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流动学校
2018-04-18 08:47:19  来源:安徽灵璧县政协网站 作者:张可辟  点击:  复制链接

  一、流动学校建立的背景及目的

  一九三九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大地。同年夏初,农历四月二十日,可爱的故乡沦为日寇所有。一些大、中城镇均建立了日寇的伪政权,那些地区的人们,整日过着啼叫号寒、妻离子散、暗天无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一些青年学生反对敌寇的奴化教育,不愿过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当时的灵璧全县,除王集、陵固两个乡镇是干净土地外,其余乡镇均为敌伪统治。当时的灵璧县政府有鉴于此,决定由赵觉民(也是该校负责人,后为灵璧县县长)筹建一所流动学校,广收敌占区失学青年,使其生活有所归宿,再伺机向铁路西各国立中学输送学员。

  二、流动学校的成员

  这个学校的存在共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一九三八至一九四零年,教师有肖祖哲(双沟人)和陈树生(灵城人);第二个阶段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教师有肖祖哲(双沟人)周井田(大王庙人)和我,庶务有张冠廷(双沟人)、李广昌(杨山人)。共有学生近四十人,男生有二十五、六名,如王中和、祁冠军、高敬□、刘云长等;女生有十二、三名,如陆杰民、肖素珍、肖亚男、肖素云、肖祖慈、江秀莲、李纯等,全部是双沟及大李集敌占区人。这是因为他们不愿过着寄人篱下的亡国奴生活,渴望摆脱敌寇的践踏、蹂躏,走向光明,在祖国干净土地上,过着心情舒畅、平安祥和的生活。

  三、流动学校的日常生活及担负的任务

  敌寇及伪组织视这两个乡镇的游击队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进行扫荡,所以这个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学生们也居无定所。从建立的背景与目的看,是收容敌占区广大失学青年的,从建立的机构名称看,仍不失掉学校的性质,因而日常生活是上课,另外担负的任务则是以抗战歌曲及抗战戏剧作为宣传的工具,用以增强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信心,激发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以及坚定勇于为祖国、为民族献身的坚强意志。

  课程分担的情况是这样:我教语文兼担乐器伴奏。教材是从立煌(今金寨县)带来的中学课本,每天上一节语文,叫学生写一篇日记。周井田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材也从立煌搜集带来,并教抗日战争在敌后主要采取游击战术内容以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肖祖哲教抗战歌曲,如:《大刀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保卫黄河》、《流亡三部曲》、《游击队歌》、《救中国》、《起来和鬼子拼》、《黄花曲》等。除了教歌曲外,又教舞蹈,如《飞机舞》、《生产舞》、《劳动舞》、《前进舞》等。除了这些,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排演歌剧及话剧上。导演是肖祖哲,乐器伴奏是我。排演成熟就先分片演出,去完成我们所担负的宣传任务。

  四、歌曲的回响及戏剧演出的效果

  (一)教唱歌曲

  学校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教新的歌曲,并复习已会的歌曲。教唱过的抗战歌曲有《大刀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保卫黄河》、《流亡三部曲》、《游击队歌》、《救中国》、《起来和鬼子拼》等。这些抗战歌曲,不仅流动学校的学生们唱起来,坚强有力、斗志昂扬,就是驻地的青少年及儿童们,也都唱得滚瓜烂熟,因而歌声在田野、农庄,在皖东北仅两个乡镇的干净土地上回响,闪耀着光明、向上、坚定、刚毅、胜利的光芒。

  (二)辅导跳舞

  《生产舞》、《劳动舞》、《前进舞》、《飞机舞》等舞蹈,不仅学生们会跳,所有驻地的儿童们也都会跳。这些舞蹈的乐观情绪坚定了前方战士前进、杀敌、必胜的信念。

  (三)演出戏剧

  我们演出的戏剧有歌剧《流亡三部曲》和话剧《如此皇军》、《反正》等。

  三幕歌剧《流亡三部曲》反映了东北青年在东三省沦陷后,不愿过亡国奴的生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逐步走上抗日战场的情景。戏剧一开头,反映了家乡沦陷,呈现出一派哀惋凄凉的景象,中间一部分反映了青年们由流浪转向抗日,由生活痛苦转向心情舒畅的情景,最后一部分反映了青年们为挽救民族危亡,意志坚定、斗志昂扬地走向战场的情景。歌剧演出时,观众看到东北沦陷区的青年,有家难归,过着痛苦的生活,都泣不成声,泪如雨下,衣襟为之浸湿,更激发起大家同仇敌忾的心情。

  话剧《如此皇军》,开头呈现了日寇作威作福、烧杀掳掠的累累罪行,后半部表现了我游击队不时袭击、“皇军”狼狈逃窜的情景,真是大快人心。话剧《反正》表现了伪组织维持会甘愿认贼作父,为日寇效劳,后经我方打入伪组织内部的人员动员,加上外部经常遭受我游击队袭击,在双重压力下,终于倒戈投诚的情景。这两个话剧的演出,由于观众对日寇及伪组织的暴行有深切的体会(我村张桂永的父亲被日寇举枪打死),更激发了群众对敌伪的愤慨。

  与此同时,我们还演出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以及《梨膏糖》、《黄花曲》等。这些剧作都暴露了日寇的罪行,体现了我游击队英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流动学校是居无定所、以收容失学青年、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为目的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除上课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歌曲,排演戏剧为主要内容,以尽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宣传职责,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时,这些学生先后到达铁路西各国立中学就读,这个学校也就无形中解体了。

  (此文推荐人张殿凯 县政协常委 提案委主任)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18-04-18 08:55: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从龙州走出去的《鸡毛信》作者华山

下一篇:黄薇:第一个到延安采访的华侨记者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