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烽火家书传情 北京建民间家书博物馆
2016-08-02 09:39:09  来源:新闻晚报 2005-06-28 记者:徐哲  点击:  复制链接




 
  “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昨天上午,中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收到一封特殊的家书——60年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先生亲笔刻制的“印章家书”,内容与抗战有关。“这是它首次发表,极具价值。”组委会秘书长丁章说,4月至今,我们已收到近万封“家书”,名人“家书”各有特色,“但抗战内容的‘家书’少,仅20多封。”

  闻一多印章家书昨日捐出

  与普通家书白纸黑字不同,这封家书刻在一枚边长1.3厘米、高5厘米的玉石印章的边款上,方寸之间用行草刻了126个文字。印章的印文是篆书人名:孙毓棠。史料载:这是1945年9月11日闻一多先生亲自为好友孙毓棠治的印。

  家书全文如下:忝与毓棠为忘年交者十有余年,抗战以还,居恒相约: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顷者强虏屈膝,胜利来临也。而毓棠亦适以牛津之邀,而果得挟胜利以远游异域。信乎!必国家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承命作印,因附数言,以志欣慰之情,非徒以为惜别之纪念而已也。卅四年九月十一日一多于昆明之西仓坡寓庐。

  家书的捐赠者是北京市民李胜业先生,孙毓棠是他舅舅。孙生于1911年,卒于1985年,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闻名诗坛,后赴日留学。抗战爆发后,他与闻一多先生同在西南联大执教,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闻一多先生的推荐下,孙毓棠赴英国牛津大学做客座教授。这段边款文字就是闻先生送给孙毓棠的临别赠言。

  家书再现60年前爱国情怀

  李胜业先生说,从闻先生亲笔写的内容看,它更像是一封书信,本来应写在纸上,但为了能够长久保存,闻先生把它刻在了印章上,它实际上就是一封特殊形式的家书。

  此后,孙毓棠先生带着这枚印章先后到过英国和美国,回国后,也时常带在身上,历经文革动乱,一直珍藏。1985年,孙毓棠先生去世后,这枚印章由外甥李胜业保存。

  20年来,李胜业先生一直珍藏着这封特殊的家书。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又适逢国家有关部门实施抢救民间家书工程。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他忍痛割爱,首次捐出这件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家书。

  丁章说,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到,抗战期间,闻、孙两人曾相约: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反映了大敌当前,誓与国家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信乎!必国家有光荣而后个人乃有光荣也。则反映了闻一多先生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已广为人知,但他的绘画艺术、金石之道,人们了解并不多。早年,他曾赴美留学,专攻西洋美术。1944年后,迫于生计,他开始大量治印,并为冯友兰、华罗庚等好友治印。

  孙中山亲笔书信入藏

  据介绍,组委会目前收到的大量家书中,既有名人手札,也有普通百姓的家书,其中许多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比如明清年代的家书、孙中山先生的亲笔书信、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手札等。

  随着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展开,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家书被捐赠出来。那么这些家书最终的去向将如何呢?

  丁章说,除了评选100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入藏国家博物馆外,还将评选出1000封优秀民间家书,颁发获奖证书,同时,组委会还将与出版机构合作,从寄来的书信中归类、整理,择优出版中国民间家书系列丛书,让更多有价值的家书与世人见面。他说,每一封家书都由专业人员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其余的所有家书都将成为正在筹办的中国民间家书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永久收藏。

  丁章说,每一封家书的价值基本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历史层面、社会层面和家族层面。即使是普通的百姓家书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历史研究中,有许多重大的史实是靠书信来确认的。可是具体到用家书来证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民间家书。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些家书。他们认为,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

  抗战家书数量太少

  相对于我们收集到的家书总量,抗战内容太少了。丁章呼吁:如果有此类家书流落民间,尽快捐献,以保护、抢救抗战家书。不仅是名人、英雄,老百姓的抗战家书也很有价值。丁章说,他曾读过一位普通红军战士的家书,内容令人感动。那是1936年,这位战士从陕甘宁边区给远在福建厦门的父母写信,信中为自己不能尽孝道,说了很多次对不起,当时,福建厦门为国民党占领,从陕甘宁过来的信,邮票上一律都是孙中山头像,这一点也很有历史价值。

  从今年4月启动至今,中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共收到近万封各类家书,但抗战内容仅20多封。丁章说,为了防止信件脆化、毁坏,组委会希望各方人士捐赠家书,我们会请专家专门制定保护技术,好好收藏。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本版图片由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提供)

责任编辑:何青龙 最后更新:2016-08-02 09:40:5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

下一篇:解密日军对乐山的一次未遂轰炸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