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名将张灵甫与王玉龄的爱情传奇
2017-05-20 09:22:09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文/菲戈《外滩画报》;编辑/微信号:知道主义)

  一个,是身经百战的抗日名将;一个,是豪门深闺、绝色佳人。一个,是《红日》里兵败战死孟良崮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整编74师中将师长;一个,虽守寡60年独自抚养幼子,赡养老母,却成为了周恩来的座上客和联系中国与美国、大陆与台湾的桥梁。

  王玉龄和张灵甫,虽然只做了两年夫妻,他们之间的故事却以中日之间、国共之间的两场大搏杀为背景展开,成就了贯穿20世纪的一段传奇。年近八旬的王玉龄,如今定居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七十周年前夕,她接受专访,澄清了多个历史疑团。

  说实话,采访完王玉龄,有一点点失望。想从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嘴里探听出来的"历史秘闻",很多她根本不知道,或者只能转述别人告诉她的东西;对于她所亲身经历的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她也没有更深的见解、更富教益的总结可以告诉你。而这些,可能都要归咎于一点:她太"年轻"了。那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她什么都不懂,直接从一个名门望族的闺中小姐,变成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师长夫人。她嫁人的时候不到17岁,守寡的时候刚刚19岁。

  王玉龄年轻时。

  来看一份简要的"年份对照表"。

  1925年,张灵甫以黄埔四期生的身份,与同学林彪、刘志丹、谢晋元、胡琏等一起追随总司令"蒋校长"踏上北伐征程的时候,王玉龄还没有出生。

  1928年,王玉龄诞生在湖南长沙的望族王家时,北伐已经成功,张灵甫因屡立战功而升为连长。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张灵甫率军来到淞沪战场时,不到4岁的王玉龄刚刚为避战祸离开上海。那是她第一次到上海,陪身患重病的父亲求医。

  1937年,张灵甫以团长的身份参与了"八·一三"淞沪血战,从此他几乎经历了抗战中正面战场的每一场恶战,并打下了"常胜将军"的威名。而这一年,9岁的王玉龄正在家中欢度幸福的童年,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毫无意识。

  1940-1945年,张灵甫在王玉龄的家乡历经惨烈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打瘸了一条腿,从团长升到副军长;此时的王玉龄却一路逃难,在山林间读完了小学,又读中学。

  1945年,42岁的张灵甫身兼74军军长和南京警备司令,成为蒋介石的"御林军总管",而他娶来的新婚妻子王玉龄甚至不知道他的年纪,以为他最多30出头。

  1947年,直到孟良崮战役前夕,王玉龄还挺着9个月的大肚子离开南京,坐着在土路上颠得乱跳的吉普车,去前线看望张灵甫,那是她最后一次见到丈夫。她说,那时候她真的什么都不懂,不觉得累,不觉得苦,不知道要小心"保胎",只想着能见上丈夫一面,就开心了。

  1947年5月7日,这一天,王玉龄生下了胖小子,张灵甫爬上了孟良崮。10天后,整编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战死。

  这份"对照表"列出了在王玉龄与张灵甫相交集的那些"历史事件"中,他们各自悬殊的年龄、身份、地位和参与历史的"深度"。究其实质,其实无非是出生于1903年的张灵甫与出生于1928年的王玉龄之间巨大的年龄差距。尽管他们的婚姻生活和谐美满,尽管他们在很多事情上有着异乎寻常的"共同语言",但实实在在的"代沟"使得王玉龄并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张灵甫这个人的过去,理解身处中国现代史上最血雨腥风最风云变幻的年代,他面对那些重大抉择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太年轻的女人。她能够付出的,惟有感情。这份感情一直支撑着她,直到现在,尽管谈起孟良崮她已经可以很平和地微笑着回答问题,但忆起张灵甫死讯传来的那些日子,她依然眼含热泪、声音哽咽。

  她依然固执地维护着张灵甫"常胜将军"的美名,即使面对无法回避的孟良崮之败,她也会说:张灵甫"几乎"从没打过败仗,孟良崮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败仗。

  她不反对重拍《红日》,但有两点保留:一,希望这个重拍版里不要再有丑化的倾向;二,传说中的李幼斌,她认为不适合演张灵甫,倒不是因为他刻画的"土八路"李云龙太过深入人心,而是因为他"长得不好",与她心中珍藏了60年的那个高大、英俊、威武的张灵甫形象反差太大。近80岁的人,只要谈起张灵甫,她能够在儿子公司那间非常"台商"风格的凌乱会议室里一坐6个小时,中间只站起来接了两个电话,上了一次厕所。临走,她还反复关照:"我太平凡了,你写报道少写一点我,主要写张灵甫。"

  在美国孀居时的王玉龄,风姿不减当年。

  因此当我抱着"重述历史"的目的去采访王玉龄时,免不了有些失望;可是当我意识到不需要强加给她那些历史的"意义",只需要去见证这段绵延一个世纪的感情,我却有些羞愧了——从1903年张灵甫出生,到2007年王玉龄依然健朗地接受采访,他们岂不正是用他们"跨越时空"的感情,串起了这整整100年的历史?我们这些后生,即使真的领受了后来者的"优势",而能以更清晰更全面的视点来解读历史,也总是这些亲历者以自己活生生的爱恨生死,赐予了我们这些启示。因此我们唯有尊重,哪怕怀疑,哪怕反对,哪怕批判,我们也要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为出发点。

  他从来不讲抗战经历

  问:张灵甫跟你说起过自己的抗战经历的吗?

  王:他从来不讲。在南京的时候,他也从来不讲他办公室、军营里的事情。过去的事情,高兴的、不高兴的,他都一字不提。所以对他的过去,我可以说一概不知道。

  问:但是他受了很多伤,那些伤口你应该是亲眼所见吧,据说有13处?

  王:不是,是有一次,13个弹片一下炸到他身上。他身上的伤还要多。比如他的右腿,有人说他有点跛,叫他"瘸腿将军",其实你看不出来。抗战的时候,日本人的机关枪扫过来,有两粒子弹留在他膝盖里,伤愈后他这条腿就完全直了,不能弯曲。坐着的时候,他只能一条腿弯一条腿直,想要站起来,就全靠左腿使劲一蹬,整个人就起来了。我试过,怎么蹬都蹬不起来。但是走路的时候几乎看不出来他腿不好。

  第一次见面,我横了他一眼

  问:张灵甫追求你的各种细节,大概可以拍一部很有意思的爱情电影了。

  王:他是请了他的一个朋友张处长做媒。张处长跟他讲,这里有个女学生,各方面条件都挺好的。张灵甫就跑来沅陵,结果我不在。他就到处找我的照片,连照片也找不到。最后他找到一个认识我的人,让他给我打分,那个人打了99分。张灵甫问为什么不打100分,人家告诉他,因为这个小姐脾气太大了。

  王玉龄年轻时照片,巧笑倩兮。

  问:你是小姐脾气很大吗?

  王:我也不知道。可能确实是在家里娇纵惯了。而且我不大喜欢和生人接触,所以人家会认为我脾气很大吧。

  问:可是你当时只有17岁,张灵甫连见都没见过你,怎么会一下子就铁了心追你呢?他后来是怎么跟你解释的?

  王:有一天我们在街上走,碰到了张处长,一定要我去他家。到了他家,他就给我看张灵甫的字和照片,我心里想这个人太奇怪了,为什么拿个大男人的照片给我看,想干嘛?

  问:你当时看出张灵甫一手好字了吗?

  王:我根本没看。我跟他讲,我又不是书法家,看不懂,可以走了吗?他就问我住在什么地方,我比较老实,就告诉他我住西园北里。我没敢告诉他具体地址,但是他一打听我伯父,就查到了。张灵甫跟他说,总要看了以后,再决定追不追。

  问:后来他还是见到你了。

  王:有一天早上,我们几个女孩子出去理发,张处长就带了张灵甫进来。张灵甫就站在我背后,对着镜子看我。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就觉得这个人看人怎么这么没礼貌,横了他一眼。这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问:结婚以后,你们说起过当时这些事情吗?

  王:嗯。结婚以后他跟我说,假使我当时笑一笑,他就没兴趣了。

  问:为什么?

  王:可能他也是古板脑筋,觉得女孩子先对男人笑的话,也不好。

  问:后来呢?

  王:后来他就天天来我们家。开始我根本不理他,不习惯和生人讲话嘛。慢慢的,他就不让我紧张了,熟了之后,就开始聊聊天。

  王玉龄年轻的留影。

  问:都聊些什么话题?

  王:讲历史啊,讲故事啊,就这样。他也不会说爱啊什么。

  他婚后对我无微不至

  问:你后来同意嫁给他,主要是因为家里安排、父母之命,还是确实感受到了他的魅力?

  王:当然我不讨厌他。他人也不错,长得也很英俊,谈吐很有修养。主要还是我的二伯母,她是文艺界的,比较开放,她很赞成这桩婚事,所以我伯父就没什么意见了。

  问:当时征求过你的意见吗?

  王:因为后来都很熟了,也没什么征求不征求意见,我也没有多想,很自然就接受了。我还想着,结婚以后就可以自由一点,离开家了,没人管了,不用念书了……唉,你想想啊,17岁的小女孩,是不会想得太全面的,脑筋转到一件事情上,就一直那样想下去了。

  刚结婚时的王玉龄。

  问:你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对他真的有比较深的感情了?

  王:婚后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啊。越来越觉得,他对我什么事情都照顾得很好,可以讲无微不至。我从小就不喜欢动脑筋,最不喜欢让我自己决定一件事情,跟他在一起,我就不用动脑筋,他都能安排得很好。

  问:当同僚们都在争夺74军军长和南京警备司令的宝座时,张灵甫却一门心思窝在长沙追你,居然一点都不怕影响他的前程?

  王:他根本不在乎。他投军,完全是因为那时候中国乱得一塌糊涂,他认为自己是个男人,有责任为国家的安定效力。那时候,李天霞也在争取这个职位,还托了蒋介石面前的红人钱大钧。结果因为俞济时和王耀武都力荐张灵甫,李天霞还是没当上,他因此恨上了张灵甫。但是张灵甫根本无所谓,你恨他也好,不恨他也好,他做好他的这份事情,其他都不管。

  问:张灵甫参加北伐,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他求婚的时候,你想过你们之间25岁的年龄差吗?

  王:他长得很年轻,而我根本没想那么多。他有一次让张处长来请我们吃饭,我伯母就带着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去了。饭桌上,他们问我伯母多大了,我伯母说她32岁,张处长赶紧说:那你跟我们军长是同年的,你们来干一杯。这样他们就把张灵甫的年龄少说了10岁。

  问:这么说你是"上当"了。你们结婚后,也没感觉到相互之间有25岁的差距吗?

  王:从来没有。我们在一起,很多性情都很相近。比如我的家里,虽然我不弄,但佣人都训练得好好的,每天要擦、抹,可以讲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张灵甫也是,他是受过军事训练的,抽屉里整整齐齐。

  没有婚假的"司令"

  问:你们的婚礼是在上海举行的,为什么那么麻烦定在上海,而不是在首都南京?

  王:因为我们的婚礼,那时候算是很豪华的,而南京,老蒋在那里,你不能弄得太隆重了。而且抗战刚胜利,南京的物质条件不太好,东西不是很 全,就算上海也不是很全。当时我去买婚礼穿的高跟鞋,不是小一号,就是大一号,结果只好买大一号的,穿在那么大的婚纱里,不小心就会拐一下。但毕竟上海要繁华一些,一直都是像法国巴黎那样的。

  穿婚纱的王玉龄。

  他赚多少钱,我都不知道

  问:资料上说,张灵甫身高1.89米,你有1.7米吧,一个威风,一个漂亮,当时走在街上,应该很"吸引眼球"吧?

  王:哦,他其实没那么高。他父亲是1.9米,他是1.87米,我们的儿子是1.83米,孙子是1.81米,所以我开玩笑,张家是"每况愈下"。我也没有1.7米,我是1.68米。我们其实很少有机会一起在街上走,出去有车,只有在古董店里面,或者偶尔在玄武湖、中山陵逛的时候,才会两个人一起走走。那时侯不像现在人那么多,我们去的地方人更少,所以没什么人会盯着我们看。

  问:你们毕竟年龄相差那么悬殊,婚后是怎么相处的?

  王:我们也没有像你们现在这样,什么爱不爱的,一开始就像老夫老妻,但是彼此很关心,很照顾。我们在一起,就是念念书,读的都是古典文学, 他给我讲每一代的文学,唐诗、宋词、元曲什么,我也跟他讲我的心得。我也会陪他去古董店欣赏古董,不过他太忙,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几乎每天早上,我们俩都要去他军部驻扎的中山陵骑马,他的那个军部办公室现在还在。一般都是他先早起,去军营升旗,然后打电话给我,我就去骑马。

  张灵甫、王玉龄合影 。

  问:他也不怕摔到你啊。

  王:我不知道。可能他有经验,知道不会摔。

  问:南京警备司令的工资是多少?

  王:他赚多少钱,我都不知道。

  问:够花吗?他要买古董,你要买衣服。

  王:我虽然喜欢打扮,但主要都是些花布衣服,南京那时候也没什么高档的东西可买,夏天就是穿很薄的带花的麻纱衣服。还有就是吃。有一次我带他去一家大餐馆吃饭,点菜,他就点了一份蛋炒饭,把我气死了。我还比他懂一点,他是根本不懂。后来我就拿了菜单来重新点。

  张灵甫、王玉龄昔日合影。

  挺着大肚子上前线

  问:今年其实也是孟良崮战役60周年,听说你4月份刚刚登了一次孟良崮。以前去过吗?

  王:没有,没有去过,我没到过山东,这回都是第一次去。

  问:对你来说,那个小山包,也称得上是"伤心岭"了吧。

  王:打孟良崮之前,基本上每打完一仗,张灵甫和整编74师就要撤下来修整一个礼拜左右。他休息的时候,我就去了。那次离开的时候,我看见他腿上生了一个疮,后来他就上孟良崮了,又不能坐车,只能自己爬上去的吧。

  王玉龄怀抱刚出生的儿子。

  问:你都快生了,还跑那么远?

  王:那时候年轻嘛,根本就不觉得。其他的军官太太们就讲,张太太,你带着这样一个大肚子,跑来跑去好像没事一样,我们一路跑到前方,好像骨头都散架了,都不想再来了。那时候,每打完一仗,我都去。

  问:一路上是怎么去的?

  王:我们先要坐火车,从南京到徐州,再坐吉普车到前方。当时没有路的,吉普车直接在田里走,颠簸起来,人常常被抛得碰到吉普车的顶。

  王玉龄与儿子在一起

  问:那你也不怕影响到胎儿?

  王:当时是19岁,不懂啊,人都是懵的。我刚怀孕的时候,都不敢告诉人家,以为自己生病了,就叫军医来给我打葡萄糖针,打得我的孩子生出来是12磅,生的时候足足叫了25个钟头!

  王玉龄与幼子合影。

  一个人,怎么会这么说死就死了呢?

  问:你最后一次见张灵甫是在哪里?已经进山东了吗?

  王: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是刘庄啊还是陈庄啊什么,我记不清了。总之是一个庄子里面。我一离开,他就打孟良崮了。

  问:张灵甫是1947年5月16日战死孟良崮的,而你过了很久才知道。那你后来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王:时间长了,隐隐约约的,我就很奇怪。其他的太太们其实都已经知道了,她们安慰我,说打仗的时候,打得太激烈了,没有音讯很正常,从前打日本人时,有时候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直到他的随从杨参谋,被俘之后,过了好几个月被放回来,我记不清是8月还是9月了,他把那封信带给我,我才确定。

  问:是张灵甫亲手写的绝笔信吗?

  王:对。杨参谋一回来,就跪在我的面前痛哭,把信交给我。那时候,我才意识到,他真的是死了。但是以后的一年多,我还是会觉得,一个人,怎么会这么说死就死了呢,好像不太可能吧。

  孟良崮上,张灵甫绝笔信的石刻。

  问:绝笔信的原件没有了,照片你这里有吗?

  王:那有。原信拿去给老先生之前,我拍了照留下来。还好拍了照,否则什么都没有了。孟良崮上的石刻,就是用我的照片放大后刻上去的。后来我儿子又让他们刻了块小的,放在桌上。

  王玉龄年轻时身着旗袍。

  周总理1973年请我回大陆

  问:张灵甫战死整整60年了,你一直没有再婚。为什么呢?是张灵甫对你影响太大了,你觉得一辈子只能有这么一个人?

  王:我没那么想。我也不是那种古板的脑筋。不过他去世10年吧,我都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后来嘛,可能我不喜欢人家,可能人家不喜欢我,感情的事情,实在很难讲。七八十年代以后,我就很少回台湾了。自从周总理1973年请我回大陆,我每年1个月的假期,都要来大陆,其他地方就很少去了

  王玉龄在香港和其他人的合影。

  问:你后来是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做什么?

  王:做我的本行,会计啊。一直做到退休。

  王玉龄在美留影。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5-20 09:25: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没有四个指头和左眼:他如何“让子弹飞”

下一篇:抗战家书 | 张自忠:除我等死 毫无其他办法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