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屹立不倒的大学精神
2019-04-11 14:56:27  来源:静心看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大学教育,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目的都是塑造本国国民去除功利心,树立独立人格,培育公民意识。大学教育是使国民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重新塑造,重新认知的最好手段和方法。而大学教育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转变以及当时社会的环境的不同,大学教育本身也会显现出不同精神面貌和人文追求。在抗战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蒋介石政府依然把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国民政府一面抗战一面办教育,即使在政府丢掉所有重要的税收来源的东南工业基地与港口后,在国家财政极其困难情况下仍然将巨款投向教育。

  抗战时期教育经费支出仅次于军费,正是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保证了在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国家战后复苏保留了元气,影响深远。在财政出现崩溃前兆的1944年仍然对外派出公派留学人员。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就是这个时期派遣出国的科技人才。14年抗战过程中,全国中小学的总人数不但没有因战争而减少,反而略有增加。这是因为,国民政府对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在隆隆的炮声中呼啸的枪声里,依然有朗朗的读书声震彻云霄。创造了当时的教育奇迹。

  在抗战最艰难时刻,国民政府对教育不但不放弃、不抛弃而且把教育当成头等大事,使得中华民族的教育能够传承下来。西南联合大学正是中国抗战期间教育的缩影。这所学校与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1938年又迁至昆明,改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上课。开学第一天全校师生集体宣誓为振兴民族而读书。

  西南联合大学源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等著名高校。他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又有各自的教学作风,唯一相同的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校训与精神。西南联合大学芸集了闻一多、华罗庚、吴晗、梅贻琦、吴宓、费孝通等著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师资充实人才济济。在办学的8年里毕业学生约2000人,涌现出众多顶尖人才。如汪曾祺、殷海光、杨振宁、李政道、王浩等,这些人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

  教室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合大学的精神所在,和当时抗日精神不谋而合。当时办学条件虽然简陋,但莘莘学子们刻苦读书,教授们恪尽职守。很多学生在图书馆占不到座位的学生就去茶馆。当时不少论文和作品就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常常有日本飞机空袭,不少学子在奔跑时不忘带上书,这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林语堂出国路过昆明作演讲时惊叹地说: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联大校园

  联大学子内忧外患,身处这一特殊年代心中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能够站在时代前沿为争取自由民主与和平呐喊,显示出他们独有的精神风貌。学子们除办报谈论国事,引领时代风尚外,他们还以实际行动参与了爱国运动。联大学子曾两次参与倒孔祥熙运动。国难期间孔祥熙竟以飞机抢运家人和洋狗一时舆论哗然,让联大学子尤感愤恨。于是一场自发而起的爱国运动爆发了。至少让世人看清了孔祥熙的本来面目。抗战胜利前夕,云南政府改组与当地驻军发生冲突,惊扰了市民。联大学子宣布罢课和云南各大学一道参与反内战的和平活动。这次运动最终促成了停止内战,协商团结的新局面。

  梅贻琦 胡适等

  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写着:“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味千人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可以说,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育就是中国的精神柱石,是民族文化不灭的象征。在抗战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世界胸怀和中华情结,创造并留下了值得我们永远追寻的传统。抗战时期的大学精神至今仍指引后人执着于对真理的探寻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徐为 最后更新:2019-04-11 15:05: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再苦不能苦教育,看抗战时期是如何重视教育的

下一篇: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战时教育现状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