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汤恩伯部大突围(三)(众神的黄昏,豫湘桂会战之豫中会战六)
2019-01-17 11:03:35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包抄部队急先锋,坦克第3师团

  此次包抄部队中行动最快的,自然是坦克第3师团!

  萨沙的絮叨病又发作了,我们来简单看一看日本装甲兵的历史。

  说起来,日本不但是亚洲最早装备坦克的国家,也是世界军事强国中很早的。

  一战后期,英法两国使用了坦克的雏形。虽然没什么大的战果,但日本军事高层立即意识到坦克的重大意义。

  日本陆军当时还是三大兵种,步兵炮兵骑兵。步兵不可能过时,骑兵就不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告诉日本,骑兵恐怕逐步就会被淘汰了。在遍地机枪的一战,几乎没有防御力又是非常明显目标的骑兵,几乎成为活靶子。骑兵已经很少在马上作战,多将马作为机动行军的载体。

  再说炮兵!一战中,在敌人重机枪阵地下,冲锋的步兵几乎等于自杀。2挺重机枪交叉射击,千军万马也冲不过去。显然,炮兵是有效压制重机枪阵地的法宝。不过,炮兵就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机动问题。对于这种可以转移的重机枪阵地,需要可以到一线进行火力支援的直瞄炮。

  但这基本不可能,移动几吨重的大炮谈何容易。况且,就算火炮能够搬到第一线,重机枪射程可以达到1000米,无保护的直瞄火炮自己会有一定危险。

  那么,显然如果出现一种将骑兵和炮兵溶于一身的陆地装甲巡洋舰,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所以,日本高层对于坦克是非常重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他们就赶赴欧洲进行调研。早在1918年10月,日本就从英国购买了马克4型坦克。

  因为英国4型坦克并不先进,第二年1920年他们又购买了英国赛犬坦克和法国雷诺FT17坦克!

  随后几年,日本又从英法甚至意大利三国购买了很多新式坦克,用于研究和实验。

  不过,当时的坦克有很多问题,技术非常不成熟。以日本购买的英国维克斯C型坦克为例,第一次实验的时候油箱就破裂了,引擎自燃,不但烧毁坦克还烧伤了参加实验的坦克兵。

  日本陆军高层认为,这些坦克不具备实际使用价值。况且,日本重工业远远落后于欧美,也不具备超越欧美坦克的能力。

  直到20年代中期,日本陆军才正式装备了第一种坦克。

  日本那时候没有研发能力,1925年第一支坦克部队装备的都是英法进口坦克。

  要说日本人装备的,都是当时最好的坦克:法国雷诺FT17坦克和英国维克斯C型坦克。

  这两种坦克其他各国一直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日本也是这样。

  日本对于英国维克斯C型坦克总体比较满意!

  这种10吨重的坦克,性能比较平均!

  它装备1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具有比较强的攻击力;防御力上,使用6毫米装甲,可以对付200米以外射来的步枪子弹(至少理论上没问题);最高速度为每小时32公里;越野能力不错,可以越过2米的壕沟,爬上45度的山坡。

  日本认为,坦克一旦装备,至少就是数百辆,还需要大量零件。显然,靠购买坦克装备日本陆军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自制。

  1925年在成立装甲部队的同时,日本陆军提出必须自产坦克,要求2年时间完成研发制造工作。

  不过,因为日本技术过于薄弱,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到了1929年才完成了第一款国产坦克的设计,1930年生产了第一辆坦克。


--------------------89式中型坦克!这种坦克到了1940年就已经很落后了!

 

  在英国维克斯C型坦克的基础上,日军研发出89式中型坦克,性能有着很大提高,不过速度却降低到最高25公里。

  89式中型坦克完全是日本自己制造,包括发动机和装甲钢板。日本花费4年时间进行研究,还改善了英国坦克的一些缺陷,比如容易燃烧的汽油发动机,后期换装了柴油发动机。同时,89式中型坦克取消了英国坦克那么多无用的机枪,只是保留2挺。

  89式中型坦克性能和原尊相差不大,重量也只有12吨。

  根据西方标准,12吨坦克显然是轻型坦克。但日本标准不同,高于10吨都属于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客观来说,在诞生的1930年性能还算不错,属于世界一流水平。

  日本陆军经过反复测试,认为89式中型坦克可以满足实战需要,下令大量生产。于是,从1930年到1935年,89式中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20辆。这个数字对于欧美来说,似乎不算什么。但就日本的重工业水平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况且当时还是世界性的金融风暴时代!

  89式中型坦克从1930年一直用到1945年,前后长达15年之久。

  89式中型坦克参加了1930年的918事变,1932年的128事变,1933年热河会战和1934年的长城会战以及抗战以后几乎所有的大会战。

  实战中,性能平平的89式中型坦克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张学良违背国民中央政府的命令,擅自放弃东北不抵抗,89式中型坦克没有受到什么军事威胁。但在东北的严寒野外,89式中型坦克早期的汽油发动机非常不可靠,被迫将后期型号改成柴油发动机。

  128事变就不同了。粤军19路军和中央军第5军并肩作战,重创了这里的日本。在惨烈巷战中,参战的独立坦克第2中队的5辆89式中型坦克,就被国军击毁了2辆。

  但1933年的热河会战中,又是卖国贼张学良胡乱部署,导致热河境内汤玉麟东北军不战而溃。日军此次使用的89式中型坦克根本没有遭受了军事威胁,像行军一样轻松占领热河省大部。作为最前锋的坦克第1中队装备的8辆89式中型坦克,无一损失,也不可能有损失。

  1934年,长城会战中何应钦亲自挂帅,调动包括中央军11个师在内的30万大军和日军厮杀,终于将日军阻挡在长城一线。此战中,由于长城山地地形崎岖,不适合坦克作战行军,89式中型坦克没什么表现。

  1937年卢沟桥打响以后,89式中型坦克作为日军装甲兵的中坚力量,参加了所有会战。

  客观来说,89式中型坦克并不算先进。

  国军使用德制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使用德制穿甲弹,可以在500米距离击穿它的正面装甲(89式正面装甲17毫米,37毫米炮可以击穿36毫米)。关键在于,国军压根就没什么反坦克武器。

  以我们最好的德制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一共只购买了184门而已。

  但其中的124门是从1936年开始,才陆续交货的,直到1938年中德中止军售为止。对于抗战这种大规模会战来说,区区100多门炮有什么用处,更别说还是陆续交付的,完全不能满足实战补充。

  抗战爆发时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88师这种部队,一个师才有一个坦克炮连,装备6门反坦克炮而已。

  而德军一个师,光是师配属的反坦克炮营就有36门反坦克炮。下属的每个步兵团自己也装备12门反坦克炮。在1939年9月,德军就装备了达11200门该炮,我们根本就没法比!

  再弱的坦克在步兵面前,都是很可怕的。两伊战争期间,两国都购买了大量中国的老式坦克,就是用来对付步兵的。

  以上就是89式中型坦克,可谓侵华急先锋。


----------------豫中会战中的97式中型坦克!

 

  除了89式中型坦克以外,日军还有一种更强有力的坦克,97式中型坦克!

  介绍97式中型坦克的文章很多,萨沙也就不多说了。

  97式中型坦克是针对89式坦克的很多弱点,重新改进。

  89式坦克属于30年代初期的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性能已经落后。

  坦克的装甲只有17毫米,在500米距离只能阻挡37毫米步兵炮,不能对付反坦克炮。

  就机动性来说,它的最大行程虽有170公里,还不算不错,但速度太慢。

  正常来说,卡车在公路上可以达到40公里的时速,89式坦克仅有25公里,也就比人步行稍微快一些,相当于英美的那种重型步兵坦克(其实就是自行火炮)

  这样的速度,是难以有效实现部队的摩托化机械化的。

  所以,97式坦克在3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提出的目标是必须增加防御和机动性。

  有意思的是,由于日本坦克兵理念非常落后,竟然对火力没有什么要求,更强调坦克不能增加重量。

  日本陆军高层认为,日本重工业无法和美德苏英相比,还要兼顾制造大量军舰,无力制造大型坦克。

  所以,轻型坦克已经和日本陆军需要。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89式坦克的改进型要求保证还是12吨的重量(这样节省钢材);火炮保留原有的57毫米短管,只要能对付碉堡和轻型坦克就可以;防御上,可以抵御远500米距离的37毫米反坦克炮就可以。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97式坦克仅仅以当时西方主流的37毫米反坦克炮为目标,导致正面装甲厚度仅有25毫米。

  当时日本研究数据认为,对付500米距离射来的37毫米钢芯穿甲弹,正面装甲25毫米就差不多了。

  这个数据大体没错,但前提是钢芯穿甲弹。如果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采用钨芯穿甲弹,别说25毫米装甲,就是35毫米装甲也挡不住。

  换句话说,97式坦克即便对于1937年国军装备的少量37毫米德制反坦克炮来说,也没有必胜把握。

  不过还是那句话,就靠国军区区100多门反坦克炮,能干什么!

  就机动性上,97式中型坦克倒是提高不少!它的最大时速提高到38公里,最大行程提高到210公里。

  就重量来说,97式中型坦克仅仅增重2吨,达到15吨而已。

  火力上,采用新式短管57毫米火炮,攻击力也强了一些,在500米距离可以射穿20毫米钢板。

  以当时世界主流的轻型坦克装甲来说,97式中型坦克还是可以击穿的。

  日军的观念很老旧,他们始终认为对付敌人坦克应该使用反坦克炮,坦克是用来摧毁碉堡的。

  57毫米火炮打碉堡就很厉害了,任何土木结构碉堡都不是对手,即便钢筋水泥碉堡也经不住近距离炮击。发射榴弹的话,榴弹爆炸杀伤半径高达15米,对我军步兵威胁很大!

  更厉害的是,日军这门97式57毫米火炮精度颇高!1944年的试验中,97式中型坦克以低速运动炮击1200米的碉堡,命中率竟然高达百分之五十,堪称世界第一流。

  所以,如果只是用来对付碉堡,97式中型坦克的火炮性能就足够了!

  总体来说,97式中型坦克性能比89式厉害多了。

  它是1937年完成研发,立即就开始生产,到二战结束一共生产了1500多辆!

  97式中型坦克在1939年刚刚完成300辆的制造后,就投入中国战场。

  相比89式中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性能更为优秀,更难对付。

  89式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薄弱,只有17毫米。当时国军除了反坦克炮以外,多少还有一些20毫米机关炮。

  这些苏罗通、厄利空、麦德森机关炮本来是用于防空的,却意外的发现具有反坦克的能力。

  其实,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也就是德军2型坦克上的20毫米坦克炮。

  这种火炮在500米距离,可以击穿25毫米钢板,具有相当的反坦克能力。而且20毫米机关炮是速射炮,可以一次连射3发,命中率更高。

  当时国军最精锐的中央军部队,理论上每个团装备一到二个机关炮排,装备2到4门机关炮。

  这样一来,国军少量精锐部队多少就有了一些反坦克能力,至少可以对付89式坦克。

  在台儿庄战役等多个战役中,20毫米机关炮击毁多辆日军坦克装甲车。

  不过,97式中型坦克服役以后,这些机关炮就不能正面击穿它的装甲了,只能伏击击穿侧面。当然,这难度太大。

  所以,97式中型坦克在中国战场其实几乎没有什么威胁,国军没有什么武器可以对付。

  诚然,97式中型坦克在诞生的1937年性能还算不错。综合评价,它不亚于同时代的德军3型坦克、苏军T26坦克和美军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遗憾的是,两点将日军的装甲兵美梦打的粉碎。

  第一, 以上这些坦克很快被各国作为辅助轻型坦克使用,日军却作为中型坦克顶大梁。

  第二, 其他列强坦克平均每2年升级1次,能力提升一倍,日军则停滞不前。以德军为例3型坦克很快就被淘汰,转而装备4型坦克。没几年,做过多次重大升级的4型坦克也不行了,推出了黑豹中型坦克!

  日本方面的97式中型坦克,却没什么变化。

  在诺门罕的坦克战中,苏联参战的T26和T70坦克性能最多和97式中型坦克和89式中型坦克打个平手。实战中,日军由于训练水平高,坦克战上还占据上风。

  此战过后,日军方面却认为97式中型坦克的57毫米短管炮,1000米距离打击T26正面15毫米装甲也力不从心,务必更换。

  于是,诺门坎战役后的1940年,97式改中型坦克诞生,其实就是换装了1门47毫米反坦克炮。这门反坦克炮性能比较优秀,可以在500米距离击穿75毫米钢板。

  也就是说,在1940年97式改中型坦克可以击穿除了苏军T34坦克以外,所有德美英法中型坦克正面装甲。

  也就是说,97式改中型坦克可以正面和盟军中型坦克对抗了!

  不过,机动性和装甲基本没有提高。尤其装甲上,仍然采用落后的柳接结构。这种结构一旦坦克中弹,柳钉就会被震得在坦克内部横飞,等同于冲锋枪子弹,杀伤所有坦克兵。在1940年,已经没有一个列强还使用如此落后的记述了。

  日军不是不知道,只是它的熔接技术不过关!一旦中弹,熔接结构的装甲就大片脱落,防御力锐减。

  总体来说,97式改中型坦克在1940年属于世界二流坦克,但在亚洲绝对第一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97式97改仍然横扫了东南亚的列强军队。

  在1944年菲律宾战役中,1辆97式改中型坦克连续击中美军M4谢尔曼坦克5炮!其中4炮都击穿了正面装甲!

  以上是日军两种主力中型坦克,也是今天坦克第3师团装备的主要坦克。

  除了以上的中型坦克以外,日军还有一个中坚力量的坦克,就是95式轻型坦克!

  95式轻型坦克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中型坦克还要重要。

  日军研究89式中型坦克时,曾经先研发了一个雏形轻型坦克,89式轻型坦克,只有6吨。

  这种坦克没有投产,只是作为研究而已!

  89式中型坦克形成战斗力以后,自然需要轻型坦克和它搭配使用。毕竟以中国复杂的地形,很多地方10多吨的坦克是通过不了的!


------------------92式装甲车,它也比较落后,6毫米装甲太薄!下图是它在热河战役中横行,旁边是东北军士兵的遗体!

 

 

  当时日军却没有轻型坦克,只有92式和94式装甲车!

  1932年,日军推出了92式骑兵装甲车。这种装甲车是为了满足骑兵的要求,作为所谓装甲骑兵实用的!

  92式骑兵装甲车只有3.5吨,装甲厚度6毫米。这点厚度,只能勉强对于200米外的国军毛瑟7.92毫米步枪弹。而当时德国曾经出口给中国一批钢芯穿甲步枪弹,92式骑兵装甲车就对付不了!

  就算普通捷克式轻机枪也可以对它造成威胁。

  日本制造工业水平不高,装甲车的整体装甲制造不均匀,一些角度可以被轻机枪子弹击穿。

  不过,日本方面认为这一点问题不大,毕竟92式骑兵装甲车不可能去打巷战,只是远距离搜索、侦查、警戒使用,最多协同坦克作战,躲在坦克后面。

  机动性上,92式骑兵装甲车相当不错,时速高达40公里,和卡车差不多了。

  火力上,92式骑兵装甲车在1932年也算可以。它装备1门13.2毫米大口径机枪,可以在几百米内射穿当时世界所有装甲车的装甲,也可以有效对付土木简易工事。

  92式骑兵装甲车机动性和攻击力还算可以,但防御力太弱。该装甲车如果在远距离尚且不能保证抵御步枪子弹,那还有什么用处。

  况且,92式骑兵装甲车是骑兵装备,不是步兵装备,原则上步兵师团是不能使用的!


------------------94式装甲车,也叫做豆战车。下图就是著名的国军大战豆战车油画!注意,它的履带已经被国军炸断!

 

  于是,在1934年,日军又推出了94式装甲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豆战车,也被称为94式轻型坦克!

  其实,它不是坦克,仅仅是装甲车!

  94式装甲车的性能不能说强于92式,总体是同一水平线。

  只有3吨多的94式装甲车的优势,在于防御能力和发动机!

  它的正面装甲厚度增加了一倍,达到12毫米,采用进口德国技术的钢板。更重要的是,它没有采用柳接工艺,而是采用焊接,防御能力更可靠。

  12毫米的装甲,可以在任何距离有效对抗毛瑟7.92毫米步枪弹,即便是钢芯穿甲弹。

  那么,94式装甲车原则上可以近距离冲锋,压制国军的步兵和碉堡了!

  而92式装甲车,只能远距离扫射。

  就发动机上,94式装甲车采用引进德国的汽油机(不是柴油机),可靠性更高,性能更好!

  不过,除此以外,94式装甲车就没有什么优点。相比92式装备13.2毫米大口径机枪,它只有1门6.5毫米机枪,火力很弱!

  94式装甲车从1935年开始生产,到了1937年生产了700多辆,这个速度就日本来说是很快了。

  可以这么说,它用来侦查警戒巡逻甚至运输弹药燃料是足够了。

  抗战初期,94式装甲车装备各个坦克大队、独立轻装甲车队,成为陆军师团的唯一装甲车。

  每个日军师团,都装备一个94式装甲车中队。

  萨沙有很多抗战的老照片,里面最多出现就是94式装甲车。

  虽然有着种种缺点,因为只有3吨多,可以通过89式坦克无法通过的复杂地形,所以是日军使用最广泛的装甲车。

  由于很多时候,日军中型坦克不能前进,反而依靠94式装甲车作为中坚,也被称为豆战车!

  其实,所谓的豆战车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国军装备哪怕最基本的反坦克武器,必须反坦克枪或者反坦克火箭筒,可以轻松干掉它。

  1939年,日军第15师团出动5辆92式和94式装甲车,去扫荡南京附近的国军游击队。

  结果,他们遭受国军52师312团伏击,被该团装备的2门麦德森20毫米机关炮连续击毁多辆。搜索队长相原文郎中佐,被当场击毙!


------------97式装甲车,比下图的94式装甲车要大的多!

 

  不过,日本陆军高层对于这两种装甲车都不太满意。

  这两种装甲车都没有安装火炮,攻击力太弱,实际上只能起到侦查、警戒、巡逻的作用,符合骑兵的要求,却不能用于直接作战。

  日本陆军认为,不准备火炮的坦克只能称作装甲车,没有什么作用。

  而且,94式装甲车只有2名坦克兵,人数太少。激战中,装甲车内的坦克兵还是很容易受伤的。一旦有1个人受伤,94式装甲车等于失去战斗力。依靠剩下的1个人要完成驾驶、射击,根本是不可能的。

  作为折衷考虑,日本推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在94式装甲车基础上,继续改进新的装甲车,一个则是研发完全不同的轻型坦克!

  前者自然容易的多,产物是97式装甲车。

  1939年,日本推出了97式装甲车。

  相比94式装甲车,它换装了更安全更强力的柴油发动机,另外约有三分之一的装甲车,加装了1门37毫米火炮!37毫米火炮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穿透30毫米厚的装甲,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换装了37毫米火炮的97式装甲车,重量从3吨多增加到近5吨!

  97式装甲车就装甲车来说,性能是相当不错的。

  从1939年开始,日军一共生产了500多辆,其中39年和40年就生产了500辆!

  一辆4吨多的装甲车和区区2名坦克兵,使用37毫米火炮是很困难的。因为装甲车太轻,严重影响37毫米火炮的炮击精度。同时,炮手要负责装弹、观察、操纵、炮击,卸弹,工作强度很大!

  97式装甲车只能作为应急的东西,不能作为主力装备。


-------------------豫中会战中的95式轻型坦克!这种轻型坦克,在中国就是中型坦克了!我军轻武器对它完全无效!

 

  对于这一点,日本还是很清楚的。

  显然,必须推出轻型坦克。

  到了1935年,日本方面长时间研究,终于推出了95式轻型坦克。

  当时对于95式轻型坦克的要求是好几点:

  第一, 不能像89式中型坦克一样,只有20多公里的时速。

  第二, 也不能像装甲车一样,只有机枪!

  第三, 需要增加坦克兵。

  7.5吨的95式轻型坦克性能在1935年,仍然算是不错!

  机动性上,最大时速达到40公里,和装甲车差不多了,很不错。

  火力上,它装备1门94式37毫米火炮和2挺机枪。能够反坦克,对付碉堡自然更厉害!

  可以说,火力上95式轻型坦克比之前的装甲车,要强了几倍。

  95式轻型坦克有3个坦克兵,多了一个人,就大大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战斗力。

  95式轻型坦克唯一的劣势,在于防御!

  作为7.5吨的坦克,它的装甲和3吨多的94式装甲车差不多,正面装甲才有12毫米!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反坦克武器都可以击穿95式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

  轻型坦克不同于装甲车!装甲车是可以躲在坦克后面,远距离协同作战的。但坦克就必须冲到第一线,甚至低近敌人阵地开炮,装甲薄了是非常危险的。

  话虽如此,当时的轻型坦克装甲也不过如此!

  以诺门罕的对手苏军为例,T26坦克装甲和它基本一样。

  95式轻型坦克虽然性能一般,却有很大的用途。日军认为,在中国和苏联远东复杂地形和落后交通道路上,这种轻型坦克远比中型坦克有用。

  日本方面大量生产95式轻型坦克,到了1941年已经生产了1200辆。

  95式轻型坦克逐步代替了原有坦克部队中的装甲车!

  毕竟装甲车几乎不具备反坦克能力,但95式轻型坦克可以。

  所以,只要日军出现的任何一个战场,必然有95式轻型坦克的声影。

  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机动性好,火力还算可以。在缅甸丛林,太平洋小岛和蒙古的草原上,95式轻型坦克穿梭不止。

  在中国、诺门坎、东南亚,95式轻型坦克横冲直闯,一直嚣张到战争结束。

  在第一次缅甸会战中,日军95式轻型坦克打败英军第7装甲旅。

  就坦克战中,英军的美制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并不亚于95式轻型坦克。曾有一次伏击,英军几辆M3坦克击毁了4辆95式轻型坦克,自己无一损失。

  但日军以战术和士气的优势,全歼了第7装甲旅。最终,英国人丢弃83辆坦克和69辆装甲车,仓皇逃到印度。

  以上就是日本陆军坦克装甲车的装备情况。


-------------------------------操纵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国军反坦克兵!

 

  中国方面已经说了,反坦克武器是奇缺的。

  抗战中,中国一共有4种反坦克炮,分别是德制37毫米,苏制37毫米、45毫米,美制37毫米!

  其中德制37毫米炮购买了100多门,抗战初期1到2年就消耗大半。

  况且,以国军400万规模,相当于4万人才有1门反坦克炮,这不是搞笑吗!

  抗战爆发以后,我们急于弥补德制反坦克炮的损失,通过军售从苏联购买了两种型号的反坦克炮。一个是37毫米一个是45毫米!

  其中37毫米反坦克炮,我们一共购买了300多门!

  苏联的这种37毫米反坦克炮,就是仿造德国的,但性能上有天壤之别。苏联仿造的37毫米反坦克炮精度、射程、威力均和德国货有很大差别,是苏军自己不满意淘汰下来的旧货。

  真正性能比较好的,是4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的性能,大体相当于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苏德战争中苏联自用的火炮,但数量只有100门!

  也许大家觉得,苏联援助的400多门反坦克炮不少了,其实非常少!

  以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为例,其实很快它就被淘汰了,但德国仍然生产了2万门以上。

  我们这区区几百门,够干什么的!

  为什么不装备大量反坦克炮?很简单,没钱!

  如果有钱,宁可多买些步枪机枪来。要知道,中正式8年才生产了60万支,而军队伤亡就有300多万,也就是说至少损失了180万支步枪。光是步枪,就有120万支的缺口!

  在抗战后期,美军援助国军自己的M3 3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在欧洲对付德军坦克,基本是无效的,但对付日本坦克是足够了。

  美国援助的数量不少,但全部局限于缅北和滇西的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全部用于反攻缅甸,不用于大陆地区作战。这些部队,每个步兵团装备1个反坦克炮连,装备4门。

  再简单说一句就是,1945年之前,大陆地区最需要反坦克炮的国军部队,仍然没有美制反坦克炮。

  此次豫中会战,日军为什么要使用坦克第3师团?

  这就是日军高明之处!

  日军使用坦克的理念,在抗战初期是很烂的。

  他们基本把坦克作为自行火炮使用,用于进行火力支援和掩护步兵攻击。这样一来,坦克兵最厉害的机动性优势,就发挥不了!

  大家认为坦克最厉害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机动性!

  蒙古骑兵横扫欧亚靠什么?有人说靠骑射,有人说靠皮甲!

  说起骑射,蒙古人却是很厉害。但骑射要骑在马上射箭,无论精度还是射程肯定不能和地面弓箭手相比,顶多打个平手,没有什么优势。

  就皮甲来说,蒙古人几乎没有重甲,皮甲就是唯一的防御。这种皮甲相比中国的锁子甲和欧洲骑士的板甲,简直就是垃圾,只能防御弓箭,不能防御近距离肉搏!

  那么什么都不行?蒙古骑兵靠什么取胜?

  就是依靠机动性!

  所谓机动性的优势,其实就是在把握战争主动权。

  所谓主动权,就像两个人打拳。我先出拳,你就只能先防御我,然后再反击。当年如果我连续出拳,压着你打,你就很难有效反击,只能一路招架,最终被我打垮。

  打仗其实也是一样,谁能把握住主动,先发制人压着对手按照自己套路打,谁就会获胜。

  蒙古骑兵依靠机动性的优势,完全把握战争主动权。

  以蒙古骑兵西征的布达佩斯会战来说,匈牙利人战斗力并不亚于你,数量更有十多万。

  为什么最终匈牙利人几乎全军覆没,就是蒙古骑兵牢牢把握主动权。

  你阵地战防御厉害,我就不和你正面硬碰,而是不断骚扰你,削弱你,切断你的后勤,持续消耗你的兵力。

  蒙古人有机动性优优势,匈牙利人难以对等还击,只能干挨打。到了匈牙利人受不了,孤注一掷主动出击,蒙古人就故意示弱,以退为进,引诱你追击,然后不断侧击你,削弱你。你支持不住撤退了,我就立即追击,拦阻你,继续虚弱你,直到你接近崩溃。

  这样打下去,匈牙利人战不能战,退不能退,摆明了死路一条。

  而蒙古人一天行军抵得上你三天,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根本立于不败之地。

  最终,匈牙利人筋疲力尽,失去战斗力,蒙古骑兵就立即发动总攻,将10万大军全歼。

  蒙古骑兵依靠马匹机动性的优势,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坦克部队也是一样,最依靠的就是机动性的优势。面对传统步兵,坦克部队是有绝对优势的。

  以苏德战争初期为例,德军使用坦克部队高机动性闪电战,摧枯拉朽的歼灭苏军几百万部队,一个基辅会战就干掉70多万。

  基辅会战,德军装甲部队高速切断苏军退路,将其合围,导致他们崩溃,这和蒙古骑兵基本一样。

  苏军虽然70多万垮台,其实被俘高达60多万,战斗伤亡只有10万,和德军差不多。

  苏军之所以败,就败在机动性上的劣势。


---------------------集结中的坦克第3师团!

 

  但日军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直到1939年南昌会战,才使用100多辆坦克单独编组冲击南昌,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战果,冲垮了国军整体防御!

  到了1942年的缅甸大战,日军才再次利用装甲部队单独编组,包抄中国远征军侧后,切断了我军退路,导致我军崩溃。

  不过,从1939年以后,国军退入适合防御的湖北湖南山西浙江等省,让日军坦克部队根本无法使用。

  别的不说,在湖南,日军坦克部队就是寸步难行,甚至步兵行军都很困难。

  所以,虽然日军已经意识到坦克部队的重要性,并且在将全部3个坦克师团中的2个放在中国,却没有什么施展拳脚的机会。

  此次却不同,豫中会战的河南省中部全是平原和公路,非常符合坦克作战的需要。

  于是,日军将强大的坦克第3师团调动到豫中来,一共击中了690多辆坦克装甲车,其中坦克200多辆。

  我们可以这么说,淡淡一个坦克第3师团1万多人,恐怕汤恩伯将自己12万主力全部拿来,也无法在平原吃掉它。

  1942年,日军组成了3个坦克师团,也就是德军的坦克师。

  3个坦克师团,有2个部署在中国!

  其中,坦克第3师团部署在内蒙古的包头地区。

  坦克第3师团很强大,满员为1万4000人,下辖2个坦克旅团(每个旅团下辖2个坦克联队)、1个机动步兵联队、1个机动炮兵队、1个搜索队等等。

  此次豫中会战的头号目的,是为了围歼嵩山地区的汤恩伯集团12万人,就务必需要能够快速包抄合围的部队。

  而日军骑兵旅团战斗力较弱,根本不是汤恩伯精锐部队对手,那就只能依靠坦克师团了!

  在计划豫中会战之时,日军就早已决定使用坦克第3师团赶赴豫中。

  自然,坦克第3师团并没有全部赶到。它的第5旅团第8联队,已经赶赴太平洋战场拉布尔救急。第12联队还要留在包头,对付绥远地区傅作义的塞外苍狼第35军!

  所以,此次参加豫中会战的为坦克第3师团一部。即便如此,坦克第3师团也相当惊人了。

  参战部队序列:

  师团司令部(师团长:山路秀男中将)

  坦克第13联队(联队长:粟栖英之助中佐)

  坦克第17联队(联队长:渡边谦太郎大佐)

  搜索队(队长:福岛甚三郎中佐)

  机动步兵第3联队(联队长:吉松喜三大佐)

  机动炮兵第3联队

  机动工兵联队

  反坦克炮队

  防空队

  维修队

  野战医院

  伤员输送队

  13和17这2个坦克联队是作战主力,装备大量坦克装甲车。

  每个坦克联队有1000多兵力,下辖4个坦克中队,1个自行火炮中队,由一个95式轻型坦克中队,三个97改中型坦克中队,一个97式中型坦克中队和维修中队组成。

  每个坦克联队,装备各类坦克73辆,其他车辆27辆。

  73辆坦克尚且其次,大家可以看到,除了1个95式轻型坦克中队以外,其他4个中队均是强大的97改和97式中型坦克!

  可以说,这是目前日军最强有力的坦克部队。

  机动炮兵第3联队,负责提供火力支援,兵力高达1500人。它由1个机动野炮大队(90式75毫米野炮12门)、一个机动榴弹炮大队(91式105毫米榴弹炮12门)和维修中队组成。

  该炮兵联队,共装备24门大口径野炮,全部都以汽车拖拽,实现了摩托化。

  机动步兵第3联队,负责步坦协同作战。该联队兵力高达3000多人,下辖3个大队(每大队有3个中队和1个重机枪中队)、一个联队直属的山炮中队(41式75毫米山炮)和整备中队。该联队共配属坦克22辆,各类车辆280辆。

  搜索队则负责突袭、侦查、警戒。兵力虽只有700多人,却受过更加严格的训练,是精锐部队。搜索队由2个95式轻型坦克中队、1个97改中型坦克中队、1个乘车步兵中队和维修队组成,拥有坦克50多辆。

  另外,还有1000多人的防空部队,下辖6个高射炮中队;工兵队1100多人,下辖3个中队;反坦克炮队340人,下辖3个中队等等。

  第3坦克师团虽没有都来,却也有1万2000多人参战,装备各种坦克200多辆,800多辆汽车,很可怕了!


------------------豫中泥泞中的日军坦克。它们行军速度缓慢,只赶上了许昌战役最后的战斗!

 

  为了坦克第3师团参战,日军花费了很多精力。首先就是用了几个月时间,冒着我军炮火和轰炸,修建好了黄河铁桥!

  此次第3师团的行动,是极为秘密的。因为一旦汤恩伯发现坦克师团南下到河南,必然会高度提防日军从侧后的包抄。

  所以,师团长山路秀男接到命令以后,高度保密。

  直到战争开始前,山路秀男甚至没有把命令传达给联队长,只有师团司令部的人知道。

  同时,为了隐藏行踪,山路秀男将师团先是转移到北平,对所有坦克装甲车进行大修维护。

  期间,山路秀男做出种种假象,迷惑军统情报人员。第3师团配发了短袖的南方制服,似乎是要去广东广西作战,同时还准备了大量华南地图。

  但即便如此,200多辆坦克的调动难以保密,汤恩伯很快还是知道了黄河北岸出现日军坦克的情报。

  只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样!明知道日军坦克可能从邙山头附近的黄河铁桥突破,但也没有办法阻拦。邙山头的85军只有1个野炮营,他们尽全力对准坦克集结地发射了不少75毫米野炮榴弹。自然,这些榴弹对付坦克是无效的。

  突破邙山头以后,日军集中10万大军,立即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击许昌。

  此时,日军已经占领先机。许昌地区只有区区2到3万国军,如何是10万日军对手。

  只要击破许昌,那么立即以坦克第3师团包抄国军侧后的临汝登封,将汤恩伯集团彻底切断在嵩山地区歼灭。

  所以,邙山头战役以后,坦克第3师团立即高速南下,却遭受了行军的难题。

  日本鬼子一大特点,就是做事很细心。对于这次长距离行军,师团长山路秀男有过精心准备。

  除了所有坦克送到北平的野战兵器厂大修以外,他们还在北平野外进行长距离行军拉练。坦克单独越野长达30公里,完成了战前的最后准备。

  不过,行军期间他们还是遭受大麻烦。

  汤恩伯的部队在开战前,已经破坏了豫中地区几乎所有的公路。他们在公路上挖有很多长超过2米,深超过1米5的反坦克壕沟,这正好是日军坦克越沟的极限。

  不过,这也难不倒日本人。此次日军调动了数量庞大的工兵部队,光是坦克第3师团自己就有工兵1000多人,装备大量机械化工兵设备。另外还有其他部队的大量工兵帮助。

  所以,坦克师团沿途公路都被抢修好了。

  不过,即便如此,坦克师团仍然遭受很多困难。

  老天爷也不帮助日本人!从邙山头战役打响以后,豫中地区开始降雨。中国的公路大家都知道,当年是没有什么柏油路的,都是土路。下雨以后,土路就变为一些泥沼路。

  自然,日军坦克还是可以在这种公路上行军,只是速度较慢,而且对于发动机损耗较大,也更费油。

  日军坦克的发动都是柴油机,本来是比较稳定的。但这一路行军中,频繁出现机械故障,发动机过热,磨损过重等等问题。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坦克第3师团没有能够赶上围攻许昌的祖宗翰。

  坦克第3师团先锋,只参与了许昌保卫战最后的战斗,规模不大。

  坦克第13联队第2中队的几辆97式中型坦克,参加了攻击许昌南关战斗,57毫米火炮击毁了南关的碉堡和城墙。

  不过,攻击许昌并不是坦克第3师团的主要目的。

  侵华日军之所以将关内唯一的一个坦克师团,从包头调到河南,目的就是为了此时的大范围合围作战。

  二战期间,一般来说步兵团旅一级大部队,每日行军速度在30公里左右,超过50公里就是急行军,很少见了。这并非是人只能走这么远,主要是大量辎重需要运输,人走的再快也没用。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切断美第9军退路。这属于特例,因为113师并没有携带辎重,只是轻装奔袭。这种阻击战一般只有一到二天甚至几个小时,根本不能持续长久。

  而骑兵部队的行军速度比步兵快得多,团旅一级大约是每天行军40到60公里。不过,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却不强,这主要是有大量马匹需要额外照管,必须调动大量非战斗士兵加入部队,影响部队作战能力。而且骑兵部队难以携带太多重武器,主要是马的力量毕竟小,拖曳重炮时候速度很慢,还不如人的步行。

  所以二战中,各国骑兵主要从事奇袭、侦查、破坏等任务,最多用于侧翼包抄,很少用于正面作战了。

  但坦克部队则不同!

  坦克部队行军速度不亚于骑兵,如果道路状况良好,往往一天有惊人的行军速度。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很多装甲部队每天行军速度高达80公里。

  2007年,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机步第188旅演习时,曾经进行2天260公里全履带战斗行军演练,全旅编制人员、装备参演率达到95%,所有火器全部实弹装填,携行弹药、油料基数全部按作战标准装载,以战斗队形开进。

  坦克部队具有步兵和骑兵无法比拟的高机动性和强攻击力,这才被日军这么重视。

  许昌沦陷以后第二天,5月2日,坦克第3师团主力就全面出动,赶向郏县、临汝通往洛阳之公路,以图突然占领这一交通线,遮断汤集团的退路,策应第62师团、第110师团在登封地区的围歼作战。

  坦克第3师团是此次包抄的主力,12军命令各部都必须给他让路。坦克第3师团全部出动,尽全力向国军侧翼突进,目标是临汝(今天的汝州市)。

  以坦克第3师团的速度,留给汤恩伯的撤退时间只有不到3天时间。在这段时间,汤恩伯不但要准确判断日军的动向,还要指挥大军从嵩山山区全部撤退,这谈何容易啊!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9-01-17 11:30: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汤恩伯部大突围(二)(众神的黄昏,豫湘桂会战之豫中会战六)

下一篇:汤恩伯部大突围(四)(众神的黄昏,豫湘桂会战之豫中会战六)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