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王曲剧杜”的成立和结束
2018-11-13 14:47:21  来源: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教官 易水寒 撰稿  点击:  复制链接

  “王曲剧社”是一九三九年六月成立的。它隶属于第七分校政治部,由政治部主任王超凡直接领导,但它不在政治部编制之内。它的成立,完全是王超凡个人的意愿,并不参杂任何上级的意图和组织的需要。所以“王曲剧社”创立之初,就有人讽之为王超凡的“私生子”。

  王超凡是黄埔四期政治科的学生。早在北伐时期,而且就创办过“血花剧社”,自已还充当过演员,因之时于摘话剧,有着特殊的兴趣。一九三五年他在西北政训分处主任秘书任内,还办过“大道剧社”,演出过田汉的名剧《回春之曲》以及法国剧本《群鸦》等等。我和他接触,就是从一九三五年三月帮助他搞“大道剧社”开始的。那时节,正是我在北平影联制片社,随王元龙拍完《壮志千秋》影片的当儿,由王元龙介绍我到西安的。王超凡很懂得戏剧艺术有宣传鼓动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功能;既是娱乐,又是教育。

  当时第七分校地处终南山下,学生、教职工和家属,毫无文化生活,任何娱乐都谈不上。因之,搞个剧社,就成为政治部工作的需要了。同时,王很知道,以戏剧形式出现,工作更可以立竿见影,做出成绩。“王曲剧社”就是在这种情况和环境之下诞生的。

  第七分校每逢毕业大典和重要的节日,剧社必定有演出,而且每次胡宗南都来参加看戏,所以不久就受到了胡的重视,居然还在兴隆岭官邸召见剧社全体成员举行茶会,并大加奖励。从此,剧社又被人们另眼看待了。

  在剧社成立后的六年多时间里,除了为学生、教职员工及家属演出之外,还为分校临时举办的各种训练班作过不少次演出。同时,也在西安市多次为社会公演。

  “王曲剧社”的组织形式:设社长一人,由王超凡自任。设副主任一人,由政治部派教官李圣刚(李是王办“大道剧社”时的副社长)担任。正、副社长之下,设总干事一人,由我担任,负责处理剧社一切日常事务。总干事之下,设总务、剧务两组,各有组长一人。总务组办理工资、伙食及日常的后勤经理事宜。剧务组办理组织排戏及演出事宜,如布景、灯光、服装、道具、化妆等。另设有导演一人,管选择剧本、派任角色并负责指导排戏。以上除总务组包括庶务、经理人员是由政治部临时派人担任外,剧务组工作人员,都是在演员中遴选担任的。

  “王曲剧社”经费的来源:剧社在校部既无正式编制,也就没有固定的经费基础。当时除我和张振宗是政治部的正式职员外,其他演员均无正式名义。他们的工资,是由政治部在指导员名额之内拨出八个少校的名额和二十名士兵的薪饷总额来支付的。因此演员们不享受学校一般的待遇,他们既不穿军衣,也无级别之分。每人领取的工资份额,是由剧社按他们的演技水平来评定的,或高于某级的标准,或低于某级的标准。这种分配的办法,一直没有变更过。但拨领金额,也只限于固定演员与临时演员的工资开支。至于每次演出费用,包括布景、服装、道具的添置等,都是由校部另案报销的。

  “王曲剧社”的社址:剧社开始成立的时候,是在藏驾庄租赁了几问民房,作为社址的。那时我们全部人马还不到十个人,大家挤在一起,连排戏都没有地方。但为了十五期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出,我写的一个三幕剧《凯旋》,便是在这儿诞生的。

  藏驾庄毕竟离政治部太远,不便于王超凡随时来社,所以次年一开春,就在北堡寨另找了一处民房作为新社址。在整修这处民房的时候,发动全体职员演员一起动手。王超凡也来参加劳动。大家夯地、刷墙,劲头很足,不多时就整理好这问排练场。“王曲剧社”的牌子,也第一次在这里挂了起来,从此剧社就一直设在这里,没有再迁过。

  王超凡从这时才开始和大家有较多的接触。他感到我们这些演员行动随便,生活散漫,想使大家和政治部的成员一样规规矩矩,符合军人的形象。首先,他组织大家上课,请来政治教官郑元瑞讲“总理遗教”,另一个政治教官讲“校长言行”,还动员了经理处副处长吴启诚来讲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吴是留美学生,对于文学颇有一些修养,比较受大家欢迎,对政治课就没人感兴趣。王原想给大家灌输三民主义的信仰,可事先并没有同我商量,因他知道我一向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对大家只要求演好戏就行,其他任何题外之事都不干,因此也有人叫我为“戏子”。那时社里连一个国民党员都没有。一开始上课,我就没去。主要演员如江水、韩又新、章华等,也和我一样不愿去听政治教官的讲课。行之不久,这种讲课的形式就垮了。王看到对这些文艺人,他那种办法是行不通的,随之就不再给我们上课了。

  “王曲剧社”演员的来源和流动情况;当时在西北想要招聘几个艺术水平较高的演员,不论是男是女,都是非常困难的。剧社一成立,碰到的头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演员。随我到王曲的只有张振宗、江水、韩又新、章华、刘杞几个人。张是搞美工的,江是搞导演兼演员的,其他都是演员,中期韩还兼过剧社秘书。女演员一个也没有,想演一个戏,简直无能为力。记得演第一个戏时,不得不从政治部借训来一位殷明玉担任女角。殷虽有一点艺术天才,但她只有演京剧唱青衣的本领,对于话剧却微生疏。故此我们的第一次演出,就没有得到好评。我们要筹备十五期学生毕业典礼的演出,又不得不另找演员。幸好,有一位朋友的妻子林燕愿意帮忙,才完成了这次演出任务。

  随后,来王曲的男女演员巧算少,他们有的来自沦陷区,有的来自各战区的文艺队,有的来自后方。但他们都不把王曲当作长期工作的地方。如后方来的顾梦鸥夫妇和沈斌夫妇,也不过在剧社演过一个戏,就回上海去了。来自沦陷区的,也都是要到成都、重庆去投亲,在此暂时歇脚而已。只有从部队来的,还能多呆几天。因之来来往往的人虽然多,但能留下来的实在太少。

  在上演《重庆二十四小时》一剧时,因演员不够,只好从西北青年劳动营请来容枫、杨宇均、田野等六个演员。随后,又聘请李白朗,以及张振宗从北平来西安的两个弟弟,都参加了剧社。前“大风剧社”的女演员张蓓,这时也从上海回到西安,她也参加了剧社。这样,才把《重庆二十四小时》搬上了舞台。这个剧开始在王曲校部演出了两场,颇得好评。因此,经胡宗南的批准,又在西安市公演了三场。这次演出,人员之多,效果之佳,可以说是“王曲剧社”的最盛时期。但是在戏演过后,劳动营来的人多不愿意久留王曲,呆下来的只有容枫、杨宇均两人。在剧社存在的六年多的时间里,江水、韩又新、章华、满恒江、容枫、杨宇均、张熙才、罗士会和女演员沙野、张蓓、胡瑛、钟灵、周婷等人,都是剧社的中坚,而且与“王曲剧社”共始终。

  “王曲剧社”的演出环境:演出环境与物质基础,的确是非常艰苦的。七分校本身并无一个礼堂,每次只能在城隍庙殿前一个约十二平方米又小又低的台子上演出,搭上自制的小布景,连道具都摆不开,照明是三盏汽灯。对学生演出时,因人多就利用校部北侧操场的讲话台。这里虽比城隍庙殿前边的矮台子宽敞点,但三面透风,演员虽声嘶力竭也难收到好的效果。至于到各总队驻地演出,也都是临时搭台子,条件更差。当时我后悔搞话剧一门实在太单一了,很不适应那时的需要。

  剧本问题:抗战期间,剧本本来不算贫乏,但能够在王曲演出的却不多,第一要受内容上的限制,第二要受到剧中演员多寡的限制,第三要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只有独幕剧人物少、不必换景、道具简单才最合适。可惜独幕剧本适合演出的电并不多,凡能上演的都搬出来了。对于多幕剧,只有采用“三一律”的剧本,如陈铨的《野玫瑰》、沈浮的《重庆二十四小时》、刷彦的《朱门怨》、老舍的《心防》等等。这些虽是三、四幕,只用一个景,所以就作为找们当时的保留节目。此外,还曾由我写些能适合演出条件的剧本如《国仇》、《战斗》、《突围》等。我写的《征服》和《滇北春秋》两个四幕剧只演过两三场,都因要换景,舞台条件不够搁下了。

  “王曲剧社”的斗争:剧社虽然是一个极小的单位,也无正式编制,似乎是不应该有什么斗争的。但它在政治部内部,却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

  最初是《王曲》校刊社一派的人,在我写的《征服》四幕剧演出之后,便组织了一个评论会,在剧社召开。对《征服》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个别的名词,指出很多的不是。他们的主旨大致是认为剧本上演没有很好的审查,并指出其中写一个国民党在编的元老与在乡军人和游击队合作,是错误的,是攻击国民党。虽然我在这次会上作了写作意图的说明,但是我清楚他们的矛头并非指我而是指向王超凡,企图把剧社交由校刊社领导。结果,他并没有达到目的。

  七分校特别党部也认为剧社人员混乱,来来往往的临时人员太杂,怕出问题。出于“关心”剧社安全,想来领导剧社,并说要派一个指导员来掌握剧社。我听到消息后,就斩钉截铁地拒绝接受。我说,如果特别党部要来领导,那只会导致剧社的垮台,终于使其计划没有得逞。

  另一次,有一位叫马漠湖的,自称是黄埔八期。当时他在教育处任中校军事教官,也同剧社很多人是朋友,该人曾在潘幼祥那儿领导过政工队。马漠湖通过校部教育处长与政治部王超凡的协商,突然调到剧社来当剧务组长。他初来派头十足,仿佛要大作一番事业似的,连我这个总编导的账也不买。可是过了一个多月,他既找不出可演的剧本,也排不出戏来,大家见了他只打哈哈。他知道自己干不下去,只得请调回教育处去了。

  我在七分校“王曲剧社”有六、七年时间,那时自己只抱定“演戏”为艺术而艺术一个宗旨,其他事情不干,其他场合不参加。头一年因为剧社条件不够,戏演得不多,到了年终,王超凡在考绩中,记了我一过。我负气住同西安,不去王曲。随后经许多老朋友劝说,王也表示对我抱歉,我才又回“王曲剧社”,直到一九四五年底第七分校结束时为止。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21-08-07 14:19:4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民运组的全套人马

下一篇: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王曲》和《力行》月刊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