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坚韧 一所大学的抗战记忆
2018-03-20 10:30:11  来源:南开大学校史网 《天津日报》 记者:佟迎宾 徐丽 胡萌伟  点击:  复制链接

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示意图(最上线路为徒步行进线路,

中间线路为乘车线路,最下线路为出海线路)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到达昆明

1938年2月湘黔滇旅行团辅导委员会全体合影

(居中站者为黄钰生,蹲者为闻一多)

张锡祜(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四子)由江西吉安飞

赴南京对日作战时失事殉职,图为他在战机前留影

西南联大培训出来的翻译官乘飞机赴缅印抗战前线

长沙临时大学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步行赴昆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29日北平陷落,30日天津失守。作为始建于1919年的中国首所私立大学,有着多年抗日爱国传统的南开大学早已成为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29日凌晨,日军公然弃国际公法于不顾,对南开学校实施轰炸,南开大学秀山堂、芝琴楼等建筑被毁,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亦惨遭轰炸波及,南开成我国抗日战争中第一所被日寇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难忘国仇家恨,不屈抗战精神。老校长张伯苓先生在得知南开被日军炸毁后,愤然向记者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随着北大清华校园被日军强占,南开化为断壁残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生死存亡,保卫三校留存火种迫在眉睫。1937年8月中旬,民国教育部决定让三校联合在湖南长沙组建临时大学。11月1日,最终入学的临大学生共1452人,其中清华631人,北大342人,南开147人,另有战时特殊情况下借读生218名。命运多舛,长沙临大开学仅一学期,京沪前线战事急转直下,1938年2月,三校不得不放弃有利办学条件而迁往昆明。抵达昆明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奉命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当时对抗战长期性的认知,只是,谁也没想到在昆明一住便是八年。

  三千里流亡路 不灭的抗日信念

  西迁入滇的“小长征”,历经68天,横越湘黔滇三省,跋涉3500里。在抗日战争史甚至中国现代史上也是罕见的,它不仅是西南联大的自豪与光荣,也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

  1938年年初,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方案确定后,面临的最实际问题是怎么去。2000多师生眷属的大学整体搬迁绝非易事,经费、交通、安全三大困难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经费不足。校方公布的路费与津贴为教职员每人65元,学生每人20元。而当时长沙至昆明的路费至少需要55元,即使乘车走颠簸陆路也需学生自身支付35元。而按当时的物价来说每人每月5元即可生活得不错。35元相当于一名成人七个月的生活费,这在战乱年代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不仅是学生,一些教授也是捉襟见肘。七七事变爆发后,南开大学是中国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数度遭到日机轰炸,据统计,仅财产损失就相当于当时全国高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这样的损失使教职员薪金受到严重影响,三校作为临时大学这一整体,亦是难兄难弟。令人感动的是,外文系教授叶公超还提议将65元津贴捐给来自战区或体弱的学生,这一提议受到教师们的响应,因为无论如何,教师们总比学生要宽裕些。因此,事实上许多教师是全部自理赴滇经费。

  临大当局也考虑到了师生实情,规划线路中除走铁路海路经香港、海防去昆明和沿公路经桂林、河内入昆明外,步行入滇的计划在此形势下也应运而生。凡是身体检查合格的男生,校方都颁发了“甲种赴滇就学许可证”,并必须步行赴滇,没有条件可讲。此外,还有三位学生首次体检未能通过,后坚持要求复查方加入湘黔滇旅行团。旅行团中还有闻一多教授等11位教师自愿随行,学校请他们组成旅行团辅导团,由南开大学教务长黄钰生教授担任辅导团主席。

  这次“小长征”被命名为“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此前,步行入滇的组织称作“步行团”,改为“湘黔滇旅行团”,似是在淡化途中的艰险,给“小长征”增添相对轻松的色彩。然而从长沙步行到昆明,即便在道路通畅的今天也不是件轻易的事,何况当时多少还带有些冒险成分。

  事实上,1937年暑假平津地区部分大学生已开始军训,战争爆发后,军训体制不同程度地延续了下来。因此,湘黔滇旅行团采用的是军事组织形式,团本部下设两个大队,每大队又设三个中队,每中队有三个小队,中队长、小队长均从体格健壮、认真负责的学生中遴选。南开大学校史办主任张健告诉记者:“有人考证旅行团共有288人,由于中途因病因伤减员,最终步行到昆明者实为253人,占旅行团全部人数85%以上的团员走到了昆明,这个比例对从未经受过长途跋涉锻炼的大学生来说难能可贵。”

  在临大校方规划中,旅行团行军线路全程1671公里,其中步行690公里,实施时发生变化,自长沙出发时即坐民船,步行从益阳开始,自常德到桃源乘船,自沅陵到晃县乘汽车,晃县以后全步行,总计步行1300公里,超过原计划近一倍。

  历时68天,1938年4月28日,师生抵达昆明。联大学子在千里跋涉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磨砺,也大大开阔了眼界。尽管每个人出发前想法不同,但一踏上旅途,知识分子的抗战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也让他们增添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很多人自豪地说:三千多里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克服!

  三次从军热潮 上千学子投笔从戎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血气方刚的联大学生出于爱国热忱,抗战八年中曾有3次较大规模从军热潮。先后8000多名学子中,校方列有姓名可查的参军人数为834人(西南联大纪念碑碑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校方记录参加抗战工作离校学生有295人,两者相加共1129人,约占总人数的14%,即每100位同学中,就有14人曾经为了保卫祖国而投笔从戎。

  1937年11月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逆江而上,武汉、长沙吃紧。无论是国民党将领(如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还是共产党干部(如时任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都主张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抗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作《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讲演时指出:中国青年不仅要在救亡事业中复兴民族,而且要担负起将来建国的责任。同时号召:中国青年今天的努力方向是,到军队里去,到战地去,到农村去,到被敌人占领的地方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争取最后胜利。

  临大当局在1937年11月15日成立以张伯苓任队长、黄钰生和毛鸿任副队长的大学军训队,又设立学生战时后方服务队。在12月上旬设国防工作介绍委员会,鼓励学生保留学籍,投身国防。不到两个月,到教务处提出申请保留学籍、领取肄业证明和参加抗战工作介绍信的就有295人。此次从军潮中,南开籍经济系三年级何懋勋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笔从戎,北上抗日。1938年3月赴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投身抗日救亡,任青年抗日挺进大队参谋长。1938年8月,济南战役中,何懋勋奉命率大队进驻齐河坡赵庄,遭日伪军四五百人突袭,血战中寡不敌众,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1岁。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的烈士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献身的27位英烈名录,列在第一位的即是何懋勋,他们为民族独立、自由和新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二次从军热潮是任职美军翻译官。1941年年初,作为中国空军的一个单位,飞虎队成立,在昆明西郊营建立基地,在巫家坝修建机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支志愿队改称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来华美军日益增多,大批军事翻译人员需求紧迫。1941至1945年,后方大学生被征调为翻译官的约4000人,其中联大学生约400人,占10%。美国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区对美国抗敌战争的援助,美国总统曾授给作出卓越功绩人员以铜质自由勋章,名单共300余人,在52名受奖上尉翻译官中,有西南联大学生16人,他们代表着西南联大所有从事翻译员工作的同学得到这项荣誉。

  第三次从军潮是报名参加青年军。1944年,日本为支援困在东南亚和滇缅边境的军队,急需打通从中国大陆到越南的交通线,因此在豫、湘、桂、黔发动迅猛进攻。同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提出“一寸山河一寸金,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发动青年从军运动。然而,由于国民党从抗战开始,常借日军之手消灭异己,此次招募这支军队,其目的究竟是为了抗战还是为打内战作准备,社会上产生了深度怀疑。因此联大同学报名不甚踊跃。仅有200多位同学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报名参军。联大200多名从军同学全部分发到印度远征军,大部分学习汽车驾驶,属辎重兵第14团。取得驾照后,在史迪威公路上执行任务。让人们失望的是,青年军不仅继承了旧军阀作风,还严防联大民主自由思想,害怕有关共产党信息,从反面让学生们认清国民党的丑恶嘴脸。

  校友专访 追忆岁月

  傅佑同(1923年生,先后就读于南开小学、南开中学、西南联大)

  亲眼目睹日军轰炸南开

  1923年,傅佑同出生于天津教育世家,其父傅恩龄先生曾任张伯苓校长的秘书、南开大学总务长、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是周恩来在日留学的伙伴。傅老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长大,先后就读于南开小学、南开中学、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回到南开大学任教,可以说,傅老与南开有着不解情缘。

  1937年夏,傅老从南开小学毕业,刚考上南开中学的他没等到开学,日军的炸弹就粉碎了南开的宁静和他青春的梦想。“日机飞得并不高,站在地上能看见驾驶员,炸弹相当于两个手榴弹大。当时仿佛有无形力量保护,炸弹怎么也投不到楼上,有的投在了电线杆旁边,有的还没炸。相比之下,南开大学毁得比较严重。”

  1938年5月,傅老随家人前往昆明。他告诉记者,当时全家从如今大光明桥附近的码头上船,到越南后再坐火车抵达昆明,整个路途耗时半个月。“1939年,父亲联系好重庆南开中学,我就带着小我两岁的妹妹一起去重庆求学,四年里从未见过父母,全靠老师们的照料。”直至1943年傅老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才与久别的父母见面。

  张元龙(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嫡孙)

  南开是最爱国的学校

  “从历史事实看,南开大学是最早发现日本侵华野心、最积极参与粉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野心的学校,所以她是一个最爱国的学校。”南开校友总会副理事长、张伯苓校长嫡孙张元龙先生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的时候,祖父正身在南京,听完消息后,他关起门来,一天没出去”。后蒋介石庐山接见时,张伯苓校长表示:“我一生的努力被毁了,但是听从国家的需要,如果国家要是对日宣战,我举双手赞成。”

  在“航空救国”精神感召下,张伯苓四子张锡祜1932年考入笕桥中央航校,后任空军八大队三十队中尉飞行员,1937年8月14日由江西吉安飞赴南京作战时失事殉职。张元龙告诉记者,“祖父听到四叔殉国的噩耗,并没有哭,而是为他的英勇行为而欣慰自豪。当时祖父悲愤地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当日机不断轰炸重庆,重庆南开中学有学生家长向学校请假,准备举家搬往西北。“我祖父召集所有学生和老师在操场开会,告诉大家,退学可以,但请假不行。我们从天津到重庆,就要和重庆共存亡,我相信,中国一定会胜利,现在坚决不再退一步”。

  胡邦定(1922年生,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历史系)

  校内壁报报道抗日战事

  “小鬼,请进”,7月31日,在北京朝阳区胡邦定老人家中,开门后胡老亲切招呼我们进门,使我们仿若到了自家长辈家里,拘谨之情顿时没了。93岁的胡老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历史系,1947年始在天津《大公报》工作七年,与天津有着深厚情缘。几把椅四杯茶,胡老带我们这些“小鬼”忆起了抗战岁月。

  联大壁报是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反动派、保守派、激进派和共产主义者观点在这里交锋,胡老自己也编过一份,“1944年我们系会办壁报《潮汐》,由我和李凌负责,登记后学校发了单人床大的木板,作为壁报载体。很多办壁报的同学都和我们一样,自己虽穷却愿挤出钱来买纸张文具,花时间、精力组稿、誊写。”胡老告诉记者,“学生还自己写时事评述,纵论国家大事,并及时报道抗日战事的真实情况,分析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原因,现实性和政治性都非常强。”

  谈及当时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胡老很是愤慨,“他们的腐败行径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刺激你要反对它。我亲眼所见,两个人抬着大筐,里面是饿死的新兵,连衣服裤子都被扒掉了,弄点稻草盖着草草埋掉。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仗呢,还没到前线就饿死了,这样的政府能有战斗力吗?目睹国民党腐败残忍对联大学生的触动比书本教育更现实,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共产党,更愿意投身到爱国运动中去。”

  (本版资料照片及史料来源: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南开大学校友总会、南开大学校史办公室、南开大学档案馆)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20 10:33: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大迁移,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牌大学的长沙岁月

下一篇:抗战艰辛中的南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