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家百年洋行的“焦土抗战”
2022-03-16 10:02:13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钟宝贤  点击:  复制链接

  “太古与对华贸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生于一个航运家族,由于太古是我们家族生意的‘行家’,所以自小就常常听人提及‘太古’这个名字。一百五十年前,施怀雅(Swire)家族远渡重洋,来到远东,创建太古轮船公司,并最终发展为中国沿岸和内河航道数一数二的客运及货运企业,使太古雄踞中国贸易市场。这对于家父董浩云,一个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以创立民族品牌为终生目标的年轻企业家来说,具有相当正面的鼓舞作用。”

——董建华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起初,太古仍能因英资身份免受战火波及,但到了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那刻起,太古在华建立了近七十年的基业就几乎毁于一旦。

  航运方面,随着战线由北至南迅速蔓延,原有的商业航运已无法运作如旧。招商局船队被国民政府急召作撤退运输之用。太古等挂上外国旗帜的外资船队,成为了华洋难民的逃生希望。这些船队游走于战火之间,协助大量人员和所携物资从兵临城下的区域撤退,避开烽火硝烟,送往安全的地方暂避。

  风云突变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由于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侨、使节和商人,日军暂未敢在租界内轻举妄动,但形势正危如累卵,华洋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岌岌可危。尤甚者,国军撤退时,为了阻慢日军追击,特意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长江水道上,凿沉了数十艘船只做障碍物,以此拖慢日军以水路前进的速度,长江航道因此变得更窄更险。但太古轮船没有撤退自保之意,并坚持派出拖船和驳艇维持服务,来往于长江沿岸与上海租界,尽力保持战时中国的水上运输网。太古轮船分别以两组船队运作,在障碍物前后两端航行,每当船只驶近障碍前,即靠近岸边卸下货物与乘客,转以陆上交通转驳,在陆路绕过障碍水域后,再转上另一组船队继续前行,虽然耗时费力,但太古仍以此折中方法,与其他外资航企一起支撑着长江下游作战期间的航运。

  1937年12月,日军终于兵临南京城下,大批中外难民涌上太古轮船撤退,其中“黄浦号”相信是最后一批协助华洋人员撤离南京的船只之一,船上不单挤满了大批逃避战火的难民,更接载了一批刚从英国参展返国、价值连城的中国艺术品,最终成功撤至汉口。在抗日战火中,太古轮船依然以上海租界和香港为中心,尽量保持着南北沿海及长江和华南的内河航线服务正常运作,穿梭各地维持平民和物资的来往。例如南京沦陷后,国际救援组织曾在1938年2月委托太古轮船运载一百吨豆粮进南京作人道救援,但船只抵埗后,却被日军阻止卸下豆粮。太古旗下的船只亦不时受日军的不明袭击,造成损失。例如“大同号”便在1937年12月初于日军袭击芜湖时中弹损毁。 眼见日军势力在中国长驱直进,英资活动空间不断萎缩,当时华伦·施怀雅(太古洋行创始人老施怀雅次子,1927~1945年为太古公司主席)曾向另一家重要英资企业怡和建议,将旗下的船公司合并,一起应付严峻的环境,但怡和并无适时同意。

  自上海沦陷,大量原以上海作维修基地的船只都转往香港作检修,一时间,为太古船坞和香港黄埔船坞带来新客源;加上英国政府下令英籍商船必须添置防袭武器,就令大量船只赶紧到两大船坞改装和加装枪炮位。筑建新船合约亦源源而来,如1939年,太古船坞建成香港史上首只万吨级轮船 “比干索号”;英国政府亦一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冷待香港的态度,由战时运输部委托香港两大船坞建造十艘七千吨的“帝国型”标准运输货船,以及多艘扫雷舰和哨戒艇等。正值非常时期,其生产模式也十分独特——由英国政府提供设计图纸和材料,澳洲提供钢材,香港两大船坞则提供管理和劳工,多方携手下,合力完成抗战任务。

  糖业方面,战火硝烟所到之处,中国大江南北相继沦陷,“太古糖”在各省的销售网大受影响;对华资糖厂而言,打击就更致命。如日军南下广东时,便大肆攻击市头、顺德和新造的糖厂,严重摧毁本土糖业;惠阳糖厂拆走机器撤退,揭阳糖厂则略为保存。1938年广东沦陷,幸存的糖厂全落入日军手中。抗战期间,退到大后方的民间糖商经营环境恶劣,只能有限度生产。随着战火四起,香港物价飙升,港府更从1939年9月起对食糖实施粮食统制,向包括“太古糖”在内的各类糖品定下售价上限,以防商贩囤积居奇。

  最黑暗的年代

  当时,上海和天津等地的租界成为无数难民和游资的避难所,造就出异常的浮华。太古香港总行同人为英国和中国两地军民慷慨捐输,既以太古系公司的名义认购战时英国国债,又有外籍员工向英国战时慰劳会捐赠物资,连家属亦参与其中。太古会所妇女组就捐赠大批毛织品予前线军人,物品由太古炼糖厂捐出的木箱盛载,再交蓝烟囱轮船义载往英国。华人又组织起太古华人职工筹赈会,举办各类筹款和捐薪运动,以购买中国公债和物资支援抗日。

  不过,租界的繁华只属苟延残喘,太古于是将大部分员工及其家属撤退至香港,后更安排一些外籍员工家属乘坐太古的船班退到南洋,再前往澳洲避难。事实上,时人多以为日军不敢侵犯租界,免惹怒英美势力,但太古洋行各地办事处都不敢怠慢,全都处于备战状态。自1940年年中起,香港的太古船坞和太古炼糖厂被港府列入戒严范围,严禁外人进入,太古轮船因船上加有武装设施,亦跟从港府命令不许乘客和货主以外的人士登船,甚至限制乘客只能在启航前一小时登船,以减少情报外泄的机会。一些前线人员亦做好撤退准备,如在天津租界的太古洋行办事处,其大班早在日军突袭前两三天就感到大事不妙,决定与华人经理郭道孙连夜把公司重要文件销毁,避免日军掌握重要信息,又下令刚靠岸的太古轮船“新北京号”马上驶离天津,前往香港,避免落入日军手中。

  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连环突袭珍珠港和香港等地区,不宣而战,再迅速进驻上海和天津等地多个租界,正式与英、美等国家开战。日军空袭香港后,太古船坞的员工马上毁掉坞内的船只和设施,以免日后沦为日军物资。日军步步进逼,占领九龙后,其中一支先行部队便渡港而来,在太古船坞登陆香港岛北岸。强弱悬殊下,驻防该处的英国守军被击溃,日军随即占领船厂和糖厂,并通知九龙的日军部队渡港,全面展开征服港岛之战。最后,香港于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正式沦陷,华洋企业自此失去了在华的最后避难所,太古也走进了它在华历史中一段最黑暗的年代。

  战争期间,部分太古船只被日军击毁,幸存的船队四散,火速撤离战区,在没有航海图和足够准备下逃到东南亚海域,再辗转南下澳洲;一些不幸的船只和船员就只好束手就擒。例如在日军突击香港和上海租界那天早上,上海舟山的“浙江号”就在海上被日军追截,成为首艘被日军俘获的太古船只,船上的华籍船员被解散,而六名欧籍船员则被送进上海的集中营囚禁;往后四年,他们被囚在中、日两地不同的集中营,尝尽饥寒和强迫劳动之苦。另有一批太古船坞员工在香港受袭后,从海路撤出时被日军截获,随即被押抵厦门集中营,往后再转囚于上海和华北等地。在各地留守的太古英美籍员工全都成为战俘,被送进集中营。

  战火中之“太古人”

  有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不再只集中于欧洲,英国本土、远东区和中国都直接卷入了漩涡,成为主战场,“太古人”也难善其身。欧战爆发之初,不少 “太古人”马上从原本夜夜笙歌的远东急急返回欧洲披甲上阵,当中包括自1929年加入施怀雅公司的钮鲁诗(1908~1969年)。他原本穿梭于香港和中国内地不同口岸之间工作,1939年返英入伍,投入陆军服役,战后他重回太古工作,最后擢升大班一职。他退休后,在1964至1965年任香港大学校长,港大钮鲁诗楼便是以他命名。

  即使留在英国本土的“太古人”也尝尽苦头。施约克(老施怀雅之孙,1946~1965年为太古公司主席)在战时留驻伦敦打理施怀雅公司,1941年5月10日晚上,公司的伦敦总部在德军空袭中全被摧毁,翌日他写信给母亲说: “星期六晚,办公室全被焚毁,我们所有记录尽失,极为恼人。我们已一无所有,要由零开始。我走遍全城去找新地方,但所有朋友的地方都同样被烧毁了。我毕生从未见过这种乱象, ……不过,我们一定会找到地方的。”

  随着日本大军压境,势孤力弱的港英政府只能有限度争取为香港增兵驻防,不少香港居民只有加入民兵组织自保,部分太古员工也以平民身份参与1941年12月的香港保卫战,尚存记录所见,他们包括N. p. Fox、p. M. rosser及N. t. smith。

  日占期间,太古所有留港的外籍员工皆被送进集中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留港担任太古洋行最高代表的罗伯斯,沦陷时被囚进圣士提反书院的集中营内,与其他被囚的洋行大班成为该营战俘的领袖,协助营友捱过艰难岁月。战后,罗伯斯主力发展航空业务,后成为太古大班。太古船坞大班芬尼则被送进赤柱集中营,为鼓励士气,他在营内安排工程课程,为战俘提供心灵寄托。

  集中营内的“太古人”物资短缺,生活条件恶劣,但暗地里,原太古糖业部华人经理黄焯菴等华人员工,却冒着被日军斩首之险,偷偷把物资送到营内,接济这群旧伙伴。战后,黄焯菴等华人皆受太古重用。

  其实,在中国各地不少原太古华人员工都颠沛流离,部分有一技之长的香港太古船坞员工较幸运,他们在日本人监控下,跟随原船坞领班复工,当时香港三大船坞共约有三千工人工作。战争期间,盟军为了干扰香港的船坞运作,透过英军服务团曾多次从中国内地派遣特务人员到港,暗中策动船坞员工大规模返乡,他们以口耳相传的方法,通知员工要向船厂讹称请假回乡,步行抵广东惠州后便会得到接济;首批工人成功返乡安顿后,纷纷写信给香港工友报喜,估计首个月便有七百多名船厂工人离港。未几,日军终发现这个逃亡大计,于是用各种威逼利诱手段留住工人。

  捱过了三年零八个月的艰苦岁月,被囚在集中营而幸存的“太古人”都身心疲累。和平后,施约克马上从伦敦到港探望他们,发现这群太古人的状况大多“糟透了”“衰老及疲累” “身体还可以但心灵疲惫”,也有人 “衰老但仍顽强”“很健康”。

  劫后余生

  日本军政府在各占领区内实施战时统制经济,接收所有敌国资产,香港和各租界内的太古洋行办事处、太古船厂、太古炼糖厂、太古船坞和永光油漆厂都被日军占用。香港黄埔船坞被易名为九龙造船所;太古船坞则先易名为三井船厂,后再改为香港造船所;太古炼糖厂易名为香港精糖厂。永光油漆厂解散大部分员工,后再交予日资大日本涂料株式会社接手经营;虽曾召回永光员工复产,但到后期,因原料和燃料匮乏及厂房损坏,生产一直陷于停顿。日占期间,香港的船坞成为日军的战略设施,他们利用太古船坞作维修日本船舰之用,但因欠缺钢材、机器和燃料,日占时期的太古船坞一直未能大力生产新船舰,主要只为日军检修舰艇。正因如此,船坞和毗邻的糖厂在战争后期均成为盟军空袭的重点目标,多次受战火严重破坏。1944年10月16日,香港黄埔船坞遭受大规模空袭;翌年1月16日,太古船坞也遭受严重轰炸;至接近战争尾声时,两大船坞几乎被夷为平地。

  英日交战期间,绝大部分逃出日军占领区的太古船只,都被英国政府征用作战时运输船只、通讯船或医疗船,分散于地中海、西非、阿拉伯海湾地区、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等海域服役,负责运送盟军士兵、军火和难民。在这非常时期,太古损失了逾三十艘船只,它们大多在运送燃料和军火途中起火或爆炸焚毁,也有被敌军直接击毁。

  中国抗战期间,太古洋行只剩下重庆分行坚持营运,处理仅余的零星业务,与太古在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的分行保持联系,而施怀雅公司的伦敦总部更遭德军的空袭焚毁,要撤出市中心运作。安顿过后,施怀雅公司没有乱了步伐,它不停地搜集远东地区作战情报,好为和平后重返作准备。华伦·施怀雅尤其留意盟军空袭香港的信息,以评估太古船坞的损毁情况。在战争末期,他已充满信心,准备好重返香港,并按情报及评估所得,为船坞订制新机器和设备,准备重返后把太古船坞改建成最新式的现代化船厂。为加速重建,他在战事仍未结束时已预先将物资赴运至远东,结果到日本投降时,这些物资已运抵斯里兰卡科伦坡;香港重光消息传出后,即火速将这批物资送往香港,以实践太古船坞重建复业之计。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投降,战争结束。施约克马上乘飞机赶回香港视察,他发现太古的船只、厂房、仓库和办公室皆被摧毁,厂房只剩下颓垣败瓦,就连在山顶的两间 “大班屋”也被抢掠一空,部分建筑物更连砖头也被拆走。仅太古轮船公司便有三百多名员工不幸离世,活着走出集中营的 “太古人”都神情疲惫、骨瘦如柴。然而,施约克与其他 “太古人”都熬过了战火洗礼,决意一起在焦土之上重建太古。

  二次创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太古发现它在华的资产几被日军和盗匪掠夺一空,而中国各大城市正百废待兴,港口布满沉船,加上内战如箭在弦,商贸前景极不明朗。为了在战后焦土上重建基业,太古遂将经营重心转到香港,大胆投入一门风险甚高的新兴行业——民航业。

  抗战期间,中国与英、美等多国签定协议,陆续取消各国在华的条约特权(如治外法权、租界权等),外资公司在中国沿海及内河的航行权也被收回。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外企业纷纷重返上海等商埠,希望尽快从日本人手上取回各项资产。当时的政商形势十分复杂,多方势力都在明争暗夺各种商业利益,国币大幅贬值造成金融混乱,帮派在上海横行令治安不靖。上海太古洋行向伦敦总部汇报:工运已成为上海的常态,不同帮派常常打斗,并使用各种手段吞并多项公共事业和工业。

  重光之初,太古、怡和等外资轮船公司纷纷以政府租用船只的身份,带着救援物资返抵中国,同时希望恢复公司战前在沿海和内河的经营权。但谈判胶着,英方只能为太古轮船争取到汉口至香港的航权。太古在1947年已做好准备,陆续把旗下在各口岸仍然营运的码头、仓库设施、趸船和驳船资产抽离太古轮船公司,转租予新筹组的太古仓埠公司独立经营,并转为为其他轮船公司提供服务。不久,汉口政府以“租约期满”为由,收回太古的口岸设施经营权,上海和宁波等地的太古仓埠生意亦受影响,在华的航运业务前景不明;相反,香港就成了太古的安身之所。

  早在1946年7月,太古与另一间洋行在香港组成太贸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及各项商品代理业务。香港太古洋行又增开航空代理业务,销售多家航空公司的客货舱位,并为香港首家被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认可的旅行社(太古洋行旅游部亦于1976年正式注册为太古旅游)。上海永光油漆厂于1948年迁往香港,并与战前已立足香港的国光制漆公司合并,成为太古国光公司,从事油漆化工业务。香港的太古炼糖厂和太古船坞亦一面重建,一面投产,太古船坞开展了一个为期五年的大型重建项目,而太古轮船就以香港为总部,转而开拓巴布亚新几内亚、澳洲及南太平洋航线。

  自上世纪50年代早期起,太古以香港为远东基地,开启国泰航空的传奇故事,也开启了这家在华经营已近百年的洋行的又一段新商业传奇。

  作者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本文节选自其新著《太古之道——太古在华一百五十年》(董建华先生作序,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5月出版),文字及图片转载均已获授权。文章标题系本版编者所加,个别内容略有调整。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3-16 10:03:4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1942年:抗战后方的国进民退

下一篇:广阳伏击战:陈士榘活捉鬼子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