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根据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若干举措
2020-06-07 17:01:49  来源:铁军传媒网  点击:  复制链接

  为了坚持长期抗战,抗日根据地一方面加强军事建设,发展壮大武装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增加财粮来源,养活自己。加强经济建设,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而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是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发展棉、麻、蔗、菜等生产以及林业的栽培和畜牧业的养殖。为此,抗日民主政权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实行减租减息

  各抗日根据地,遵照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后来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普遍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一方面,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地租一般以二五减租为原则;利息,不超过社会经济借债关系所许可的程度。另一方面,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通过减租减息,调节了根据地内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大大调动了农民抗日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生活,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力开垦荒地

  大生产运动首先是在陕甘宁边区展开的。边区政府专门设立了生产委员会,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生产,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并号召种植经济作物。

  1941年3月,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适合开垦的南泥湾。从旅长王震到公勤人员、随军家属,人人开荒种地。第三五九旅的领导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很大部分的自给任务,使南泥湾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南泥湾精神带动和影响下,各抗日根据地迅速掀起学习南泥湾的经验,进行开荒生产。中共中央华中局1943年9月30日发出《关于生产运动的指示》,决定把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中心。驻淮南地区的新四军军部机关带头响应,首先在驻地周围开荒种粮种菜。副军长张云逸等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生产劳动。淮南军区部队1943年生产粮食3.1万石,棉花198万斤,芝麻2.5万石。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军生产粮食270万石。仅收入就增加了2000万元,充实了公家财政,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部队生活。

  淮北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1942年春颁布了《垦殖暂行条例》《垦殖实施办法》。规定不论公荒和私荒一律准许民众垦殖。公荒由政府分配给抗属、难民、贫农开垦,土地所有权归承垦人,三年内不交田赋公粮。私荒由业主开垦,若不垦殖,由政府招人开垦,三年内不交地租,土地所有权仍属原主,承垦人有永佃权。还规定每户垦殖在20亩以上或介绍移来边区垦殖者政府予以奖励。到1944年,全区共垦殖荒地474公顷。皖江行政公署发动群众大力开垦沿江洲地和圩地山地荒地。其中湖东一地,1944年就开荒6000多亩。皖江行署还大力推行深耕施肥,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副业生产。1944年,全区种植棉花数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养鱼1000多万尾。

  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北中学几百名师生,在任崇高老校长的领导下,1944年春天开赴离校三十多里的汴河岸边开荒生产。师生们有的用铁锹挖,有的用抓钩刨,有的几个人拉犁子,歌声嘹亮,热火朝天。经过十多天的紧张有序劳动,完成了开荒任务,种上了庄稼。当年秋天师生们看到田里长出的好庄稼,心里分外的高兴。

  兴修农田水利

  抗日民主政府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淮北边区九个直属县,共修大小河沟193条,长达563.5公里,挖土30万方,受益田亩7000顷;灵宿地区开挖大小河沟369条,长达651公里。其间,1944年兴修水利的成绩最大,全边区共开挖河沟414条,长达2113公里,受益田亩37892顷。还重修筑盱凤嘉的淮堤、泗南的双峰大堤、淮宝的人字头堤。仅淮宝人字头堤就使2000多顷泽国变成良田,保障了几十万亩良田的安全。这项工程共用了100多天时间,投资2000多万元法币。

  皖江抗日根据地从1942年到1944年,先后兴修了无为的惠生堤,和含的牛渡河白渡闸,繁昌的高安闸和九连圩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惠生堤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在皖江行署主任吕惠生领导下,于1943年12月1日开工,1945年5月3日竣工,共投入民工21万人次。开挖40.4万土方,修筑江堤6.5公里,使几百万亩良田受益,保护了几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淮南边区抗日民主政府也十分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作。如高邮县为解决旱涝问题,组织万余农民,开挖了一条长达15公里的农抗河,解决了两岸农田的灌溉问题。

  通过兴修水利,大大发展了根据地的农业生产。

  发展互助合作

  根据地的农村经济,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技术落后,劳力和畜力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以互助和合作社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力和畜力严重不足,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方面,淮南抗日根据地搞得有声有色。

  淮南区党委1943年春耕和夏收时,把互助合作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来抓。1944年7月,区党委召开路东各县“七一”生产互助合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六、盱嘉两县24个互助组,介绍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区党委还参照陕甘宁边区表彰劳动英雄吴满有经验,召开奖励劳动英雄大会,对成绩突出的互助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每个先进互助组,奖励一头耕牛或农具),产生很大影响,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到1944年秋,来安县已经组织起来的互助组有3909个、12545户。全县有70%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增收粮食折合法币5361万余元。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半塔民众合作社和大余、郢骆、腾云互助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淮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组织起来的互助组有8061个。皖江抗日根据地也广泛组织换工队、短工队,实行劳动互助。

  抗日根据地普遍推行互助合作运动,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减轻农民负担

  为减轻农民负担,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府首先废除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打碎套在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在根据地内实行薄税赋、减负担的政策。所谓薄税赋,就是一般仅开征农业税为主要税种。农业税只包括田赋和公粮。田赋按田亩计征。田赋由田主负担,田多的多征,田少的少征,无田的不征。造册立档,按档征收。我当时就在乡政府书写名册档案。公粮由生产者负担。按实际收获量征收。如淮北边区《1943年秋季救国公粮公草征收条例》规定,以实际收获量划分11级标准,规定每户收获量不满100斤者免征;收获量100斤不满200斤者为第一级,征收3%;收获量在200斤以上者为第11级,征收18%。由于征粮数量较少,且负担合理,广大农民踊跃交纳爱国公粮。如淮宝县,1942年到1944年,每年交纳爱国公粮1500万至2000万斤,对保障军需民食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接受党外人士李鼎铭等人的建议,发出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在精兵方面,要求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提高战斗力。在简政方面,要求切实整顿各级政权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僚主义。具体规定各根据地脱离生产的人员占总人口的3%,其中军队系统占2%,党政民系统占1%。在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统一部署下,安徽各抗日根据地顺利地进行了精兵简政工作。如淮南1943年2月撤销路东路西两个联防司令部,组建淮南军区。主力部队由1.8万人精简为1.03万人。同时将津浦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合并组建淮南区党委。撤销津浦路东、路西两个联防办事处,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工作人员均相应的精简,充实基层。淮北边区政府从1941年底开始到1943年春,共进行三次精简,公勤人员由360余名减至60余名。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由于采取了以上许多重大举措,抗日根据的大生产运动,特别是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解决了抗日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宋吟霜 最后更新:2020-06-07 17:20: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下一篇:中共抗日根据地战时的温饱问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