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烽火中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2022-12-01 09:39:59  来源:黑龙江大学专题网站 作者:杨其滨  点击:  复制链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上,“抗大”是一个光辉而响亮的名字,对夺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对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教育的最高学府,抗大被誉为“革命熔炉”、“将星摇篮”。

  一、植根红色井冈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中央军委干部团。1935年的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中央军委干部团随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与陕甘晋红军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2月,再次更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undefined

  1936年5月,在延长交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做了《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指出:“要弄西北局面和全国大局面,则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我们有责任引导同志们看得远,办一些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在瓦窑堡创办红军大学。

  二、建校瓦窑堡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瓦窑堡米粮山上正式开学。开学典礼在一座旧庙堂前举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典礼并讲话。会上宣布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而此时的林彪只有29岁,罗瑞卿也只有30岁。毛泽东在讲话中语重心长说:“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是要我们艰苦奋斗。”

  1936年6月21日,国民党趁红军主力西征之际进攻瓦窑堡,红大学员拼死抵抗,阻止了敌人的进攻趋势,掩护中央机关顺利转移。红大也随中央由瓦窑堡迁到保安,地点设在保安城外半山坡的石窟里。斯诺曾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有什么样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宣传单反过来当做笔记本使用,他们以石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全世界也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毛泽东作为兼职教员在给学员上课时曾风趣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却培养出了最优秀的学员。红大一科一期共有40名学员,皆为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27岁,平均每人身上有三处伤疤。他们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5人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后,2人被授予元帅军衔,2人被授予大将军衔,8人被授予上将军衔,6人被授予中将军衔,5人被授予少将军衔。这里有一张珍贵的合影被保存了下来,照片里的学员最低军衔是少将,其中包括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刘亚楼等。

undefined

  三、移驻圣地延安

  1937年1月,红大随中央移驻延安。为了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1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革命圣地和抗战的中心,抗大也随之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战堡垒,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报考延安各抗日院校。抗大每天都要接待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新学员。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有3万多名来自全国的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延安,其中一半以上进入了抗大。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亲眼看到从西安到延安八百里大路上奔赴延安的人,成群结队首尾相应的壮观情景,他激动地说:“奇迹,奇迹,这简直就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随着抗大学员人数越来越多,抗大学员们开始自己动手修公路、挖窑洞、建校舍,学员们学习和生活的条件极其艰苦。尤其是在教学用具和食物方面,更是十分匮乏,学员们就用野果和白矾熬制墨水,用子弹壳和野鸡翎制作钢笔,用国民党发的传单订成本子。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学员们的精神状态高昂,延安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热情,到处是歌声,到处是劳动,到处是学习。《黄河大合唱》就是抗大合唱团排演的曲目之一,冼星海还亲自到场指导。而当时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更是风靡一时,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着抗日的火种。

  毛泽东非常关心抗大的建设,经常到抗大讲课或作报告。著名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都是他在抗大演讲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毛泽东还亲自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四、挺进敌后办学

  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抗大总校挺进敌后迁往晋东南办学,同时决定以抗大总校部分教职学员为基础在延安建立抗大三分校,负责培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的干部及接受附近省、区来校就学的青年。在欢送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他诙谐地说:“当年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给他四不像、打神鞭和杏黄旗,我也送你们三件法宝:坚持统一战线、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内部团结,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出发当天,以抗大师生为主体组成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在抗大副校长罗瑞卿的带领下冒着蒙蒙细雨出发。部队渡过黄河天险,徒涉水流湍急的滹沱河,翻越了吕梁山、云中山、太行山,穿过了据点林立的敌占区,突破了日伪军严密设置的封锁线,1940年11月,抗大总校转移至邢台县浆水镇,并在此办学两年零三个月。1943年1月抗大总校离开浆水返回陕北绥德继续办学。1945年抗战胜利,抗大挺进东北办学,在吉林通化正式更名为东北军政大学,抗大的使命也就此完成。

  五、抗大精神永放光芒

  抗大办学的9年间,总校在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举办了八期,培养了2万多名干部,加上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1所附设中学,还有特科大队,共培养造就了10多万军政干部,他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根植于红色延安,传承着抗大血脉,从抗大三分校俄文队发展而来的黑龙江大学,无论是在延河水旁,还是在松花江畔,始终把延安精神和抗大传统作为学校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取得了办学事业的蓬勃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黑大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在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本文参考《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回眸抗大丛书》等资料)

责任编辑:张莹 最后更新:2022-12-01 09:46: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他由张学良推荐到黄埔10期,1938年投奔延安在抗大任教,后授少将

下一篇:「“四史”记忆」为什么“抗大”能够愈抗愈大?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