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新中国领袖们的抗战行迹——朱德篇
2023-09-15 16:45:05  来源: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文/心田   点击:  复制链接

  按语: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辈经风雨,历磨炼,众志成城,辛苦奋斗的成果!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更要缅怀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辉事迹,重温他们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革命精神!下面就让我们结合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的文献资料,去领略一下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的党的领袖们的风采!

  提到朱德,你有什么印象?是面带微笑,慈眉善目的老人?还是身着兵服,肩挑扁担的朴素司令?这些印象都是对的,但还不够全面。朱德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功勋卓著,令人敬仰。如果想了解这位开国元勋的更多侧面,不妨一起到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平台来找寻朱德的光辉行迹。

  1、朱德的形与像

  1937年十月,国民党中央社记者王少桐到访八路军总部,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报道,名为《今日的朱彭》,该文后来被收录在《抗战到底》一书的附录中,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可以找得到。

《抗战到底》

  他回忆,朱德的形象极为朴素,朴素到了什么程度呢?他们一行人来到总指挥的办公室,只见一个穿士兵衣服、戴眼镜、满脸胡子的人站在门口。他们几个人都没有注意就进了门,可是他们的参谋长立刻过去介绍,这位就是朱总指挥。王少桐说当时感到“无限的惭愧”。可是这实在也难怪,他们没有符号,没有领章,更没有一般高级长官的派头,额头上既不划着字,根本无法分辨出谁是长官,谁是士兵?王少桐感慨,对于这样朴素的总指挥,纵使是他这样善于识别人的新闻记者,到此也技穷了。

  埃德加·斯诺的妻子尼姆·韦尔斯也是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她和她的丈夫一样,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充满了好奇和敬佩。她与1937年冲破重重阻碍,到达延安,访问了众多中共领导人。其中就包括朱德。在她眼中,朱德的外表是普通身材,长得很结实,很强壮。最特异的一个特点是,“他那水汪汪的棕色眼睛,似乎是含有无限的怜悯。”韦尔斯认为,这说明朱德在心底里实在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而这样的人在中国实属难得;而且,更难得的是,朱德虽是一个军人,他却不把战争当作一种事务,而当作一种终止痛苦的方法。因此,韦尔斯判断,朱德无疑是一个“富于情感且极宽大的人”。

  她将这些内容都写入了《西行访问记》中,该书初版于1939年4月1日,4月10日再版。这本书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也能找得到。

图片

《西行访问记》中朱德的照片和石印图像

图片

《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6期,为朱德所做的木刻画

图片

《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6期,为朱德所做的木刻画

  2、朱德的言与论

  朱德性沉毅而寡言,言谈务实而少辞藻。这一点采访他的记者都深有感触。王少桐就发现朱德和他们谈话,缓慢而很有力,态度沉着而刚毅,言语间很少含有理论,好像一句话的出发点,都根据着事实上的体会或经验,“没有什么寒暄和客套”。王少桐称,朱德起初给他的平凡印象,已经给不平凡的谈话,特殊的风度“完全冲散了”。

  朱德不仅言语朴实,而且性极谦和。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谦称自己,“半生军阀,半生红军”。韦尔斯则很看重朱德谦和的品质,认为朱德谦虚的坐在凳子上,“显明地是个坚强而沉默的行动家,同时又是一个和蔼而富于同情心的人。”朱德是慈厚而言语沉静;尤其是谦虚,“甚至谦虚到抹杀自己的程度”。这恰恰和一般人对他的想象完全相反,人们以为他总是一个凶猛的战士,挥动着红缨须的大刀,率领了他的军队冲锋陷阵。韦尔斯认为,朱德的谦虚仁厚,使他具有不可多得的“富于魔力的个性”,能够“立刻而且普遍地”使每个人都被其所吸引。

  朱德对于游击战争有着深切的领悟。他对王少桐提到,中国面对强敌压境,应当采取游击战术:过去的失败,就是敌人能以其所长,攻我所短。若要取胜敌人,相反的要避其所长,攻其所短,要能深入敌人的后方,随时予以袭击,一开始就是白刃相接,与其肉搏,这样是避开敌人技术优势的最好方法。要能深入敌人的后方,最好是能运用游击战术。游击部队可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许多小根据地,来分散及削弱敌人兵力;同时将主力,运用于突击方面,而不以多数兵力,使用于防御与钳制方面,使自己受钳制。如此敌人将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这样无形的,我们已易于被动于动的地位,胜利属于我们,是很有把握的。但是如何发挥游击战,就是要首先发动民众游击,而与群众是分离不开的,游击战也就是群众抗战的最高形式。

  朱德和当时很多共产党将领一样,强调全面抗战,动员民众的力量抗击外敌。他在与《国闻周报》记者徐盈谈话中指出,发动民众,组织民众,不应怕他们起来,而应欢迎他们起来。群众一起来,就有办法。朱德组织民众的主张,在国统区民众中间广泛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战意识。

图片

《朱德将军在前线》

  以朱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也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找寻这些散落在史料中的蛛丝马迹,缅怀革命先烈,更让我们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完)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3-09-15 16:49: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1942年6月15日,朱德写诗《吊左权》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下一篇:朱德诗中的寄赠唱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