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国远征军战绩辨析
2016-01-26 14:14:40  来源:铁血社区  点击:  复制链接

  说到中国远征军战绩,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一块是1942年第一次缅甸作战;一块是1943年开始的第二次缅甸作战;一块是1944年开始的在中国境内的滇西作战。由于与中国远征军作战的日军统属缅甸方面军,所以在日方资料中,滇西也属于缅甸战区,其损失也纳入缅甸日军之内。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开始第一次缅甸作战。先头部队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之200师[师长戴安澜]进驻缅甸同古。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之55师团,33师团由泰国入缅作战。

  3月,200师同古连续击退日军联队级进攻,伤亡1500人,估计歼灭日军近千人;日第56师团,18师团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第六军入缅作战;第五军第22师[师长廖耀湘],96师陆续入缅作战。

  3月中旬,中国远征军第六十六军第38师[师长孙立人]入缅作战,驰援仁安羌称被日军大部队包围的英缅军7千人。结果将围仁安羌的日军一个大队击溃,仁安羌解围。仁安羌虽有英缅军7千人,但士兵绝大部分是缅甸人,毫无战斗力,加上带有大量家眷和辎重,被日军一个大队围困不足为奇。

  4月5日,庸才罗卓英取代卫立煌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

  4月,200师从同古撤退,盟军总指挥史迪威策划平满纳会战。日军56师团连续击破远征军第六军分散的战线各部队。第200师被史迪威罗卓英瞎指挥调往克遥克柏当,又回返棠吉.史迪威罗卓英策划曼德勒会战。第五军战车和汽车等机械化部队撤退回国。

  4月18日,第五军之96师[师长余韶]于平满纳与日军作战,其288团几乎覆没;20日,第六军[军长甘丽初]暂55师与敌遭遇被围;第六军开始大撤退,结果形成溃退。

  第六十六军之新29师于4月25日入缅,由于分批投入,在战斗中被日军连续击破,远征军后路腊戍被日军攻陷。

  4月30日,远征军开始总撤退。

  5月3日,日军进入云南境内;8日。八莫和密支拿失守,远征军回国后路切断;杜聿明率第五军军部,22师,96师及六十六军[军长张轸]之38师向国境突围。38师原一直掩护英军撤退,先又担负第五军撤退的掩护任务。

  由于孙立人不赞同杜聿明撤退回国,遂率38师7千人往印度方向撤退,顺利抵达印度英帕尔,成为远征军建制保存最完整和兵员最多的一个师。

  第五军撤退途中于孟拱遭遇日军,被分为两段,第96师与军直属炮兵工兵部队与军部失去联络;杜聿明率第五军军部及22师约1万多人进入野人山腹地,企图穿越野人山回国。

  7月,第96师经历艰难,穿越野人山边缘,翻过高黎贡山,渡过怒江,终于返回国内。全师9千之众生还者不满2千人;副师长胡宾义阵亡。

  第200师孤悬缅甸东路,撤退回国途中遭遇日军伏击,伤亡惨重,师长戴安澜负伤,于5月26日伤重不治身亡。6月25日,200师抵达云南保山,全师9千之众仅余4千人。

  第六十六军新28/29两师已呈溃败局面,溃军涌入云南。

  7月下旬,第五军军部及22师在38师接应下出野人山,进入印度,生还者不足3千人。第五军在缅甸作战中,其战斗伤亡为:军直属部队1300人,200师1800人,22师2000人,96师2200人,合计7300人。而第五军在撤退中的损失达到14700人,超过战斗伤亡1倍以上,其他各军情形类似。

  第六十六军新28/29两师溃败,回到云南境内集中的不过数千人。

  第六军在缅甸作战中无所作为,1个3万多人的军回到云南境内集中的不过6千人。

  至此,由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可谓一败涂地,总计中国远征军十万之众最后仅幸存4万人。

  1942年的中国远征军的缅甸作战就这样悲惨的划上句号,而取得的战果却微乎其微。

  第六军,第六十六军基本上没有战果。

  第五军战果甚微,日军1942年攻占整个缅甸不过伤亡4600人,即使全部为中国军队所杀伤,被击毙者不过千余人。

  1943年10月,在缅甸的日军编为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大将。

  方面军下辖3个集团军,即:

  第十五集团军 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芦沟桥事变制造者] 辖第15、31、33师团,准备英帕尔会战。

  第二十八集团军 司令官樱井省三中将 辖第2、54、55师团,防守缅西及沿海地区。

  第三十三集团军 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 辖第18、53、56师团,部署缅北及滇西,阻击中国驻印军及远征军于缅北及滇西发起的进攻。

  1944年5月,卫立煌指挥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战役,其兵力为第11集团军[辖第71、2、6、8军及第200师],第20集团军[辖第53、54军],合计约20万人。

  6月20日,远征军肃清腾北。

  9月8日,远征军攻克松山,全歼[击毙]守军,而远征军伤亡近2万人,仅第8军就阵亡约8千人。

  9月14日,远征军攻克腾冲,远征军伤亡1万3千余人。

  6月上旬,远征军进攻龙陵,新39师师长洪行阵亡。苦战持续到11月6日,远征军终于攻克龙陵,日军部分被歼,残部退往芒市。

  远征军攻克松山、腾冲、龙陵后,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于是开始全面撤退,连续放弃芒市、遮放、畹町,远征军基本未经战斗收复上述失地,于1945年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会师。至此,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结束。

  滇西反攻以松山、腾冲、龙陵大战为重点,可谓滇西三大战役。

  腾冲日军为56师团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的1个步兵大队、2个炮兵中队,2025人(《长编》,中册,304页);加上增援的113联队部分兵力,合计3000多人;坚守60多天后被全歼[击毙],算得上抗战期间少有的击毙日军千人以上的歼灭战。此役远征军阵亡8671人,为日军近3倍。

  驻守松山之敌为日军腊孟守备队,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少佐。该守备队配备强大火力,计有115重炮群、反坦克速射炮、高射机枪、坦克等。兵员共计1260名。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复杂坚固

  日军第56师团官兵全都由日本本州造船工厂的产业工人组成,亦称“本州兵团”。这些曾经熟练掌握过铁钳、机床和电焊机的粗糙大手如今紧握枪杆,为了天皇的神圣使命而进行野蛮侵略和屠杀。他们有文化,守纪律,意志坚定,斗志顽强。这些由日本工人组成的大军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对手和最顽强的敌人。松山日军指挥官金光惠次郎,炮兵少佐,29岁。在56师团,金光以作战勇猛和头脑冷静著称"……1939年南昌战役……金光冒着危险,指挥一门野战炮抵近射击,直接命中守军指挥部,当场击毙中国第29军中将军长陈安宝"。在缅甸方面军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军事演练大会武中,腊孟守备队一直保持步枪射击、火炮射击和负重攀登3项第一的优异成绩。

  松山大战历时120天。在这座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山头上,中国军队先后投入2个军5个步兵师及工兵部队若干,总计达6万余人,火炮200门,发射炮弹数万发。动员后勤民工达10余万人次。另有美国飞机空中支援。日本军队在松山的兵力为1200余人,火炮30门,坦克4辆。交战双方兵员之比约为50:1。

  是役中国官兵阵亡8000余人,伤者逾万。日本守军除1人突围外全部战死。双方付出的伤亡代价之比为15:1;阵亡比为7比1

  以上记述确实令人瞠目结舌。

  龙陵之战前后出现三次反复。第一次攻击于6月5日开始。6月10日,远征军一度攻入县城,城内日军仅300余人固守3个据点待援。时连降大雨,空中补给及老百姓的骡马运输都很困难。远征军渡江以来所消耗的弹药未能及时补充,弹药已不足以作战。粮食也几乎告罄,士兵便以芭蕉根、山芋充饥。龙陵日军趁机反攻,第一次攻占龙陵失利了。日军第56师团长迅速抽调腾冲兵力2000余人,芒市1000余人火速驰援龙陵。双方在黄坝、香菇岭等地激战,及至远征军第8军荣誉第1师及新编第39师赶到[师长洪行不久阵亡],才转入反击。付出惨重代价后远征军各部于7月25日基本占领龙陵附近各日军据点。

  第二次攻击龙陵是8月14日,远征军在34架飞机和炮兵配合下对龙陵进行猛烈攻击。此次进攻中尤以龙陵县城东南的老东坡战事最为激烈,日军在老东坡有20多个堡垒,其构筑十分坚固。经6个日夜的恶战,16次冲锋,于8月19日将老东坡日军消灭。远征军新28师约有800名官兵阵亡。在远征军攻占的日军阵地里有日军遗尸400多具。9月初,日军2000余人从芒市出发向龙陵扑来,各据点又先后沦入敌手。远征军急调后援部队紧急增援龙陵,稳定战场形势。此后在大垴子坡、南厂又遭到1000余日军的进攻,两地相继失守。9月上旬,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从昆明来援,第54军第36师由腾冲南下龙陵,经3天3夜血战才将原有阵地一一夺回。

  当日军第33军向远征军大举进攻时,松山和腾冲两战略要地已被克复,日军预定的对缅北采取守势,对滇西采取攻势的“断作战”行动计划已经失去意义,日军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含泪终止“断作战”方案,下令各部停止进攻。10月29日,中国远征军各部在炮兵、空军协同配合下向龙陵守敌发起第三次总攻,11月1日,远征军各攻击部队向中央合围,在300门大炮和美国空军协同下一举攻占日军在城中的核心据点观音寺。次日占据城西制高点,日军残部在远征军三面合围下于11月2日晚沿滇缅路向芒市溃逃。1944年11月3日晨远征军收复龙陵。

  黄杰将军在评述龙陵战役时写道:“自1944年6月5日到11月3日,为龙陵之战。此役我曾经过三次攻略,敌亦曾经过两次增援反攻,为全战役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战斗最惨烈之会战。计敌共死伤10620员名,我军共死伤28384员名,约1与2.7之比。”

  黄杰将军在评述龙陵战役时说日军共死伤10620人并不正确。龙陵原先守军不过300余人,两次增援也不过五六千余人,兵力合计不会超过7千人。这7千人又有一大部分属于在外围实施增援进攻作战[从日军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下令各部停止进攻可以看出],而城内守军又有部分于11月2日晚沿滇缅路向芒市逃脱。整个战役根本未形成歼灭战,所以估计日军最多被击毙不过2千余人。

  滇西战役从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历时8个月16天。中国军队出动7个军14个师和其他特种独立团共16万多人,伤亡、失踪共67463人

  中国驻印军于1942年底下设1个军,即新一军,军长郑洞国,下辖新22师和新38师。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罗卓英。

  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扩充为2个军:新一军与新六军,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郑洞国。原新22师和新38师师长廖耀湘和孙立人升任新一军与新六军的军长。

  中国驻印军于1943年10月开始缅北反攻作战,历经胡康河谷之战、孟拱河谷之战、密支纳之战、八莫之战、南坎之战,于1945年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会师,胜利结束缅北反攻作战。合计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作战伤亡约1万5千余人。

  总计中国远征军(包括驻印军)在滇西与缅北的反攻作战损失8万2千余人,其中3.1万人死亡和失踪,5万多人负伤。

  日军战史数据与远征军作战总计损失2.3万人,其中死亡1.16万人。

  胡康河谷之战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3月,日军记载18师团胡康河谷作战,死亡3200人,受伤1800人,合计5000人(《长编》,中册,282页)。

  孟拱河谷之战日军18师团伤亡不详,密支纳之战日军部队为第56师团,八莫之战日军部队为第2师团,南坎之战日军部队为第56师团。所以日军18师团只打了胡康河谷与孟拱河谷两次大的战斗。由于孟拱河谷是胡康河谷战斗的继续,日军记载18师团胡康河谷作战的损失包不包括孟拱河谷战斗尚不清楚。

  密支纳之战 日军3000人左右,由56师团步兵团长水上源藏少将指挥。5月17日远征军袭占机场,7月12日总攻,日军死亡已达790名,负伤1180名,陷于困境。此时日军33军司令部发出死守命令,其中第3点是:水上少将务须死守密支纳(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3卷,1083页)。

  不提“水上部队”而提“水上少将”,对个人下死命令,是日军历史上“前无此例的异常命令”。据当时33军参谋回忆,此命令是辻政信(昭和陆军风云人物)起草,拒绝修改发出的(《长编》,中册,287页)。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极为愤慨,向33军提出抗议,但无济于事。8月2、3日夜间,密支纳残余日军800人成功撤退到八莫,伤病员则用木筏沿伊洛瓦底江顺流下放,大部为激流吞没。水上少将则留下自杀,是在并非陷于死境的情况下被33军高级参谋逼死的。此役美中联军损失6500人以上。日军损失约2000人[大致战死1千,淹死伤病员1千。

  八莫之战 日军计损失人员450名(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3卷1094页)。驻印军却宣称在八莫击毙日军第2师团5000多人。

  南坎之战 中国驻印军新30师于1945年1月15日攻克,击毙日军第56师团守军1780人,俘虏12人。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22-12-20 15:35:4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我国远征军仅用千余人击败日军七千余人,并拯救七千英军

下一篇:在缅甸追踪中国远征军真相:壮士一去不复返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