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寻访台湾义勇队大陆抗战遗迹:共同抗战的民族史诗
2021-10-14 09:49:26  来源:浙江新闻  点击:  复制链接

  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参访团在金华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留影

  浙江新闻客户端特约撰稿 杨雨文 齐兵 武进 安梁青松

  70多年前,一支由台湾同胞独立组成的抗日义勇队,在台湾光复运动先躯李友邦将军的带领下,胸怀“保卫祖国,光复台湾”之爱国信念,积极投身祖国抗战之神圣大业,其斗争足迹遍及浙赣闽皖等地,影响远及东南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回归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多家涉台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历时十天,横穿三省七个城市,沿着当年台湾义勇队留下的足迹,寻访和记录他们为祖国为人民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伟大业绩。

  金华:台湾义勇队的诞生地

  金华,当年浙江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斗争前哨。1939年初,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带领30多位台胞来到这里,在市区原酒坊巷80号正式成立了台湾义勇队,同时成立的还有台湾少年团。此后七年,台湾义勇队逐渐发展成为台胞参加祖国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抗日团体。

  台湾义勇队的影响在短短时间里迅速扩大,到1940年3月,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批准台湾义勇队的合法身份,正式委任李友邦为少将队长。著名民主人士郭沫若、李济深、邵力子均为台湾义勇队刊物《台湾先锋》题了词,进一步扩大了台湾义勇队的影响与知名度。

  “台湾义勇队当年在金华主要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原金华市台办主任、台湾义勇队史料研究专家金振林向记者介绍说:“第一,对敌政治工作。义勇队成员熟悉日语,他们利用语言上的便利,翻译日军文件,审讯并教育俘虏,深入敌伪组织获取情报等。第二,医药救护工作。1939年,台湾义勇队在金华成立抗战时期第一家医院,之后,又相继在衢州、兰溪、建阳成立了三家医院,军人、出征家属及贫苦民众一律免费。此外,他们还开展了生产报国和巡回宣传工作。”

  一直到1942年金华沦陷,台湾义勇队回到福建,继续坚持抗日工作。

  为了纪念台湾义勇队在金华的抗日功绩,金华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在原来“台湾医院”的旧址,建起了“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位于浙江金华市酒坊巷84号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有关台湾人民有组织参加祖国大陆抗战的历史遗存,馆内有义勇队创始人李友邦将军的铜像。该馆分2个展厅,展出老照片60余张,书画类、文件类、徽章及军用品、队员生活用品和墓碑及铜像等文物近百件,再现了当年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战斗与生活。

  位于金华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内的台湾义勇队创始人李友邦将军的铜像

  这些历史遗物,大多是当年的义勇队老队员、少年团老团员捐赠的。最近刚刚去世的李友邦将军的夫人严秀君女士曾经邀请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为该馆题写了馆名。据了解,这是马英九在大陆的唯一题词。此外,纪念馆还收藏有汪道涵、连战等人的题词。该馆去年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场馆、遗址名录,这也是名录中唯一涉台的抗日遗址。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目前每年要接待五千多名参观者,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客人。采访这天下午,恰好有一个两岸学生参访团来参观。

  台湾大学生参观金华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来自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邱俊彦对记者说,在台湾的中学课本上已经了解到李友邦将军,非常开心能够在这次旅程中通过参观台湾义勇队纪念馆,了解到台湾义勇队在祖国的土地上,和大陆同胞一道为了共同的抗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光辉业绩。

  武夷山:值得铭记的一页历史

  福建武夷山市是当年台胞在祖国大陆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当年李友邦将军带领台湾同胞前往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的前站。2006年,福建档案馆编辑出版《台湾义勇队档案》一书,其中大部分史料来自武夷山市档案馆。到武夷山市的第二天,我们一行来到了市档案馆,希望对台胞当年在崇安的历史有一个祥细了解。

  档案馆余良生馆长接待了我们。他介绍说,1938年前后,在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大约有台胞400多人,一部分人从事垦荒种地,另一部分懂得医术和樟脑制作技术的人则在当地的樟脑厂和医疗队工作。

  在采访过程中,余馆长为我们搬来了全部4本民国时期的台胞和台湾义勇队档案,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武夷山市档案馆内有关台湾义勇队部分档案资料

  档案中有一封由台胞曾慧英于1940年2月11日呈报给当时崇安县政府刘超然县长要求加入台湾义勇队的申请书。余馆长为我们逐句念道:“窃氏年39岁,前因倭奴搅乱祖国以致奉命集中到崇以来经过年余,辗转维难,愤气填胸全无泄发。当此抗战时期忍吞声色,幸得浙金义勇队实现,氏得此机会誓于前方效力,听候吾国政府发落否得该队救护工作,氏之目的可达,情出至诚不已沥情。”

  另有一封台湾义勇队少年团于1940年6月26日到崇安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并进一步扩大组织而发出的邀请函,“我们是一群台湾的小朋友,不甘忍受敌人的压迫,在困难中逃出了虎口,跟随我们的父兄,帮助祖国做各种宣传救亡的工作……”

  事实告诉我们,在75年前,在大陆的这群台湾同胞,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发挥所长,通过开展医疗服务、生产樟脑制品等手段辛勤谋生。在李友邦来到崇安县招募台湾义勇队队员之后,他们又踊跃报名加入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为祖国抗战服务。今天,他们当年曾经亲笔写下的信笺已经成为了珍贵的档案,那字里行间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家园血浓于水的深情,让我们为之动容,肃然起敬。

  在武夷山采访期间,当地县志办同志告诉我们,现武夷山区仍保留一处当年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写的抗日标语。第二天我们便在武夷山市县志办和武装部有关人员的带领下,前去武夷山山区寻访。

  采访团在武夷山寻找当年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留下的反日报国标语

  这里叫做苍屏峰大岩洞,的确是一处避风避雨的所在,头顶上方的巨岩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像飞碟一样斜斜的似要向外飞出,又仿佛一只斑驳的巨大铜盘斜插入山体,将上方的雨水扎扎实实地挡住。

  走近一步,当年台湾义勇队少年团指导员、目前仍健在的黄中一带领台湾少年团写的标语,就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打倒日寇,保我中华。1940年7月3日”。火红色的油漆后面,依稀可见当年赭红色的痕迹。这样的红色,让我们联想到,当年的黄中一和孩子们,一定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火热的心。

  留在武夷山苍屏峰岩壁上的抗战标语

  龙岩: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在整个闽西的寻访过程中,正当南方的雨季。经常是早上刚出门还是火辣辣的阳光,刺得人们睁不开眼,可到了午间到了山中就有可能风云突变,大雨骤至,整个山色云蒸雾罩,让人分不清天上人间。

  在龙岩的寻访也是如此。

  采访那天,天下着大雨,我们在雨中艰难前行,目得地是位于距龙岩市50公里远的龙崆洞。

  距离龙岩市市区近50公里的龙崆洞发现了当年台湾义勇队留下的签名题字

  龙崆洞,既是形成于近三亿年前地壳运动的喀斯特地貌的天然遗址公园,又是一个承载了神秘的易经文化、英雄传奇的历史画卷。据《太平天国志》记载,其支洞“大王洞”与太平军将领李世贤深有渊源。然而,在洞口,这一切传说早都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而去,吸引我们的是洞口上方的几句题词。

  在导游的强光手电照射下,我们勉强能辨认出上面写着:“中央直属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1944年12月”字样以及十二处的个人签名。而导游告诉我们,此字迹经过专家考证,系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龙岩的台湾义勇队队员所题。

  龙崆洞内的字迹经专家考证,为当年活跃在龙岩地区的台湾义勇队队员所题

  台湾义勇队1942年10月移驻龙岩城,至抗战胜利后撤至台湾,这些字迹是当时副总队长张士德及区队长陈唯奋率领10名队员在龙洞留下的历史印记。这是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把民族的尊严、正义的声音、国民的自信化成无声的寥寥数语,给江山以印迹,给历史以真迹,留后人以警示。

  台湾义勇队在龙岩当时的主要驻扎地——龙岩连家祠堂和邱家祠堂遗址

  1945年,当日本宣布投降时,副总队长张士德率先从台湾海峡登上台湾宝岛,成为首批进入台湾接收国土的人。抗战胜利后,台湾抗日义勇军在台面临着艰难的接收任务。军情复杂,一方面要面临负隅顽抗的日军,一方面要周旋于国民党嫡系的排挤,但最终还是被国民党当局解散,甚至被罗织罪名,投入牢狱。台湾至今仍然健在的10多位老队员,每每提及此事,无不声泪俱下。而在这些老队员的心中,龙崆洞俨然成为心中的信物,永生永世不可抹去。

  厦门:挥剑鹭岛,三次突袭

  台湾义勇队在军事上有过3次壮举,都发生在福建厦门。

  1942年6月17日,台湾省被日本占据47周年时,台湾义勇队在厦门对日军总部兴亚院发动武装突击。这天深夜,散布各个预定地点的突击队员迅速集中到兴亚院附近,随着一声令下,早有准备的突击队员迅速向兴亚院投掷数百枚手榴弹,强烈的爆炸瞬间使兴亚院内变成一片狼藉,震天的爆炸声把日本侵略者从梦中惊醒,他们匆忙调集人员前往兴亚院救火。

  当年日军在厦门的指挥部——兴亚院。台湾义勇队当年在这里对日军发动袭击

  在一片混乱中,隐蔽在各个角落的队员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抗日宣传传单,像天女散花似地散发在厦门的大街小巷。厦门民众奔走相告,抗日武装已经进攻被日本人视为坚固堡垒的厦门,日本强盗的末日即将来到。

  之后,台湾义勇队于当年6月30日在厦门虎头山炸了日军的海军油库;7月1日,在厦门日伪政府成立3周年的庆祝会场上,爆炸了数十枚手榴弹,当场炸死日伪军数十名,给日伪军的心理造成极大震撼。

  突袭厦门的成功,鼓舞了台湾义勇队的士气。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李友邦十分振奋。他对台湾青年们说,“我们为了不当日本顺民而在大陆度过了一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饱尝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幸存下来,今天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爱国的台湾同胞,堂堂正正地回家乡去见父老兄弟了。”回台湾前夕,李友邦在厦门南普陀后山巨石上写下“复疆”两个遒劲的大字。

  台湾义勇队创始人李友邦将军留在厦门南普陀巨大石壁上的遗迹——“复疆”

  我们采访组这次到厦门,只找到一处遗址,这就是原日军厦门总部所在地“兴亚院”。我们联系到了原厦门博物馆负责人、人称厦门“活地图”的龚洁老先生为我们作现场讲解。

  这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在向导的带领下,在厦门老市区很快找到了原“兴亚院”旧址。龚洁老先生已经等候在那里。老先生白发白眉,但看上去脸色红润,身轻体健。

  他为我们介绍说,眼前这看上去极具异国情调的小楼建于1939年,原本一共有三座,为兴亚院第一任“总务部”部长渡部繁四所建,建筑风格属于日本现代建筑风格。而所谓“兴亚院”,是抗战时期日本内阁设立的专业负责处理侵华事宜的机构,兴亚院厦门联络部,是当时日军统治厦门和汕头的最高机构。

  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驻厦日军最后一位司令官原田清一海军中将在投降书上签字,兴亚院作为日军厦门总部的历史宣告结束,被随后的国民政府的某个部门进驻。解放后,这里一度成为机关一大楼。原本小院大铁门上两个象征日本兴亚计划的“亚”字,改为了五角星。文革后,机关迁离这里,后来成为厦门日报广告部的办公场所。

  如今,这座灰色的小楼是一个在建工程的项目部办公地,本身已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显得格格不入。该项目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项目建成后指挥部将撤走,今后并不知道还会做什么用途,不过,小楼并不在拆迁范围,应该不会被拆掉。

  同安:英雄故里话英雄

  这次采访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台湾义勇队创始人李友邦将军的故里——厦门集美侨英街道兑山社区。

  李友邦将军祖居地——厦门兑山社区

  侨英街道辖区总面积18.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5万人,地处集美同安经济带的咽喉链节。兑山社区是一片新兴的小区。小区内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侨英街道办事处主任林声群女士带领着兑山社区老人会的几位李姓老者,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兑山社区是李友邦的祖居地。李友邦的先祖大约在一百多年前由此迁居到台北芦洲。一落座,当地李氏宗亲会秘书长李福英老人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厚厚一大本李氏族谱,带上一副金边老花眼镜,为我们介绍起了李友邦将军。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1906年4月出生于台北县芦洲乡李氏望族之家。1918年李友邦小学毕业后考入台北师范学校,在学期间加入蒋渭水等抗日先驱所领导的“台湾文化协会”,积极参加反日活动。1924年3月,李友邦与林木顺、林添进等人袭击台北新起警察派出所,遭到日本殖民当局通缉,他连夜逃离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同年4月赴广州,9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就读。

  老照片:李友邦给义勇队队员讲话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李友邦指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1939年他在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同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委任其担任“台湾义勇队”队长兼“台湾少年团”团长,并晋阶为陆军少将。

  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确定日本应将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台湾义勇队扩大编制为台湾义勇总队,李友邦升任中将总队长。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台湾义勇队成员返回台湾。1952年李友邦将军在台湾白色恐怖中遇害,牺牲时年仅47岁。

  在李友邦的祖居地,当地的老人们谈起他都非常亲切。兑山社区老人会负责人李志艺老人、李氏族谱主编李福相老人还分别为我们介绍了近年来兑山社区与台湾李友邦亲属的交流情况。

  交谈中,街道办事处主任林声群女士告诉我们,兑山社区新建了一个公园,树木繁盛,环境优美。目前,街道办事处准备向上级申请,将该公园建设成为李友邦主题公园,树立李友邦铜像,以纪念这一位从兑山走出去的李氏精英。林女士还介绍说,在公园旁边,有部队有学校,她想通过李友邦主体公园的设立,让一茬又一茬的部队青年官兵,将李友邦的精神宏扬到全国各地;让兑山一代又一代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牢记先辈的业绩,成为李友邦爱国精神的宣传者和接班人。

  历时10天的采访活动结束了。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台湾义勇队抗击日寇的英雄功绩逐渐清晰起来,李友邦等抗日志士们的形象也逐渐高大起来。英雄已去,但英雄的业绩将永留人间。

  7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两岸同胞团结一心,携手抗敌;70年后,两岸同胞更应该同心同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唐芬 最后更新:2021-10-14 10:29: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台湾民众抵制日本“皇民化运动”的斗争

下一篇:台湾义勇队与浙江军民共抗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