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七七事变后的90个日日夜夜——追忆先父吴起舞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往事
2019-01-19 15:53:2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昌华  点击:  复制链接

  先父吴起舞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毕业后一直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属的通信兵第一团工作。团长华振麟,团部驻镇江。七七事变时先父已考入陆军大学特四期,在迁都重庆前,他没有离开部队,他是通一团无线电第三大队中校大队长,他这个大队辖4个中队;第九中队,队长丁思麟;第十中队,队长毛鸿冈;第十一中队,队长王墨庄;第十二中队,队长潘光浩。他们都是黄埔军校六期交通科的毕业生。

  七七事变时,通一团的3个无线电大队,一大队队长孙少峰、二大队队长张中杰和三大队队长吴起舞等,都派往南京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军政部、庐山军官训练团、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军以上等重要部门担任机要通信工作。

  据先父生前回忆,在日寇侵略中国的整个过程中,以日本军部少壮派军官为激进分子,主张“大东亚共存共荣”,在战略上要“速战速决,六个月占领中国”。日寇从发动九·一八事变起,一直到后来的“热河事件”、长城战役及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调停上,结果日寇得寸进尺,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当晚,也就是1937年7月7日夜里,南京、庐山、镇江没有紧急的无线电波传送。值班的报务员还是按照往常惯例,收听北平、天津传来的京剧实况。此时此刻中央的两位军事首脑都不在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正在庐山办专门对付共产党的军官训练团;军政部长何应钦赴重庆,主持川康“整军”事务,调解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杨森之间的纠纷。本应拍发到南京的绝密加急电报,自然都传到庐山和重庆两地,南京北极阁无线电台异常平静。

  7月8日凌晨2时,庐山委员长侍从室机要组接到北平市市长秦德纯发来的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紧急电报:“日军挑衅,请求指示”。机要文件连夜送到庐山牯岭美龄别墅。蒋介石从梦中惊醒,起床与随从的高官幕僚商讨对策,随即给北平发出急电:“宛平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9个字。6年前的九·一八事变时,给张学良的电报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这中间细微的文字变化,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决择,这里面有历史的进步成分,首当其冲的是西安事变中共产党的影响力。

  7月8日,延安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蒋介石命令发电催何应钦速回南京。7月10日,何应钦返回。11日起,何在军政部官邸大厅召开军事汇报会。参谋总长程潜、训练总监唐生智、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军委会秘书长张群等各个单位首长出席。15日,机要组收到延安中共中央发来的加急电报,交给国民党中央执委,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三个月内,召开汇报会27次,电报往返全由通一团无线电大队负责。“军统”的电报也日夜不断,主要是接收各地发来的情报。

  在七七事变后的90天内,即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前夕,华北、南京、庐山、重庆、延安之间,文电往返频繁,无线电大队全体官兵日夜守候在收发报机旁,丝毫不敢怠慢。那时候,收发报机除德国进口的西门子50瓦特真空管自振式长波机外,大部分是北伐时配的俄造电台,功率不大,而且笨重,需一排人抬运。西门子机发电时由5匹马力的燃油发动机直联拖动1千伏高压、12伏低压电流发电机为电源,供发报机使用。天线则为多节套筒式竖立铁杆;俄式收发报机靠两个人手摇发电,功率小,效果差。从孙传芳部队缴获的无线电器材,还赶不上东北军张作霖的无线电台好用。电台经常出故障,零部件也没法配齐,遇到紧急状态,电报发不出去时,只好派人到地方电报局代为发报。

  蒋介石在7月9日命令孙连仲等所属4个师开往华北,向保定集结待命。接着,7月16、17日,在庐山召集全国知名人士158人举行谈话,18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参加谈话会。19日,蒋介石宣称:“战事一起,则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均应抱定为国奋斗之决心,与敌作殊死战。如有中途妥协与丧失尺寸土地者,即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之罪人。军人守土有责,虽战至一兵一枪,亦必须与敌抗战到底。”

  为对这篇讲话负责,报务员三审其稿,怕万一出现差错,难逃其责。卢沟桥事件发生后,蒋三次电令宋哲元移防保定,宋未遵命。戴笠的“军统”也密报其事。在那战事一触即发的时候,电文的一字一句,关系重大,无线电大队的报务员、机务员等都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这时,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大家光着膀子上阵,歇人不歇机,电波穿过天空飞向大江南北,直到延安。

  从北平失守到淞沪喋血,军队调动频繁,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在南京坐镇指挥,电报收发全是加急绝密,接连不断,华北方面的来电有的长达6000多字,收发费时费力,又怕出错,直到12月13日南京弃守。在这难忘的90个日日夜夜,通一团3个无线电大队的官兵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通信兵队伍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扩大为9个团,均以通一团为基础扩编而成。通二团团长孙少峰、通三团团长王寿、副团长沈蕴存等都是通一团的骨干力量。

  在那烽火连天的日日夜夜,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实现。周恩来,叶剑英来到南京,共商国是。

  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第二天,南京上空响起了空袭紧报。尖啸刺耳的紧报声后,27架日机来袭。通一团的报务员们坚守岗位,在狂轰滥炸中保持通信畅通无阻,按时上传下达任务,发挥了中枢作用。

  在与延安的通信联络中,先父意外发现中共中央军委第三局局长王诤就是当年无线电大队的报务员吴人鉴。吴人鉴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的学生。1930年12月配属张辉瓒十八师任报务员,后来参加红军,成为红军通信兵的元勋。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通过无线电台向中央通迅社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的宣言。国民政府迁渝不久南京失守,通一团奉命迁往桂林。先父离开部队,到遵义进陆大,1939年毕业后返回通一团任上校副团长。1940年调陕西宝鸡黄埔军校特联分校任通信兵科少将科长。1949年12月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应刘伯承邀赴南京军事学院任通信兵教员。从1937年离开南京,到1950年重返南京,整整13个年头。他经常提起那难忘的90个日日夜夜。也许,那是他一生中最为动荡、紧张的日子。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23-01-29 17:00: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唐世钧光复凤凰

下一篇:石门近现代人物—陈襄谟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