放在门口说,我冯某遇到难事请诸位帮忙,这一桶水需要25000元,一担水就是5万,你们掏还是不掏?盐商只好掏钱了事。

  后来,冯玉祥将军在县城召开了募捐大会,那也许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一天。冯玉祥将军慷慨激昂,为孩子们募捐了不少物品,使四川第六保育院顺利度过了1941年的冬天。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度过,孩子们想都不敢想。

  四川第六保育院的情况,曾经引起重庆保育总会的重视,保育总会几次派人与自贡盐务局交涉,但盐务局都以经费困难来搪塞,这也提醒了保育总会的常务理事们,就是必须控制散布在各地的保育院的管理权,否则保育会教养难童的宗旨就不能有效实行。

  重庆著名的求精中学,原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就在这儿办公。

  1939年10月20日至29日,保育总会召开全国保育院长大会,会议认为:假如收容来的儿童只有保养没有教育,或者教育而不是针对抗战建国的目标,那就失去了创办保育会的意义,会议同时强调,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不是慈善事业,而是培养中华下一代的场所。

  会议决定,保育院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保育生由于没有寒暑假,6年的小学教育缩短为4年完成学业。

  邓颖超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救济难童,尤其要以新的科学新的技术培养儿童,使他们成为新中国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根据中共南方局的精神,时任保育总会保育委员会主任的曹孟君提出了5条教导实施大纲,就是要保育教育合一,培养将来能够承担抗日建国重任的健全人才。曹孟君的教育大纲得到宋美龄的默许,为各个保育院指明了保教工作的总目标。

  但是,一些国民党员理事提出,要在保育院儿童中建立“三民主义少年团”,把保育生办成培养国民党力量的后备军,企图以此改变教育方针,当即遭到大多数保育总会常务理事们的反对,这一提案未能通过。

  这是一场争夺下一代的尖锐斗争。

  这场斗争从保育总会一成立就展开了,特别是国民党不断掀起反共高潮时期,斗争尤为激烈。

  当时居住在南川马鞍山的保育会直属第七院,被称为“红色摇篮”,她的院长叫杜彦桐,五四运动时期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来到直七院。

  她到任不多久,就碰上直属第一保育院师生遭到国民党军方强迫解散的事件。

  第一保育院的孩子是共产党员罗叔章从湖北均县带到大后方重庆来的,由于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进步教育,与当地驻军发生冲突而遭到解散。

  至今保育生们对那次事件还记忆犹新。

  保育生霍素贞回忆说:当时的教材不是教科书上的,是从《新华日报》选择出来刻的版,然后教我们读的。

  老师杜子明回忆说:那个时候没有正式的教科书,当时我们就找报纸,《新华日报》是我们主要的教材来源,就教他们,把我所喜欢的教给他们。

  霍素贞说:后来说国民党要来查我们,有一天晚上,老师就告诉我们把作文本、把什么材料都埋了,就是怕他来查我们。

  保育生罗福安回忆说:后来就是从上面开始调,重新换院长、换老师,把红的洗掉,就留女生,男生都分走了。

  第一保育院遣散了200多名保育生,杜彦桐接纳了这些苦难的孩子。

  保育会直属第七保育院这时共有480名保育生,但对这些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学校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保育会一些国民党常务理事在第七保育院设立了国民党监督机构,使学校变的危机四伏,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对学生进行一些进步的教育,杜彦桐颇费了一番心思。

  杜彦桐第一步就是改革教材。前任院长留下的课本仍是战前那一套陈旧教材,杜彦桐完全将其取消,而代之具有时代气息的《抗战建国读本》。

  保育生李翔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上学所上的教材,不是说外面小狗跳小猫叫,不是那一个。抗战建国读本,我记得我念的第一课就是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第二课是日本鬼子放的火;第三课,日本鬼子杀人放火;另一行是中国人民要反抗。这一课一课都是这样下来的。

  杜彦桐第二步就是调换老师,把思想进步的老师调到高年级带语文时事课程,一些国民党员老师则调到军事体育课程上来。

  但不久,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保育院的国民党员突然趾高气扬起来,并向杜彦桐提出要求,要求辞退学校的进步老师,在学校里成立三民主义少年团,杜彦桐则搬出保育总会办学规章制度,总会规定保育院为学生学习知识之场所,不允许学校存在任何党派组织。

  杜彦桐警告国民党教员,如果无理取闹,只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总会秘书长张蔼真是宋美龄的同学,她向常务理事邓颖超再三保证,只要她们不出大门,特务机关就不敢进门抓人。

  在1988年5月邓颖超的一封信里写道:在保育总会的共产党员,是得到宋美龄和保育会中间力量的保护和协助的,终于没有受到极大破坏。

  但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儿童保育事业却遭到了沉重打击,全国有14所保育院由于进行进步思想的教育,先后被迫解散或合并。

  直属第七保育院就险遭解散厄运,1942年6月18日,保育院里的进步老师突然被捕,并要求学校停课接受县党部的检查。

  院长杜彦桐连夜奔波180多公里赶往重庆,第二天凌晨,她敲开了冯玉祥的院门,请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给南川县政府打电话交涉。

  第二天上午,李德全在保育总会常务理事会议上气愤地说:敬业教书育人者被随意抓捕,那保育院还如何办得下去?当天保育总会出具公函,要求南川县政府查清事实马上放人。

  虽然直属第七保育院逃过一劫,但南川县政府的刁难却逐渐升级,他们鼓动地方势力截断保育院的用水来源,迫使保育院迁移别处。

  类似冲突在四川各地开始蔓延开来,各地帮会民团组织纷纷排挤保育院,致使各处保育院一大半院长被迫离职,地方势力乘虚而入,有一半以上的保育院被地方帮会头目控制,保育生立刻成为他们任意奴役的对象,同学们稍有反抗立即就被赶走或抓走。

  泸州保育院就有30名保育生被警察抓走,关押在重庆劳动集中营,先后有10余名同学被折磨致死。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事业陷入危难之中,保育会常务理事邓颖超立刻联络重庆军政界民主人士,希望他们密切关注各地保育院的境况。

  由于保育总会常务理事中进步力量占优势,中共南方局抽调了一批富有教学经验又有斗争经验的地下党员充实到第一线任保育院院长,他们在地方警察的护送下走马上任,其中就有教育家赵君陶。

  赵君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湖北省妇女协会宣传部长,她与爱人李硕勋参加过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后来丈夫李硕勋被国民党杀害,赵君陶拖儿带女隐姓埋名,在四川成都以教书度日。

  1939年的春天,周恩来和邓颖超打听到了赵君陶的下落,忙命人把她从成都接到重庆红岩村。一天,周恩来带领一个小孩子来到邓颖超跟前,这个小孩就是李硕勋和赵君陶的儿子李鹏,此时李鹏11岁。

  周恩来和邓颖超将赵君陶安排进了保育会,担任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儿子李鹏被送到北碚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学习。

  赵君陶来到设立在江北县的直属第三保育院,她一上任立刻发现这批从各地收容来的保育生,破坏欲望十分强烈,怪异孤僻的儿童占了半数以上,这引起赵君陶的高度重视。王静娟就是当年保育院的老师,她对往事还记忆犹新。

  老师王静娟回忆说:我记得第一次上课,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当老师,第一堂课学生就问,老师你多大了,那时候我也年轻呀,我也不怕,我说你说我多大了,你是不是看我教不了你,我这样一说呢,学生也都不吭了。

  院长赵君陶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家,她上任不久,立刻制定出一套针对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

  老师王静娟回忆说:我记得一个孩子脾气很倔犟,但是她很会写文章,很有脑子,就抓住她这一点给她做工作,后来关系还挺好的。

  不久,赵君陶在重庆保育总会院长会议上,首先提出要关注保育院的问题儿童,这些无家可归的难童在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假如不在他们幼儿时期及时教育,他们长大走出校园后将危害社会。

  在赵君陶的提议下,保育总会在重庆环境优美的枇杷山,开始筹建问题儿童表征院。准备接收心理疾病较为严重的保育生,上海一批著名儿科心理专家成为该院的首批医生。后来专家评价,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创先河的一件大事。

  保育院的保育生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从小就有了追求真理的志向。

  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拍摄的故事片《报童》,电影反映的是在重庆的《新华日报》社报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如何突破特务的阻挠,使抗战时期的真实新闻能够大白于天下的故事。这些机智勇敢的报童大多数就是从保育院出来的保育生,当年的报童林德道,至今对往事记忆犹新。

  保育生林德道回忆说:有一些重要的新闻,报纸上不能登的像毛主席发表的一些文章,那里头有一些册子都是不卖的,怎么办呢,就是公共汽车开的时候,他一开我们就从窗口里一丢,丢了就跑,他打呀,打得很厉害,我的头上很多伤痕都是打的,打得头破血流。

  当初我走上这个道路,完全是老师对我们的教育,要没有老师的教育,也不可能有我后来的成长。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19 08:50: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难童》 第七集 营救

下一篇:《难童》 第九集 抗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