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成都全面梳理抗战文物—— 留住街头巷尾的抗战记忆
2015-12-16 09:57:38  来源:新浪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唐可心 本报记者 吴晓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隔69年,成都仍存有众多承载抗战记忆的抗战遗迹。为了更好地保护抗战遗迹,今年6月,成都市启动抗日战争时期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梳理,太平寺机场修建时遗留的石碾、军事掩体的地堡,各地民众自发为阵亡将士修建的多座纪念碑等抗战文物一一浮出水面。

  多座纪念碑

  民众和政府为阵亡将士修建

  史料统计,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300余万人,伤亡共计64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时至今日,成都各地仍能看到由民众和政府为他们修建的纪念碑。

  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8月11日上午,记者看到,这座由红砂石修建的纪念碑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纪念碑在1938年7月由金堂县所立,如今攒尖顶处已经长出厚厚的青苔。

  从简短碑文上可以看到,易、耿二人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后都牺牲在抗战爆发的1937年。一个在上海南口战役中牺牲,一个则在南京保卫战中就义。当他们的灵柩送回四川,当地出资为他们修建了纪念碑。

  这样的纪念碑,在成都不止一座。除了迁至人民公园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外,郫县唐昌镇的“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都江堰“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及成都赵渭滨烈士墓等都鲜为人知。

  成都望仙桥旁,在台儿庄会战中与日军精锐师团殊死搏斗后牺牲的烈士赵渭滨墓,今年初修缮完毕。成都市青羊区文管所工作人员陈恳透露,此前,他们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一处烈士墓。直到去年,他和青羊区文化局副局长金兰偶然路过此处时,发现灌木编织的篱笆内露出一个大理石尖顶。出于职业习惯,他翻身进入,才发现这里是赵渭滨的墓地。

  如今保存在都江堰市文物局的“抗战阵亡将士王公子如纪念碑”,也是纪念在台儿庄会战中牺牲的抗日勇士王希祥。王希祥牺牲后,原灌县县长出资为他在石羊镇的菜市立了块纪念碑。不幸在“文革”时期被造反派挖掉,被当地村民捡回去当搓衣板。他的弟弟探听到纪念碑下落之后,悄悄把碑抬回家里保管。最近几年,才被当地文管部门收入文物库房。

  一个石碾

  见证万人修建太平寺机场

  成都太平寺西路,四川省航空运动学校内,一个高约1.1米、长约1.5米的石碾静卧草地之中。在石碾一侧,仍能看到“太平寺机场工程处”、“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二十四日”等斑驳字体。成都市武侯区文史专家刘孝昌说,这就是当年修建太平寺机场时,用以碾压地面的石碾。这个重达6吨多的石碾,需要上百个民工才能拖动。

  这个石碾,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当时,武侯区工作人员刘孝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太平寺机场周围有4个半地下的军事掩体地堡,于是,他和同事开始寻访,发现了这个当年修建太平寺的珍贵石碾。

  刘孝昌说,1939年,四川遵照国民政府的密令,开始在太平寺、双流、温江、邛崃等9地新建或扩建机场,其中有4个轰炸机场和5个驱逐机场,先后征集了10多万民工。根据《四川统一年鉴》,仅太平寺机场就有近万人参与修建。“根据计算,修建一条轰炸机跑道,需要近10万立方米的石方。”刘孝昌说,然而当年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靠民工肩挑背扛,凭双手和简单的原始工具进行作业。人们在河床上把鹅卵石敲碎,然后用扁担箩筐搬到机场,几百人再拖着这一吨多重的大石碾,一层一层反复碾压,平机场、压跑道、浇筑水泥。在石碾旁所立的石碑这样写道:“施工期间正值数九寒冬,没有压路机,那些头裹白帕、腰系麻绳、脚穿草鞋、衣衫褴褛的民工们,就用石碾子这种最简单的原始工具,不分昼夜紧张施工,如期完成了修建任务……”

  3处地堡

  防御日军轰炸的军事掩体

  那次寻访,刘孝昌和同事还在太平寺机场附近发现了3处幸存的地堡,是当年防御日军轰炸的军事掩体。据悉,当年在机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修建了4处地堡,遗憾的是,北地堡已在上世纪70年代被农民拆掉。

  3处地堡,保存最好的一处是东地堡,就在省航空运动学校之内。记者看到,半陷于地下的地堡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3米。封闭式的建筑上方敞开,可以瞭望空中情况,架设对空射击的枪炮。四周则有瞭望孔。刘孝昌说,机场开阔,在地堡内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如今,地堡上遍积青苔,但看得出格外坚固。刘孝昌透露,地堡用钢筋水泥浇筑,“当时国内钢产量只有10万吨左右,钢筋水泥都是从美国走驼峰航线空运过来的。”

  西地堡在曾经的一所驾校里,被因地制宜在两端修起坡道,变成了“坡道起步”的训练场。而南地堡,则被簇桥镇三河村村民黄志兴改成房子。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附近村民都不敢住在家里,只有他们一家住在地堡里,完全不用担心余震。

  全面梳理

  抗战文物要建数据库

  在这次抗战文物普查中,地处当年市中心的青羊区保留的相关文物最为丰富。

  陈恳介绍,位于文庙前街的李家钰宅,就是抗日爱国将领李家钰将军在成都的私宅。1944年,这位战绩卓著的抗日爱国将领,在与敌寇的豫中会战中牺牲。今年3月,青羊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专门拜访了他的儿子李克林,老人还记得父亲对孩子的严苛管教。当年,年幼的李克林想坐父亲的汽车去电影院看电影,结果父亲告诉他汽油珍贵,要省下来给军队用。

  位于商业街的原励志社大楼,抗战期间常有美军飞行员在此居住。2009年,大楼重新整修,内外焕然一新。实业街一段明清老城墙中,还有一座成都市内仅存的地上防空洞。陈恳说,《成都城坊古迹考》曾记载,民国时期这里设有“防空司令部”。记者看到,现存的青砖建筑的防空洞有多段甬道,每处甬道入口拱顶下均有加固作用的铁制横梁。“从防空洞形制来看,极可能是抗战时期存放军需物资和躲避日军空袭的军事设施。而把防空洞修在原来的城墙里,就可能是从节省角度考虑。”陈恳说。

  如今,位于人民公园内的通俗教育馆旧址(现银杏阁),抗战时期馆内的陈列馆、武器馆、金石馆均被日军炸毁。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在原址原貌重建。位于平安巷的天主教堂,1939年6月同样遭日机轰炸,后来重新修复。但是,诸如乐平粮仓、沙利文饭店等与抗战有关的文物,如今便只剩遗址可供今人回望了。

  金兰介绍,这些抗战文物经梳理之后,将纳入“抗战文物”档案数据库,丰富成都市的抗战档案资料。

  河南老汉

  30年成都“藏灯路”

  □本报记者 李思忆

  8月13日上午9点,成都西二环外一座灯具商场内,一个以“灯”为主题的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和往常一样,准时打开大门,迎接客人。博物馆内,陈列着姚宇林30多年来收藏的千余件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各色古灯。

  为何选择在灯具商场里展出?姚宇林笑称:“从古至今,灯一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我也希望古灯文化能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

  乡愁“引燃”30年“藏灯癖”

  在古灯文化博物馆里,记者看到,各种灯烛按照制作材质排列在展柜里,琳琅满目。“场地有限,这里只展出了我全部收藏的三分之一。”姚宇林言语中透着自豪。

  姚宇林的藏灯癖好缘起一次回河南老家探亲。

  上世纪70年代,在成都当兵的姚宇林回河南老家探亲,无意发现自己孩提时使用的两盏老油灯还放在角落里。“一看到这盏灯,小时候母亲陪我在灯下读书写字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姚宇林将这盏灯带回成都,“这就是我的第一件藏品。”

  之后,姚宇林没事就去成都的古玩市场逛。一次,他发现一个铜质的装饰物,“做得很精致,可是连老板也说不清这件饰物的实际用途是什么。”姚宇林花了10多块钱把它买下,回家后仔细研究,发现饰物的顶部有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可能是一盏古灯。”就这样,姚宇林有了第二件藏灯。

  “收集古灯,需要专业知识。”于是他向别人请教、学习,渐渐对“灯文化”有了研究。

  “你看,这是一盏唐代时期四川邛崃地区发明的省油灯。”姚宇林指着一盏深棕色的瓷质灯盏向记者介绍,“你别小看这盏灯,这可能是世上最早将‘冷却原理’应用在生活中的典范了。”这盏外观酷似茶壶的油灯,灯嘴并不用于放灯芯,而是作注入冷水用,“灯芯和灯油都放在灯顶部的托盘里,灯嘴注入冷水,这样可以减缓灯油的挥发,于是便省油了。”

  “以灯会友”点亮漫长收藏路

  姚宇林家里,几个博古柜上摆满了灯具,就连床底下、衣柜里也全被塞满。

  姚宇林的收藏故事被朋友们口口相传。前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既有流沙河、何应辉等文化名人,还有香港当红歌星莫文蔚、四川大学的英国籍教授普若兰等。”“不少朋友为我提供了收藏线索和帮助。”姚宇林指着一对猫型烛台说,“这就是成都‘藏友’王泽润的馈赠。这可是王家从晚清时期传下来的传家宝呢!”

  在一盏竹编灯前,姚宇林停了下来:“这是南充的朋友杨鸥从当地的市场上特意帮我买来的。”杨鸥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做一个名为“川北油灯”的主题摄影时,从朋友那里听说姚宇林收集了不少油灯,于是,杨鸥独自来到成都的古玩市场,苦等一天之后,还真把姚宇林等到了。两人相识后,杨鸥从姚宇林借了部分老油灯用于拍摄,一来二去便成为知己,“没想到,杨鸥的这个系列摄影还获得了巴蜀文艺奖,并且还在日本、法国等地展出。”

  这件事对姚宇林的收藏有了新的启示:“古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每一盏灯的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之后,姚宇林每收集一盏灯,都会通过老板口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多方渠道,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姚宇林透露,他已着手将自己多年来对古灯的研究和收藏心得写成一部书,“名字都想好了,叫‘古灯历影’或‘古灯夜话’,希望对和我有同样兴趣爱好的藏友有帮助。”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5-12-16 09:58: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惊现当年用中国人开发鼠疫菌武器罪证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清尸档案:每天要拉五六辆卡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