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往事》节目《母亲行动:战时儿童保育会》解说词欣赏
2017-08-14 08:53:39  来源:人民网--人民电视  点击:  复制链接


《往事》节目《母亲行动:战时儿童保育会》

  烽烟战火中的儿童,背井离乡的流浪儿,破碎的山河如何遮蔽他们单薄的身体,失去亲人的孩子家又在哪里?一位位母亲走出来,一双双援助的手伸出来,零距离触摸一段尘封的历史,抗日战争鲜为人知的一幕首次再现......

  内容提示:60多年前,中国土地硝烟迷漫,中华民族遭到了空前的劫难。代表民族未来希望之所在的众多儿童,在日寇炮火中丧生,在敌机滥炸下失去亲人,在漫天乌云笼罩下哭喊着爸妈,忍受着饥寒。为了图存救亡,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怀着"欲救中国,先救儿童"、"为了孩子就是为了明天"的共同心声,奔走运作,从而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本片主要讲述保育会在汉口的成立过程,保育生的生活,武汉沦陷前的大转移,去四川途中发生的战争,流亡的艰辛,师生情谊,体现了在国难当头时刻,超越种族阶级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本期时间跨度是1938年3月成立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由于不是讲述单个人物命运,而是由众多的保育生共同见证一段难忘的童年往事,因此线索繁杂,人物颇多。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往事节目。今天我们现场坐着许多嘉宾,先介绍一下,你们原来都是做什么的?”

  虽然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保育生。正巧,前不久我看到一则新闻上说: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隐居国外多年,只有两次让她例外的出现在台湾的公众面前:一次是纪念蒋介石诞辰一百周年,一次就是和台北三百多名保育生集会见面。这保育生到底有什么样的背景?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上个世纪,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大屏幕:1931年9·18,东北沦陷;1937年7·7事变,平津失守;1937,11月11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这是1937年刊登在美国一家报纸上的照片,它拍摄的是上海火车站大轰炸后的情景,孩子的哭号第一次真实的向世界展示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大地上的侵略罪行。那场残酷的战争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劫难,作为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儿童也遭受了空前的掳掠(据1938年9月的《大公报》上记载 "中国7000万儿童在十几个月内,遭到日本军队杀害的至少有10万以上;因侵略战争而流离失所的至少40万以上。而在内迁的1500万难民中有难童400万,等待救济的至少十万……)这些数字是骇人听闻,"欲救中国,必先救儿童"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帮助下,1938年3月一个全国性的抗日救亡团体--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大会推举宋美龄为理事长,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为副理事长。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郭沫若等都为此出谋划策,不少共产党员也加入了保育院的工作。为了民族后代,不同政治见解的母亲们走到一起,当战争成为过往烟云,而母爱却是铭记在心的永恒。

  林德道,董宜之,作者三人

  主持人拿出一张光头照片,问:“大家猜猜,这个孩子应该是现场嘉宾中哪一位当年的保育生?”

  “是董女士的。”问:“为什么都是光头?”“当时战乱,孩子们逃难都来不及,所以身上都长疥疮,还有虱子,就把我们头发都剃了。”“你从哪里来的?”“从开封到的武汉,我爸爸是戒烟医院的,当时每天跑警报三月就把我送来了,我记得每个孩子背个包,身后站一个大人,当时什么也不懂就这样离开家了。”

  主持人问林德道:“你是哪里人?你是怎么进的保育院?”

  “我那时候家住汉阳遭轰炸,奶奶被吓死了,母亲去世,父亲有神经病,4月叔叔就把我送去,哄我说汉口不炸一周后回来。”

  “那你哭闹吗?”

  “哭了一周后来张修华医生还把我带回家,可是那时候我已经没有家了。”

  “那到了保育院后生活上适应吗?”

  “有稀饭吃,有馒头,还有豆牙菜吃,比原来在家要好,我们有个小朋友太饿了,一口气吃了六碗饭,然后还在衣服里塞上三个馒头,后来老师说:别慌,以后每餐都是这样。有天夜里老师还把我们叫起来说轰炸了,然后我看见天上的亮点是交战的光。”

  主持人问作者:“孩子们大多数几岁?他们需要分班管理吗?”

  “六岁到十三岁,分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十个班。”

  “孩子这么小,外面又很乱,老师能管理得来吗?”

  “当时老师几乎全是女性,有的年纪很小比他们大不了几岁,吃喝拉撒孩子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管理,同时还要上街去募捐,收纳新的孩子,而且很多市民是不理解的,怀疑的,但是没有经费呀,他们必须去募捐,虽然当时宋美龄个人就捐了2万七千多元,资助难童2千五百人;但是以每个月孩子五块钱的生活费计算一年要65元,每天源源不断的有孩子来,根本是不够的。”

  林拿出照片:“这是我们当时在街头拍摄的,一群孩子,都光头,统一着装,老师带我们上街唱歌募捐唱一段……”

  主持人:“应该说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对市民都是很好的鼓舞与教育方式。”

  作者:“所以有人宋庆龄曾说我们发现一个很好的沟通的桥梁,保育会不仅是国共合作的创举,也是是将保卫儿童与民族解放理想紧紧相连的实际行动,而绝非一般的慈善机构,大家要知道当年日本占领的地方,有的是把孩子拉去做细菌实验、或者是奴化教育,如果你说日本好,就会给糖果你吃。”

  主持人:“听说你们还跟着老师去慰问伤员,不怕么?”

  董:“我记得我们手里拿着一面小旗子,上面画了一个孩子坐在炮弹上。”

  林:“虽然看到血有很多断胳膊断腿的,但是老师不怕我们就不怕,我们唱保卫大武汉。”

  歌声转到武汉关,流离失所的孩子们找到了暂时的家,人们在激昂的歌声里看到了希望所在。1938年4月台儿庄一战成为继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胜利。4月18日,日军在济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用7个师团向徐州进攻。当人们纷纷南撤的时候,此时却有一批年轻的女性北上来到台儿庄,她们的任务是抢救炮火中幸存的难童。

  主持人:“我手里拿的一封信,是台儿庄胜利55年后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先生写给保育会的。可以看出他们对保育会有很深的情感。”

  作者:“当时是共产党员曹孟君带领一批人前去战区台儿庄、徐州、和附近轰炸区抢救可以抢救的难童。那时候正值曹的丈夫王昆仑也在徐州,但是夫妻俩根本没有办法相聚就直接去抢救难童。也正是那几天,日军组织飞机对徐州实施70多次轰炸,不用说带走200个孩子,连曹孟君都没有办法脱身了。23号,徐州陷落。我这里有突围出来的其中一个孩子孙俊龙写的回忆,他不幸与前年去世了。我们跟着老师突围,始终冲不出去,老师叫我们趴在麦地里不许哭,睡梦中突然听到枪炮声,一个老师拉起我们就跑,结果老师的公文包也弄丢了,孩子们说去找,老师坚决不同意。天亮了才发现路上到处是尸体,我们迷路了,跑了一夜结果又跑到原地。躲躲闪闪的八天才找到一辆破车,求司机送我们去武汉,可是一坐上车,曹老师就晕倒了。”

  主持人:“女性在战争中发挥了她们作用。徐州失守,开封也沦陷,据说在开封也抢救了400多个孩子?”

  董:“我比较幸运,在沦陷前就来了,但是一路上看到的景象真是很惨。有的人围着干枯的树抢树皮吃,然后很高兴的用石头捣碎,塞进嘴里,有一次我们在路边看到水沟里躺着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手指还伸向空中,老师很高兴的去抱她却听到一声惊叫,原来这个女孩子已经死了,我们吓得赶紧走,身后传来狗的叫声。沿路都是这样的景象。”

  作者:“6月9号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被炸1200多万老百姓无家可归,89万人顷刻丧命,其实日本人并没有消灭多少,试想又给多少中国人、孩子造成灾难?”

  在风雨中的孩子,是否也有父母?(一张照片)单衣薄裳的,在眼角的两行清泪流着啊,是否惦念着妈妈?(一张照片)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想喊,想抱着妈妈啼哭,(一张照片)妈妈,你又在哪里?……

  原汉口临时保育院院址

  环境虽然简陋,但是能找到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在战争年代已经是一种奢侈。到1938年5月,汉口临时保育院已经收纳难童1700余人,爱它的带动下,此时全国也陆续续成立了61个保育院,14个分会,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保育会也相应成立,毛泽东特地题词:儿童万岁!但是战争局势依然一天天严峻,八月,日寇对武汉发起全面进攻,警报频传,空袭不断,武汉已经危在旦夕。

  主持人:“这张照片就是排队离开保育院时拍摄的。”

  林:“当时老师叫我们赶紧撤离。”

  董:“我们那时候不想走,因为知道离家越来越远啊,就想逃跑,害得老师很着急。但是当时情况很不好了,有一次轰炸过后老师抱着一个浑身是血的孩子进来,我们都吓坏了。因为想湖北湖南近嘛,就选了湖南。”

  作者:“当时安排难童的工作非常艰巨,周恩来也在帮忙运送儿童,亲自到江边化装成大胡子,10月25号日军进入武汉市只差两个小时,他才南下长沙。”

  林:“我们也不懂,但是在船上唱院歌的时候一下子有了感情,大家都哭了,因为知道要离开家乡,我们就睡在甲板上唱歌……这首歌是田汉的妻子安娥女士作词,非常感人。”

  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孩子们在轰隆隆的炮声与江涛的怒吼声中,在远方熟悉城市的坍塌中,似乎第一次,体验到了悲伤,体验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在消亡的悲伤。他们彷徨着,那颗稚嫩的心、那双迷茫的眼睛从没有如此渴求一个家的存在!

  在1938年10月26日武汉沦陷以前,临时保育会共抢救运送28批1万五千多名儿童到四川。那时候只有作为大后方的四川相对安定。从武汉转移进川大致分三条路线:汉口-沙市-宜昌---重庆;汉口-长沙-湘西---宜昌到重庆;汉口---均县---襄樊---宜昌再到重庆。爬山涉水,一路风尘,未成年的孩子们和无助的老师们可谓历经艰辛。

  主持人:“从武汉撤离的孩子们基本上分三条路,刚才老林坐的船直接到的宜昌,但是很多小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旁边坐的刘萍,赵学英,你们都是从襄樊均县那边走的?走了多久?”

  刘萍:“乘小船,又步行,因为走得早安全一点,但是也有小朋友被炸死的,金钟鸣同学就说当时把一个孩子炸死了,肠子都露出来了,他把肠子塞进去,把孩子埋葬了。每天都有小朋友死,有时侯两具尸体放在一个棺木里,很惨。平时我们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坐在太阳下抓虱子,老师教我们在沙滩上写字,最幸运的是有一次炸弹在我们身边炸了一个窟窿却没有爆炸,不然我们早死了!记得是刚走到襄樊就听说武汉沦陷了,我们所有孩子都哭了,老林他们是在宜昌听到的消息,很沉痛。”

  主持人:“我听编导说你身上已经动了六次手术,可是我看你很坚强,是否和小时候的锻炼有关?”

  “我们的老师很年轻但是任务很重,要给我们做饭,要保障我们的安全,要四处找人募捐,解决我们的吃穿,那些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我们的再生父母。你要知道在战争年代,许多人连自己都自身难保,哪里会顾及一群无依靠的小孩?有时侯真的后悔那时候太小,不懂事,一定给老师给妈妈们增添了不少麻烦。所以长大了就想一定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才对得起老师妈妈。”

  主持人问赵学英:“你也是走的这条路线?”

  “我们到均县汇合的,我也差点死了三次,但是多亏了张医生。一次耳朵灌水,一次拉肚子,脚上都是血泡,多亏老师救我,我很感激!”

  主持人: “我们请张医生的女儿李燕辉来到现场。记忆中你的母亲是怎样的?”

  “我记得母亲当时怀孕了,在均县生下了一个孩子,就是我的弟弟鄂生,不要说怀孕,长途跋涉的痛苦,没有吃的穿的,500个孩子就她一个医生,你想她有多么辛苦?我也是保育生可是从来没有受过比同学们更好的待遇。有一次写错一个字偷看,妈妈批评我;那时候我也时常看见她吐血,所以照顾我的都是大哥大姐,有一次我掉到河里还是同学给救的。后来母亲到重庆以后就得肺病去世了,到现在我们连她的墓地在哪里都找不到。”

  主持人:“这是母亲留下来的一张照片。其实象这样的母亲在战争年代在保育院有很多很多。前不久,我们记者专程去了北京,想采访采访内地唯一健在的当年保育会的发起人之一郭秀仪女士。让我们看看结果如何。”

  在去北京之前,我们已经知道96岁的郭秀仪女士住到了医院,但是她依然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并把时间安排在一周两次的透析之间。但是当我们抵达北京后,听到的却是她肾衰竭病危处于隔离的消息。正当我们为见不到这位442位难童的母亲而万分遗憾的时候,北京的保育生李骏告诉我们她拍摄了郭妈妈的一些资料。

  1938年春,应宋美龄和邓颖超的邀请,北伐名将、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黄琪翔的夫人27岁的郭秀仪参加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同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一起在武汉开展拯救难童的工作。当年她个人捐资2万多元,负担442名儿童的常年费用,捐资数额仅次于宋美龄。

  主持人问现场每一个人:“从刚才的采访看得出,你们对妈妈有很深的情感,我想知道,对你们来说妈妈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这些名单这些名字是不应该忘记的,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名中国妇女,她们做出了自己应有的选择;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她们奉献了自己的热忱与忠贞。

  主持人:“我手里也有一本花名册,翻开这个本子,你们就会发现保育生里有多少出众的人才?李鹏,李铁映,伍绍祖,傅正义,金钟鸣等等都有一段保育院的成长经历,并且这8年苦难的童年经历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在节目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特殊的嘉宾尹巍:保育生的后代,母亲、姨妈、小舅都是保育生。说说你对保育生的认识?”

  “母亲从安徽收容到武汉转移到重庆,母亲曾经说如果65周年抬也要参加,不幸去世,她曾有遗言:希望儿子写封信烧给她。儿子果真满足了母亲的心愿去参加了周年庆典,并写诗一首:妈妈,我来了,来到了保育生的家来到了你的摇篮,让我的儿子我的后辈永远记住这段伟大壮丽感人的历史,妈妈,你安息吧!”

  每一年,这些保育生都会举行见面集会,对于那一段历史,那一段经历过生死血火的童年往事,永远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迹)-松辽烽火,江淮鼓角,神州漫卷尘沙。伤别故乡,悲离父老,摇篮稚子一家。匆匆半世烟霞,双鬓眉雪染,斯岁月蹉跎,八年磨砺,感憾年华。幼材成栋梁,幸有妈妈巧安排。……

  保育院成立背景--1938年9月的《大公报》上说"中国7000万儿童在十几个月内,估计遭到日本军队杀害的至少有10万以上,被掳掠的儿童至少15万以上;因侵略战争而流离失所的至少40万以上;因以外刺激精神失常残废的还不在内。"据有关资料推算在内迁的1500万难民中有难童400万,等待救济的至少十万。

  除了杀害,对东三省,平津等沦陷区日寇大搞奴化教育。有些地方老师天天告诉学生日本怎样好,满洲国怎样好。他们每天对小学生进行口试:你爱日本还是爱中国?若答爱日本,就可以得到糖果的奖赏。日本人很清楚:四万万中国同胞是杀不绝的,要灭绝一个民族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斩断他的根。

  儿童是民族的命脉,是国家的未来,没有接班人的民族,希望又在哪里?早在抗战一开始,社会各界就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表现出极为关切和重视。由冯玉祥的妻子李德全、王昆仑夫人曹孟君、田汉的妻子安娥等四处奔走,联络各方有识之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一九三八年,周恩来与冯玉祥并为此事在武昌冯玉祥将军的家里会晤。后由沈钧儒、郭沫若、刘清扬、沈兹九等近三十人发起,二百余名各界著名人士签名响应,宋美龄于1937年抵达武汉后,紧急讨论救济妇女儿童的事宜。随后又在《妇女生活》上刊文,倡议救济难童:"我们怎么能够任他们去流浪,变成乞丐,变成匪徒,谁不应该去救济他们,救他们出水深火热的苦难,帮助他们成为有作有为的国民,将来也担负起捍卫国家复兴民族的一部分责任呢?"[38]这就为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作了舆论宣传。1938年3月10日,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正式成立,由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在战时儿童保育会筹建过程中,中共妇女干部邓颖超、刘清扬等人也积极参与,多方奔走,出谋划策,推动和促进了这一救助难童的慈善机构的顺利建立。

  保育院情况介绍:保育会正式成立后,首先在汉口一元路筹设了第一临时保育院。从1938年3月底开始接收各地来武汉三镇的难童,至5月初正式建立时已收难童1700余人。在武汉沦陷以前抢救运送1万五千多名儿童到四川,此后全国陆续成立了61个保育院,14个分会,分布于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及重庆、成都、香港等省市。据不完全统计,仅截止至1943年底,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所设的保育院就已收容了28923名流浪难童,估计整个抗战时期收容难童总数不低于3万。因为收容的流浪难童绝大多数是6至15岁的学龄儿童,根据收养难童的年龄和原有文化水平,保育院分班授课。在养的方面,保育院每个班均配有专职的生活指导教师,衣食住行都由院方统一安排,对刚入保育院而患有疾病的难童都及时予以治疗。保育院的经费绝大部分是靠海内外的慈善捐款。战时儿童保育会存在历时八年(1938.3-1946.9),成为抗战时期最有影响的儿童救济团体之一。

  1.这是我国保教事业与国家危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创举,她的行为是与抗日战争同始终的,即"抗战八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坚持八年。"

  2.这是将保卫儿童与民族解放理想紧紧相连的伟大创举,而绝非一般的慈善机构。在抢救保卫儿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保育院注意启发幼小心灵的爱国思想,唱着院歌成长,歌词是田汉的妻子安娥女士写的:"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我们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我们要打倒它,打倒它,打倒它才可以回到老家。"

  3.这是与妇女解放运动无法分割的创举。李德全、邓颖超、郭秀仪、赵君陶、史良、刘清扬……一个个被孩子们簇拥着喊作"妈妈",一个个释放着女性特有的母爱,尽自己的所能所为,将关怀献给了危难中的孩子。例如电影演员陈波儿听到日军将中国儿童用船运走去做细菌武器的试验品,悲愤地主动找到当时召开有关座谈会的会场,严肃地提出:我们不能再座谈了,而是要赶快到各战区去抢救孩子!常务理事曹孟君在台儿庄战役中赴徐州战场,冒着枪林弹雨之险,经过8天8夜,奋力抢救,使百余难童脱离了虎口;郭秀仪不但在主持募捐难重活动中四处奔波,成绩斐然,而且自己捐献20,986元钱,负担442名难童的常年费用。

  4.这是国共两党合作丰硕成果的创举。宋庆龄说"我们已经发现了一座桥梁,可以沟通环境、种族政党方面的分歧。这座桥梁就是儿童!"在第一个战时和平保育会建立的同年,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保育分会也相继成立。1938年7月4日边区保育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宋庆龄、何香凝、李德全、邓颖超等17位为理事,毛泽东为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题词:"儿童万岁"。李铁映,李鹏,伍绍祖都是这里长大的。当然本片确切的讲是关于保育院的前身经历。

  嘉宾情况介绍:

  林德道:38年8岁,由于家住汉阳兵工厂附近经常遭到日机轰炸,奶奶被吓死以后,家里母亲去世,父亲又有神经病,因此在叔叔(党员)的帮助下到了保育院。九月乘船经宜昌到四川。他讲述了在汉口临时保育院的生活--衣食住行、老师带孩子们到街上演出募捐、慰问伤员,唱《保卫大武汉》等歌曲;及大转移时在船上唱院歌的情形、在宜昌听到失守武汉的悲痛。都有照片为证。

  作者:是深入了解的旁观者和详细讲述细节的人。例如电影演员陈波儿的话;李德全、冯弗伐的募捐;曹孟君台儿庄八天抢救;周恩来目送船离开,还有两个小时才去长沙的故事等等。

  刘萍:38年9岁,武汉蔡甸人,八月到保育院,九月从均县经襄樊到重庆,介绍转移过程中沿路生活。“有大点的孩子不愿意,象从湖南走了一年多的张毅,(董宜之,开封38年三月来的),根本不愿意远离家乡,想家要逃跑。吃饭老师在船头做,读书在沙滩上;最好的时光是晒太阳,每个人都光着头抓虱子,每天都有人死,有时侯一个棺材里放两具尸体,有一回坐船,炸弹把一个孩子炸死,肠子到外面,又被金种鸣同学塞进肚子里,还有一回炮弹在身边扎个窟窿居然没有爆炸检了一条命。”

  李燕辉:保育员张医生的女儿,主要回忆母亲的事迹。母亲原来在育婴堂当医生,后到临时保育,38年从武汉转移经均县生下弟弟鄂生,给母亲接生的是郓代英的夫人沈葆华,自己完全没有母亲的照顾,母亲到重庆后42年肺病去世,至今找不到墓地。

  赵学英:11岁从河南收容到汉口,转移时在均县等地被张医生救助三次,死里逃生。耳朵灌水,拉痢蒺。

  尹巍:保育生的后代。母亲,姨妈,小舅都是保育生。他的母亲从安徽收容到武汉转移到重庆,母亲曾经说如果65周年抬也要参加,不幸去世,她曾有遗言:希望儿子写封信烧给她。儿子果真满足了母亲的心愿去参加了周年庆典,并写诗一首:“妈妈,我来了,来到了保育生的家来到了你的摇篮,让我的儿子我的后辈永远记住这段伟大壮丽感人的历史,妈妈,你安息吧!”

  来源:湖北卫视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14 08:56: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烽火中的重庆保育时光

下一篇:《难童集》:保育会的"历史鉴证" 妈妈们的"烽火摇篮"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