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胡风起名《生死场》
2023-07-21 10:31:5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点击:  复制链接

  1933年6月,胡风因在日本组织左翼抗日文化团体而被驱逐回到上海。1934年10月,萧红与萧军离开青岛来到上海。当时,胡风已是一个颇有名气的评论家,而萧红则是刚走上文坛的文学青年。

  萧红在上海举目无亲,便给鲁迅写信,很快就得到了回音。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第一次见到鲁迅,萧红带去了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原稿。鲁迅用了几个晚上亲自动手作了修改,并将修改后的书稿交给黄源,准备在郑振铎、傅东华等主编的《文学》月刊上发表,可能是因为小说散漫的形式不合编辑的欣赏口胃,加上萧红又是一个无名作者,结果《文学》月刊未予刊用(后来,鲁迅打算帮助萧红推出单行本,由于小说反映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审查后被压了半年仍不准出版)。

  1934年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奴隶丛书”。1935年12月24日,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之三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因此,鲁迅在《生死场》的出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开始,鲁迅让胡风为萧红的小说作序,后因萧红的请求,最后由鲁迅亲自写了序,还亲笔手书署名,制版印在书上,书的封面由萧红自己设计,而胡风的序则改为“后记”,并由胡风将书名从《麦场》改为《生死场》。结果,小说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销路出奇的好,萧红一举成名,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生死场》是作家以萧红为笔名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小说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小说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

  《生死场》的内容和主题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羊、马、牛)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生死场》发表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30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并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责任编辑:吕堃怡 最后更新:2023-07-21 10:32: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七月诗派”的考辨和其笔下的“祖国”

下一篇:香港《华商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