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历史作用
2018-01-22 09:29:39  来源:东莞时间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日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战略任务,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基地,是敌后抗战的基本依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莞领导创建了抗日根据地,本文称之为“东莞抗日根据地”。它是全国著名的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

  (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要追溯到1938年秋。1938年10月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建了一支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0月16日,这支人民抗日武装开赴大岭山区,开辟抗日游击基地。同年11月下旬,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摆脱日军的追击,进入大岭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大岭山抗日游击基地的开辟,为两年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1940年9月中旬,中共东江前线特别委员会在宝安县布吉乡上下坪村召开部队干部会议,确立了坚持在惠(阳)、东(莞)、宝(安)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方针。同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从宝安挺进东莞,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1941年5月,大岭山区先后成立了8个乡的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成立连平联乡办事处和大塘乡办事处。在中共东莞地方组织的大力协助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经过半年的艰苦斗争,初步建立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位于东莞西南部,面积13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它与同时期创建的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成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雏形。

  (二)开辟铁东和水乡抗日游击区

  东莞铁东地区,是指东江以南,广九铁路以东,两线交于石龙,沿江上溯至桥头,沿铁路南迄石马这三角地带。为了开辟铁东游击根据地,东江纵队于1944年2月组建铁东大队。随后,铁东大队从东坑挺进铁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短短半年时间里,铁东大队歼灭多股伪军,先后克复企石、上下南乡,打开了铁东地区游击战争的局面,建立了铁东地区抗日游击基地,为以后东莞范围内的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一些基础。

  东莞水乡位于东莞北部和西北部,约占东莞总面积的六分之一。1944年9月,东江纵队三龙大队奉命从铁东地区进入水乡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同年11月,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猛豹大队也进入水乡,配合三龙大队作战。经过4个月的艰苦斗争,东江纵队解放了水乡部分地区,使水乡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一块抗日游击基地。1945年4月中旬,日、伪军出动大批兵力合围水乡。23日,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猛豹大队和三龙大队撤出水乡。一度解放了的水乡部分地区,重新沦为敌占区和地方顽固势力的统治区。水乡抗日根据地最终未能建立起来,但是,东江纵队挺进水乡开展游击战,成为开辟东莞抗日根据地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行动。

  (三)路西、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后,为加强领导,统一指挥,东江纵队与中共东江前线临工委将广九铁路两侧地区划为路东区和路西区,并计划在这两个地区建立统一的抗日根据地。1944年上半年,东江纵队逐步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攻克了许多敌伪据点。路西、路东地区陆续建立乡、村民主政权,形成了数块抗日根据地或游击区,为建立路西和路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7月1日,路西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政府机关设在宝安县燕川乡,谭天度任主任,何鼎华、王士钊任副主任。东宝行政督导处分为10个行政区,有人口60余万 ,其中东莞有6个行政区:东莞新一区,辖犀牛坡、保安、黄江、东坑、东和、大朗等乡,区政府设在大朗乡;东莞新二区,辖连平、大沙、金桔岭、张家村、杨西、篁村6个乡,区政府设在连平乡;东莞新三区,辖寮步、桑园、两头塘、温塘、横坑、浮竹山等乡,区政府设在温塘乡;东莞新四区,辖莞太路的白沙、白濠、涌口、袁屋边、石鼓等乡村,政权名称为新四区联乡办事处,办事处设在袁屋边;东莞新五区,辖怀德、沙头、赤岗、锦厦、乌沙、厦岗、北栅、霄边等9个乡,区政府设在霄边;梅长塘区,辖梅塘乡、长江乡、塘厦乡(后归属路东新三区),区政府设在梅塘。以上东莞范围的6个行政区,总人口38万余。宝安有4个行政区:宝安第一区,区政府设在黄田乡;宝安第二区,区政府设在公明圩;宝安第三区,区政府设在深圳;宝安第四区,区政府设在龙华乡。1944年9月,中共路西县委成立,由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政委陈达明兼任县委书记。至此,以东宝行政督导处和中共路西县委的成立为重要标志,路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春起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改称为解放区)正式形成。

  1944年11月,中共路东县委成立,由东江纵队第二支队政委蓝造、张持平先后兼任县委书记。1945年4月下旬,路东抗日民主政权——路东行政委员会成立,叶锋任主席,肖荫青、李恩任副主席。这是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管辖范围:广九铁路以东,东江以南,淡水河以西,南至大亚湾、大鹏湾。路东行政委员会划分为新一区、新二区、新三区、新四区、新五区、新六区,共6个行政区和一个特别区(港九一带),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约58万 。路东新三区、新四区属东莞范围,总共有人口22万(其中新三区8万人,新四区14万人) 。路东新三区辖清溪、塘沥、凤岗、石马、约场、塘厦、樟木头、雁田、南坑9个乡(其中7个乡成立了乡政府);路东新四区辖丰乐、广大、同安、四乡(常平)、云岗、福溪(福隆)、泰和(桥头)7个乡(其中5个乡成立了乡政府)。至此,以中共路东县委和路东行政委员会的成立为重要标志,路东抗日根据地(路东解放区)正式形成。

  综上所述,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始于1938年秋,最终形成于1945年4月。它的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东莞抗日根据地并不是一块完整连在一起的根据地,而是分别由路西、路东两大块根据地组成,处在日、伪、顽军的分割包围之中。东莞抗日根据地没有一个统一的民主政府,而是分属路西、路东两个互不隶属的民主政府所管辖。这是东莞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东莞乃至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统一由东江纵队政治部进行指导。1945年春,东江纵队政治部颁布了建设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标志着东江抗日根据地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政权建设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未来政治制度的选择。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建政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民主选举。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各级民主政权,除了个别因特殊情况由东江纵队根据斗争需要直接任命外,其余大部分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1945年4月下旬,路东解放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参议会正副参议长和行政委员、行政委员会正副主席。

  二是实行“三三制”。这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政原则。“三三制”是指在各级民意机关以及政府中,工作人员的比例为:共产党员、其他抗日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三是依法施政。东宝行政督导处和路东行政委员会,分别颁布了施政纲领,并严格实施。施政纲领在政治制度、土地政策、生产建设、文化教育以及妇女地位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建设惠东宝路东区的施政纲领》第3条规定:“实行民主政治……简政亲民,廉洁奉公,肃清贪污,废除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第4条规定:“一切抗日人民有言论、著作、集会、结社、出版、信仰及居住迁移自由,保障一切抗日人民之人权、政权、地权、财权,除依政府法令手续,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均无权逮捕审讯、禁闭及施行任何侮辱人格名誉之行为” 。这些有关法治方面的规定,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机构精简。民主政权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机构和人员力求精简。区政府设区长1人,委员5至7人,分民政、生产、武装、宣教、总务五个部门。乡政府设乡长1人,委员3至5人。村政府设村长1人,委员2至3人。抗日民主政权的根本任务是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支援部队,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保卫根据地的建设。

  (二)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发展农业生产。农业是根据地的主要产业,东莞抗日根据地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日伪顽军以及土匪的掠夺,加上严重的灾荒,东莞地区的农业生产建设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为此,党组织和民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根据地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一是成立生产合作总社,指导各地发展生产;二是建立生产基金会,发行生产建设公债;三是组织变工队、助耕队,实行互助生产;四是制定有利于生产的各项政策,鼓励群众开荒耕种;五是发动群众造土肥和筹款购买肥料。通过这些措施,根据地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第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东江纵队政治部颁布了减租减息条例、土地租佃条例、退租退息条例等政策。通过“双减”运动,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农民经济负担有所减轻,生活得到改善。

  第三,做好财经工作。主要是征收公粮和税收。1944年,东江纵队政治部颁布《征收抗日公粮于田赋暂行条例》。由于政策合理明确,获得广大群众拥护,大家踊跃缴交公粮和土地税。在工商业税收方面,实行单一税制,凡已纳税的货物,均可在根据地内通行。由于政策公平合理,商人们都乐意到根据地内经商,因而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三)文化建设

  文化教育工作,是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941年夏,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成立东江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出版和文化教育工作。抗日民主政府的施政纲领明确规定,要在根据地实行战时教育,普及农村文化,加紧培养干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

  在东莞抗日根据地内,恢复了小学教育。1941年7月,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创办干部学校——中山书院,仿照陕北公学的办学形式,为抗日游击队和根据地培养了一批干部。1945年春,东宝行政督导处在宝安县公明圩水贝村创办一所新型的战时中学——东宝中学。1945年5月,路东行政委员会也在东莞境内的路东新三区约场创办路东联合中学。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出版《大家团结》报,建立新闻电台。1942年3月29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机关报《前进报》在东宝敌后创刊。《前进报》曾一度在东莞抗日根据地编印。1944年冬,路西和路东抗日根据地分别出版《新大众报》和《路东新闻》。路西、路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政工队、文艺宣传队和剧团,配合东江纵队政治部的政工队,在抗日根据地开展文化活动,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根据地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育和动员群众,团结各阶层人民,打击敌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立各种抗日团体

  中国共产党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依靠民众视为争取抗战胜利最基本的条件,明确提出广泛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东莞抗日根据地的中共组织和民主政府,先后派出工作队、民运队深入各乡村,建立和健全抗日自卫队(民兵)、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抗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抗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抗会)、锄奸团、儿童团、生产救济会等各种抗日团体。路西解放区农抗总会有会员近万人,路东解放区农抗总会有会员20余万人。路西解放区有民兵7000人,路东解放区有民兵3000人。

  通过各项建设,东莞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依托和战略基地,而且成为东莞抗日民主建设的典范和东莞新社会的雏形。

  三、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东莞抗日根据地,在东江乃至华南的敌后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地

  东莞濒临南海,地处东江下游和珠江出海口,位于香港、广州两个南方大城市中间,广(州)九(龙)铁路横贯全境,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在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东莞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一个战略要地。

  1938年10月12日,日本南支派遣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开始全面入侵华南。中共中央迅速制定关于开展华南敌后抗战的方针。10月13日,中共中央电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要在东江敌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11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又致电广东省委,指出广东党组织今后的工作任务是:在敌占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在东江、海陆丰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把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中心放在东江地区。

  根据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指示和部署,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分别开辟了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与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江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1944年6月22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向中外记者参观团介绍中共抗战情况时指出:华南敌后战场有两处根据地,一处在海南岛,一处在广九铁路沿线及广州四周。这里提到的“广九铁路沿线”,显然包括东莞在内。以大岭山、阳台山抗日根据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江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著名的18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以后,以东江抗日根据地和琼崖抗日根据地为主体,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华南抗日根据地,东莞抗日根据地成为东江抗日根据地乃至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莞抗日根据地是牵制日军的华南重要战略基地。1943年秋,日军为支撑其太平洋战场,急需打通平汉、粤汉和广九铁路线,以巩固香港、广州两个中转站。11月中旬,日军占领广九铁路中段,并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开展万人“扫荡”。东莞抗日根据地军民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并在广九铁路沿线展开破袭战,使日军“全线通车”的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对此,美国《美亚杂志》曾作过这样的报道:“虽然日军已控制了铁路两头有两年多,但他们还不能使一列火车畅行全线。” 因此,东莞抗日根据地成为钉在日军交通线上阻滞日军战略行动的一根铁桩。

  (二)华南抗日劲旅东江纵队兵员的重要输送地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威震南粤,蜚声海外,曾被中共中央军委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东莞抗日根据地为这支抗日劲旅提供了大批兵员和干部。

  东莞是东江纵队的发源地之一。东莞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踊跃送子弟参加东江纵队,有不少家庭的大部分成员甚至全家人参加东江纵队,被誉为“东纵家庭”。如王作尧、王永祥、何佳、李南、何与成等家族,其中何佳的家族有17人参加东江纵队。1944年春,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在东莞抗日根据地开展扩军活动,仅东坑乡就有200多名青壮年参军。由于兵员不断增加,1944年2月,东江纵队司令部以第三大队为基础,扩编为三个大队(第三大队、东莞大队和铁东大队)。

  东江纵队于1943年12月成立时只有3000多人,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已发展到1.1万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兵力增加了2.6倍。对此,东莞抗日根据地功不可没。东莞抗日根据地为东江纵队输送兵员的总人数无法统计,但有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其输送兵员之多:一是在东江纵队担任大队(营级)以上职务的东莞籍干部有30多人,其中担任支队(团级)以上职务的有14人,占东江纵队支队以上干部职务人数的24%,最高职务为王作尧,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二是东江纵队东莞籍指战员牺牲700多人,占东江纵队牺牲人数的28%。

  (三)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支撑地

  东莞是华南敌后的重要战场,东莞抗日根据地全力支撑着这一重要敌后战场的作战。

  东莞是东江纵队的重要作战地区。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对敌作战1400多次。据2003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东江纵队志》记载,东江纵队经历的重要战斗有27次,其中在东莞地区发生的有10次。例如,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日军自认为“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的百花洞战斗、致使日军大队长败退后剖腹自杀的梅塘反击战,等等。

  东莞抗日根据地的民兵,既是补充东江纵队兵员的主要来源,又是配合东江纵队作战的重要力量。在著名的百花洞战斗中,大岭山根据地出动民兵8个中队共1000多人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作战。1945年秋,东莞新5区出动民兵300余人,配合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歼灭进犯霄边的伪军。

  东莞抗日根据地积极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拥军方面主要有:为东江纵队提供情报;帮助东江纵队做好后勤补给,如为部队购买弹药、运输军粮;战时帮助部队带路和抬担架;组织群众慰劳部队,动员群众为部队缝制衣服、军鞋、捐献食品、物品等。1945年7月1日,在莞太线解放区举行的“七一”纪念大会上,到会群众纷纷捐献粮食、生猪、药品、子弹、现金等,仅现金就捐献了国币50万元。

  此外,东莞抗日根据地通过征收公粮和税收,为东江纵队提供了不少物资和款项。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共中央把中国解放区划分为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四个受降区,安排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华南抗日纵队受降。朱德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的名义,命令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投降,其中指出:“在广东的日军,应由你指定在广州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收曾生将军的命令。” 据此,中共广东区委和东江纵队决定以东莞抗日根据地清溪作为主持受降地点。把华南受降区选在东莞,这是中共中央对这块华南敌后抗战重要支撑地的认可和肯定。后来由于蒋介石垄断受降权,东莞抗日根据地最终未能作为主持华南受降的地点,但从中共中央的受降部署中,可以看出东莞抗日根据地在华南乃至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1-22 09:30: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江纵队与东江抗日根据地

下一篇:东江抗日根据地的特点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