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国远征军湘籍幸存老兵回忆入缅作战经历
2015-11-17 14:15:23  来源:文章来源《潇湘晨报》  点击:  复制链接

  

  原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113团士兵黎模达。图/记者谢长贵

  战争的印记,早已在老兵心底竖起一座纪念碑。

  黎模达,株洲人,当年是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文书,曾参加仁安羌战役;朱锡纯,岳阳人,当年是中国远征军新22师士兵,曾逃出缅甸野人山。而今,他们已是垂垂暮年,在他们心底,他们的纪念碑铭刻着什么样的碑文?

  黎模达说:古来征战几人回,白骨皑皑,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朱锡纯则梦想,带几把岳麓山的泥土,撒在仁安羌。

  本报实习记者陈漫清 株洲、岳阳报道

  “好好打仗,打了胜仗就能回家”

  说起71年前的战斗,黎模达的记忆,已经被岁月一点点吞没,很多人和事,他已经记不太清晰。如今的他,已是91岁的老人。

  他只是说,战斗很激烈、很残酷,“天还没亮,先头部队在跟日本人拼刺刀,拿命在开路”。后来,抢占501高地,他说,现在自己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了,当时“只顾着往前冲,一个劲地往前冲”。

  但是,一提到中国远征军,提到新38师第113团,黎模达布满皱纹的脸,舒展开来,发出光亮——孙立人、齐学启,还有那些将热血洒在缅甸的战友,宛在眼前。

  在老人的印象中,孙师长和善易处,“一点长官架子都没有”。在部队开赴缅甸的路上,他曾和一起行军的孙立人交流过几次,他说,师长问过他干粮够不够吃,能不能适应缅甸的气候,这让他“非常感动”。

  到了缅甸,黎模达见过齐学启,“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个子高大”。他说,齐学启问过他是哪里人,让他好好打仗,“打了胜仗就能回家了”。

  仁安羌之战,新38师第113团大捷,一战成名。

  抗战胜利,黎模达回来了。而齐学启,回来的只是一生英名。

  黎模达说,仁安羌战斗结束后,“走到哪都是尸体,当时部队撤退得快,很多尸体,根本来不及掩埋”。113团在那里失去了数百名将士,大多是湖南老乡,“原本约好一起回来的。”

  战友们说着话,有的人表情僵着倒下去

  

  原中国远征军新22师士兵朱锡纯。图/记者谢长贵

  现在已是89岁的老兵朱锡纯,入缅作战时是在远征军新22师。

  他没有直接参与仁安羌之战,他所在的部队,在仁安羌之战后与日军遭遇。

  当年,日军退出仁安羌后,向南回师,包围新22师,新22师搭乘火车撤退,日军飞机和机枪沿线袭击。“一个叫陈卫国的排长,连人带枪被甩出车厢”,朱锡纯说,撤退时,战友们挤在车厢里,外面有机枪扫射,里面是大家在说话,说着说着,就有人的表情僵在脸上,倒了下去。

  那时,疲惫不堪的战友们,“已经没有了恐惧的感觉。”战友们一边说话,一边有人不断倒下。等下了火车,朱锡纯打开背包,发现背包弹孔密布,已被日军子弹打穿。

  1942年5月上旬,蒋介石下令让杜聿明率部回国,朱锡纯随新22师,开始翻越缅甸野人山。

  关于野人山的撤退经历,近年来不少抗战史专家都有考证:野人山,山峦重叠、林莽如海,白天宛若黄昏,沼泽不断、豺狼横行,死神已是常客,蚂蟥毒蛇,饥饿疾病,随时夺人性命。

  朱锡纯说,战友们一起摸索着前进,走着走着,就有人倒在尸堆之中,尸体起了白蛆,“蛆虫化成飞蛾,遮天蔽日”,后来的人“踩着尸体,继续摸索前进”。

  “那时候,也没有恐惧,大家只是机械地往前走。”

  “让他们回家乡吧,哪怕看一眼也好”

  朱锡纯最终逃出了野人山,回到湖南。

  他说,自己从缅甸撤出最初几年,身边无论死了谁,自己都“没有了什么感觉”,直到后来,他的女儿出生了。颤着手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听到孩子的啼哭,他才被“瞬间生的感动”击中。

  而今,他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感叹战场上的生命之轻,“一条命,轻得就像羽毛,风一吹,说没了就没了。”

  “那时候已经习惯了死人堆,连挖个坑把战友埋起来掩把土的情况都没有。”朱锡纯久久没有说话,“你知道吗?那时候坐在断掉的头颅上吃野菜,有的头颅,眼睛都还没闭上。”

  他一直想去缅甸,为牺牲的战友和“坐过的头颅”招魂。

  人至暮年,已渐褪成蔷薇色的缅甸记忆和战场上烟消云散的战友生命,成了他晚年的最大念想。

  听记者说远征军202位将士的总灵位将要被迎回祖国,朱锡纯几次张嘴,却说不出一句话。最后,他说:“让他们回家乡吧,这么多年了,哪怕看一眼也好。”

  “要带几把岳麓山的泥土,撒在仁安羌”

  战争结束后,黎模达也辗转回到了家。他常常会回忆战场,回忆自己的战友。

  他说,自己爱看书,没有战事之时,他经常“摸出书来看”,战友们常笑他为书呆子,有时,战友们在晚上会堆起篝火,围着火堆唱歌,唱的歌多是《中国不会亡》。

  老人回忆至此,沉默良久,吟着这样一句诗:古来征战几人回,白骨皑皑,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

  多年来,黎模达屡次想回缅甸,看看曾经走过的铁路,洗过澡的湖泊,一起围坐唱歌的驻扎地,想要“带几把岳麓山的泥土,撒在仁安羌”。

  无奈,年事已高,夙愿难了。

  潇湘晨报记者告诉黎模达,仁安羌战役牺牲的202位战友灵位将被迎回祖国,老人摇头,喃喃自语:不可能。记者拿出相关报道,老人沉默良久,叹息。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1-17 14:17:0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17只猴子帮中国远征军杀日寇

下一篇:退伍远征军战士胡洪的故事:“远征”归来种田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