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桂林国立汉民中学的颠沛生活
2017-07-29 15:28:39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作者:蒋麟先  点击:  复制链接

复建后的汉中教室一部。(资料图片)

  □蒋麟先

  1944年7月,我考上了广西桂林国立汉民中学。此时,我的故乡湖南湘乡已经沦陷,我属于沦陷区学生,可以享受公费生待遇,吃住及课本所需全由国家供给。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读书机会,我非常珍惜。我被编在初中廿七班,共有30多名同学。

  一

  学校地处桂林穿山村,小东江从旁边流过,周围有群山环绕,地势开阔,环境优雅,是一个很适合读书的地方。

  这是一所封闭型的学校,学生全部住校。学校学风严谨,校风淳朴,管理严格,严到吃饭、睡觉都禁止说话。校门设有门卫,门卫铁面无私,平日不准走出校门。不准下河洗澡,违者开除。我的两位同学因下河洗澡,被巡校门卫发现,报告学校,立马开除了学籍。当时正是遣送我们返回原籍的关键时候,没了学籍就得自费返乡,而且不再享有公费待遇。学校规定主科一门,副科两门不及格即予留级,留级取消公费。语文数学属于主科,还有农业也属主科。农业课有正规课本,有实验场地,每人开荒自种菜地,并予评分,计入农业成绩。考试纪律相当严格,我们也很自觉。有的班级可以不设监场老师,自主考试。

  平日生活及上下课、自习按“号”令作息,早晨六点吹号起床,晚上10点就寝。即使吃饭也由值日生统一发令就餐。生活管理统由军训教官和童子军教官负责。公费生每周有4小时公益劳动,负责整修操场。即使逃难到贵州榕江,仍有半日劳动,上山伐木,运回来烧火用。我们生活学习,就像在一个军营里,过着准军事生活。我们在极为严苛的纪律管束下生活,不敢越雷池一步。

  校长任中敏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词曲学家,敦煌学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学术成就便蜚声国内外,词曲研究著作等身,很有建树。

  一进学校,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一是老校长50多岁了,一日三餐都同我们共餐,同吃糙米饭(老校长发誓“抗日不胜利,不吃白米饭”),同食近乎白水煮青菜。老校长还同我们一起劳动,在百寿榕江亦如此。二是老校长一身正气,刚正无私。他的独子,原先也在我们学校读书,犯了校规照样开除,然后由老先生挑着行李亲自送到桂林青年中学读书。我作为一名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耳闻目睹这些事,从心底里生起一股敬畏之心。

  二

  入学刚过一个月,日寇进犯桂林,学校组织我们疏散。当时我别无选择,为了读书,只得远离父母,只身跟着学校逃难。我们迁校的第一站是百寿,离桂林100多里。从桂林到永福可通火车。疏散这么多学生,当然不能坐上座位,只能在车厢顶上挨挤。好在火车开得特慢,没有什么危险。我和一位同学不甘心坐在车厢顶上挨挤,待车开到一个小站停了以后,我们从车顶上爬了下来,钻进了另一节车厢,找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谁料列车开到永福站以后,发现后面的车厢脱钩了,仍停在那个小站上。此时我们与大队伍失散了,行李也没了,感到非常茫然和恐惧,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我们又沿着铁路线赶回去,直到和班上的同学会合。后来听说白崇禧的母亲也坐在这列火车上,他们为了自己赶路,不顾老百姓,把后面的几节车厢给甩了。学校大队伍到永福站以后,就改步行去百寿。此时,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背着被包行军走路。学校迁到百寿以后,立即筹备复课。没有教室,我们在任校长带领下,上山伐竹子,搭建临时教室。

  临时教室刚搭好,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敌人进犯百寿,学校只得再迁往贵州榕江。百寿距榕江800多里,全靠步行,每天须走40-50里山路。早晨吃完早饭出发,傍晚到达宿营地才吃饭。中间这段时间全饿着。我年纪小,个头小,还得背十多斤被包和图画板,真是难熬。特别是掉了队,一个人孤孤单单走山路,既怕狼,又怕蛇,还怕土匪坏人,担惊受怕,流了不少眼泪。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远离父母,忍饥挨饿,独自逃难,该有多难!但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只能硬挺硬挨,追上队伍,赶到宿营地吃晚饭。队伍到达融安以后,我们与广西大学、桂林儿童保育院三校师生会合,汇成一支逃难大军,浩浩荡荡,同迁榕江。沿路上抗日救亡歌曲此起彼伏,绵延不断。歌声雄壮悲烈,慷慨激昂,震荡山谷,响彻大地。仿佛我们共赴国难,共赴战场。让人忘却饥饿,忘却疲劳,勇往直前。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彼时彼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就这样我们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行程800多里,终于到了目的地。

  学校迁到榕江以后,立即复课。没有教室,就在露天里坐在地上,腿上架着图画板听课。吃饭也在操场,晚上就挤在租住的民房里睡觉。入冬以后,学校通过交涉,借用了榕江师范学校的礼堂和教室。上课吃饭总算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在这里生活极为艰苦。原先吃的糙米饭还比较干净。到这里饭里夹杂着沙子、石渣、玻璃渣、老鼠屎,难以下咽。即使是这样的饭食,也要抢着吃,否则吃不饱。在桂林,每个星期还能吃到肉,来这里,菜里加点黄豆就算改善伙食。因为老校长和我们吃同样的饭,又是非常时期,谁也没有怨言。冬天到了,没有棉衣,就用布条捆住上衣,再往里头塞些旧棉花御寒。洗脸没有热水,就用缸子到水井掏水,借着井水的微温洗脸。最为尴尬的是几十个人睡在一个屋里,又洗不了澡,全身长满了虱子,衣服布满了虱茧。一到下午,三五成群,找一个有太阳的背风地方,脱下衣服捉虱子。我们哪像学生,而像一群流浪儿。在这里除了忍受生活的煎熬以外,还得忍受精神的煎熬。我已经与父母失散了,他们也在逃难,生死未卜。强烈的思念和忧伤,时刻索绕心头。因此一到下午4点就去传达室等邮差,希望他能带来亲人的信息。眼巴巴地看着邮差来了又走,就是没有我的信。这时只能暗自掉泪。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等呀,盼呀,到头来还是一场空。男儿本来应该坚强,但一到“情”上就难以自制。何况我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啊!多么思念我的父母和弟妹!直到如今,我还经常做这样的梦,梦见我收到好多信,好多信。这种梦境反映了小时候那种强烈盼望亲人来信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行文到此,我仍久久地为之动情。

  此外,还得忍受疾病的煎熬。像我这样的穷苦学生,吃着那样的伙食,还要上课劳动,身体本来已很虚弱,一旦染上疾病,就更加惨了。记得榕江遭遇山洪暴发,特大洪水袭击过后,紧接着流行瘟疫。我不幸也染上了瘟疫,终日泻肚不止。白天夜里不停地拉肚子,拉得走路迈不开步,身体严重脱水,虚弱到了极点。这时老师同学伸手帮助了我,帮我治好了病,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捡了一条命。

  三

  1945年8月15日,这是一个没齿不忘的日子,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流亡生活也宣告结束。学校租船把我们从榕江送回桂林,我们高唱“回去呦,回去,回到那可爱的家乡”,兴高采烈地重返桂林校园。

  这时,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名叫林国珽,是我们的国文老师,兼班主任(当时称为导师)。与我们朝夕相处,关系极为密切。林国珽先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1928年就参加了反帝大同盟,1936年参加中共地下党,曾任浙江温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1938年由于党内错误的路线斗争,整个温州中心县委解散,从此先生失去组织关系,直到1986年才恢复党籍。林先生在来汉民中学任教之前,曾做过报社记者,中学老师。由于林先生这种特殊身份,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来感染熏陶我们。为了不让我们受政治污染,他甩开课本讲课。他把课本中所有反动政治色彩的课文全部删除,而大量增讲古文,甚至把《离骚》也搬上课堂。他讲郭沫若、茅盾、闻一多等左翼作家的诗歌散文。林先生在讲课之余,还讲时事,讲形势;讲国民党贪污腐败,消极抗日;讲四大家族横征暴敛,发国难财,发“劫收”财;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讲苏联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成就;针对当时国民党的反苏宣传,他在课堂上针锋相对,一一给予揭露和驳斥。恩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深打动了我们,影响了我们。我们虽然年幼,但却忧国忧民,志存高远,向往光明,向往进步。林老师在课棠上公开宣讲共产主义思想,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班内又有训育主任的女儿听课,学校没有干预,没有受到政治迫害,最后以“分道扬镳”婉辞不再续聘。学校图书馆里订有《新华日报》,足见老校长政治开明和包容,非常难能可贵。

  我们班很多同学在解放以前参加了地下党(我在1948年在长沙参加地下党)或地下党外围组织,解放后积极报名参军参干,报考大学。32名同学中,有将军、教授、副教授;有大学、中专、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有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教师、厂长、研究所所长,有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我们都事业有成,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颠沛流漓的流亡生活铸就了我们浓烈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这种感谢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永远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卓绝的苦难生活激发了我们奋发向上改换天地的忧患意识,我们勤奋学习,拼命奋斗就是希望改变国家的积贫积弱面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学风校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我们牢记任老校长“少说话,多担当,聪明正直,至大至刚”的训导,终生以他老人家和林老师为榜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严肃不苟,严正做人。这种良好的教养,是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推动力。我们永远怀念母校——— 国立汉民中学,永远怀念我们的老校长和林国珽老师。款款深情念母校,涓涓泪水感恩师。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7-29 15:29: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中国中小学校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