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马吟南
2022-07-09 09:31:13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综合  点击:  复制链接

  

  马吟南,河北玉田人,191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天资聪敏,勤奋好学。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玉田师范讲习所。在学习期间,他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写过很多文笔犀利有独到政治见解的文章。1927年10月18日参加了震动北方的玉田农民第一次武装暴动,嗣后转入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1928年毕业前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以人民解放事业为已任的革命征途,在党的培育下,成为一名政治上日趋成熟的革命战士。

  简介

  1926年考入玉田师范讲习所。学习期间,阅读许多进步书刊,写过不少笔锋犀利有独到政治见解的文章。1927年10月18日参加玉田农民第一次武装暴动。嗣后,转入中共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师范毕业后回家教书,利用教师职业为掩护,以交朋友、家庭访问、办夜校为名,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农会组织,秘密发展党员。

  人物介绍

  1930年6月,参加玉田第二次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失败,辗转北上,潜入日伪统治的哈尔滨市,又与当地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团结争取一部分爱国人士和抗日积极分子,编印以宣传抗日救国为内容的小册子一《火线》。1935年,回到玉田,与丰润县党组织接上关系,以沙流河一带为基地,积极恢复玉田的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时,任抗日联军新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负责筹建冀东区党分委主办的《救国报》社,并担任社长,和报社其他同志,以教书为名,秘密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把《救国报》办成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一把锋利匕首。为躲避敌人查抄,报社迁至遵化县鲁家峪,转入公开发行。同时,根据冀东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不断扩大,群众对抗日文化生活要求不断提高,又创办《老百姓》报。1942年4月,敌四次“治强”,首先包围《救国报》社所在地鲁家峪,他率领报社人员隐蔽在东峪的火石洞里,坚持4天4夜。敌人“扫荡”撤走后,他把体弱多病和女同志作了妥善安置,其余人员分散隐蔽继续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这年初秋,他总结春季反“扫荡”经验,认为报社应有第二基地,于是派人到长城外选了新的工作基地。敌人秋季大“扫荡”一开始,便率领报社人员转移到热南(今承德南)的河南大峪一带,坚持党报的编辑出版工作。1943年春,调任冀热边特委秘书长,虽然离开报社,但仍十分关心《救国报》,经过他和冀东地委宣传部长吕光的努力,随着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救国报》改由5个地区出版,由一个油印的、印数不过五、六千份的报纸,迅速扩大到印数三、四万份的有影响的报纸,在冀东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44年10月17日,在丰润县杨家铺突围战中,壮烈殉国。

  事迹

  马吟南不仅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而且具有写作才能和理论知识。除负责报社的领导工作外,还负责稿件的综合整理,修改誊抄,撰写社论、短评、时事述评等。当时的办报条件是极为艰难的。除此而外,还要提防敌人的破坏。有时候,敌人来了,他就把稿件、蜡纸、钢板埋在牛粪堆内,拿出课本到教室上课,敌人走后,继续投入紧张的办报工作。就这样,一期又一期《救国报》源源不断地送到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各个角落,送到广大抗日军民的手里,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志和抗日热情;也有些报纸被送到敌占区的据点里,成为打击敌人、瓦解敌人的一把锋利的匕首。

  1941年春,秘密发行的《救国报》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遂对芦各寨小学进行搜查,由于转移及时,隐蔽周密,敌人一无所获。由于形势的变化,为防备暴露,报社转移到鲁家峪。

  随着形势的发展,冀东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不断壮大,根据地群众对抗日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在马吟南的精心策划下,又出版了《老百姓》报。它既是独立编辑发行的一种通俗小报,又是对《救国报》的补充。其栏目丰富多彩,除有散文、时事述评外,还有宣传抗日道理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老百姓的话”;有抗日英雄故事,连环画和漫画;也有适合群众传唱的抗日歌曲。《老百姓》报的出版,受到广大抗日军民的欢迎,它成为村干部向群众讲解时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群众斗争的好教材。

  1942年4月,敌人集结了大批兵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敌人首先包围了《救国报》所在地鲁家峪。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马吟南率领报社人员隐蔽在东峪的火石洞内,坚持4天4夜。敌人撤走后,马吟南指示报社人员分散隐蔽活动。待形势好转后,马吟南又将报社人员联络起来,停刊两个月后,《救国报》又和群众见面了。

  1942年秋,马吟南总结了春季反“扫荡”的经验,估计敌人在青纱帐倒下之后,将会进行秋季大“扫荡”。敌人“扫荡”越残酷,越要把党的声音和斗争胜利的消息传达给群众,以鼓舞群众的斗志。为了防止敌人的侵扰,坚持正常出报,马吟南先同报社同志精心选择了新社址——热南的河南大峪。待敌人秋季大“扫荡”开始时,报社已迅速转移到长城以外,确保了《救国报》不间断出版。

  当时报社的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上级为了照顾马吟南,每月发给他10元生活费。但他自己从未用过这笔款项。报社编辑陈大远,家中老母无人照顾,生活十分困难,马吟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每月将10元钱寄给陈大远的老母,而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敌人残酷的大“扫荡”期间,马吟南率领报社人员与敌人周旋于群山万壑之中,隐蔽在冰冷潮湿的地道或山洞内,有时几天吃不上东西。为提高大家战胜困难的勇气,他组织同志们开展讲故事、演唱革命歌曲、赛诗等丰富多彩的战地文娱活动,使大家忘掉生活的艰苦和工作的劳累。

  1943年春,马吟南调任冀热边特委秘书长,从此离开了报社。但他仍然十分关心用自己心血浇灌起来的《救国报》,对报社的工作经常给予支持和帮助。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救国报》改为在5个地区出版印刷:滦西版、滦中版、滦东版、燕南版和路南版。至1943年底,《救国报》从一个印数不过5000多份的小报,发行量扩大了五六倍。

  《救国报》的创刊、出版和发行,扩大了冀东敌后根据地的宣传阵地,它在抗日烽火中,不断提高和鼓舞着抗日军民对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它在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1944年10月17日,冀热边特委机关在丰润县杨家铺遭日军独立第八旅团3000余人的奔袭合击。在战斗中,为了使数百名同志得以突围,马吟南和特委领导一起指挥突围战,掩护同志们转移。战斗中,马吟南身负重伤,仍顽强坚持战斗,但终因伤势过重,未能突出重围,壮烈殉国,时年33岁。

责任编辑:何可人 最后更新:2022-07-09 09:32: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马玉如

下一篇:马登云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