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中的女县委书记鲍有荪
2016-05-30 16:16:32  来源:江淮时报  点击:  复制链接

鲍有荪,女,安徽合肥人。 1914年岀生于名门之家,1931年上中学时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皖西中心县委副书记。 “七七”芦沟桥事变的枪声,中断了她在上海新华艺专的学业,使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被迫羁留家乡合肥。为寻找党组织和参加抗日斗争,1937年8月初,她从合肥来到舒城。

宣传抗日,发动群众

抗战初期的舒城,由于内战时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国民党主张片面抗战路线,抗日的浪潮还没有涉及到这个大别山东麓的县城。她通过舒城女同学韩同华的介绍,到桃溪二高小学任教,后又到县民教馆工作。不久,全省各县纷纷成立抗敌后援会,她被选为舒城县抗敌后援会主要负责人之一。抗敌后援会将各个工作团组织在一起,有分有合地深入全县各地,书写抗日标语、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演出抗日戏剧、召开集会、发表演说、编写墙报、传播抗战消息等等。

在工作中,她暗地打听到舒城南乡东沙埂过去不仅是老根据地,而且还是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工作的金飞霞同志的家乡。她就以县民教馆抗敌后援会的名义去东沙埂。在金家人的帮助下,她与坚持下来的老党员陈先朝、于胡子接上了头,与原来共产党组织的摸瓜队员接上了头……不到一个月,就发展了六十多名预备党员。因为当时还未同上级党接上关系,这些人组织起来后,就称 “东沙埂抗日突击队”,没有正式命名。

徒步武汉 找党组织

队伍拉起来了,但如何带好这支队伍,如何抗日打游击?没有党的领导不行!可是党在哪里?思索中,她突然想起了舒城老党员傅大姐 (傅承铭,29年和33年因革命在安庆、上海两次被捕,国共合作后才出狱回舒),并很快地找到了她。大姐听了她对东沙埂情况的介绍,当即决定陪她去武汉,到八路军办事处找党!

11月,天气恶劣,寒风呼啸,冷雨霏霏。她和傅大姐徒步空囊、薄衣草鞋,踏上了远征武汉的旅途。一路艰辛,到达武汉,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长江局负责人董必武同志接见时,称她们是“淮上健儿”。董老提出留她在武汉。她执意要回舒城搞武装打游击,她说:“如果没有武装,鬼子一来,还不跑了? ”董老听了哈哈大笑,当即同意她的要求,要她回去建立支部、特支,再建工委、县委;要组织工农武装;搞好统战工作;告诉她新四军很快就到,还派一位有经验的同志当联系人。

回到舒城后,她们就到东沙埂,立即召开积极分子会议,传达指示,宣布成立了中共舒城特别支部,鲍有荪任书记。这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四支队没有进驻舒城之前,舒城的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特别支部。

组织武装 抗击日寇

有了人,有了党,没有武器打不了鬼子。枪从何来?人们期待着新四军来发枪。鲍有荪说,不能等,要靠自己想办法。一次,她随韩同华到她的本家弟弟韩延龄家去,知道了韩延龄时任西沙埂联保主任,有20来条枪的武装,就亲自去做工作,谈抗日,讲形势,动员他参加抗日。联保主任在她的宣传引导下,明确了抗日的前途,主动将枪支交给了鲍有荪掌管。

1938年6月初的一天,日寇向皖西进攻,国民党川军杨森部队向大别山撤退。一部分退守舒城南港、马家河口一带,另有工兵营在鹿起山构筑工事。鲍有荪和突击队的同志,全力支援川军,给他们送茶送饭,帮他们运弹药,抬伤兵。他们装备精良,一色的捷克式、汉阳兵工厂造的中正式、花筒手提、二把盒子、三把盒子。每个人见到心里都痒痒的,能给我们突击队部分该多好啊!然而,当日寇向舒城进攻的时候,川军却纷纷撤退,只有工兵营在鹿起山孤军阻击,多数人牺牲。川军撤退时,鲍有荪安排20多人帮助运枪支弹药,后来看当兵的枪都不要了,他们就乘混乱之时将枪支弹药全部挑回。

她又亲自带突击队上山,一路上拾取他们丢下的枪支70多条和弹药,加上队员和群众零星捡到的,此次共获长枪1000多支,短枪200多支。她又从民间收集到各种枪支700多件,子弹若干箱,还有士绅捐出抗日的钱和布匹等。有了枪,群众纷纷报名参加突击队,共产党领导下的舒城第一支抗日武装——“东沙埂抗日游击大队”就此诞生了,鲍有荪被推选为大队长,开始60余人,很快就发展到200多人。成立不久,就投入了血与火的抗日战场,采取奇袭、摸岗哨等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多次袭击驻守南港和安合路上运输的鬼子。

东沙埂抗日游击大队,除主动抗击日寇外,还多次配合新四军四支队在舒桐山区和安合公路上打鬼子。 1938年的一天,叶挺将军见到这支很威武的队伍,问参谋长张云逸:“这是谁的队伍? ”参谋长说是鲍有荪的队伍。叶军长高兴地说:“啊!原来是小有荪的队伍!”不久,这支抗日队伍奉令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所属的两个加强营。留给鲍有荪的只有一个班,但很快就扩大成一个排,成立了新的东沙埂游击队,继续战斗在舒城。

战争岁月 磨砺人生

鲍有荪1937年8月初到舒城,1938年10月底离开舒城,头尾15个月,近450天。1985年她看到县党史办记录整理她口述的 《峥嵘岁月稠》文稿后复信说:“材料事迹皆属实,大体上主要的都有了,你们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我将“我”字都改为我们,这一方面说明是党的领导,一方面表明事情是大家做的。…………鲍有荪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三日”。

责任编辑:唐旭 最后更新:2016-05-30 16:18: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赶走日寇再成家”

下一篇:叶挺与东江敌后抗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