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民间抗战/淞沪会战中,民间的伤兵救护
2019-08-26 19:44:51  来源:原创: 戚昱明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2018-01-17  点击:  复制链接

  “此间医院,设备简陋,秩序紊乱,数日来伤者身心未得稍安,于是迟至今日,始能握管”。

  ——国民革命军第三师部分官兵

 

  蒋介石认为,病院对于士兵的生活影响很大,故而“医疗设施必须力求完善,管理看护,必须亲切周到,以后各连如有病兵入院治疗,我们官长尤其政工人员至少每星期必须要前往探视一次,以安慰其精神。”由此可见战时医疗的重要性。

  而在其历史研究方面,陈默则指出,“迄今军事史的研究者们对此问题的关注仍然不够;而在方兴未艾的医疗社会史大潮中,关于军队医疗的研究也明显相对薄弱”,足见今天战时军事医疗史研究的重要性。于是,本期介绍的史料是《上海第十四伤兵医院纪念册》,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战时国军的医疗。

  《上海第十四伤兵医院纪念册》一书封面为朱庆澜题签。朱庆澜,曾先后任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国民政府行政院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抗战爆发后,“常往来前线后方,视察灾况,量情赈济。西出玉门,东走汴梁,南临巴渝”。序文则由许崇智等人所作。此时,许崇智虽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不过一直住在上海,未参加党政重要活动。全书主要分为院务概况与收支实况两部分。附录中并摘录有该院相关文件、受伤官兵出院后的来信与各种统计、新闻通讯。

  第十四伤兵医院存在的时段与淞沪会战的时间大致相当,该医院筹备于1937年9月6日,19日正式成立。同年11月国军撤退,医院自然也随之取消。该院院长、创办者为田淑君,其丈夫杨虎(字啸天)时任淞沪警备司令,负责上海防务。此前,鉴于日军侵略日亟,田淑君于8月1日创立中华妇女互助会,其中即办有医疗训练班,该伤兵医院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成立的。

  耐人寻味的是,杨虎长期被认为他与陈群曾在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中“以杀人不眨眼为能事”(雷震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员,被呼为“羊虎成群”,而为国共两党所不齿。但至少在这件事上,体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该医院受红十字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指导,序列为十四,因此名为第十四伤兵医院。院址乃是借用当地的中德助产医院之房屋,并利用中德医院的医师和部分器械。组织机构上,该院日常管理分为总务、庶务、会计、文书、保管、收发、警备、统计等股。其经费来源大半来自“淑君十余年来家中所有什物变价”,此外,沪上各界也纷纷捐助,捐款的明细载明于该书的收入部分中。

  从医疗及护理角度看,该医院具有比较优良的条件。根据当时一位记者的考察,该医院中“病院有6间,每间18只床铺”,其中收治的战士精神均较佳,“一切设备相当的好”。医护人员共计40余人,分为外科、骨科、内科等科室,并配备有“爱克斯光检验”。同时,医院内有一只麦克风以及收音机,每日均可收听时事报告以及前线长官的激励演讲。

  就护理工作而言,有专人负责换药、喂饭、清洁、写家书等,据记者所述,对于医护人员,“将士们时常是赞不绝口的”。再看伤兵们的伙食:主食有干饭、稀饭、汤面、馒头,按病情分配,同时则有大头菜、酱豆和汤来佐食,而菜品则是由城内的一家川菜馆负责提供,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中不可谓不佳。

  该书对于救治伤兵的统计十分详细

  虽然该医院只存在了2个多月,但取得了一定的医护成效,据统计共有三百多将士被送入医院治疗。据中德医院院长所说,该医院“医治疗养,得回复健全而重莅战场者,亦未尝无人”。至少据该书中的相关统计来看,此语确非虚言。同时,这一说法尚且只是两个月内的情况。此外,《申报》、《新闻报》甚至国外媒体也对医院的情况进行报道。

  平台上《申报》对该医院的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附录中收录的受伤官兵出院后寄来的信函。其中主要分为寄给医院领导与寄给曾经照顾自己的女护士两类。首先这些书信都表示了为国杀敌的决心,并且基本上言之有物,而非士兵或者是院方敷衍的产物。第一封信中,迁至杭州一家医院的士兵11月16日称“杭城市面大非昔比,每日警报频传,人心慌慌,繁荣之区,颇显萧条之象,昨日敌又在杭州湾登陆,人心尤感不安,此种情形,多为愚民自扰,盖杭州湾方面,永久的国防工事早已做好,如平湖乍浦早有妥善之准备,即敌来亦决无虑”。

  然而,一个月后,杭州即告沦陷。类似的事并不局限于抗战初期,解放战争期间,直至1949年,仍有部分知识分子抱有两党划江而治的幻想。同样是在上海,上海解放前夕,一名国军士兵在家信中亦称“京沪线战乱发起后,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相继失守,然地方秩序尚安定,上海即为重要反攻基地,政府是决心死守到底”,“上海经济尚佳,百货稳定”,“我们已发银圆,待遇稍为提高”。尽管我们事后看来,这类言论或有浅陋之处,但是这至少反映了具体历史情境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心态。就抗战而言,正是这种今天看起来见识短浅的心态,支撑着一个个士兵,不问将来,为国牺牲。

  此外,这些信函亦反映出了后方军事医疗的条件。第一封信中,迁至杭州的士兵即指出当地医院“设备简陋,秩序紊乱,数日来伤者身心未得稍安,于是迟至今日,始能握管”。同时,不少人在信中均向第十四伤兵医院打听上海前线消息。由此可见,许多后方医院,自无第十四伤兵医院有麦克风、收音机,每日均可收听时事报告以及前线长官演讲的条件了。当然,除了这些例子以外,也有些来信指出部分后方医院条件尚可。

  有意思的是,迁至玉山、衢州等地的士兵给护士的回信中有“别后数日,甚为惦念”、“上海消息请多多告知”、“倘不弃,尚请赐示(回信之意)”等语,受伤官兵的个人情感亦可从中体现。

  当然,作为纪念册,其中的记载难免有美化之嫌,而该医院也只是抗战初期民间医疗力量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不可以偏概全。更重要的是,该医院坐落在经济繁荣的上海,同时一方面有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的家产作为依托,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抗战初期社会各界踊跃的奉献热情。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战火的不断蔓延,我军并退守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国内陆地区,我军的军事医疗如上所述,不可能不会出现折扣。在这之后,我军,包括民间提供的医疗护理实况如何呢?有待大家继续在本平台查阅相关史料了。

 

  往期回顾: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战争熔炉外的一方蓝天净土

  南京大屠杀罪证之一:《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

  1933,一个医生眼中的对日作战

 

  (若在我们平台上发现好的史料,也欢迎写点介绍给我们投稿呀)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ID:modern_histor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2-12-22 10:49: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民间抗战/同仇敌忾——南洋华侨抗战的见证

下一篇:区域抗战/广西学生的北上抗日之路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