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成长与蜕变的革命文学作品。作家杨沫1950年便开始构思创作这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那一年,她频繁因病休养。在病痛与孤寂中,抗战时期的记忆经常走入杨沫的脑海。在当时的日记中,杨沫曾写下过这些记忆:
“我有时回忆过去,回忆那些牺牲的战友、老百姓;也回忆我自己年轻时(包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这些生活万花筒似的,时常在我眼前晃动、缭绕,我恨不得一下子把它们从心上移到纸上。……假如有一天,有一本渗透着自己的心灵,打着个人生活、斗争的烙印,也荡漾着青春的火焰的书出现在世上,我想,我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幸福的人!”
杨沫的抗战生涯最早要追溯到1937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沫参加了冀中抗日游击战争。她先后在安国县妇救会、冀中区妇救会、冀中十分区妇救会和十分区抗联会担任宣传部长,也在十分区黎明报社做过编辑。杨沫经常带领干部下乡宣传抗日,或跟随八路军120师兼程行军,与日寇周旋。关于这段血与火的生活,她在《我的生平》一文中回忆说:
“这些生活给了我对人生比较深刻的‘理解’,给了我改造小资产阶级灵魂的机会,也给了我丰富的创作源泉……”
抗战时期,冀中地区干部伤亡率非常高,许多与杨沫有着深厚友谊的战友,三两天前还在一起工作、谈笑,忽然就牺牲了,牺牲时是那样的年轻。《黎明报》刻字员马敦来,圆圆的脸总含着温和的笑;区委书记吕烽,常在夜间与杨沫一起穿行于敌人的心脏,找到群众开展工作;敌工科科长李守正,喜欢文学,与杨沫碰面总有说不完的话;区长王泰,子弹打光后牺牲在熊熊烈火中,就在牺牲前两三天,他还送给杨沫一只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精致的小怀表……这些战友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的精神,使杨沫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她渴望把他们的丰碑搬到广大群众面前,“这思想像命令似的在我心里轰响着”。
正因为这些清晰而深刻的记忆,加之难言的病痛使杨沫总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她认为自己应抓紧时间写出一个大部头作品。1951年9月,杨沫在读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深受鼓舞。她决心要把在自己脑海中酝酿已久的书稿写出来。于是,1951年9月25日,杨沫开始动笔,她首先草拟了全书提纲,小说最初起名为《千锤百炼》(后又改为《烧不尽的野火》)。历时一年,1952年杨沫草创完成该稿。后又经过六七次修改,最终于1955年4月底,杨沫修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稿完成后,杨沫非常希望这部小说能有机会出版。这年年初,中国青年出版社举行了一次和作者的联谊会,主办人是中青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萧也牧和张羽。编辑萧也牧在与女作家柳溪交谈中,得知杨沫正在创作一部反映青年学生的作品。会后,他们主动联系杨沫,希望能看一下她的书稿。如可以,中青社考虑出版。当时,杨沫正忙于创作《烧不尽的野火》下半部,而已经创作完成的上半部则在朋友柳溪处。杨沫告知他们可从柳溪处去看一下上半部。
1955年3月,杨沫去天津出差搜集青年道德品质方面的材料。工作间隙,她于3月20日致信中青社编辑萧也牧(又名吴小武),谈了自己的创作进度,“小说只好在工作中赶写着,本月底完成是不成问题的。再把它修改一下,下月初即可抄给你们……上半部你们从柳溪那儿取走了吗?是否已经开始誊写?……”时隔11天,萧也牧回信杨沫,谈了取稿及审阅情况,“《烧不尽的野火》一稿的上半部,我们已从柳溪处取回,当即请人去抄,前天全都抄好了。现在没着手看,因为编辑部人手极端缺少,拟待四月初《烧不尽的野火》下半部手稿寄来后,我们当即安排时间阅读。你回北京后,请即来电话,我当去访你。”
不久,杨沫将全部完成的书稿交给了中青社,但因稿件被杨沫修改得较为凌乱,中青社重新抄写了该稿。稿件抄好后,中青社认真进行了审读,同时他们将抄稿送给杨沫再校。由于小说主要描写的是知识分子的生活,这与当时写工农兵的文学主潮有些距离。中国青年出版社读完杨沫的初稿后有些举棋不定,不知该不该出版。后来,他们想到一个办法,要杨沫自己找一位名作家写审读意见。如果专家肯定该稿,那中青社就可以马上出版小说。这时的杨沫还是一名文学新人,后来在妹妹、著名演员白杨介绍下,时任中国文联秘书长、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阳翰笙答应抽空审读该稿。
当杨沫收到抄稿后,她抓紧时间进行了审校。5月3日,杨沫去上海出差时还带上了书稿。5月5日,杨沫在上海致信中青社编辑张羽谈了自己找阳翰笙审稿的情况以及自己的一个建议。“张羽同志:《烧不尽的野火》已校好,送上,共九章,请查收。阳翰笙同志答应在5月15号以后可代审阅,请在10号以后送给他。……我还有这样一个建议,不知妥当否?在送给他看之前,最好你们编辑部先看一看,这样在他提意见时,你们就比较先有了‘底’。因为我听吴小武同志谈,你们编辑部先不看,先送给外边人看。阳翰笙同志看后,或你们看后,对这部小说的基本意见,能否出版,请早日赐知。”
中青社收到杨沫校稿后,因时间紧迫,便直接送交阳翰笙。但阳翰笙工作非常繁忙,根本顾不上看稿。5个月后,当中青社编辑部给阳翰笙打电话,才知道他太忙根本无暇看稿,便决定把稿子拿回来自己看,等出版社初审之后,再拿给阳翰老复审。
从5月到10月,杨沫不是出差,就是参与反胡风运动和搬家。这一时期,杨沫一直惦念着自己的书稿。她曾几次给阳翰笙打电话,询问审读情况。但阳翰笙一直回复自己还没有顾上看。当得知稿件已被中青社取回,11月5日还在上海出差的杨沫写信给中青社谈了自己的想法,“青年出版社编辑同志:寄给上海的信收到了。知道已经把小说《烧不尽的野火》拿了去。不知看过了没有?意见如何?我很希望早日得到你们的指导,以便修改得好一些。……”
鉴于杨沫真诚而急切地恳求,编辑张羽再次认真审读了这部36万字的书稿,并在11月19日写出了自己的《审稿意见》。在“审稿意见”中,张羽总结了小说的内容提要,提出了小说的优缺点。优点是:小说整体来说是动人的,故事性较强,文字也还生动。缺点是:1.作品中充满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健康思想和感情。2.在描写当时的民族矛盾时,没有适当地反映阶级矛盾(斗争),特别是交织在民族矛盾中的阶级矛盾。最后,张羽写出了自己的三条处理意见:1.请阳翰笙同志审查。2.之后,把意见提给作者修改。3.修改到可以出版时出版。当天,中国青年出版社便写信给杨沫,将张羽的意见以单位的名义告知她。
此时的杨沫,还是非常希望阳翰笙先生能审读她的这部作品,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有一次,当杨沫再次致电时,阳翰笙表示自己确实没有时间看稿,但他可以把稿子介绍给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欧阳凡海同志看,不知杨沫意下如何。在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协商后,杨沫同意由欧阳凡海审阅这部稿子。1955年12月9日,中青社致信欧阳凡海表示感谢,并说近期会安排人与他联系将稿件送去。6天后,张羽带着书稿去颐和园拜访了欧阳凡海。接到书稿后,欧阳凡海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书稿。1956年1月26日,欧阳凡海将书稿送回中青社,并提交了一份长达6000字“对《青春之歌》的审稿意见”。在这份意见中,欧阳凡海首先提出了该稿的两个优点:
1.此稿用字简练,结构活泼而紧张。读去没有呆腻之感。
2.此稿所写人物,都相当成功。
紧接着,欧阳凡海提出了该稿存在的一些缺点:
1.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作为书中最重要的主人公中心人物和小说的中心线索,而对于林道静却缺乏足够的批判和分析。
2.中心人物之一的江华,他是工人出身,又是书中主要的党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性格却被描写成为带着小资产阶级的显著特色。
3.对林道静和卢嘉川的恋爱关系的描写,花了很多心血来布置,而且有很多篇幅以这一布置为中心,是不必要的。
4.叛徒郑钧才在他未叛变以前是以极“左”的面貌在党内活动的,在他叛变后,他又以“左”的面貌混入党内隐蔽。这种描写不太恰当。
5.作者关于党内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没有很好描写。
最后,欧阳凡海对该稿的修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1956年2月4日,张羽带着《青春之歌》书稿和欧阳凡海“对《青春之歌》的审稿意见”拜访杨沫,也谈了中青社编辑部的一些看法。张羽本人对该稿还是比较喜欢的,他对“一二·九”学生运动比较了解,也认为这部作品会受到欢迎。他对杨沫说:“你的这部作品我们很喜欢,林道静的经历使我们也很受教育。欧阳凡海提了些意见,你觉得有什么地方需要改,由你自己决定。你改好了,我们就出。”虽然这样说,但张羽对于该小说的修改还是有些忐忑,他不知道杨沫最后会怎样修改,修改后的小说是否会符合当时的政策。当时中青社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要尽量出版描写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的作品。而《青春之歌》描写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当时,写知识分子的题材,一般出版社都比较谨慎,就怕与政策不符,出问题。
杨沫很尊重欧阳凡海提出的意见,她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我决心改好它。凡海同志的许多意见是极宝贵的。但目前我没有力量,我想多酝酿一下,准备好再执笔。”杨沫当时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真要按欧阳凡海的意见修改,又感觉力不能及。加之杨沫也感觉到中青社对于自己这本书的出版有很大顾虑。所以1956年春,杨沫把书稿给了自己的老领导秦兆阳,请他审读。如有可能,杨沫想请老领导把稿子介绍给其他出版社。没过多久,秦兆阳便打来电话,说稿子他已经看过,感觉挺好,没什么大毛病,他已经把稿子转给了作家出版社(当时隶属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秦兆阳当时是《人民文学》杂志的副主编,他在文学界具有相当的地位,他说的话也很有分量。作家出版社拿到稿子后非常重枧,经过认真阅读后,作家出版社认为这部手稿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表示会尽快安排出版。5月底,责任编辑任大心联系杨沫,表示小说不用大动,只需对个别的一两处地方做些修改即可。因为要尽快落实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任大心告诉杨沫6月20日以前务必要将作品改好。根据欧阳凡海的意见,杨沫经过反复思索,认真写出了一个修改方案。任大心把修改方案拿回研究后,同意了杨沫的意见。为表诚意,作家出版社还预支了杨沫1000块钱稿费。看到作家出版社如此重视自己这部作品, 杨沫非常高兴,她立刻投入修改中。杨沫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连续修改20多天,1956年6月20日前,杨沫顺利交稿。
这时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也在积极落实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他们想起了杨沫的这部写青年知识分子的作品。编辑张羽赶忙给杨沫打电话,询问稿子这几个月的修改情况。杨沫告诉张羽,这部书稿她已交给作家出版社,作家社已经准备出版了。听到这个消息,张羽立刻登门拜访杨沫,说他们是最先拿到这部稿子的,而且他们也答应杨沫改好后,会以最快的速度出书。杨沫为难地表示书稿交给作家出版社了,而且自己也收了稿费,作家社可能不会同意退稿。她告诉张羽还是你们亲自和作家出版社去协商吧。果然,作家出版社坚持自己要出这本书,但中青社也不让步。最后,编辑任大心找到杨沫,请她自己定夺由哪个出版社出版。杨沫觉得还是在作家出版社出好。一、作家社是老朋友秦兆阳亲自介绍的;二、作家社非常重视自己这部作品,而且还预支了稿费。
1958年1月,《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吕堃怡 最后更新:2023-08-10 08:59: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延安精神与文学所传统
下一篇:戴望舒的一封辩诬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