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小延安”竹沟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摇篮
2016-01-27 11:32:05  来源:央广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引子

  出确山县城往西30多公里,就是竹沟。

  7月初的竹沟,刚经历过数天雨水的冲洗,郁郁葱葱的竹林显得更挺拔青翠。

  竹沟以“簧竹茂盛”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靠水,丘陵起伏,群峰列屏,形势险要,东达徐州、西通宛洛,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竹沟村是竹沟镇的中心村,竹沟革命纪念馆和竹沟烈士陵园就坐落在竹沟村。”同行的竹沟镇党委委员张根介绍说,当地人说起竹沟,指的是竹沟镇。“当然,站在抗日的历史角度来说,竹沟这个地理概念又不一样了,狭义的竹沟,指的是以竹沟镇为中心的确山西部山区,是确山、信阳、桐柏、泌阳、遂平五县的接合部。”但广义的竹沟根据地,按照毛泽东亲自界定的范围,包括“铁路(平汉路)以西,南阳以东,叶县以南,随枣以北”。

  竹沟,在河南抗战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正如当地一首民歌所唱:

  伏牛山,桐柏山,竹沟那个就在两山间,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摇篮,抗日指挥部,屹立在中原,竹沟历史多辉煌呀,“小延安”美名天下传,天下传!

  教导大队培养抗日骨干

  竹沟村有一条延安街,村民王志华就住在这条街上,作为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邻居,46岁的他很自豪:“竹沟很有名,很多外地人都来俺们这儿参观。抗战时,刘少奇、李先念这些领导人都在俺们这里待过,指挥全河南抗战,这就说明俺竹沟当时多重要。”

  竹沟,之所以能成为党在河南的抗战领导中心,与其良好的革命基础是分不开的。1927年4月,为迎接北伐军进入河南,在周恩来、王若飞的指导下,共产党员杨靖宇等人领导确山数万民众举行震惊中外的武装暴动,首次解放了确山县城。

  “土地革命时期,张星江、王国华等人带领红军游击队,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开辟了以竹沟为中心的桐柏山区游击根据地。”确山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罗平均说,这为以后竹沟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卢沟桥事变后,红军游击队扩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1938年1月,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于3月29日在信阳誓师开赴抗日前线。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四师的主力。

  第八团队东征后,为妥善安置伤病员、家属,处理交通联络等事宜,经周恩来与国民党军政部协商,在竹沟设立八团队留守处,彭雪枫主持全面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迁驻竹沟,在竹沟成立了由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三人组成的省委常委会。河南省委在竹沟以八团队留守处的名义,大力发展党员,放手发动群众,开办党训班训练干部,发展与组建新四军基干队伍,开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了充分准备。竹沟成了当时共产党在河南的领导中心和发动河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司令部。

  孤山冲,山重重,冲里来了彭雪枫。穷人穷,骨头硬,要跟雪枫闹革命。

  这是当时在竹沟、孤山冲一带脍炙人口的一首民谣,说的就是老百姓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打鬼子的盛况。

  竹沟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和进步学生,彭雪枫等人筹办了教导大队,按照延安“抗大”的做法,培养抗日骨干。条件艰苦,教导大队就自己动手,建设校舍;没有教材,彭雪枫、王国华等人就自己编写……教导大队一直洋溢着积极乐观的向上气氛。

  在很多亲历者的回忆录中,除了军事斗争外,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官和学员们在上课之余,走上街头书写标语口号,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教导大队组织学员们学唱歌,打乒乓球,做游戏,丰富文化生活,彭雪枫同志诙谐地说:“干革命嘛,哪能成天皱眉头”,鼓励青年把文娱生活搞得更活跃,更丰富多彩。

  “为了更广泛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日主张,彭雪枫从教导大队学员中抽调30多名青年,组建民族抗日宣传队。”罗平均说,宣传队编排的《黄埔月》、《烽火》、《九一八以来》、《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非常受欢迎,这支宣传队经常深入各县农村演出,后来成为名扬新四军的拂晓剧团。

  教导大队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正如彭雪枫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所说,教导大队“成绩不亚于临汾学兵队,此为开展豫、鲁、鄂、皖边工作的核心力量”。

  “空城计”化敌为友

  在竹沟革命纪念馆的旧址区内,有一间很简陋的四合院,当年彭雪枫同志就在西房住宿、办公。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屋内的陈设都是按照当年原样恢复的:四壁是军用地图,中间是一张方桌和几条板凳以及随身军用杂物,房屋一角摆着一张行军床。

  彭雪枫酷爱读书,很多回忆录都记载,在竹沟的日子里,彭雪枫大兴读书之风,给竹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但彭雪枫反对“八股宣传”,提倡把理论用大白话向群众宣传。“听很多村里的老人讲,彭雪枫将军经常在竹沟演讲,宣传抗日。”张根说,那时的群众大会,动辄数千上万人,又都是露天举行,没有麦克风之类的设备,全凭演说者的演讲艺术来吸引听众。彭雪枫演说报告,往往是两三个小时一气讲完,严肃、风趣,听起来毫不费力。会场始终井然有序,鸦雀无声。一次散会后,两位老大娘拽着孩子走到彭雪枫面前激动地说:“俺把孩子交给你,打日本鬼子去!”

  在竹沟人眼中,彭雪枫是一位传奇的将军,他的“空城计”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党在竹沟扎下根后,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势力的仇视。河南的一些反动分子不断造谣,四处告状,说竹沟的共产党破坏抗日。1938年5月,蒋介石下令由信阳的国民党军32师派出夏华国的188团,进驻竹沟,将竹沟留守处“就地取缔或驱逐远方”。

  “当时竹沟留守处就一个排的武装,有人主张拼死抵抗,有人主张走为上策,但彭雪枫决定,搞好统战,争取夏华国,保住竹沟。”张根说,夏华国是冯玉祥旧部,彭雪枫曾是西北军官子弟学校学生,其叔父彭禹廷曾任西北军秘书长。有了这层关系,彭雪枫就派人先行拜会夏华国,力陈留守处的抗日举措,夏华国答应先了解情况再说。

  188团进入竹沟时,彭雪枫组织当地群众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看着“欢迎友军”的横幅和满街抗日标语,夏华国一下子被浓厚的抗日救亡氛围感动了。在竹沟待了10天,夏华国对留守处由疑虑变为敬佩,还带着官兵到俱乐部、宣传队参观学习。随后,夏华国在给上级的汇报中说:“新四军在竹沟非常友好,没有任何违反抗日宗旨的不轨行为。”

  利用抗日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彭雪枫智退一个团,不仅化险为夷,化敌为友,而且使得新四军在豫南一带名声更响了。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

  这是竹沟一带流传至今的一首民谣,说的是竹沟人对刘少奇同志的热切期盼。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同时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以胡服(刘少奇化名)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都归中原局指导。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一行抵达竹沟。

  一份传单就是一发炮弹

  在竹沟革命纪念馆内,有一排排清代民居式建筑,青砖小瓦,重梁起架,屋山起脊,四角雕花,每三间为一单元,每四单元组成一院落,为四合院式庭院。这就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沿着方砖铺垫的小路向里,依次是刘少奇、李先念的办公室。整个院落布局整齐,错落有致,小而不挤,朴素而不单调。走进刘少奇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盆架。里间是个小卧室,有简单的书架和床铺,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还有一本线装的《列宁全集》,书页已经发黄,棱角磨损得也不分明了。刘少奇同志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和中原局同志们一道,让竹沟成为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支撑点。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东进、向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少奇同志指出,不能捆着自己的手脚,要独立自主、到沦陷区去打游击。”确山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罗平均说,在中原局会议上,刘少奇提出“组织十万武装向东挺进,迅速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号召。

  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原局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160多人从竹沟南下,向武汉外围挺进。1939年4月,中原局又派陈少敏率领400多人的武装和一批干部南下与李先念、陶铸等人率领的部队会合,遵照中原局指示,鄂中、豫南党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

  “这个革命旧址的牌子是警卫大队,实际上是中原局印刷厂,对外称警卫大队。当时,印刷厂承担着翻印《解放》周刊和抗日文件等任务。”确山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罗平均说,刘少奇在竹沟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少奇同志经常说,一份传单对人民就是一份重要的精神食粮,对敌人就是一发炮弹。”

  在工人们的不断努力下,1939年9月,中原局印刷厂印出了第一本书《挽救抗战的危机》,这本书以毛主席著作、《解放》周刊和新华社社论为主要内容,印刷五千册,发行至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当刘少奇看到这本书时,连声称赞:“建立一个印刷厂等于建立了一座兵工厂。”

  在刘少奇的直接关怀下,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报《小消息》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从最初的四开两版五日刊,扩大成为四开四版三日刊,发行量也从二三百份增加到一千余份。不仅发行到边区党委所属组织,还通过秘密渠道送到国统区、南京和武汉的敌伪心脏地区,让日寇非常震惊。

  竹沟一带成了“小延安”

  1939年的竹沟,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气氛。每天清晨,嘹亮的军号将人们唤醒,教导大队、党训班、机关干部、武装青年队员都集中起来出操,然后进行军事训练。

  在竹沟镇四棵树村村民王正杰老人的回忆中,正是那种蓬勃向上的热情感染了他,最终促使他参加了游击队。“每天听队伍唱歌,《大刀进行曲》、《送郎参军》,都是救亡歌曲,那一年我才16岁。”王正杰说,两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游击队,成为一名革命军人。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一首民谣道出了竹沟人的心里话。

  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原局和豫鄂边区党委在竹沟扩大教导大队,办党训班,培养各级党政军领导骨干。根据史料记载,从1938年3月到1939年10月,先后开班了教导大队四期,每期三个月,共培训学员1400余人,其中党员占到了一半;党训班六期,每期三个月,培训支部以上区县级干部1000余人;青年干部训练班三期,每期一个月,共300余人,党员占三分之二;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四期,每期一个月,共200余人……这些学员都被送往地方和部队工作,大大充实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骨干力量。

  竹沟根据地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地各项建设也蓬勃开展。党组织还利用合法斗争,改造当地政权。确山县警察局长由地下党员担任,甚至在警察局内秘密成立了党支部。“1939年4月,经过不断斗争,确山县57个联保,党组织一度掌握了41个联保的政权和武装,这一片基本成了共产党的天下。”罗平均说,当地有名的魏楚何田富裕大户,除了田家顽固反共外,其他家族政治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开始向积极抗日转变。

  竹沟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势,让刘少奇非常高兴,他称赞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我们这里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这里真成了小延安!

  竹沟,“小延安”的美名不胫而走,传遍中原,传遍全国。

  当时的竹沟承担着党中央、中原局向中原各地输送干部和经费物资、交通联络等重要任务。竹沟在中原,就像延安在全国一样,起着领导抗战的作用。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6-01-27 11:34: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中日假钞战争:以假制假,摧毁经济

下一篇:老照片:侵华日军铁蹄下的上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