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橡树 | 漫说黄埔军校和抗战战术:武器和精神,谁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2022-06-16 08:56:03  来源: 流浪的橡树  点击:  复制链接

图片

在山地反斜面预备攻击的日军。

  这是一个鸡汤全面横溢的时代。

  不仅是岁月静好的生活有着香喷喷的鸡汤,即便在政治、军事等偏重理性的男人圈子,鸡汤流淌,照不例外。

  何为鸡汤?

  比如,传说中的“曹刿论战”,就是鸡汤。

  历史上的真实齐鲁长勺之战的胜败原因很多。既有齐鲁均为春秋时期大国,政治、经济和军队实力大致相当的前提,更有鲁国抢先在长勺设阵,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展开战车,攻击受限地形,无法展开战车的齐军等战场原因。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真相,所知长勺之战,仅仅是那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至今,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断章取义夸大精神力量,使很多军迷们都痴信精神碾压武器为正常、可信的战争法则。

  于是,人们再读历史,所问所见那些血海填火海的尸山血海的战争,当然也就不觉以外了。

  打了胜仗,是正义无敌、勇者无敌;打了败仗,是贪污腐败、政治落后……

  比如俄乌战争期间,不论挺俄、挺乌,左左右右上了网络,汗牛充栋的相关文章主题都是强调精神、政治,极难看到客观分析。

  这些文章遣词造句情绪激昂,字里行间无惧无畏,甚至谈及热核武器、热核战争,也是面临春风不以为意……

  如此对战争这般大无畏的理解和诠释,让我看得心惊胆战。

  那么,精神对战争影响真的比武器更重要吗?

  未必。

  说到这个问题,就先聊另外一个纯粹军事领域的心灵鸡汤款问题:

  “对准计算机开一枪,数字地图就崩溃了”。

  这是崇尚人与精神比技术武器更为重要的军迷们的执念。

  简单理解这句话,即同样是开了一枪,电脑被击毁,无法再用;而纸质地图无外乎多出一个弹洞,整体影响不大,还可以作战。

  顺延这个鸡汤逻辑,显然就会出现一个合理的结果:

  战争打到最后,等到双方军队、武器、物资消耗殆尽,所谓高科技武器、高科技战争理念等等,不过浮云,最后交战双方就得靠纸质地图,手枪、匕首,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此看来,人与精神果然重于技术、武器。

  那么,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的人与精神重于技术、武器的军事理念,到底如何出现的呢?

  中国进入现代战争较晚,在辛亥革命以后至北伐战争时期,随着欧美、日本等国现代技术武器和战法开始进入中国内战战场,相应军事理论也就广泛进入中国的军队、军校。

  其中,尤以苏联和日本的军事理论影响最大。

  苏联军事理论主要通过中苏合办黄埔军校,影响国民党黄埔军校党军。

  苏联在其革命和内战时期完成建军,非常强调政治、精神及军神伏龙芝的主要的军事思想:

  “承认技术兵器重要性,在战略上,认为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技术兵器是次要”。

  换言之,人与精神为首要,技术与武器为其次。

  正因为此,在苏联与德国紧锣密鼓进行军事竞赛期间,莫斯科才敢于腾出手来,大刀阔斧对苏军进行全面、深度清肃,咔嚓很多技术军官,甚至将军、元帅。

  后来,苏德战争爆发。

  战争中,莫斯科按照“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的军事原则,以百万计的苏联人被推向了战场,在他们发起一波波精神激昂的大无畏的人海冲锋之后,现代战争极为残酷的现实,彻底打倒了“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碗军事鸡汤。

  在没有得到《租借法案》的大量的武器、设备、物资支援以前,苏军官兵仓促迎战,缺乏技术武器和技术军官,几乎每战必败,败则溃逃。

  于是,苏军成为二战时期世界逃兵、战俘数量最多的军事大国。

  是最,不是之一。

图片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的步坦合同作战。

  幸运的是,斯大林在希特勒重拳连续殴打摇摇欲坠的最关键时刻,在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后,得到了美国、英国支援的大量的、现代化的技术兵器。

  最后,苏军凭借美英援助绝对优势的物资、军火,毫无悬念实现了翻盘。

  现在说起苏德战争,所有闪电战、大纵深等华丽的军事理论背后,实则就是谁的技术兵器厉害,谁的战争物资充足的内核。

  可见,如伏龙芝这样的以人为主,以精神为主的军事思想,其实并不符合现代战争的底层逻辑。

  但是,苏军的军事理念还是通过黄埔军校,较深影响了抗战历史上的中国军队。

  无论历史或者当下,黄埔军校实为大多数军迷心中的圣境。

  网络很多战史文章拔高黄埔军校,将之与美国西点军校、苏联伏龙芝军校、法国圣西尔军校并列,有世界四大军校一说。

  然而,黄埔军校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历史进程,却并非世界一流的军事学府。历史上真实的黄埔军校,建校初期名称为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与其说是军校,实则更像政治学校。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致开学典礼训词,明言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应该是一所“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的偏重军事的国民党的党校。

  办学早期,黄埔军校全盘照搬苏俄建军经验,极端重视政治教育,至于名为军校,实则军事专业课程、技术课程和军事素质训练等等教学内容,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宁汉分流之前,黄埔军校学制半年有余而不足一年。

  因此,在1931年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以前,在大量的政治活动、主义教育之后,仅以剩余不多的时间,按照全套苏军操典,进行基础军事专业教学。

  黄埔军校的军事课程主要教官大多来自前讲武堂和保定系教官。

  这些教官不乏精英。

  但是,当时的中国军校教官们长期处在近代落后的军事环境,本身或受传统“孙子兵法”影响,或受日军“武士道”影响,或受苏军顾问及军事理论影响,本身少有先进军事主张,再加上当时军队装备简陋,因而都很偏重“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的主题教学。

  此外,苏联为黄埔军校配备了绝大多数苏军顾问和教员,这些苏军顾问、教员却并非来自苏军的军事指挥官体系,而是大多出自苏军政治军官体系,因而,早期黄埔军校的教学质量、方向,可想而知。

  黄埔军校第一期,正逢革命、战争、运动风起云涌,时间紧迫,使得军校教学基本逮什么教什么。匆忙间就编成了党军基干部队,投入了东征战场。

  黄埔军校从第二期开始简单分科。

  到了三期,黄埔军校的教学才有了相对稳定的科目和课程表。

  而后到了黄埔四期及相当同期毕业的潮洲分校二期,科目更细,出现了林彪、胡琏、李弥、张灵甫等名将。全部学员2654,编成黄埔军校最早的第1、2、3团。这是黄埔军校早期办学最为正规化的一期。

  然而,这一阶段的黄埔军校继续侧重政治,军事教学简单分科也不过仅步兵、工兵、炮兵、辎重等等,教学水平和质量落后于德、日、美、英、法等国军校。

图片

引导重炮远程攻击国军的一个日军重炮观察所。

  1926年9月,黄埔四期学员接受检阅高呼口号: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

  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

  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学校的政治味道浓郁,一目了然。

  当年,投考黄埔军校不乏热血、聪慧、果敢的青年。但是,黄埔军校招考没有严格文化门槛。因而,入学学员或有名校毕业生,或有行伍出身,或有普通职员等等,文化基础参差不一。

  同时,受中国当时普教水平影响,大多数学员仅具小学文化水平。

  显然,他们年轻、热情、好学、热血沸腾、崇尚革命,容易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技术兵器是次要”等简单明了的概念。同时,因为普遍缺乏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文化基础,学员们自然难以体系化地学习和理解现代军事科学。

  于是,猛冲猛打,精神第一,成为中国现代战争的主要常态。

  在早期文史记载或者小说、电影里,不乏可以看到北伐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国共两军分梯队作战的记录。

  波浪冲锋,即为人海冲锋战术。

  冲锋一方在炮火准备完成以后,即在己方火力掩护下,以冲锋部队形成散兵线,以较高密度的队形轮番冲击地方阵地,从而以“伤亡”考验和压制守方火力密度。

  波浪冲锋尤其强调纪律严明和士气高昂。在双方武器装备较弱,火力密度无法压制队形密度的时代,类似冲锋即为靠“精神取胜”的典型战法。

  在苏俄内战期间,这是苏军包打天下的主要战法。

  在中国战场,如早期北伐战争、军阀内战、国共内战等战争,普遍存在战场火力贫弱,军人素养较差、战争烈度低下、攻防节奏迟缓等特点。这时,一方如果经过严格政治教育,再有严明纪律约束,以波浪冲锋轮番进攻对手,关键时刻不惜冒死肉搏、白刃近战,自然大概率可以争取胜利。

  因此,波浪冲锋作为以密集人力去弥补火力贫弱的一种战法,较为适用于在低烈度战场,

  但是,在机枪和重炮发明及普遍用于实战以后,随着战场火力加强,战争烈度提升,传统的波浪冲锋也就过时成为“送人头”战法。

图片

苏俄散兵线和波浪冲锋基本实战状态。

  中原战争期间,黄埔嫡系国军第1师即按照军校学习、训练,以波浪冲锋攻克了陇海路小扒车站。

  当时,师长刘峙巡视战场,即为震惊。后来,他在作战日记记载:

  “亲见铁路两侧,我第一师阵亡士兵的尸体,完全按照疏开前进队形,一个个倒在地上,排列整齐。

  官长倒在指挥官的位置,毫不紊乱”。

  此后,在内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苦于装备落后,军事理念落后,基本沿用苏军的波浪式冲锋作战。如此以来,许多激战都再现了如刘峙回忆的这般惨烈场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当时,中国以步兵为主的几乎近代化的平面军队,对抗日军陆、海、空现代化立体军队,不仅遭到日军以现代化技术武器的强大冲击,同时还受到了日本先进的现代化战争理念的极大冲击。

图片

甲午战争前后,清军主力炮械德制克虏伯75口径野炮。

  之前,书本解释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变历史,多用落后挨打去解释战败原因。

  然而,在近现代历史上,抗日战争才是交战双方实力最为悬殊的战争。

  在1944年得到美国援华物资之前,中国在战场仅以陆军轻步兵集群为主要抵抗力量。

  对应而言,日陆军为现代化机械化、摩步化、骡马化部队,且配备陆航、重炮远程火力和坦克、战车等大量技术武器。日海军更是世界上最早编成航母战斗群的现代化海军,实力相当世界头号海军大国英国。

  面临日军以强大技术武器为核心形成的超强战力碾压,中国军队显然无法以人与精神去对抗日军。

  于是,在抗战早期,日军依仗其强大火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这是,包括关麟征、林彪在内的较多抗战名将,他们身经百战,急切之间却并无有效战法可以反制日军。

  在长城抗战中,关麟征在山头制高点部署重机枪被日军炮火覆盖;白崇禧指挥桂军第7军在蕰藻浜发起波浪冲锋被日军炮火覆盖……

  全面抗战八年,日军优势炮火覆盖,成为抗战国军的最大噩梦。

  当时,日军一个配属数挺轻机枪的小队、中队规模的战术分队,如稍加远程炮火支援,即可抵挡和击败国军一个营,甚至一个团。

  在日军密集的、高强度的火力压制下,中国军队传统的基于散兵线的波浪式冲锋,再无作战效果。

图片

淞沪会战,国军战术分队在巷战。

图片

日军挽马拉动的75山炮。

  抗战早期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失利、被动,固然存在中日两国国力、军力悬殊原因,同时,中国军队的各级指挥官们眼界不开,整体战争思维落后,也是关键原因。

  早在抗战爆发前,国军即在援华德军顾问指导下,完成了南京外线国防工事体系。

  南京外线国防工事体系按照德国理念设计、施工建成,整个体系纵深百余公里,主体包括轻重火力点、观察哨、防毒设施、通讯枢纽、指挥所等。

  如是科学使用,南京外线国防工事体系实为中国军队以钢筋水泥永备工事反制、消耗日军机械化攻势的最佳战场。

  然而,等到战争爆发,因为作战国军几乎没有现代化防御战理念,等到驻防国军赶赴阵地接手防御时,却齐声喊苦,无法有效利用。

  按照欧洲战争理念,类似体系化永备工事完成主体工程之后,附属设施不再修建,同时,为战前保密需要伪装和严格隐蔽。

  至于连接主体工事的交通壕、战壕等设施,则在战事爆发,根据实战战况由作战部队自行挖掘。

  然而,国军接防部队进入防御区,既无法识别地图定位主体工事,也不懂万挖掘防御区交通壕、战壕等设施、工事。

  稍微耽误,日军即在舰载机、重炮掩护尾随而至。

  又是炮火覆盖……

  于是,中国军队在南京会战再遭惨败。

  事实上,在抗战初期,缺乏现代化技术武器和现代战争理念等问题非常普遍存在于国共抗日军队。同时,中国军队也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浴血抗争,从旧式、落后的军队,逐渐走向成熟。

  其中,比较典型战例,即为中国军队对日军主动发起的关家垴作战、松山之战。

  这两场激战,中国抗战国军不畏死,不惧死,然而却因为受制匮缺技术武器,最终赢得惨胜,付出了极大的死亡代价。

图片

日军三三制战术动作示意图。

图片

日军反斜面火力点及火力点支持下的突击、爆破、支援战术实施。这是林彪四组一队战术的前身。

  在关家垴作战、松山会战之后,国共军队将领都是前往作战现场调研、考察、学习。他们不仅对日军土工作业等现代化战术领悟甚多,也是在中国军队普遍推广日军战法、战术的主要发起人。

  在后来三年国共内战,国共将领如陈明仁、刘伯承、林彪、胡琏等早期受到苏联军事思想影响较深的名将,均在实战中广泛借鉴日军战法。

  其中,坊传林彪发明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六大战术原则”,即基本源自学习日军战术。

  此外,在抗战期间,还有两位抗战将领表现极佳,为日军认为的头号劲敌。

  其一为汤恩伯。

  汤恩伯率领的第13军及第31集团军等部队经历南口会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豫中会战等,是以日军战术对抗日军的国军王牌。

  第13军及第31集团军为抗战初期最早实施运动战和反斜面作战的国军之一。尤其擅长运动战和反斜面作战。

  看似简单的反斜面战术,实为现代战争及机械化战争的重要战术。

  反斜面是强势火力死角,可以为弱势我方有效地消化敌优势炮火。

  同时,反斜面阵地能够有效预制敌方突击,防止敌方包抄。

  日军拥有优势炮火,却无法有效压制反斜面阵地,因而使得日军冲锋攻击超越棱线,即会出现短暂离开炮火支援的空档期。就此,国军便可凭借反斜面阵地进行阻击、反击、逆袭日军,夺得战斗胜利。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抗战爆发早期,中国军队大部分对此战术却非常茫然。

  因为地形地貌各异,军情千变万化,反斜面战术投入实战,需要指挥官快速判断、厘清棱线、正反斜面的次高战术点等等位置,快速组织指挥部队进行有效的进攻、防守和反击。

  这对指挥员军事素养和作战士兵实战能力而言,都是极大考验。

  因此,培养反斜面战术理念,需要比照地图、地形,进行反复的推演、演习,以求官兵协调一致,进入状态。

  这对当时的中国军队,完全是全新军事课题。

  在影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有句编剧写的台词颇为看不起日军的战术:

  “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战术,其战术核心,就是攻击方围绕抢夺棱线及正反斜面次高的军事控制点的作战。

  如何优化、整合、运筹己方火力、兵力,最大效率发挥战力而抢夺这些控制点,则是取得战斗成败的关键原因。

  显然,这个原因,远非满脑子都是神出鬼没的孙子兵法,满脑子都是摇鹅毛扇的运筹帷幄的文人们可以想得清楚。

  汤恩伯及第13军及第31集团军,则为其中高手。

图片

临战前,日军指挥官现场制图预备指挥进攻。

图片

反斜面进攻与防守的简明图。其中,最高点为地形制高点,棱线附近的正反斜面高地,为战术制高点。

  其二,为王耀武。

  王耀武既无背景,也无靠山,能够自底层平民出身,从抗战爆发时期的第51师师长,凭借战功升迁,到雪峰山会战时候升任为第4方面军司令官,为一方面军主帅,可谓黄埔学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典范。

  王耀武为私塾文化入学黄埔第三期,文化基础不算出众,却在军事方面的过人天赋。

  和第13军擅长运动战、反斜面战术类似,第74军以其突击作战能力,在武汉会战、上高会战、南昌反击战等等大战屡屡立功,为日军称谓“虎部队”,视为头号强敌。

  一晃经年,战争硝烟散去……

  如今,我们翻阅历史书籍就可以清晰看到,那些所有的一将功成的传奇,其实都需要历史、社会、以及无数底层的家庭、子弟为此扶持极为惨烈的代价。

  如陈明仁、刘伯承、林彪、胡琏、王耀武、汤恩伯这样九死一生走出战争的名将,毕竟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在战争中,更多军人注定只能默默无闻。

  他们或作为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的备注,去阵亡、凋零……最终,他们会成为一个抽象的数字,被封在史书的一页,既无表情,也无声响地落入历史的长河……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2-06-16 09:10: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橡树 | 独臂将军贺炳炎的戎马传奇

下一篇:橡树 | 第十八军和第十三军,谁才是抗战的主力军?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