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胜利之魂:文化的力量
2019-01-14 09:52:05  来源:东方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内心的“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在重要节点的方向抉择。探究中国抗战期间文化发挥的作用不难发现,这一由中国共产党为主组织、领导和推动下的“战线”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作出了不可或缺的特殊贡献。
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同仁合影

  敌人从哪里来,把他打回哪里去!

  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

  兵士战死,有百姓来抵!

  丈夫战死,有妻子来抵!

  中华民族是一个铁的集体,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

  敌人从哪里来,把他打回哪里去!

  这是话剧《保卫卢沟桥》中的插曲的一段歌词,这部在卢沟桥事变后一周就投入创作的三幕话剧被誉为“上海戏剧工作者团结抗战的先声、中国戏剧阵线的战斗宣言”。8月7日,《保卫卢沟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首演,整个演出以磅礴的气势和抗战的激情轰动上海。联合演出每天日夜两场进行,有时还加演临时场来满足群众的要求。当时上海《申报》载文评论此剧“是一颗掷向民众深处的爆裂弹,猛烈地激发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沸腾他们的热血”,蓬莱大戏院内外响彻“保卫卢沟桥”的口号声。

《保卫卢沟桥》海报

  两天后,在毗邻上海的南京,由田汉创作的四幕话剧《卢沟桥》首次上演,剧中一个个充满激情的群众场面,同时穿插着一首首昂扬的救亡歌曲与悲愤的政治抒情歌曲,如《送勇士出征歌》《卢沟桥》《卢沟月》等,在南京的四大剧院轮流上演,引发抗日御侮、保家卫国的氛围。

《保卫卢沟桥》剧照

  除了话剧,电影、文学、歌咏也都成为了抗战的有力号角。

  大型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卢沟桥事变》、《淞沪前线》、《光复台儿庄》、《热血忠魂》等一批相继面世;卢构桥炮声、淞沪大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都成为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抗日救亡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主旋律,何其芳中止了“夜歌”式的吟唱,开始了“白天的歌”,戴望舒走出了迷惆的“雨巷”,去“眺望那光明的一角”,以鸳鸯蝴蝶派著称的张恨水公开宣称:“与抗战无关的作品,我更不愿发表”。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慷慨激昂、充满斗志的《大刀进行曲》是一首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是在上海文庙唱响从而唱遍全中国的。1937年8月8日,“中国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在上海文庙成立,当时协会主席团成员,也是《大刀进行曲》的创作者麦新为了鼓动大家的抗日斗志,指挥现场的千余人高歌前几天刚创作完成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群众们唱了一遍又一遍,越唱越激动,爱国豪情和救亡热情在歌声中传遍老西门。同样在这一时期,冼星海、吕骥、贺绿汀等一大批词曲作家,创作了一批如《全民抗战》、《干一场》、《游击队之歌》、《太行山上》等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音乐。

《申报》报道1937年7月文庙“国民歌咏救亡宣言”

  这些无疑都是一朵朵浪花,最终汇聚成了轰轰烈烈奔腾在中华大地上的抗战文化大浪。各种抗战文化团体的兴起,抗战思想、抗战文艺、抗战教育的倡导,使全民抗战的思想日益深入民心。

?  抗战文化浪潮激发全民“血性”

  其实,早在1931年“九一八”之后,这股抗战文化的大浪已经开始由“涓涓小溪”汇流成河,而这条溪流的河道,正是由北到南,由东到西,由小到大,由中国到世界蔓延的全民抗日高潮。日本侵略者的屡屡进犯使得“誓死不做亡国奴”从“九一八”开始,已逐步成为有良知、有血性中国人的共同意识。 
 
1945年8月在《中央日报》(上海版)上发表的《留沪作家苦斗录》
 
  在东北,广大民众的抗日斗争风起云涌,从马占山、李杜将军的奋起抵抗,到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的浴血死战,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抗战的决心。在华北,北平学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并很快波及全国。上海和其他地方的爱国人士和爱国团体成立各界救国会,发出通电,出版各种刊物,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在海外,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到欧洲、北美,侨居各国的华人或集会、或撰文、或捐资,表达了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使中国抗战的进步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  而根植于中华民族之中的文化传统,也使得在外在压力之下,中华民族表现出较强的内向的认同和外向的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和对中国人民野蛮的蹂躏,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仇恨,在抗日救国的大旗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自觉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

  共产党奠定抗战文化主基调  文化,起源于人,作用于人。抗战爆发之后,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大批文化工作者颠沛流离,此时,中国共产党及时地号召广大文化工作者组织起来,建立各种文化团体。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当时各种文化团体中最具有广泛性和号召力的组织,文协的成员不分阶级、阶层、流派,都汇集到爱国主义的大旗之下。

  在这一旗帜的号召下,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纷纷参加“战地服务团”“工作团”“宣传队”等群众文化组织,到农村去、到部队去,歌唱、演剧、漫画、墙报到处可见,短小通俗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宣传抗日的报刊不断出现,这些宣传,大大强化了民众的抗战意识,也激起了民众投身抗战的热情。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倡导,则成为了抗战文化的主流。抗战爆发之后,大批知识青年和许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奔赴延安,为延安增添了文化的骨干力量。积极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各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更加明确,文化工作者的面貌有了根本的变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志,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也不断影响到国统区。

  茅盾曾说:“在炮火的洗礼中,中国民族就更生了!让不断的炮火洗净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专制政治下所造成的缺点,也让不断的炮火洗净了我们民族百年所受帝国主义的侮辱。”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和推动下逐渐形成和日益强化的抗战文化氛围,在抗战中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于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要求:出现了“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热气腾腾的参军参战局面;于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成为民众的统一呼声:汪精卫之流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国民党的反共气焰得到了扼制;于是,共产党“努力创建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新中国”的政策主张,在实践中愈来愈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个伟大的民族向全世界证实了它无比坚定的意志和信心,形成了浓浓的抗战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在抗战文化氛围之下,一切先进的、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文化都能得以弘扬和光大,而落后、腐朽、维护独裁专制统治的思想意识,必将为社会所抛弃。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9-02-16 16:52: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近代史:成绩卓著的文化战线!

下一篇:抗战时期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西北纪实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