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吴道华
出生年月:1922年8月
籍贯:贵州凯里市舟溪镇黄金寨
原部队番号:第76军135师
在伍职务:少尉排长
黄埔期数:第十九期一总队步科
附:
九旬老人佩剑人生:吴道华老人获蒋介石亲授佩剑
导读:凯里市民吴道华民国时期获蒋介石授“中正剑”一把,有收藏界人士称,“中正剑”真品目前在国内百不存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佩剑历史70载
离休干部吴道华是凯里市人,“黄埔军校”十九期毕业,并获蒋中正(介石)亲授“中正剑”,后随傅作义部队起义投诚。现为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黔东南州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长。然而,除了他的家人知他藏有一柄“中正剑”之外,外人没有几人知晓。
“这把佩剑已近70年的历史了。”昨天,吴道华一边展示着他的“中正剑”,一边对前来他家作客的亲友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呀!逢春节、中秋节,他都会拿出这把剑仔细擦拭,抚思回忆。每当这时,他便会习惯性地忆起尚健在的在台湾的老同学。长期以来,他与在台的老同学都保持通信联系。信中除带去大陆老同学的问候,还鼓励他们在晚年共同为早日结束两岸同胞分离痛苦而多作工作。
“壮土何曾有暮年。”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老人说,他的血管里,直今仍流着至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血液,他盼望着,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祖国完全统一的日子。
投身戍马获授剑
老人于1922年8月生于凯里市(原炉山县)舟溪镇黄金寨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吴道华14岁那年,不顾家人反对,徒步400余里,到达省城贵阳打工求学。他就这样迈出了他人生旅途的第一步,而且这一步横跨50多年才重返故里。
吴道华在贵阳靠打工维持生活,用省下的钱请人补习文化,伺机寻求人生出路。1941年,黄埔军校在贵阳招生,他报名应试,结果以前80名的成绩被录取。19岁的他便与新生一道,背着干粮,从贵阳出发,历时一个多月,步行两千余里,到达成都市北较场,跨入写有“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畏死,莫入斯门;革命者来”的黄埔军校成都本校大门,成为黄埔军校第十九期一总队步科学生。
1944年,吴道华学业完成,时任校长的蒋中正(蒋介石)署名授予的佩剑一把,剑上镌刻的文字工整清晰,后称“中正剑”。老人说,因毕业典礼时他排队站在前10名行,获得了将中正亲自援佩,这把佩剑即是毕业时的纪念物。
后来他被分至国民党第76军135师担任少尉排长,奔赴湖北宜昌一带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日本投降。1948年底,吴道华随傅作义部队起义,分配到渤海军区工作。从此成为他人生方向的最大转折点。
暮年致力同胞相聚
1950年2月,渤海军区将吴道华的工作关系转到贵州炉山县(现凯里市),正式公开身份。担任县武工队副队长和凯里剿匪指挥部指挥长。在家乡对付反动武装势力,指挥了凯里保卫战等剿匪活动。
1953年,吴道华调任普安县民政科科长,其间,身为少数民族的他,为落实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做了不少工作。然而,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右派”被改正,吴道华恢复了工作,从事民政福利事业。1983年,吴道华在平坝县离休。几年后回原籍凯里定居。
吴道华在中国版图上迂回寻觅了大半个世纪,又回到儿时离家的起点,按理说应该画完了人生的圆。但20多年来,他却要利用个人的黄埔身份与在台湾的黄埔同学关系,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先后被选任为黔东南州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组长、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每年中秋、春节除邀请在凯里黄埔同学召开座谈会外,还向台湾同学寄去贺年卡和信件,通过活动,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
吴道华几乎每年都向台湾的20多名同期同学保持联系。还通过在台湾退休后回凯里居住或经商的黄埔同学及战友,利用他们每年必须回台湾领取退休金的机会,带去大陆老同学的问候,并鼓励他们在晚年共同为早日结束两岸同胞分离痛苦多作工作。
剑在,人健在
“抗战胜利后,我曾将佩剑带回凯里市舟溪镇黄金寨的老家,不久便没了踪影,直到6年前家乡亲友在翻修老屋时才意外找到了它。”老人说,“中正剑”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已不多见了。
记者看到,“中正剑”连鞘共长40厘米,其剑柄铜套两面各铸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第一总队毕业纪念”、“校长蒋中正授”字样;剑刃两面分别镌刻“吴道华”及“成功成仁”字样。除了这杷“中正剑”外,老人还珍藏着当年黄埔军校毕业时的通信录,上面还印有老人当年在校时的相片。
记者从网上查询获知,整个民国时期,保守估计“中正剑”的产量不下百万柄。但收藏界人士认为,因文革时期收藏者纷纷销毁,“中正剑”真品目前国内百不存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而目前市场上收藏者手中的“中正剑”,大多是赝品和复制品。此前,南京“总统府”馆藏中“中正剑”被疑为复制品,后来馆方回应,的确是复制品。
相关介绍
“中正剑”是民国时期蒋介石赠给其黄埔学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进而成为一种荣耀的象征。就是在黄埔军校就读过的高级将领,得此剑者也寥寥无几。伴随着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而这也最终决定了“中正剑”获得者的两种命运:一部分国民党将领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而另一些将领则选择了起义,留在了大陆。时至今日,当年的中正剑早已所剩无几,幸存的几柄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诉说着往昔的旧事。“中正剑”又因为剑身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样,也有人称之为“成仁剑”。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9-05-12 13:25: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黔东南雷山)王名忠
下一篇:(六盘水)刘玉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