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戎马关山话当年》
2018-10-29 14:11:59  来源:黄埔四期步科阙汉骞 撰稿于1962年  点击:  复制链接

  我生不辰猃狁孔棘

  流光如驶,岁月不居,六十之年,忽焉已届。人事沧桑,变乱靡常,半身戎马,无所建树,有不胜其今昔之感!爰就记忆所及,走笔书之,往事那堪重回首,翼以志吾过,且励来兹。

  在湖南宁远县城之北,距九疑名胜约六十公里处,有一小村,庄名阙家庄,此即余之出生地。时当逊清末叶,为八国联军入京之后一年,正公元1901年,亦我国国耻最重,条约最苛,即所谓订立辛丑条约之年也。诗不云乎;我生不辰,猃狁孔棘。此二语又不啻为余出生时之写照。我阙姓之聚于宁远,实远在元代中叶,三迁而至阙家庄,历代人丁稀少,不甚繁衍,在湖南为最小姓氏。有时有人将阙字误为关字,其意殆以关龙逢封于泰安,居阙里,而以里为姓,是亦有所本,无足怪也。相传明末闯献之乱,我族人东奔西逃。流离转徙,兵灾之余,所存不过数人而已。幸我复圣公崛起陇亩之间,以捕盗有功,博得一官,固又继续绵延阙姓之堙祀,由复圣公至今,又历三百余年矣,合族亦不过百数十人,族之小可知也。

  阙家庄虽不大,但环境秀美,最色葱茏,风物天然,左右溪流环抱,溪流俱汇合于庄之正前面,河身成一条直线,宛如一襟之带,三面临水,一面近山,风鉴家称之为船形,可惜地方面积太小,倘使稍大,岂非一易防难攻可战可守之重镇,为兵家所必争乎?庄之左为杨家,杨为宁远最大姓氏,聚族何止数千百家;右为郑姓,人口之盛几与杨家相埒,吾阙姓处此两大姓之中,正如先秦时渺小之郑,而介乎齐楚两大国之间,事齐乎?事楚乎?其处境之难,可以想像,然在此等环境下,每易养成小姓之人一种倔强不屈不挠之个性,与独立创造冒险犯难之精神。

  家世耕读崇尚俭朴

  吾家世代耕读,崇尚俭朴忠诚。父兴富公,母李太夫人,一生余兄弟四人,姊一,余年最小,当余六岁时,即延师课读,天资虽不甚高,而体力则过人。九岁入平田伦英初小,伦英小学历为杨康吉堂所办,是杨家私有学校,子弟多纨绔习气,彼等自视清高,而对外来就读之人辄喜不时加以鄙视与捉弄,习以无常,毫无忌惮。记得其时小学生写字,风行一种黄毛笔,价极便宜。余之笔彼等可以随便损坏,但余若一拿错彼等之笔,不仅需要赔钱,且常因此而引起打斗,彼等人多,一呼成群,而余亦不甘示弱,屡作顽强抵抗,老师司空见惯,不以见责,每笑而排解之。彼时孩稚之气,迄今垂垂五十余年。记忆犹新,今生宁可复得?

  在伦英读完三年,考入宁远县立高小,环境与伦英迥别。毕业后,入第十三联合中学,为四年旧制,将临毕业之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迭起,学风丕变,一般学生,几如脱疆之马,任意奔驰于书本之外,尤多课外活动,只要学校当局稍加干涉,则目为顽固,群超而攻之。我校杨校长在当时同学心目中,是个十足老顽固;不仅遇事阻止,对同学开口即用开除作为恫吓;余于其时罔知天高地厚亦卷入打校长旋涡,终以风潮闹大,几不可收拾,遂不得不离开学校,向长沙教育坪驻军请求当兵,好在月余以后,学校浪静风平,余之毕业文凭随之发下,予喜出望外之余,深加痛悔,几凭一时血气,误我未来前程;于是设法脱离教育坪军部,考入湖南公立法政学校。

  回溯“五四”运动,是以民主科学为号召,为历史上最有意义之新文化运动。我国自清末民初以来,在政治方面,于异族专制压迫之余,继之以军阀荼毒生灵,非民主无以救国家。在文化方面,在长时期沉浸于陈腔滥调八股时文的麻醉之后,非科学无以开民智,而且文字改用语体白话,以求通俗易晓,最合时宜。

  母丧辍学毕生憾事

  当余考取法政学校,满怀从此可以深造,得专习一门之长,于心身大为振奋,不意其时交通不便,邮书往返需时,几次家书催促汇款,急难得复,而校方限期缴款入学,又迫如星火,不得已,一面向学校申请展限,一面亲自回家取钱,虽经长途跋涉,不觉辛劳;讵意行抵故乡距家三十里之鲤溪,而惨闻吾母李太夫人之丧,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哭向家门,洒泪三十里,游子远归,慈亲见背,哀毁之状,曷可胜言!此际藏遭母丧,因而辍学,为余毕生一大憾事。吾母李太夫人为同邑李氏姓,亦系大族,性仁慈,好施与,于贫而无告者,必尽意周恤之,而对苦力尤怜悯备至,遇有忍饥挑柴至家卖者,必饱之以饭;其他细微之处,尤难缕述,故辞世数十年,墓门松植成荫,乡人犹有垂涕而道之誉;其慈惠感人之深,有如此者。

  李太夫人弃养之翌年,为民国九年,奉严命与杨如结婚。杨如之父为又陶先生,性豪爽,善书画,能文章,当余读伦英初小时,人皆笑余体格高大,笨拙无能,先生独大加赏识,常谓阙家子磊落魁梧,写字亦洒脱可喜,吾家弟子都不如。杨如之来归,实先生之意焉。而余戎马数十年,得致力于行阵间,无内顾忧,杨如内助之力为多。惟余稍有成就之日,而先生不及见矣,每怀知遇之恩,感激不能自已!

  婚后从戌生涯撩倒

  婚后蛰伏家园,百无聊赖,藉临池与看小说以自遣,记其时手张迁碑似感兴趣,而于颜书尤爱好之。小说如《三国精义》、《水浒》、〈西游记》一类之书,无所不窥,常至深夜不释手。每思学业来成,遽遭母丧,又不禁悲从中来!孙策月下流泪,自伤不如人,而刘玄德之感髀肉复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何况静极思动,人之常情,男儿志在四方,岂能终老闲巷!于是远行之志已决,得吾父亲允许,先至长沙,本欲入讲武堂,以不得门径,去而之澧州。

  阙汉骞与夫人杨如女士合影

  时澧州为常澧镇守使署所在地,镇守使为唐荣阳,余去澧州之目的,是欲投敬镇守使署所办之学兵队当学兵,但在当时地方武力盘踞之下,当学兵必须有来头,非短时间可以进入,只得住旅馆等待机缘,不料一住数月,仍无门径,不胜逆旅穷愁之叹。当年秦叔宝尚有马可卖,余则萧然一身,别无长物;但天无绝人之路,后由澧州往支家口途中,邂逅镇守使署副长官潘佑峰先生,以支家口一席谈,而订忘年交,得彼吹嘘之力,唐荣阳镇守使委余以属官,而余志不在此;以人生七尺昂藏之躯,际兹乱世,非赌命于枪林弹雨之下不可,故于唐镇守使棠园召见之日,即请求当学兵,比蒙嘉许。在学兵队受训半年,考入教导团,教导团为军官教育,自团长以次,几清一色为湘西人,湘南仅余一人,环境又回到读伦英初小时代,同学间之恶作剧甚或过之,其间琐碎,不待详说;但受训未到完满之期,局部内争已起,唐镇守使将一切兵权交与林支宇先生,教导团解散,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吾国老习惯,牢不可破,势力既属林之范围,湘西人站脚犹难,何况于余?不得已又到石门住旅馆,重演澧州之时潦倒生涯。

  矢志革命考入黄埔

  后来仍得潘佑峰先生之力,向林支宇先生报告,谓湘南只余一人在石门,请予优遇,林即手函嘱至郑支队宪廷处,时值民纪十二三年之交,湖南有些军队里发生一种怪现象,有钱购枪者,不管老百姓与做生意之商人,连长、营长都可担任,无钱购枪者,即正式军官出身,亦只好望洋兴叹。郑以林之手函不敢却,派余到第二营营部服务,毫无意义。惟其时革命高潮已荡漾湖南每一角落,任何恶势力严防监视之下,都不能抑制国民党党人暗中积极精动,余在常德时,得杨熙绩、覃理鸣两先生之介绍,已加入国民党,因在郑支队不久,即请假去安乡友人处,等待机缘去广州;及探知黄埔招生确息,即赴长沙,经武汉、上海泛海广州,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在湘西两年有余,饱经事故,历尽艰辛,然每至山穷水尽之时,又开柳岸花明之境,诚不知是一段流浪史,抑是一个黄金时代,每一回思,历历如昨。然于潘佑峰先生之关照,始终念念不忘,而自湘西一别,竟杳如黄鹤,无由通问,人生会合,真有前定耶?

  入伍期满,进入零官教育,其时使余最感兴趣者,是军校同学索质均匀,都是一般青年学生,且多有受高等教育者。虽然是军官学校军队之生活,仍保有文学校儒雅之作风,尤其同学间相亲相爱相互切磋之精神,有如家人兄弗骨肉,比之在湘西时之学兵队与教导团,各倚门户,各逞气能,教育形式表面虽较严格,而其间之各怀鬼胎,莫测高深之险恶现象,实有天渊之别;所以国民革命军与其他军队不同之点在此,而成功与失败亦在此。毕业后,余留校,充第五期见习官区队附。

  奉派练兵半莫筹展

  民国十六年间,宁汉分裂,校长蒋中正辞职下野,有如群龙无首,一般人虽外示镇定,内心不免待徨,余于其时由校方派至第二十独立师工作,以为从此可以参与战场间实际战斗生活,以达余之素愿,而在当时校方派余与同学到湖南之要旨,是以其时湖南部队,尚多积习未除,地方门户之见犹深,要余等练兵从基层改造起,使成为一支强有力之党化国民革命军,于是满怀高兴,到达武冈第二十独立师师部,师长廖湘芸先生,为新化人,曾追随总理孙中山先生,为一忠厚长者,并非出身军旅,一见余等到来;极表欢迎,当即派余到教导团担任训练初级军官及士官工作。但师之装备不如理想,而所谓教导团,人多于枪,其他两个独立团,更是虚有其名。再一探听其所属两个旅,装备较完整而有战斗力者,又皆绿林豪杰出身,尾大不掉,各行其是,虽然革命军人有创造环境与改造环境之大无畏精神,但在此种环境下,从何做起,明知不可为,亦秉既来则安之意,打起精神,努力以赴,整日与官兵兄弟旧甘共苦,勤修苦练,在短短几个月中,官兵学术科都有进步,经逐步整顿,稍具规模;某旅长知于彼不利,竟先发制人,以武力迫使廖湘芸师长离开武冈;最可笑者,当廖湘芸离开武冈时,某旅长还恭恭敬敬,列队故里,亲自欢送,充分表现出其绿林豪杰之积习。后来余随师部在新化驻一时期,遭遇种种,亦如白衣秀士王伦,不能占梁山泊一席地,如廖湘芸先生如此厚道之人,何能带兵,校方此次派余来此,人少力薄,一筹莫展,深引为憾。算是开了一次大玩笑。直至校长蒋公复职,方鼎英教育长出任第三集团军总指挥,复电召余等前往,方离开新化,在廖湘芸师数月,毫无成就,半筹莫胜,乘兴而来,扫兴而去,曷胜蹉跎之感。

  出任第十四师师长

  在方鼎英总指挥部,以职位不称,落落难合,旋亦离去,闲居武昌,每感遭逢不偶,情绪纷纭,心灰意冷,几番欲归去,又思古之英雄豪杰,无一非从艰苦中奋斗而出,或者人生际会有时,时运尚未到来,青年人只可困其身,而不可馁其气,固复贾余其勇,允军校武汉分校第七区队长。民国十九年教导第三师成立,钱教育长大钧出任师长,调充学兵连长、复迁营长。教一师旋改第十四师,师长为陈诚将军。众以战功不次升迁,营团长而旅长,迄至民国二十八年夏间在常德接长第十四师矣,其间十年之中,只副师长任内在一百八十五师半年,十四师已成为我的第二家庭矣。

  抗战军兴淞沪督战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变起,抗战军兴,其时余伍余任第十四师四十旅旅长,参与沪战,战事由安内而转入攘外,正军入发挥天职保卫国土之时,官兵激昂慷慨,英勇无以复加。我于罗店洛阳桥之役,在敌机炮火猛烈之下,督战前线,士气百倍,官兵牺牲之壮烈,至足惊人,而敌寇之伤亡,亦极惨重。由上海转进时,我旅担任掩护,于誓节渡一役,白刃相接,反复肉搏,尤足以寒敌胆而泣鬼神。当时有谓日本军阀,凛于上海之一战,徘徊迟滞于长江下游,未敢遽窥武汉者,殊非过甚夸大之词。又如二十八年冬,余由常德率领第十四师参加粤北会战,确保韶关,卒出奇兵一鼓而下翁源花县,迫敌于广州近郊,亦抗战战役中精采辉煌之一役。考其原因,要亦“将军有必死之心,士卒无幸生之想”。有以致之也。

  柳州师次遽丁父丧

  最难忘者,二十九年春,十四师由粤北会战后,奉命移防桂南,道出衡阳,适内子杨如迎养吾父于南岳寓,星夜趋省,见吾父戏弄诸孙,步履康强,无龙钟老态,于余多所训勉,时正农历年除夕日,团年后,余就征途,吾父旋亦还乡。不意翌年夏间,师次柳州木罗村,吾父之丧耗以至,距其八一大庆,不及一月耳!转念少时于鲤溪获母耗,会又于木罗军次惊闻父丧,从此“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在”。白云悠悠,此痛宁复有终极耶!比蒙层峰准假回籍奔丧,然至此几离家二十年矣。

  游子复归,严亲又背,追恩童年,感泣无已!吾父兴富公,生性纯笃,孝于亲,友于弟,敬于里,慈于众,复热心社会公益,最喜欢读书人,好酒而不乱其真。亦常课农田亩,宗祠为水所淹没,废为丘圩,独出资重建,不假族人分文。最脍炙人口而为乡人称道者,为赶集清水桥,身边所带之钱被窃,以逢集人多,当小偷窃吾父之钱时,为他人发现,众将小偷抓住,齐声叫打,吾父忙为劝解,谓未遗金,挥之使去。即此一端,可以想见吾父生平为人处世之厚道矣。先德长流,子孙应如何效法保持俾家声垂于不坠也。

  远征印缅解救盟军

  父窀穸未营,战事方紧,权宜古制,墨牒以从。是年秋,复有昆仑关之役。滇边告警,本师奉命首先进驰云南之广南,复推进至越南边境。迄三十三年,第五十四军编为远征军,加入盟军战斗序列,余以副军长率领第十四、笫五十两个师,由云南驿空运印缅,解盟军密之那之围。旋复奉命回国接长第五十四军,后第十四师编入新六军,第五十师编入新一军,为新一、新六两军基干,于抗战期间,所向皆捷,颇负盛誉,而不知其传统作风多渊源于五十四军。惜乎于内战期间,未能持盈戒满,加以警惕,辽西一役,俱已瓦解,良可惜也。是或有天意存焉,书至此,为之搁笔长叹者再。

  当余由印缅回到滇西,第五十四军为呼应印缅作战,全面反攻之序幕展开,于是年秋间开始行动,强渡怒江,进攻高黎贡山,怒江即三国时之沪水,诸葛武侯出师表谓五月渡沪,深入不毛系指此。今其地尚有哑泉断肠草等毒恶余留,气候至为恶劣。高黎贡山海拔五千余尺,盛夏积雪,称为天险,敌寇据之数年,构有坚强工事,我军初则仰攻,继则累尸而上,其冒险攻击精神,过于邓艾之缒兵蜀中。高黎贡山即克,遂一鼓而下腾冲,其时腾冲陷敌三年矣,父老苦之,一见我军到来,几疑天兵下降,欢迎之声,震撼云霄。是役开抗战胜利先声,其后复龙陵,下芒市,合师畹町,余威所积,敌势披靡,一战成功,于此信然。

  抗战胜利受降广州

  我军于畹町会师毕,开赴贵州兴宁整训,方于三十四年秋间,奉命向广州进攻,而军行在途,敌寇投降之消息已至,八年血战于焉结束,复奉命受降广州,任广州警备司令。

  带兵将将贵在诚信

  余在军中三十余年,只一短时期任军校队职,从基层起,均为带兵官,未曾一日作幕僚。又于每一带兵阶段中无不有战争,谓此生生长战场中亦可,谓从战场中锻炼出来的亦无不可,自知愚鲁,缺点甚多,然而可自信者,于上于下唯一诚字而已。不善言词,尤为余最大缺点之一,与人相处之间,多因此而生误会。社会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余又安得以如簧之舌,而尽取悦予人哉,军人重本色,惟求无愧于吾心为已足。

  瞒上欺下,夸人喜功,为带兵官最卑鄙之手段,或能侥幸得意一时,终必自其食恶果。所谓兵不厌诈,投机取巧,只可偶然间施之于敌人,而不可行之于内部,若以此行之于内部,则同舟之人皆成敌国,鲜有不败者。带兵如带子弟,遇事要推诚相与,共苦同甘,不容有丝毫虚伪做作,善则相勉,过则相规。过出无心,在在都可有谅,事出有意,虽些微亦不轻放,最忌市私恩,行小惠,尤不能以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如以喜怒无常之态,稍存好恶之偏,一到战场,则离德离心,不可用矣。此带兵官必须与部下建立真正情感,使部属怀德而畏威,敬而爱之,不可昵而近之。所以余常说:打仗打感情。而感情之培养是在平日,又非临阵时所能做到也。

  士以气为帅,打仗以旺盛士气为主。有夺人之先声,然后有辉煌之战果,固无论攻防或转进也。余每奉命攻击前进,重兵器必置于前卫,所以在江西剿共时,有人笑我迫击炮是跟搜索部队走;然非有战斗经验,又安知此运用之妙。余当防守时,重兵必配到第一线,彼来攻,我则重创之,或一举而歼灭之,常因此而获大胜,反守而为攻。兵家谓防御条件,要两冀有依托,前而地形作波浪式,余都未理会,临阵如此苛求。将无地可以防守,只好让敌人长驱直入也。而在转进时,必以最精锐有战斗力之部队为后卫,亲自指挥,不到时机不会撤离。此三者,余昔年在战场行之,屡试均有效,未尝受挫。今则科学昌明,战争进入太空,此又微不足道也。

  带兵与将将,以智能地位别之,似为二事,其实似二而为一,治之以道,御之以方;恩威并重,诚信相孚,未有不同舟而共济者。天之生材,各赋所长,我能之人亦能之,亦有人能之而我不能也。如以居一日之长,目空一切,固持己见,一意孤行;甚或刻薄成性,妒忌为能,不仅埋没他人之所长,而本已之失败决难幸免。但指挥官不可无决心,决心一下,万事不管,余每于临阵之先,自幕僚长以至官兵夫,有可参考价值者,无不虚心采纳,但到最后决定,则以己意出之,不管战况如何变化,则决定绝不变更也。在战场数十年,从未受挫,旧日同袍,今在台健在者尚多,均可质之而无愧,此为事实,与伐功炫能恃以自满者有别。有谓余用人未能恰当,帮倒忙者多,余亦不否认,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孔子圣人也,使治军旅,未必其部下皆为圣人,伊古以来,又几见圣人打过仗,悠悠是非之口,听之而已,不必分辩。

  平生嗜好偏爱书道

  余平生无他嗜好,惟于书道有所偏爱,自小而然,军中数十年,常以纸笔墨等文具自随,稍有余闲,即寄必兴于此,无论平时战时,亦不错炎天酷暑,雪地严寒,每呵冻或挥汗以临之,更觉此心静如止水,万虑皆空,有无穷之生趣。余自幼即养成早起习惯,在军中,东方未明即起,起必燃烛临数百十字,始闻起床号音,未常间断,数十年来团如此,即至今亦莫不如此,余将持之以终身。书道虽小道,却是个性发挥与人格表现,不止修心养性而已。余宁为颜平原之刚劲,而不能为赵文敏之妩媚,即如二王之文采风华,亦不过翩翩佳公子活跃纸上,余虽爱好之,而不愿师之,以处非其境,又非其人,勉强学之,何由得其神似。

  不为名利始学书,为余素来主张,书道虽为人人所能,亦有其崇粥艺术之价值,余之学书,于古人碑帖,观摩多于临摹,不拘一格,心所爱好前,亦不刻意求其酷肖,取其神态而已。有时兴之所至,每参以己意,信手而挥之,自知不免有狂貔之笔,但求适我意,不求取悦于人。于是有以文人爱骑马,武人爱吟诗为讥讽者,殊不知黄埔建校之初,早合文武而为一,文武界限不复存在也。自四十二年澎湖归来,甚多余闲,颇得专心潜力于此道,曾以行草真隶四体书千文四通,不意为己故党国元老吴稚晖前辈先生谬加鉴赏,为考证其源,誉为“拔云体”。当代名画家,亦纷纷品题,多所鼓励,更为同好所怂恿,灾之枣梨,事非出于沽名钓誉,又或不免附庸风雅之讥,已悔之无及矣。然人情所未能止者,虽圣人弗禁,余又何必介然于怀。

  1961年阙汉骞全家在台湾省合影

  余于古人碑帖及名人书画,亦雅好收藏,但取吾心之所喜爱者,从不问其真伪,余以为所谓伪者,亦或青出于蓝胜过其真迹。且吾辈既非与古人并时而生,又未亲见古人作过书画,甚至相距数百年或千有余载,余不知书画鉴古家,用何方法辩其真伪而无或失。其他考古之类,尚可用科学方法证其形质与年代,而书画即于其纸张可以考其历时多久,但于其画其书是否其人所作,又安得起古人而问之,而证其为真伪。远者不谈,即现代名书画家,犹有冒之而为赝品者。士人喜荒诞不经之谈,每多附会,商人有籍之居为奇货,而投其所好以谋重利者,斯亦未之思可笑之甚也。杨如与余齐年,花甲双双齐开,私衷庆幸。长子定正,国立中山大学及政工干校研究生班毕业,任陆军测量学校教官,甫自美国研究军政归来,长媳李人秀,沏南福湘女高毕业,长女天正,毕业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次子至正亦肄业围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次女培正,肄业静宜英专;孙光儒,孙女利滇、利丽,都聪慧可爱,余出于枪林弹雨中数十余年,未曾带伤,今又有圆满之家庭刚聚于此,天之于我者厚也。惟冀还我故居,放怀九疑山水之间,得以其余年致力于所好,此又人生之大幸,为余馨香祷祝寤寐以求之者也。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8-10-29 14:17: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乔树人自传》

下一篇:《投考军校》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