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京畿红迹:萧克的马灯照亮斋堂
2023-01-29 09:24:12  来源:北京晚报  点击:  复制链接

  门头沟区所辖,98%是山地。万山红遍时刻,在每个晴日的傍晚。群山巍峨,如勇士林立,拱卫京师,何其壮哉·京西斋堂,在其腹地,层峦叠嶂,壁立千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即在这里建起了平西抗日根据地。邓华、萧克将军带领军民英勇抗日的战斗往事,传颂至今。我来此探访80多年前的红色印迹,心情也和眼前的崇山峻岭一样起伏连绵。

  中国人民的抗战起始于1931年,中国共产党最早和最坚决地发出抗日的呼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破北平的夜幕,全面抗战的巨浪就此掀起。

  本期“京畿红迹”探寻华北烽火蔓延和八路军在京畿之地英勇抗战的几处重要地标。其中,有位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有位于门头沟区的八路军邓华支队司令部旧址和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在马灯的微弱光线下,萧克将军既制订作战方略,又写下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位能文能武的将军的传奇经历,在斋堂久久流传。

宛平城墙上残留的弹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

八路军邓华支队司令部遗址

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斗争史展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红迹3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抗战实际行动最坚决

  卢沟醒狮卢沟桥、宛平城位于北京市西南方约15公里处。从地铁大瓦窑站出来,沿卢沟桥南路往西南走20分钟,就来到了宛平古城的东门——顺治门。一条东西贯穿的步行街连接着顺治门与西侧的永昌门,从永昌门出去,就能看到横跨在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古城面积不大,地理位置却极为特殊。从明朝建城始,它的作用就是拱卫京师。至今,宛平城南侧的城墙上仍可见到当年日军炮击时留下的弹坑,留存着中华民族危亡的战争回忆。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静静地伫立在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内。纪念馆的正前方有一个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立有象征着中华民族觉醒的雕塑“卢沟醒狮”。寒冷的清晨,已有游客来到狮旁,或站立沉思,或围绕端详。敌人的炮火让中华民族这头“睡狮”苏醒了,中华儿女为救国图存和民族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纪念馆主馆内,一名游客戴着口罩,正静静地阅读展厅内墙上的《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这份通电于1937年7月8日从延安发出,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向全国发出了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疾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说:“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仅靠一党一派,仅靠军队和政府,都不能赢得抗战的胜利。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随即发布了红军在十天之内集结完毕,随时准备奔赴抗日前线的命令。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实际行动最坚决,特别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上,起到了引领方向的作用。”

  进入纪念馆主馆,映入眼帘的是序厅的大型雕塑《铜墙铁壁》,通过“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日军暴行”“东方主战场”“得道多助”“伟大胜利”“铭记历史”8个部分的展览,1170余幅照片、2834件文物,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的历史。罗存康馆长回忆说:“当年曾有人建议在宛平城建立一个‘卢沟桥事变’的纪念馆,胡乔木同志在卢沟桥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在卢沟桥不仅要纪念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更应该建立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纪念馆,该意见被中央一致通过。”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据罗存康馆长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在今年7月隆重推出专题展“中流砥柱——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前的展览多以图片、视频为主。此次为了让展览更有吸引力,我们主动联系了全国5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共同推出这个展览,让文物活起来,以文物来见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罗馆长表示,未来纪念馆将进一步推动网络虚拟展的发展,“我们希望抗战纪念馆能成为一座行走的纪念馆,让大家能够把它带在身边,铭记历史。”

  红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宛平城墙上留有日军罪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位于宛平城的南侧,从永昌门出来向南,顺着南城墙根一直走,就来到了雕塑园的北门。沿途会看到南城墙上方日军遗留的弹坑,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

  目前,北京市地铁16号线正在修建,位于雕塑园地下的车站就是仍在建设中的“宛平城”站。因地铁修建的缘故,雕塑园暂未开放。

  隔着北门,依然可以见到雕塑园内的主体建筑:位于中心广场中央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由花岗岩和被压碎的侵略者战争机器残骸铸铜雕塑组成。围绕着纪念碑的是38尊坚实高耸的铜制雕像,按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过程,分成“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部分,布阵采用传统碑林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

  站在宛平城墙下,远望雕塑园、卢沟古桥,让人感慨自己正站立在昔日炮火纷飞的关键历史地标上。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大半中华锦绣河山都化作了抗敌的战场。但是,卢沟桥抗战的发生,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1935年来所倡导并大力开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并将显示出它巨大的威力。

  探寻宛平城时正是早春,路边的枝头上已经冒出鼓胀圆润的花苞,又是一年四季轮回,遂想起一首词《南歌子·卢沟桥宛平城》:

  宛平春光近,卢沟晓月新。桥擎玉柱立乾坤,五百雄狮文武几朝分?

  云际风雷动,平川号角闻。斗城今夕烈长存,一曲阳关三叠慰英魂!

  红迹

  八路军邓华支队司令部旧址

  邓华的房间挂满地图

  顺着蜿蜒的山道向京西行驶,一路感受着门头沟区的重峦叠嶂、沟谷纵横,即将要探寻的几处红迹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斋堂川,在这里建立了京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开辟了京郊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作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摇篮,斋堂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开辟平北、坚持冀东、发展冀热察游击战争的坚强后盾,是插在北平日伪统治中心的一把尖刀。

  十年前,我曾到斋堂参加军训。犹记得拉练时背着行囊,在烈日下步行,教官一边走一边为我们介绍平西抗战的英勇事迹。如今重游故地,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行车陆续经过了雁翅、青白口等地,远远就望见了刻着“斋堂”二字的石碑。斋堂川,指清水河流经的斋堂为中心的山间谷地,这里风光秀美,溪水潺潺,是京西天然的生态屏障,崇峻的地形也是战时抗日部队绝佳的掩护,适合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向聂荣臻、宋时轮、邓华及冀热边区委下达了关于建立冀热察根据地的指令。1938年3月初,八路军邓华支队挺进斋堂,协助地方党组织开始着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3月25日,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

  八路军邓华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斋堂镇西斋堂村的聂家大院。该院原为三进四合院,属清代民间建筑,如今,它的内部环境已被全部翻新,只有大门还保留着原本的样子。西斋堂村党支部书记张殿卿告诉记者,当年他的父亲曾为邓华司令员送过多次自家做的好吃的,他记得父亲说过,印象最深的便是司令员的房间“墙上地上满满地挂着、铺着地图”。

  邓华支队进入平西地区后,打击日伪军,消灭地主土匪武装,连克矶山堡、桃花堡、金水口、门头沟等据点,一度收复昌平、涿县、涞水、房山等县城,并将北平至门头沟铁路及平绥铁路下花园至昌平段破坏,解放了平西十余万人口的地区。邓华支队一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一边广泛团结和改造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积极扩编战斗部队,组织了150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出击门头沟、石景山和香山等地,迅速打开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势。

  1938年5月,八路军第120师所辖的宋时轮支队前来与邓华支队会合,组成了八路军第四纵队。6月,第四纵队分两路向冀东开进,发动和领导了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起义,扩大了八路军在敌后的政治影响。

  八路军居住过的旧宅院红迹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萧克用过的物品保存至今

  由西斋堂村驱车再往南深入,我们探寻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斋堂镇下辖的马栏村。行车途中,只见巨大的“马栏”二字点缀在山峦之间,中间一颗红星闪耀,宣告着这个“京西第一红村”的英雄历史和光辉传统。马栏,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有“北京延安”之称,这里就是当年平西抗战根据地的心脏,是平西抗战根据地这把“尖刀”上最锋利的刀刃。

  进入马栏村,沿着村委会旁的一条青石板路顺阶而下,能看见一座明清时期的两进四合院,此地就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萧克司令员等挺进军领导曾在此办公。

  进入陈列馆大门,左墙壁上一首萧克将军的诗带领我们瞬间回到冀热察挺进军初入平西的峥嵘岁月:

  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

  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

  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

  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

  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萧克是湖南嘉禾人,黄埔四期毕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抗战初期,萧克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不久,随贺龙、关向应前往晋西北前线建立根据地。1938年11月25日,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派萧克前往工作。陈列馆入口的这首诗写于1939年年初,北国隆冬,大雪冰封,萧克和程世才率领近百名干部,向冀热察挺进,他们到达紫荆关时,离百花山、北平古城已经不远,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萧克通过这首诗,热切展望开展游击战的前景。

  1939年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和整编部队的基础上,组织反击日寇的围攻扫荡,在斗争中确定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总任务。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五人组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平西、冀东和平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多次迎击了日军的围攻和扫荡,平西成为了坚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适应斗争环境隐蔽发展。冀热察地区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在敌后的平西、平北、冀东地区形成了三大块互相邻近、人口达320万的根据地,对北平已形成合围之势。

  陈列馆内分六个展室,全面回顾了冀热察挺进军在抗战中的坚持和马栏村民的奉献成长。四合院正房的门上方,悬挂着萧克亲笔题写的“冀热察挺进军驻地”木匾。这是萧克司令员曾经工作过的指挥部,房间内陈列着萧克曾使用的八仙桌、太师椅、档案柜、马灯、洗脸盆等物品。

  “铁马金戈驱日寇,文韬武略定平西。”正房的大门两旁还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有“儒将”之称的萧克将军能文能武,在平西指挥抗日作战期间,在枪林弹雨中,他写下了一部描写1933年红军时代“反围剿”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浴血罗霄》于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漫步在马栏村,感受最深的是军民鱼水情。马栏村的地砖上有一条红线顺着道路延伸,红色的箭头指向一间间传统的村内建筑,每一处都是抗战的遗址,体现了抗战时期军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里,马栏村民和平西人民一起,尽己所能,甚至付出生命去拥护、支援八路军。作为一个小山村,马栏村在抗战中牺牲了40多位英雄儿女。马栏人民用国仇家恨和满腔热血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2020年9月18日,北京晚报编辑周家望在参加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办的“红色马栏九·一八诗歌朗诵会”上,登上斋堂挺进军抗战剧社的舞台,朗诵了他的七律《礼赞马栏》向马栏乡亲们致敬:

  太行余脉起雄风,荡寇京西第一红。

  壁立千峰军挺进,川流百代势腾冲。

  铁衣铜骨刀头血,霜岭犁沟月下弓。

  水畔斋堂皆热土,松鸣山吼遏长空!

  萧克手书的匾额红迹

  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斗争史展

  日军制造“王家山惨案”

  “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斗争史展”位于斋堂党性教育基地内,是镇人民政府旁的一栋低层小楼。楼前方的空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有60位将军英姿的“将军墙”。历史上的斋堂川,曾有过60余位优秀的八路军指挥员在此浴血奋战,他们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军。同时,数以千计的斋堂川儿女舍家从军,奔赴全国抗日战场,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斗争史展共四个展室,全面回顾了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用鲜血写就的壮丽篇章。

  在参观展览时,斋堂党性教育基地副主任韩民不但向记者介绍了斋堂川地区军民的抗争,还强调了华北日军在此地的暴行。面对冀热察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华北日军在疯狂进攻扫荡的同时,连续推行了五次“强化治安运动”,企图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孤立、封锁和摧垮抗日根据地。在遭到多次失败后,日军每到一处,都大肆烧杀抢掠,疯狂屠杀革命战士、支持抗战和共产党的无辜百姓,使斋堂川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1942年12月12日,驻斋堂日军小队长赖野带领日伪军包围了王家山村,将未及逃离的老弱群众集中在一间南房内,点起大火,42名无辜群众葬身火海,制造了震惊平西抗战根据地的“王家山惨案”。

  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斗争史展中,专门有一处角落还原了王家山惨案的场景。“每次带领学生们走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声音都会变得沉重起来。”韩民说,“我告诉他们:为什么当时手无寸铁的百姓会遭到敌人的如此屠戮?就是因为我们太落后!”

  萧克用过的八仙桌和石砚红迹

  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

  英雄儿女浩气长存

  此次探寻的最后一处红迹,位于斋堂村九龙头山上,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便立于此处。拾阶而上,铁灰色的纪念碑出现在了眼前,纪念碑为重檐攒尖式建筑,方形基座,塔身下部四面有券洞,内嵌石碑。

  此碑立于1946年,为中华民国时期宛平县政府所立,原在斋堂中学院内,1998年迁至九龙头山。南面的碑石碑额分两行横刻着“豪气长存,英名万古”,正中竖刻“宛平县人民八年全面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18个大字,其他三面的碑石则刻有宛平县各区、村牺牲的烈士英名和籍贯,共计98个村476位烈士。“我家是斋堂黄岭西的,从这些烈士的名字里,都能看出有哪些是我太爷爷那辈的人。”斋堂镇政府的年轻干部王佳豪是斋堂人,他指着纪念碑上“黄岭西”部分的烈士名单对记者介绍,“以前听老人们常说,抗战真的艰苦,牺牲了太多的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此时,早春还未来到平西山间,拂面吹来的风尚有些寒冷。九龙头山上的纪念碑,静静地俯瞰着这片军民们曾浴血抗战的土地。青山无语,红旗猎猎,更多的无名烈士长眠在深情的大地之下,长眠在沉重的历史之中。1937年,卢沟桥畔的枪声带给了中国人民痛苦的记忆和战争的噩梦,却激发了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中国由此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责任编辑:严丹 最后更新:2023-01-29 09:30: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本侵华的“东印度公司”——探访大连满铁旧址陈列馆

下一篇: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