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难童生活散记
2014-06-09 14:36:48  来源:转载  点击:  复制链接

  文/陈铁山

  日寇铁蹄下的难童生活,距今60多年了,但它却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

  血腥记忆——目睹日寇暴行

  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38年11月,日本鬼子占领了武汉, 11月9日(农历九月十八日)占领临湘县城,两天后,岳阳也沦陷了。鬼子在铁路沿线、交通要道,建立了密如蛛网的哨所和据点,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恣意横行。无数的生灵倒在日寇的屠刀下,城乡被涂炭,主权在呻吟……。我的童年就是在鬼子侵华的乌云笼罩下度过的。

  记得临湘快沦陷的那几天,鬼子的飞机轰炸县城,敌机一批又一批的飞过,低得就象要刮着房顶,炸弹就落在附近,在敌机刺耳的尖啸声和大地的震动中,我姐弟三人吓得躲在桌子底下,唯恐房子会塌下来。轰炸过后,人们就纷纷离家逃难,我们一家也只简单收拾了一下,就随着人流逃离了县城,来到了离城10多里的小山村。这里山多林密,易于躲藏。原以为在这里就可以逃离鬼子的魔爪,然而这偏远的小山村,也不能幸免,常有三三两两的鬼子进山“打掳”(骚扰),搞得人心惶惶。

  鬼子是强盗、是禽兽。鬼子抢夺财物、杀猪牵牛、捉鸡鸭,特别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残害妇女。鬼子闯入民宅,一旦逮着妇女,就兽性大发,以枪相逼,强行奸污。被其奸污的妇女村村都有,有的奸后被杀,有的事后悬梁、投井自尽,有的精神失常、生不如死……。1939年春的一天,获悉鬼子要来“扫荡”,青年和妇女都躲起来了,村里就留下了老人和小孩。早饭后,4个鬼子闯进村里,企图糟蹋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女孩,她奶奶急忙把她护在怀里,丧心病狂的鬼子哪肯罢手,一枪托把奶奶打倒在地,半天也爬不起来,几个鬼子不管女孩的哭天喊地,强行把她拖到后面房子里去了。女孩被强暴后,一个多月起不了床,天天如痴如狂的哭叫,她奶奶也精神恍惚、一病不起,好不凄惨。

  鬼子为了“皇军”的“大东亚圣战”,实行战时物质管制,就是要垄断一切资源,维持他的侵华战争。粮食、棉花、布匹、药品、食盐等等都是“战备物资”,私人是严禁公开买卖的。1939年夏的一天,三个偷运棉花的农民路过离县城不到五里的峡山村时,被鬼子发现,当时就被开膛破肚,暴尸荒野,野狗争相撕咬,真是惨不忍睹!食盐受到鬼子的严格控制。那时“担谷一斤盐”,人们想吃点盐有多艰难!有一次我随父亲到县城去买盐,通过哨卡时必须出示“良民证”,接受鬼子逐个搜身检查和盘问,还要在刺刀和狼狗的监视下向膏药旗 (日本国旗)鞠躬,才放你进城。这次买盐回来后,我做了个恶梦,梦见鬼子唆使狼狗向我猛扑过来,把我吓得惊出一身冷汗!那时汉奸、特务、密探也很多,谁说了对鬼子统治不利的话,就会被抓到日本宪兵队去吊打、压杠子、灌辣椒水……。一旦被抓去,活着出来的不多。我老伴一家受鬼子的伤害是极其悲惨的。她的父亲易孔道是小学老师,只因为讲授地理课时说了“东北三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什么满洲国”而触犯了“大东亚共荣”,扣上有反日情绪的帽子,被宪兵队抓去,折磨得死去活来。经多方托人担保才被“轻判”,当了几个月“劳工”,总算活着放了出来,但已落得一身伤残。她祖父易白胜就因为是本乡的联保主任,被姓曾的汉奸(抗战胜利后,此人被镇压)告密,和同村的易远山老人同时被宪兵队抓去。据知情人说,鬼子用麻袋把他们分别装上,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死后尸骨全无!鬼子对手无寸铁的百姓,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鬼子不把中国人当人,视杀人为儿戏,毫无人性。邻村的张老爹上山去拾柴,这时恰逢几个鬼子在村里抢劫。当鬼子看到对面山上有人走动时,竟灭绝人性地把老人当活动枪“靶”射杀。时至今日,张老的后人每当谈及此事,对鬼子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仍愤恨不已!

   逃出魔爪——到难童收容院去

  县城沦落了,小学办不成了,乡村只有私塾,教的是古文,年仅七八岁的我只能和尚念经,哪来的学习兴趣?何况在农村也是提心吊胆过日子,随时都有被鬼子抓夫(抓去带路、牵马),甚至有抓到日本去当“童工”的危险。1940年夏的一天,得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正在岳阳、临湘抢救沦陷区的难童到“大后方”去读书的消息,能摆脱鬼子的魔爪,又有书读,哪能不去昵?我们相约本乡九个小孩(最大的只有十三四岁)去报了名,不顾父母的劝阻,带了一点衣服和干粮就上路了。到了西山临湘县政府,才知道到攸县 (难童收容所所在地)去还有几百里路要走,而且要越过鬼子的封锁线。但我们去心已决,第二天县政府还是派人带领我们出发了。

  那时,在岳、临沦陷区的交通要道都设有鬼子的哨卡,铁路上有鬼子的铁甲车巡逻,天上有鬼子的飞机低空盘旋。为了避开鬼子和敌机,我们一行十人常常是白天休息晚上走,大路不走走小路。我们偷越了鬼子的几道封锁线,躲过了鬼子的铁甲车。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晚上偷越云溪哨所的情景。那是六月的一个星星满天的娥眉月夜,远远的就看见炮楼上的探照灯扫来扫去,带领我们的人要我们“千万不要说话”,领着我们静悄悄的向炮楼方向走去,在高低不平的田坎、山路上连滚带爬、时起时伏的前行,我们灵巧地避开了鬼子的探照灯光,胆战心惊地越过了鬼子的这道封锁线。

  我们这些孩子虽然来自农村,但没有长途跋涉过。大路不敢走,连续几天都是走在羊肠小道上,走过了山村还是山村,爬过了大山又是小山,走得腿发软迈不开步,走得腿肿胀,脚上血泡连血泡,钻心的疼,还得咬牙一个劲的走,用力的走。六月的大日头,剃的是小光头,晒得头昏眼花,口干舌焦,汗直往下流。碰到下雨天,就更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雨具,全身湿透,穿双破布鞋,泥泞路上越走越重,脱掉鞋子光脚走,脚上的水泡痛死人。我们常常累得筋疲力尽,边走边哭,还得边哭边走,谁也不敢掉队,谁也怕掉队。每天走呀走,没个尽头,实在饿得不行了,走不动了,找个屋场,借个火,烧点开水,吃点干粮,歇歇脚又得走。只有到了宿营地,带队人给我们安排好住宿,才能吃顿饱饭,然后用热水烫烫脚,美美地睡上一觉。

  由于天天走路,日晒雨淋,加上汗水浸蚀,我们这群破衣烂衫、又脏又臭的“叫花子”身上到处是虱子,痒得浑身难受,抓得身上到处是血,同时,身上又长满了疥疮,奇痒无比。虱子和疥疮一直伴随了我五年!

  我们经过上十天的风餐露宿,艰难跋涉,好不容易走到了湘阴,走出了沦陷区,走进了“大后方”!湘阴是个紧邻湘江的小县城,比鬼子占领的临湘县城有着一种宁静和繁华的景象。我们在这里休整了一天多,就转乘一艘大木帆船向攸县进发了。

  船靠湘江左岸逆流而上。我们是第一次坐船,感到既新奇又舒适。吃、住都在船上,还可以观赏岸上的风景呢!可是坐船也有担惊受怕的时候,有几次遇到大风浪,虽然已经停船,但船在风浪里仍摇晃得非常厉害,几尺高的大浪,一浪接一浪地将江水不时地推入船舱,大风大浪似乎要把船翻过来,怪吓人的,好惊险!船老板反复叮咛“不要动!”我们哪敢动弹,都吓得要死,胆汁都要吐出来了。

  经过十二三天的昼行夜宿,一天傍晚,帆船过衡山后驶入通向攸县的小河,虽然仍是逆水航行,仍有风浪,但河面平静多了,四天以后船就在攸县六轮陂码头靠岸了。我们庆幸摆脱了鬼子的魔爪,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难童收容院——第四儿童保育院。

  “保教合一”——保育院的生活

  我们保育院设在攸县六轮陂文家大屋,共有难童500人,除了极少数来自广东、海南以外,大多是来自临湘、岳阳农村的孩子。我还清楚记得,初到保育院的那天下午,清点人数的是一位和霭可亲的中年女老师,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我们的院长李融中。她拉着我们的手亲切地问我们的姓名、年龄、愿不愿进保育院、想不想家……之后,她就叫保育员带我们去理发(理发师是先来的难童)、洗澡,我们都换上发的新衣服、鞋袜。这是我离家后第一次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我们进了宿舍,感到非常奇特的是床铺和蚊帐特别的大,每张床可睡8个人,蚊帐可把整个床都罩上。这一觉我们个个都睡得很香,大概是一连好多天都没能好好睡过觉吧!第二天清早,操场上的操练声和歌声把我们惊醒了,我们第一次听到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支歌,好雄壮、好嘹亮!我们起床后,都拥到了操场看难友们操练,感到既新鲜又振奋。我想,大刀一定要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难童年龄大小不一,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四五岁;文化程度不一,很多还未进过学堂。如何施教?这是摆在李院长和老师们面前的新课题。

  我们的李院长,早年毕业于湖南兰田国立师范学院,毕业后,曾在长沙市几所小学任教,是长沙市知名的小学教师,但她从未教过农村的孩子。她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战时难童保育事业,是迎着困难走来的,她决心带领全院教职工完成保育五百难童的伟大使命!

  保育院实行的是“保教合一”。“保”就是保护难童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解决五百难童的衣、食、住、行和防病、治病问题,这在战时是极不容易的事.而我们的李院长和老师们以慈母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逐步得以解决。“育”就是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带领五百难童在抗日烽火的艰难岁月中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培育难童从小懂得仇恨敌人、热爱祖国,并学习文化知识。

  入院不久,李院长就组织老师对全院孩子进行文化测试。按一般国民学校完全小学的要求,除了按文化程度分班(我被分在三年级)外,对半数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创造性地编成几个特级班,施以速成教学,特级班的老师主要来自茶陵第二保育院高年级的难童,我们称之为小先生;对五岁左右的小难童,将他们编成几个幼稚班,由保育员进行管教。

  在教学上,李院长认为不能照搬普通学校的常规方法, 必须适应抗战的环境,按照保育院的要求,把孩子培养成抗日救国的后备军。因此,确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文化知识教育为基础,同时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和军事常识教育。

  开学不久,全院各班即开展了“我们为什么进保育院”的大讨论。同学们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经历争相发言。我在班会上控诉了鬼子拿活人当靶子射杀,轮奸我村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把邻村的易白胜和易远山老爹抓去活活烧死等惨无人道的罪行。一些孩子说到父母被鬼子杀害时,更是声泪俱下。

  院里还规定,每天晚会上必唱《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每当唱到“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失去了老家”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声音是颤抖的;当唱到“我们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我们要打倒它,打倒它!打倒它才能回到老家……才可以见到爸爸妈妈……才可以建设新中华”时,我们个个热血沸腾、激动不已!《院歌》是我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歌。李院长还亲自谱写了一首《朝会歌》鼓舞我们奋发学习、莫负今朝。歌词是:“先生们早,同学们早,大家相见乐陶陶。须记起,前方将士浴血在战壕,昨晚今朝歼敌知多少!未来主人责任真非小,及时努力,莫负今朝。”我们天天早操集会时唱,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在抓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院里还突出抓了纪律教育和团结教育。农村来的孩子比较自由散漫。有的上课迟到早退,集合时动作迟缓,外出不请假,下塘捉鱼、挖藕……不良习气和现象常有发生,李院长和老师们费尽了心血,苦口婆心地对孩子们进行了长期的、耐心的说服教育。她教育我们,进了保育院就不是普通的孩子了,要互相帮助和监督,自觉遵守院纪院规,绝不背着老师做越轨的事。院里抓团结教育也是事出有因的。同学们基本上是临湘、岳阳的,同乡观念比较重。不久,湖南保育分会送来了一批(约20余人)广东、海南的难童,因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只能暂时由一位同来的广东老师管理。没想到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一位临湘同学和一位广东同学因打球的事发生了口角,许多同学各站在自己同乡一边进行偏护,矛盾逐渐扩大,由斗嘴到扭打。李院长等一些老师立即前去调解,李院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天各一方是为了什么走到一起?你们是同命运共患难的难友、还是打斗的对手?你们共同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老师们的启发教育下,明白了都是受鬼子侵害的难友,应当情同手足,相扶相助。于是一场纠纷化解了,双方握手言欢。坏事变成了好事。此次事件后,广东、海南来的这20多个难友顺利地插到各班,学习、生活亲如一家。

  文化课的学习,各科老师自始至终都抓得很紧。老师认真备课,力求把课教好。学生也都认真学习,上课时认真听讲,下课后刻苦自学;星期日和节假日除了劳动生产外,也都成了大家自学的宝贵时间。学习气氛很浓厚。我那时还只是初小生,也懂得要勤奋学习,不懂的问题,能主动与同学切磋、讨论,学习不甘落后。

  各科老师的课堂教学,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我班的语文老师(直至小学毕业)是第二保育院院长齐新的妹妹齐觉老师。她从不照本宣科,非常重视选用补充教材,开阔学生思路和视野。所选教材有记述抗战英雄事迹的文章,也有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算术老师把比较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讲得形象、生动、有趣,教一道习题,常常不拘于一种解法,而是用多种方法演示,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算术的兴趣。我对数学的偏爱,受老师的影响是比较深的。音乐老师教我们唱的全是抗战歌曲,如《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你这个坏东西》、《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等,每次教唱,都激起我们对鬼子的无比仇恨!

  在体育课和节假日活动中,我们还增加了军事常识教育和应付战争能力的训练,如露营、野餐、救护等等。这些教育不仅增强了我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而且为以后的逃亡生活打下了基础。

  劳动生产教育,是我们的必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劳动观念,增长生产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补充战时供给的不足。我们在攸县四年,基本上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主要劳动是种菜(各种蔬菜都有,自给有余)、养猪。各班都划分了菜地,老师也同我们一块劳动,挑的挑、锄的锄,数百个孩子撒在地里,人头攒动,一片欢歌笑语,好不热闹!此外,女同学还参加缝纫组,谁的衣服、鞋袜破了,都可以送到缝纫组去补;男同学可以学理发,学打草鞋,我还能打出几种花样的草鞋呢!至于到几里路远的河边去运米和煤,则是由工人带领大龄同学一起去的。由于在种养方面有了丰硕成果,伙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家乐哈哈的吃得有滋有味。

  在攸县的日子里,由于教育得法,孩子们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了健康成长。高小毕业的都先后升入芷江国立二十中学,原来的文盲和半文盲也都提高了文化,达到初小毕业水平,有的还升入高小,我也高小毕业,准备去芷江。可惜,我升中学的美梦,我们在攸县的平静生活,由于日本鬼子进攻长沙而破灭了。

  千里流亡——苦难的旅程

  1944年夏,日本鬼子为了进一步控制我国大西南,打通粤汉线,调集了36万日寇,分三路疯狂进犯湖南腹地,长沙吃紧,衡阳吃紧!临近衡阳的攸县不能呆了,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李院长和老师们商定:把学生组成若干分队,由老师带领开始了一年多的流亡生活。我们从攸县出发,途经茶陵、酃县、永兴、资兴,翻越崇山峻岭,酷日当头晒,暴雨光头淋,风餐露宿,千里跋涉,逃往汝城,历尽了不可想象的千难万苦,忍受了无法忍受的饥寒交迫,每到宿营地,数百难童,哪有那么多的房屋、床铺,只能分散在群众家的堂屋里、庙堂里、屋檐下,衣被单薄,铺些干草席地而卧,以恢复疲劳。逃亡途中,“吃饱肚子”是首要的问题。政府接济非常有限,湘东南大山区人烟稀少,自给自足的经济,群众生活也十分清贫,尽管李院长和老师们千方百计地筹集粮食,也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一餐不吃饿得慌”,我们常常是饿得眼发黑、腿发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乞讨,甚至去偷路边的红薯、蔬菜、瓜果等等,只要能充饥的,我们边走边偷边吃。真是“饥不择食”,哪里还顾得生冷、卫不卫生!逃到酃县境内时,多数难童因此患上了疥疮、虐疾、痢疾等疾病。其中特别严重的痢疾难童近百人,被集中隔离在祠堂的厅堂里,男男女女赤身裸体的躺在门板上气息奄奄。战时缺医少药,疾病的痛苦折磨,夺去了数十难童的幼小生命。我也感染上了严重的痢疾,赤身裸体的躺在门板上,奄奄一息,几度昏迷,经历了20多天病魔的摧残,在老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我终于从死亡线上奇迹般地挣扎过来了,未待体力恢复,我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跟着队伍继续南逃……。

  在汝城的边远山区,我们仍然生活在缺药、断粮等极端艰苦的日子里,真是度日如年啦!好不容易迎来了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我们的流亡生活也就从此结束了!

  谨以此文纪念我终生难忘的启蒙老师——李融中先生。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06-09 14:39: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鬼子枪口下的童年

下一篇:我的童年回忆——走日本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