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中日单兵装具对比中国军队三大件:草帽草鞋和大刀片
2016-02-16 09:28:43  来源: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如果要对比抗战时期中日双方军队的情况,很多人会从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等方面来比较,而单兵装具则是比较冷门的方面,也恰恰是从这个方面更能体现中日两军差距的悬殊。中国军队个人装具三大件居然是寒酸的草帽、草鞋和大刀片!

  

  单兵装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携带的个人装备,现在的单兵装具品种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功能上与抗战时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那么在抗战时期,中日两军的单兵装具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先说中国军队,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说名义上是统一的编制,实际上各个派系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别的且不说,就连最起码的军装颜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中央军的夏季军服主要以黄绿色为主,冬季则主要是蓝灰色棉军服。地方杂牌部队中北方部队大多是蓝灰色军服,南方的两广部队是土黄色,而云南的滇军则是蓝绿色。连个军服颜色都搞得这样杂乱,还谈什么其他的单兵装具。相比较来说,自然是中央军比较正规一些,好歹还有些政府军的气度。不过就拿当时的情况来看,就拿中国军队最高标准的中央军来说,单兵标准个人装具也就五大件,钢盔、子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

  

  中国军队装备最好的中央军也就五大件:钢盔 、水壶、干粮袋、子弹袋和防毒面具

  抗战初期中央军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师了,德械师的钢盔自然就不用说了,著名的德制M35钢盔。由于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刚一定型就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大订单,足有22万顶之多。于是德国军方决定,首先满足中国的需要。就这样中国军队成为了M35钢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军在其一战时期的M17钢盔基础上改进而成,制造工艺有所改进,采用了基本上就是现代的“热压”技术。所以比M17更轻便,对弹片的防护功能也更强。而且M35采用了全新的内盔,使佩戴起来更加舒适。所以无论是外形、材质、功能还是舒适,都是相当不错,德国货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国总共进口了31.5万顶M35钢盔,几乎将M35在1936年前的产量包圆了。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央军部队基本上都配发了M35。现在可以从当时很多的历史照片中看到头戴M35钢盔的中国士兵,就是一个明显例证。而佩戴M35钢盔也成为中央军部队的一大标志,日军看到戴M35钢盔的部队就知道是中国军队的主力了,马上就会打点起精神全力以赴。

  

  德式M35钢盔是中国精锐部队的标志

  子弹袋是帆布制成的长形袋,携带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最普遍的,一长条子弹带由肩上斜绕一圈到腰间再在腰上绕一圈,最后以布带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长子弹袋可以放20个弹包,每个弹包里装一个五发子弹的弹夹,总携弹量100发,这个标准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高配置了。看过电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会记得,八路军的子弹袋看上去满满的,其实真正只有三五发子弹,别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弹忽悠人的。第二种是两条较短的子弹带,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从两肩挂下,如同倒“U”形。还有肩上挂一条,腰上缠一条的带法。德械师中配备毛瑟驳壳枪的士官和下级军官则是配有驳壳枪专用的皮质弹匣包,可以装12个20发弹匣的弹包,用皮带扣系在后腰,然后由“Y”形肩带呈三点式支撑起弹匣包。驳壳枪手在着装时,先背上手枪套,再背弹匣包,把手枪套固定在弹匣包之下,这样行军打仗时背在身上的驳壳枪就不会乱晃。

  除了子弹之外,每名士兵还携带两枚M24型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袋内,帆布手榴弹袋由细布条连接挂在脖子上,袋子则挂在胸前,再在背后用布条固定。从当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弹袋除了两联装的,还有五联装,甚至八联装的。手榴弹袋有挂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间的。

  

  这名士兵戴着德式盔,手里就是 M24手榴弹

  水壶一部分是从德国采购,一部分是国内仿制。采用椭圆形木塞盖,肩背带。这和德军部队所采用的系在腰带上的金属盖水壶不同。干粮袋为方形,背带跨肩,也与德军系在腰带上的不同。

  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后来也有少量国内仿制的,防毒面具通常装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军那样装在圆筒中。但是有些当年照片上,可以看到德械师士兵携带的防毒面具也有装在圆筒中,其实那是后期仿制法国的,区别是仿制的圆筒增强纹是横向的,而德军所用的却是直向增强纹。

  另外,中央军单兵装具还有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饭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盒。这套豪华装具主要参考日军和德军的单兵装具设计,不过只是在阅兵和有高级将领出席的野战训练中才有机会配给士兵,真正在战时却极少配发,只能算是一种充门面的花瓶摆设。遗憾的是德械式师没有配发二战时期德军最具标志性的个人装具“Y”形背带,缺少了德式单兵装具中最有点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此外,所有中国军队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杂牌,都有配备的一种装具就是草帽。由干稻草编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晒,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还有所在部队的番号或代号。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单兵装具。

  

  草帽才是最有中国军队特色的个人装具

  到了抗战后期,中国军队中装备最精良的自然要属在印度接受美国训练与装备的驻印军了。由于整训初期是由英国提供服装和单兵装具,所以驻印军的个人装具,就是英制1937型个人装具组,也就叫作P-37装具组,这一套装具组包括: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组、帆布子弹袋等,还可根据执行任务的性质再加配其他装具,如可加挂铲组、十字镐等。1937型装具组是二战时期英军以及英联邦军队采用最多的单兵装具系列,所以驻印军的单兵装具一下就达到了当时国际的先进水准行列。

  1937型装具组采用的帆布腰带是卡其色棉帆布制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背面缝有垂直布肋与各型袋子后方的C型金属勾连接,而腰带上没有任何穿孔式挂点,正是最典型的英式风格,这种设计非常有利于稳固性。

  1937型装具组还非常强调装具模块化的理念,帆布吊背带就可以结合大、小背包的背带当作是系统吊背带,也可以不挂任何背包,作为单独的负载吊带来使用,或者只用单条背带来当侧背带,用于侧挂及肩挂来使用。在使用吊带时还可以把背带、帆布腰带、子弹袋都连结起来,在结合了所有装具后就成为整套装具组的系统负载吊带。

  驻印军配备的帆布子弹袋有好几种,一种是指北针/手枪通用型袋,帆布质地,方形,可携带指北针也可以放置手枪弹、步枪弹。第二种是步枪帆布子弹袋,双弹袋设计,也就是说一袋两包,通常每人都携带两组字弹袋。

  还有一种比较大型的BASIC弹袋,也叫MK-3型通用子弹袋。这款子弹袋,既可以装步枪弹,也可以装冲锋枪弹匣,还可以装布伦机枪的弹匣。由于布伦机枪射速较快,弹药消耗自然也就大,所以需要携带更多的弹匣,而单靠机枪手携带的弹匣肯定不够,于是MK-3型通用子弹袋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这点,让步兵也能为机枪兵携带弹药以备补充。子弹袋为直式长方体,卡其帆布质地,可以穿过帆布吊背带来进行固定,也可与背包背带上的铜勾、勾跨相互连接,使用起来灵活方便,深受广大官兵喜爱,成为驻印军士兵使用最普遍的子弹袋,在很多历史照片上也都可以看到。

  

  早期驻印军全部采用英式军服和个人装具

  除了英式装具外,驻印军还配备了少量美式装具,不过美式装具多是单个的零散配件而很少有整套装具,配件主要有M-1936型帆布腰带、M-1923型腰带式子弹袋、卡宾弹匣袋、.45手枪侧挂皮套、M-3肩挂枪套、.45手枪弹匣袋、M-1942型刺刀组等。之所以只配备了少量的美式装具的原因是英式1937装具组设计精良,使用方便坚固耐用,很受中国士兵的喜爱,而且补给也相当充裕。所以美式装具也就仅仅配备给有特殊任务需要的士兵以及少数下级军官和士官而已。

  驻印军的钢盔早期是英制MK-2型托尼(TOMMY)钢盔,进入缅北作战后,由于战斗中的消耗,加上英制钢盔的防弹性与舒适性都不理想,所以后来美军就给驻印军陆续配发美军现役的M-1钢盔,最早换装M-1钢盔的是新编第三十八师,后来整个新编第一军也基本换装完毕。而新编第六军除了少数直属单位得到M-1钢盔外,大部分部队依然还是英制的MK-2型钢盔。

  驻印军当时用的M-1钢盔是Model-1943/44型,盔体比后来的改良型Model-1956型钢盔略高,卡其色棉织悬吊带固定在内盔,在悬吊带上再结合汗圈,并在内盔有铝质凸钉来连接内盔皮带,内盔皮带的作用是在戴上头盔后,不使钢盔前后晃动,不过很少有士兵这样使用,大多数把内盔皮带挂在钢盔的前帽沿。驻印军所用的M-1钢盔平时除素色面盔体外,也大量采用套在钢盔外面的伪装盔网,并在钢盔的左侧漆有青天白日记号以作识别。

  可以说驻印军的单兵装具已经是当时世界上的一流水准,再加上美式装备和训练,确实是抗战后期中国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在缅北地区取得了辉煌胜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要明确一点,德械师也好,驻印军也好,其数量只占到当时全部中国军队的很少一部分,其单兵装具的水准比最高水准的普通中央军部队都要先进,根本不具有代表性。而更多的中国军队其单兵装具完全可以用惨淡两字来形容。由于国力贫弱,物资匮乏,防毒面具只配发给了中央军和一些如炮兵、防空兵、装甲兵这样的特殊兵种,地方杂牌部队几乎都没有装备防毒面具,遇到日军施放毒气就只能把毛巾搞搞湿捂住口鼻,如果是催泪性质的毒气还好些,要是窒息性毒气那就只有死路一条。而钢盔也不是所有部队都有,只有中央军和杂牌部队中少数主力才有配备,当时中国军队配备的主流钢盔是英制MK-2型托尼(TOMMY)钢盔,外形像个扁平状的锅子,也就是飞碟形状,所以也叫“飞碟盔”,这是英国沿用一战钢盔的外形,要知道一战主要是堑壕战,士兵基本上都是躲在战壕里,钢盔主要保护头部不被弹片杀伤,所以设计成锅子状。而到了抗战时期,这种形状的钢盔无论是抗弹性还是佩戴的舒适性,都已经明显落伍了。就这样的过气型号钢盔,都是中国军队中的好东西了。

  中国军队的官兵腰间都系皮带,士兵的是窄皮带,军官则是宽皮带,有的还配有斜背武装带。武装带最初是用来挂军官佩刀的,后来虽然佩刀被手枪所取代,但是武装带却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军官的识别标志。就这样简陋的武装带,都是军官炫耀的资本,由此也就在战场上成为日军狙击手的绝佳识别记号,因此在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军政部就明令禁止军官系武装带上战场。

  地方杂牌部队使用的干粮袋,也和中央军不同,是一头缝实一头开口的粗布袋,装上粮食(通常是生米或馒头干)后,把开口处用绳子系紧斜搭在肩上,或者是把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从这一点来看,就能知道当时中国军队的野战炊事供给相当落后,很难保证热食,那么体力和营养都肯定难以保证。

  

  中队军队的伙食非常粗劣,请注意士兵全都是穿的草鞋

  军靴就更不用提了,只有少数高级将领有马靴,普通军官能有双皮鞋就相当不错了,对一般小兵来说布鞋就是奢侈品了,所以当时中国军队尤其是南方部队的标配就是草鞋了。

  有张驻印军和来自国内的远征军在芒友会师的照片上,驻印军士兵钢盔军靴冲锋枪,外加全套单兵装具,而远征军士兵布小帽草鞋,步枪,帆布子弹带。两人的巨大反差,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

  

  驻印军和来自国内的远征军士兵个人装具相差悬殊

  而草鞋的最佳搭配就是绑腿了,这也是中国军队的一大传统。即便后来全副英美装备的驻印军也仍然坚持打绑腿。中国军队打绑腿很有特色,总是将绑腿缠到膝盖部位,而不是外国军队大多只缠绕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高度。打绑腿也很有讲究,有经验的老兵打出的绑腿既不会因太紧而影响血液循环,又不致因太松而走走就散开来。绑腿的作用是士兵在野外徒步行军时裤腿不会被地表植物所钩挂,而且特别是在长距离徒步行军时可以避免大量血液涌入脚部,造成脚部不适。

  综观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单兵装具除了少数如德械师、驻印军这样的精锐部队外,即便是中央军也只有最基本的钢盔、子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的五大件,而地方杂牌部队,就这连五大件都配备不齐,几乎都没有防毒面具,能有钢盔和子弹带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部队就只有最最简陋的三大件:草帽、草鞋与大刀片!姑且不谈轻武器与火炮,仅仅是从单兵装具这个角度也就可以看出中国当时装备的落后与物资的匮乏,但是正是在这样情况下,中国军队依然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作战,其中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足以使我们后人由衷地敬佩!

责任编辑:吴步璇 最后更新:2016-02-16 09:32: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国军女兵的英姿

下一篇:东江纵队:华南抗战的一面旗帜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