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借用华西大学校舍艰难恢复办学 在校学生人数超越战前堪称奇迹
2017-11-30 11:52:39  来源:江南时报   点击:  复制链接

  从1937年底至1938年5月,金陵女子大学的师生在吴贻芳的带领下,在风雨飘摇的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一段跨越多地的迁移之旅。最终,金女大在成都的华西坝扎下了根,开始了长达八年多的艰辛办学历程。

  让人感动的是,日军侵略的战火不仅没有吓倒这些知识女性,反而让她们的学习与抗日热情愈发高涨。在炮火中,金女大的师生与其他的兄弟院校互相勉励扶持,在条件无比简陋的华西坝,竟然创造出了一种难得的学术气息浓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氛围,金女大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吴贻芳的个人才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绽放。

  借用华西大学校舍建临时教学楼

  华西坝是外界对华西大学所在地的称呼,位于成都南郊锦江岸,原是一片空旷低洼多滩之地,在抗战期间因为有多所高校在这里临时办学而闻名于世。

  据吴贻芳研究所所长钱焕琦教授介绍,1938年1月抵达成都后,吴贻芳曾试图在这里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单独办学,并试行一种让学生在战争环境中,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的教学方案,但未能实现。

  个中原因正如吴贻芳晚年回忆的那样:“我去成都后曾认真考虑在华西地区找一个半农村环境建校,试行一种使学生在战争环境中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的教学方案。可是,第一是在华西中小城镇中找不到适当校舍,又兼西迁后设备不足,不能独立办学;第二是课程若不按当时教育部颁布的执行,学生的学位将不为政府所承认,因此最后还是接受了华西大学的邀请,到成都华西坝办学……学生及女教职员工借住华西大学女子学院,办公处借华西大学万德门纪念楼。”

  至此,金女大在华西坝才临时站稳了脚跟,当时的华西坝除了金女大,还有金陵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华西大学等5所高校。当时其他的高校为了解决办学场地的问题,也颇费了不少的脑筋,有的向当地的学校租借房舍上课,有的则是自己搭建校舍上课。

  金女大刚迁至华西坝时,办学条件自然非常艰苦。学生们借住的是华西大学的学生宿舍,在女生院和其他的女大学生搭伙;教师们借住的是外籍教师的住宅,连上课的教室都是借用华西大学的;实验设备更是简陋,仅有一个又小又黑的地下室,作为临时实验室用。

  但是,即便面对这样艰苦的条件,吴贻芳却深感欣慰。在她看来,无论条件多差,至少现在学生们又有了可以学习的地方,并且是在大后方,不必在沦陷区当亡国奴了。

  在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和华西大学的支持下,金女大在华西大学女生院旁边的加拿大小学原址地基上,建了一幢西式洋房做临时教学楼,又先后在华西牛场一角建立了音乐系琴房、临时宿舍和小型体育馆,并购置了一些教学设备。这样,金女大才陆续有了基本的办学条件,开始了相对独立的、正常的教学工作。

  战火中办学学生很难静心上学

  校舍的问题虽然是勉强解决了,但据多名老校友的讲述和吴贻芳日后的回忆可以了解到,初到成都的金女大在正式恢复办学前,依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而这些困难,有些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有些则一度让这所女校的广大师生们束手无策。

  首先,金女大由于是兵分三路迁往成都的,一路长途迁移,在此过程中不少的图书和实验设备或毁于路途,或中途丢失,等到了华西坝以后这些办学设施已经严重匮乏。尽管华西大学慷慨支持,加上金女大四处筹措资金添置购买了一批,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其次是远离了东部发达城市首都南京,突然到了西部地区的华西坝,办学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让学校不得不被迫改变之前的教育思路和做法。

  据悉,作为一所高端的教会大学,金女大在南京时的教学水平和人才选拔标准已经相当高,新生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方能就读,此外,学校一贯重视英文教育。而在成都当地招收的学生在英语和其他学术水平上,都远不如华东地区教会中学的毕业生。此外,学校在战时还接收了部分流亡学生,这些学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的教学无法与战前的水平保持齐平。

  此外,当时的战争环境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家庭在战争中遭到劫难,经济拮据,导致学生很难安心学习,甚至出现严重的缺席现象。另外,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也很难静心坐在教室里上课。面对这一系列的麻烦,吴贻芳也积极想办法进行应对。据江苏省政协有关人士提供的史料显示,当时的金女大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如安排学生在课余或节假日帮学校干一些活,如打字、整理图书资料、收发信件、接电话、为体育课钢琴伴奏等,来赚取报酬。同时又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发放救济物品和补助,帮助大家克服困难,使学习不致中断。

  吴贻芳还决定大大降低学费,对一些来自沦陷区的困难学生实行免费。整个学校所缺经费,吴贻芳则自己四处奔波张罗,设法弥补。

  而作为校长的吴贻芳,当时在华西坝的办公和生活条件都极其简单,校务办公室只有两小间,一间15平方米,在这15平方米的空间里办公的有秘书3人,训导1人,教务4人;一间7平方米的小房间,是吴贻芳的办公室,里面只有一桌一椅一个书架。

  曾有教职工和学生提议改善校长的办公条件,但吴贻芳每次都婉言拒之。食宿方面,吴贻芳住在最一般的宿舍,吃在学生食堂。她唯一的“奢侈品”就是外出时有一辆黄包车(后来是三轮车)可坐。因为她是放大的小脚,走路不是很方便,需要这样最简单的交通工具。作为一校之长,她艰苦朴素的模范行为对师生是一种无声的激励。

  和其他学校互相选课应对师资不足

  在吴贻芳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迁到华西坝的金女大不但教学上趋于正常,还在1938年的9月9日招收了新生。由于是在战争状态下,报名上学的学生并不多。据史料载,1938级最终毕业的学生只有27人。但是,从当时的办学环境来看,这样的结果已实属不易了。

  相较于物质上的匮乏,对于金女大和当时潜入华西坝地区的所有高校来说,可能更突出的问题在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上,对于学校来说,这种困难是最艰难的。

  据钱焕琦教授介绍,当时迁往成都的高校普遍面临师资队伍不足和不稳的情况,尤其是外籍教师锐减,造成师资严重流失。金女大格外重视外文教育,这方面的问题更是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所教会大学协商,在校际间开展合作。

  按照协商约定,校际间的各大学独立办学,基础课由于学生较多,主要由各校自己开设,其他课程各校学生可跨校选课,互认学分,这种因环境和条件所迫而形成的合作办学,客观上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选课自由,而且促进了各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境养的质量。金女大积极参与了这一合作计划,特别是与当地的华西大学及南京的邻居高校金陵大学,开展了密切的合作。此外,金女大当时还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来校任教,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层面,金女大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当时由于教育部考虑到战时研究生培养的困难,要求各大学加强本科教育的专业性。金女大遵循教育部的规定,取消了辅修学系,将主修学分分为公共必修科目、主系必修科目和主系选修科目三类。

  吴贻芳后来在谈到金女大的学科专业建设时曾说,“金女大在初创时期只分文、理两科。1925年后才有主修、辅修系科。学生可以选一个主修系,一个辅修系。这个制度一直实行到1939年,才按当时教育部的要求,取消辅修系,只有主修系。”

  而当时的主修系又分为文理两科,文科主修系有中文、外语、历史、社会学、音乐、体育、哲学等。理科主修系有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地理、家政、医预科和护预科等。当时的金女大的毕业生最多的是社会学系,其次为生物、化学、历史、家政、体育、音乐等系。

  办学规模超越战前赢得社会赞誉

  尽管在战火中发展非常艰难,但是吴贻芳依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抗战期间,金女大在华西坝除了发展了原有的一些系科外,还根据实际情况新建了家政系,并让家政系和原先设立的社会学系,逐步发展成为了学校的品牌专业,这十分难得。

  据记载,1939年10月,教育部批准金女大与华西大学女子学院合设家政系,课程分两类:一类注重家庭管理与家庭经济,一类注重食品营养与卫生。金女大开办家政专业后,颇受社会的欢迎。正如吴贻芳在1941年寄出的一封信中所说:“家政专业广受欢迎,已成为金陵第三大专业,学生修读人数仅次于社会学系和英文系。”

  吴贻芳在后来的(金女大四十年》中指出:“在四川省教育厅建议下设家政系。家政系分儿童福利、营养、应用艺术三组,课程有儿童发展、儿童健康、托儿所管理、普通心理学、营养学、膳食与疾病、烹饪学、应用艺术、生理学等,所以属于理科。家政系毕业生多在医院任营养师或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工作。”

  其实,在抗战前就有人向吴贻芳建议开设家政专业。但当时吴贻芳认为金女大的条件并不成熟。“男人们老是追问我们,金陵既是所女子大学。为什么不设立家政专业?他们似乎只懂得家政学大众化的实际用途,而我们大学的老师认为,倘若开办家政专业,就应该有大学的水准。这将意味着家政专业要有高度科学化的标准。”同时,与其他大学的专业重复也是她考虑暂不设立的原因之一。

  在抗战中办学,金女大将办学与为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吴贻芳提倡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如1939年春,金女大在距成都200余里的仁寿县设立了一个农村服务处,下设妇婴组、幼儿教育组、挑花组和种鸡改良组。又在离成都较近的华扬县开设服务站,在此设立了妇女班和婴儿班。金女大还在华西坝兴办了一个儿童福利实验所,开办托儿所和小学初、高级班。

  金女大在华西坝办学期间尽管困难重重,但仍然保持了正常的发展。金女大1938年起在成都开始招收新生,抗战期间每年的招生工作从未间断,并且在校学生人数每年持续上升,1941年秋季学校开学时,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55人,超过了战前1936年229人的规模。

  金女大在华西坝办学8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不仅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而且积极服务于当地的需求,培养和训练了一大批当地妇女和儿童,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李惠芬 南京市社科院副教授

  广阔胸襟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本科层次的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在历史上曾独放异彩。作为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吴贻芳将金女大发展成为了近代教育史上影响最大、办学最具特色的女子大学,至今在国内外仍享有盛誉。当我们回眸历史,吴贻芳校长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令人感动和钦佩的。

  江南时报这次以大篇幅详尽地介绍了吴贻芳带领金女大西迁的经历,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吴校长将办学的宗旨从为基督教服务演变为了为整个社会乃至国家服务,她认为:“金女大开办的目的是应光复后时势的需要,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现在办学,就是培养人才从事于中国的各种工作……”这揭示了吴贻芳作为一名知识女性身上具备的不同凡人的广阔胸襟和远见卓识。

  在西迁过程中,吴贻芳艰苦朴素的模范行为更是对师生的一种无声激励。“校务办公室只有两小间,一间15平方米,在这15平方米的空间里办公的有秘书3人,训导1人,教务4人;一间7平方米的小房间,是吴贻芳的办公室,里面只有一桌一椅一个书架。”在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上,吴校长公开支持学生进行爱国运动,她更是在演讲中提醒学生:“一是在大时代中,各人皆有极大之使命,吾人对此使命要有痛切之认识;二要亲自进入火中,由火与血之经验中,再生出热烈情绪,除去苟且偷安之恶习;三是当国家民族需要服务时,吾人能有‘我在这里,来差遣我’之态度否?”

  这些珍贵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吴贻芳身上蕴含的深沉坚强、刚直不阿的办学品格和人格魅力。金女大之所以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培育乐于服务社会、勇于为国家奉献青春、救助难民等方面做出贡献,显然是与校长吴贻芳的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的。

  吴贻芳的事迹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日军入侵中华民族时,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尽管手无寸铁,却依然在以尽可能的方式为祖国母亲奉献着青春。无论是战斗在前线与敌人进行肉搏的军人,还是在后方用智慧进行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值得尊敬和敬仰的人。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1-30 11:55: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金陵女子大学抗日救亡运动

下一篇:金陵女子大学西迁选定沪汉蓉三个城市 校长吴贻芳率师生迁校当天遭遇日军7次轰炸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