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研究抗战时期的大学不该被埋没的历史
2018-08-13 14:59:12  来源:《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作者 陈平原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发布命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正式上课。因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上述三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下来,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因三校合一,西南联大的地位格外显赫,《教育杂志》“抗战以来的高等教育专号”将其作为开篇之作。撰写《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的查良铮,乃现代史上著名诗人穆旦(1918—1977),1940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刚留校任教。此文虽属职务写作,却也很见文采。谈及1939年10月13日日机轰炸西南联大,投下百余个轻重炸弹,“意欲根本毁灭了这个学校”,查文如此描述:

  师范学院全部炸毁,同学财物损失一空;文化巷文林街一向是联大师生的住宅区,也全炸毁了;在物质方面,日人已经尽可能地给了打击。然而,就在轰炸的次日,联大上课了,教授们有的露宿了一夜后仍旧讲书,同学们在下课后才去找回压在颓垣下的什物,而联大各部的职员,就在露天积土的房子里办公,未曾因轰炸而停止过一日。

  不愧是诗人,很会写文章,聊聊几笔,顿显精神。第二年2月,查良铮不做秘书活,投笔从戎,以助教身份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去了。

  与此文出自名家之手不同,以下引录的九则短文,作者多不可考,故不做单独介绍。抗战中的浙江大学,同样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的搬迁,行程2600余公里,足迹遍及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于1940年1月到达黔北,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于1946年5月返回杭州。”大学内迁的特点在于,不是简单的逃难,而是在战火中坚持教学与科研。如浙大三迁广西宜山,“宜山县城,虽不甚大,而街市整洁,浙大校舍,以文庙标营为中心,又在标营,新建草棚,作临时教室,师生于此,安心教学者,计一年又两阅月之久”,直到1939年2月5日遭遇敌机轰炸,才不得不考虑转移。关于此次大轰炸,《教育杂志》所刊孙祥治《抗战以来的国立浙江大学》,不以文采取胜,而以史料见长。上午11时,日机十八架侵入广西宜山,专炸浙江大学,共投弹118枚,浙大“东宿舍全毁,大礼堂、训育部、导师室、体育课、园艺系工作室,及新教室,均一部分被毁,学生二人微伤,余皆安然无恙”;“惟学校经此次猛烈轰炸后,不得不加以整理,于是停课三日,于二月九日照常上课”。如此紧张的局面,大学也就停课三天,还专门记录在案,可见校方对于学业的重视。此文开列抗战以来浙大由杭州而建德、而吉安,而泰和,而宜山,而遵义,每学期具体的上课及停课时间:“虽迭经播迁,而每学期实际上课之周数,平均在十八星期左右,若加缴费注册选课等时日计之,则近二十星期矣。”所有在大学读过书或教过书的人都明白,这等于说,浙大即便在迁徙过程中,也都不曾停课。

  叙述抗战中的国立交通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战前国立交通大学本就分三部分,上海是本部,此外还有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唐山工程学院。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交大总部迁往上海法租界,重庆小龙坎设交大分校;太平洋战争之后,分校扩建为九龙坡的交大本部。另外,先在湖南湘潭复校、后迁湘乡杨家滩、贵州平越(今福泉)的唐山工程学院,1942年奉教育部令改称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因此,无论台湾出版的《学府纪闻·国立交通大学》(1981年),还是大陆刊行的《老交大的故事》(1998年),都兼收唐山工程学院学生的文章。相形之下,谈九龙坡的文章(如魏凌云《杂忆九龙坡》),不及回忆平越生活的(如《平越二三事》《四十年前读书地》《我参加了徒步迁校的行列》)精彩。而1941年的《教育杂志》以及《战时全国各大学鸟瞰》,不见谈论上海或重庆的交大,反而有漆镇白撰《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漆文中提及,“交大唐院的学生是最能吃苦的”,因学工程必须吃苦,在抗战中学工程更得吃苦,何况命运多舛的唐院一再迁移。接下来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从湖南湘潭到贵州平越这一路:

  总共这次大迁移,从二十七年五月自湘潭迁出,到二十八年二月,在平越复课,时历半年。中途上课时断时续,对功课虽不无影响,但因有以往坚忍的精神,所以迁移结果,人数不但不减少,反而继续增加,规模不仅不缩小,反而渐渐扩大。这也许是唐院的迁校和其他的学校所不同的地方吧!

  这越走越大的唐山工程学院,抗战胜利后,复名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并回到了唐山校园。至于九龙坡从分校到本部的转换,以及1942年上海法租界的交大被迫接受汪伪的管辖,不少师生愤而离校,这个故事,还是留给校史专家去讲述。

  说到校史的复杂,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命运最令人感叹唏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眼看太原失陷,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16日迁离西安,过渭河,越秦岭,抵达汉中继续办学,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可惜好景不长,三个月后西北联大解体:其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合并,成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陆续迁往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是否返回北平,有过激烈的抗争,最终结果是部分北归。因此,1941年,《战时全国各大学鸟瞰》谈及的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以及《教育杂志》介绍的国立西北工学院,都是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的合法继承人。紫纹《抗战期中的西北大学》所描述的“行军过秦岭”,应该是他们的共同记忆:

  从此,进入窄窄的天的窄窄山窝中了。每早,摸黑地爬起来,把干粮袋搭在肩头上,用手杖支撑着,把一个个的脚印烙在古栈道上。夜间,在土坑上或是阴湿的泥土上甜甜地入梦。半夜醒来,满鼻子氤氲着牲口粪味,驴夫们痀偻着腰,在黑暗的角落里,吸着旱烟袋,让一明一灭的黝黯的光闪着,像是旷野中的鬼火。他们由(用)沙哑的嗓音谈着天,那语调浊重得好像就凝在三月的夜风里,叫人觉得生活又倒退了几个世纪。这么着,十二天过去了,数着自己一个接着一个的脚印,一个转弯,头上的天逐渐大起来,用着一种迫切的心情冲出山口,遥远的绿的原野上笑着一派红艳的桃花。心里像拾到一件宝物样的跳动。

  说到迁徙过程之曲折,创建于1907年的国立同济大学,绝对名列前茅。抗战八年,一迁上海市区,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四迁广西八步,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李庄。李庄时期的同济大学,各方面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可此前在昆明的徘徊、计算与谋划,同样值得关注。陈厚存《抗战中的国立同济大学》分九节讲述同济的历史以及迁移的历程,其中第八节谈现状:“这次的校址,直至最近,方才决定了四川南溪县李庄。那里现正加工修葺校舍中。学生教授也正络绎不断地来川,因为校舍尚未建筑成功,所以目前都集中宜宾。”

  1938年10月因受战争影响而迁至云南澂江的国立中山大学,1940年8月奉命迁回粤北坪石。据余一心《抗战以来的中山大学》称,同学们最初很不喜欢澂江,因“苍蝇多,屎粪多,沙尘多,澂江人日上三竿不开店门,他们不洗脸,不洗澡,他们小气,他们顽固,他们好吃懒做,他们欺负外客人,他们不懂卫生,他们不守时间”;可历经艰苦生活的磨练,立场发生了变化:

  广东的青年开始认识了中国的全貌,省籍的隔阂慢慢消除,那种过分夸大的广东精神,也受矫正。中山大学和其他的大学,如西南联大相形之下,自卑的人可以增高了自信,夸张的人不由不灭减了他的夜郎自大观念。

  既强调大学给澂江人民带来了文明开化的风气,也承认澂江人民改造了青年学生的趣味,二者相辅相成,方才是相对完整的论述。

  1937年12月至1945年7月,国立厦门大学内迁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八年全面抗战,厦门大学坚守东南,“自觉地担负起粤汉铁路以东国立最高学府的全部责任”;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办学的首要任务不在教育、教学,而在求生”,“使得每个学生挑灯夜读时,不用再考虑‘第二天的饭钱’如何解决”,是很不容易的事。值得庆幸的是,因搬迁及时,该校“图书仪器等损失远较其他内迁院校为轻”。下引《教育杂志》所刊《抗战以来的国立厦门大学》(胡依)的介绍文字,在谈及藏书数量时,与《战时全国各大学鸟瞰》中的吴执夫所撰《抗战中的国立厦门大学》如出一辙:

  该校图书馆现藏中日文书四四〇五〇册,西文书一五九六二册,中文杂志五三七五册,西文杂志一六二二二册,合计八一四六五册(实际相加数为八一六零九册—编注)。馆内经常订购中文报纸二六种,西文报纸三种,中文杂志一四四种,西文杂志一二八种。最近向国内外书局,订购价值二万余元的大批图书约千余册,已到校者约四百余册,余闻不久即可到校。

  1942年10月9日,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浦江清路过厦大,老友施蛰存领其参观图书馆,浦在日记中写下:“西文书,凡语言、哲学、历史、医学、生物皆富,物理、化学、数学书亦可,而关于中国文学之书籍亦多,出意料之外。”尤其让他惊讶的是:“又有德文书不少,自哥德以下至托麦斯·曼均有全集。尼采、叔本华全集英、德文皆有。亚里斯多德有最新之英译本。”那时的西南联大,图书资料十分缺乏,以至必须制定十分严苛的图书借阅制度;了解此背景,方才明白厦大为何对自家藏书特别得意。

  抗战期间,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于信阳、南阳、洛阳、西安、宝鸡等地,其中停留办学时间最长的是豫西嵩县潭头镇(1939年5月—1944年5月)。学生回忆文章,写的也多是这一段生活。《战时全国各大学鸟瞰》所收魏凡的《抗战中的河南大学》,让我们听到了当年大山深处的朗朗书声:

  即使在最平常的日子,图书馆中也是坐满了人。实验室中的活动是没有停止过的。夜里,过了十二点,宿舍里还常常透露出灯光,早晨天一黎明,你可以看到各山坡上,河滩里,都有读书的同学。有时雨过初晴的清晨,你可以听到各种外国语的读音在和蛙鸣争噪。

  《战时全国各大学鸟瞰》各文参差,但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与河南大学的读书声相映成趣的,是中央大学学生的百衲衣:

  先说衣吧,像过去那种西装革履头发雪亮的大学生,现在在这里,真是变为“凤毛麟角”的了。大部分同学经常所穿的,都只是学校里代做的两套黄色制服。又因为布料的不好,和穿的时间过久,几乎没有一个人所穿的制服不是破旧不堪的。最容易擦破的地方要算是裤子的膝盖头和屁股上。有的人因为补不胜补,索性把膝盖以下的剪了去,裁成短裤。

  中央大学1937年10月开始西迁重庆沙坪坝,而后扩展到四个校区,是抗战期间得到政府特殊照顾,各方面都进行得比较顺畅的。

  陪都重庆街头走过衣衫破旧但精神抖擞的中大学生,以及豫西南深山小镇飘来朗朗书声,那只不过是抗战中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缩影。战时的校园生活,不仅是孜孜苦读,也还有放松的时候。拱君《抗战中的国立武汉大学》,包括“天然的校园”“特有的学风”“食和住”“学会”“写作”“教授”“娱乐”“图书馆”“运动”“男女关系”“不同的省籍”“考试”“救亡工作”等十三节,引第七节“娱乐”中一段文字:

  嘉定(乐山古称嘉州、嘉定,引者注)因为有幽美的环境,所以每当阳春三月的时节,武大的同学常结队成伍赴城外郊游,有时并举行野餐。或于清朗的月夜,举行着音乐会,千余同学,济济一堂,极尽人世间之乐事。在此国难严重之时,后方的大学竟还能享受这么幽美的生活,真是叫人不尽其羡慕。

  同样在长江边,只因慢走了一步,让中央大学等占了先,武大只好沿江上溯,扎根四川乐山。乐山办学八年,铸就了武大校史辉煌的一页,也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13 15:01: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武汉大学的“乐山时期”

下一篇:武汉大学抗战时期选址乐山缘由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