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湘西王”陈渠珍:半新半旧的引路者
2019-01-18 14:56:49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作者:艾江涛  点击:  复制链接

  “尽管向更远处走去”

  1922年8月,当年轻的沈从文从湘西军中来到北京北河沿的一家小客店住下,在旅客登记簿上填下“沈从文,年20岁,学术,湖南凤凰县人”时,他也许又想起老长官陈渠珍在他临行前说的那番话:“你到那儿去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来,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

  放弃军中书记官的位置,到北京寻找不确定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陈渠珍所办的报馆,在印刷工人赵奎五的开导下,读到了《改造》和《新潮》,以及刊登郁达夫、郭沫若作品的创造社刊物。10年后,沈从文在自传中写下自己接触这些读物后的思想变化:“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不久,在生了一场40多天的大病,目睹好友陆弢的意外死亡后,沈从文下了决心:“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

  在那个时代,像沈从文这样为现代报刊所宣扬的“五四”新思潮召唤到大城市来的青年,比比皆是。个人命运与“追求自由”“改造国家”等宏大命题一经结合,一种新的文化视野和参与历史的可能,便让他们蠢蠢欲动。用不了多久,沈从文就会在北大周围遇到诸如刘梦苇、陈翔鹤、冯至、蹇先艾、丁玲等一大批旁听生。沈从文的特殊性在于,在湘西那样历来封闭荒蛮的世界,竟能看到刚刚出版的新文学刊物,而这一切与这位大他20岁的凤凰老乡陈渠珍密不可分。

  1922年,陈渠珍40岁,从前任田应诏手中接过湘西军政大权业已两年。在他1934年底被湖南省主席何键逼迫交出实权之前,这位日后的“湘西王”还有12年时间去打拼一段属于他的湘西时光。

  由于当地历史上一支属于湘军序列的“筸军”的存在,凤凰出了不少将军,子弟皆以从军为荣。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便曾因军功做到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还曾是随罗荣光镇守大沽炮台的一员裨将。因而1917年,当父兄皆不在身边,母亲又担心儿子学坏时,不到15岁的沈从文加入当地军队,便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沈从文最先加入的是张学济担任司令的靖国联军第二军,一同驻扎辰州的还有田应诏的第一军,陈渠珍当时是田应诏手下的一名团长。沈从文最初担任张学济的卫兵,后来很快升至上士文书。最初几年的军中生活,正如沈从文后来在传记中所说,除清乡杀人外毫无其他成绩。第二军的军誉又极坏,1920年不得不迁徙到四川就食,结果不幸与当地军队发生冲突,全军覆没。沈从文由于留守辰州得以幸存,不久便被遣散回家。

  而第一军在陈渠珍接管之后,日渐振作。事实上,这也是沈从文1922年在当了一段时间警察所办事员后,决定再回军中的直接原因。在沈从文眼中,部队的面貌与两年前完全不同了:“枪械,纪律,完全不同过去那么马虎,每个兵士都仿佛十分自重,每个军官皆服装整齐凸着胸脯在街上走路,平时无事兵士全不能外出,职员们办公休息各有定时;军队印象使我十分感动。”沈从文那时的心愿就是在这位指挥官手下当一名差弁,经过一段周折,他终于如愿以偿。

  由于字写得好,沈从文被派到陈渠珍身边做书记,除了日常工作,还要帮这位统领官取书简或抄录书中的某些段落。在那间山上的会议室中,除了大量书籍碑帖,四五个大楠木橱柜中还有百来轴自宋至明清的旧画,以及几十件铜器和古瓷。对沈从文来说,那里正是一个学历史的地方,让他领略到了古老艺术带来的智慧。然而,对他产生终身影响的,还是这位以王阳明、曾国藩自许的上司身上稀有的精神和人格:“天未亮时起身,半夜里还不睡觉。凡事任什么他明白,任什么他懂。他自奉常常同个下级军官一样。在某一方面说来,他还天真烂漫,什么是好的他就去学习,去理解。处置一切他总敏捷稳重。由于他那份稀奇精力,筸军在湘西二十年来博取了最好的名誉,内部团结得如一片坚硬的铁,一束不可分离的丝。”

  1938年6月,新上任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赴湘西考察时,便被眼前看到的一切所感染:“屯边重镇,市廛中饶有中原风味,房屋整齐宏伟,为所经各县之冠。玉鍪先生居此数十年,其仁爱侠义之风,在民间构成坚强之信仰。”

  熔铸一地方之民间信仰,谈何容易?有意味的是,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于1924~1926年在凤凰度过的童年,恰好对应于陈渠珍的湘西自治。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黄永玉生动地描绘了陈渠珍对凤凰的影响:“表面上他不大理会山底下的事,其实他像个‘大白天’,哪里都照得着,连阴影都管。”

  这位像“大白天”一样照耀湘西的地方官,到底何许人也?

  抱残守阙的“湘西王”

  与当地不少军中高层一样,陈渠珍的父亲曾在曾国藩的湘军中博取到将军的头衔,不过在陈渠珍13岁时便去世了。少年时的陈渠珍,生活在晚清变法图存的救亡声中,考取秀才后他便决意投笔从戎,从湖南武备学堂毕业后,加入湖南新军,并成为同盟会的早期会员。

  然而,那时的陈渠珍便表现出异于时人的看法,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1909年,他选择加入晚清边疆重臣赵尔丰带领的入藏军队,以抵御英国对西藏的进犯。赴藏远征的原因,除了追慕古人立功绝域的雄心,更重要的是,他对当时革命党人狂放激烈的行为有所不满,在他看来,这些人“始于救国者,必终于误国”,此番远征也是一种有意避趋。

  1936年,从西藏回到湖南,在长沙担任闲职的陈渠珍,有时间写成《艽野尘梦》一书,从此这段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广为人知。入藏不久,陈渠珍被任命为援藏军一标三营管带(相当于营长),参加了一系列平叛战役,屡立大功。不久,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藏,部队发生哗变,陈渠珍被迫带领115名同乡士兵取道青海东归。由于误入荒原,在经历一系列断粮缺水的艰难困苦后,队伍到西安时仅剩7人,一路上与陈渠珍肝胆相照的藏族少女西原,不久也因病去世。这段生死考验,为陈渠珍打下一生事业的根底,凤凰同乡滕文昭读此书后,联想到他治理湘西的艰难过程,不禁感叹:“驰驱二十年,终不能舍一苦字。别有所持守,曾湘乡谓扎硬寨、打死仗者,庶几近之。”

  回乡休养两年后,1914年,在田应诏的委任下,陈渠珍组织湘西军官训练团,开始着力整顿部队。这位有过实战经历的教官,更加注重将兵士塑造成能够思想学习的独立之人。他后来写给士兵们所看的《军人良心论》,全书以问答形式结构,共181个问题,从第一个问题“天地为甚么生万物”开始,完全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修身之志之书。陈渠珍那种道德化的带兵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他素来敬佩的曾国藩。在回答如何保持良心的问题时,他说道:“人生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良心。良心是天赋于人,‘不学而能、不虑而得’的。至于‘富贵福泽,不过是厚吾之生’。与人有什么关系呢?”……正是在这样的教化之下,1922年的沈从文才感受到军队的气氛焕然一新,有了新的希望。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作为战略要地的湖南,受害最深。如何保护湘西免受南北军阀的蹂躏,是陈渠珍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在这时,旨在对抗北洋军阀的“联省自治”成为南方各省的讨论焦点。所谓“联省自治”,正如学者张鹏园在《梁启超与民国政治》一书中的介绍:“就是要以地方分权来代替中央集权,以省宪来约束军阀;希望人民有控制地方政府的权力,而早日结束中国的混乱局面。”湖南当时是“联省自治”的急先锋,一方面因为湖南近世以来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一方面则因为湖南是民国以后所受兵祸最惨的地方。民国首任总理、凤凰人熊希龄便是“联省自治”的积极推行者,在他的督促下,由梁启超草拟的湖南省自治条例在1922年元旦开始实行。

  与之相应,陈渠珍为了实现湘西自治的宏大抱负,推行一系列举措,办学校,兴实业,组织工厂,设立报馆,不一而足。作家周毅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超级读者,由沈从文到黄永玉再到陈渠珍,她为这些从凤凰走出的人深深着迷,写下《沿着无愁河到凤凰》一书。她认为,陈渠珍在湘西实行的一系列革新举措,除了沈从文的传记作者金介甫所提到的阎锡山的影响之外,更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于当年入藏军的主帅赵尔丰。在陈渠珍写的《赵尔丰轶事》中,这位有“屠夫”之称的晚清重臣,在当时的西康省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以军立威之后,马上做的事情便是办教育、做慈善。据载,赵尔丰当时在藏区分设男校、女校,对学生非常重视,有次在考察女校时,发现当地邮政局长调戏女学生,他大怒,后来在众人的求情下,邮政局长逐个向学生道歉,才免其死罪。

  受赵尔丰影响,陈渠珍在湘西推出《教育案》和《慈善案》,在各县创办幼稚园、儿童游乐园,各类小学附平民补习学校。“将教化作为一切自治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同时,辅之以赈灾、救济、育婴、施药、贫民习艺所等慈善项目。”在周毅看来,“陈渠珍以敬爱的感情把湘西当成自己的家庭来经营。”

  如果说用文言写作的《艽野尘梦》,尚且是自我抒怀之作,用白话写作的《军人良心论》是用来铸造军士信仰的实用之作,那么陈渠珍用百姓皆能听懂的大白话所颁布的一系列自治通告,用意再为明显不过。这位半新半旧的人物,已经意识到,自治成功的基础在于唤醒民众认识。赴京之前,在报馆兼做校对工作的沈从文,一定也看过不少类似的条例与规程:“只要不侵官府的权,凡是教育、实业、慈善、团务各项,都可以万众一心,努力去办。有办不去的地方,本统领便尽力去帮助你们。总而言之,你们要想地方无土匪,人有衣穿,有饭吃,有屋住,就要办自治。”(《通告十县父老办乡自治书》)

  湘西得以保有近20年的相对太平,与陈渠珍的左右腾挪、殚精竭虑密不可分。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云贵两地的护国军奉命讨袁,向湖南挺进,袁世凯派遣的部队也率部来湘西堵截。一场大战迫在眼前,为了不让湘西沦为战场,陈渠珍向田应诏献计保持中立,结果湘西军队没有任何损失,还从战场捡来枪支几千、子弹几万发。

  尽管在主政湘西期间,陈渠珍所坚守的“家边人”政治,很大程度保护了湘西的稳定,但他的保守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者姜涛便认为:“这样的‘家边人’政治,也包含了内在封闭性,造成外地流官不能下乡、基层行政被架空,以及地方建设无法顺利展开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为了避免外部势力长驱直入,陈渠珍宁愿在凤凰修飞机场,也不愿在湘西修筑铁路和公路,导致在1935年之前,整个湘西防区几乎没有修筑一公里的铁路和公路,反而是1935年何键在赶走陈渠珍之后,在蒋介石的电令下,才得以全力推进日后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湘黔公路的修筑。

  对此,对陈渠珍向来赞许有加的沈从文心里也十分清楚,因此后来才会在传记中带着温情写道:“这统领便是先一时的靖国联军一军司令,直到现在,还依然在湘西抱残守阙,与一万余年轻军人同过那种甘苦与共的日子。”

  远客与大佬的会晤

  1922年离开湘西之后,尽管沈从文写作了大量描摹湘西山水人物掌故的作品,但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则要到12年之后。

  1934年1月7日,沈从文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从北平启程返回湘西。经过半个月的水陆交通,于22日下午到达凤凰家中。这时的沈从文已是名满天下的小说家,个人生活上也因刚与苦追多年的张兆和结婚,沉浸在幸福之中。沿途旅程,对他来说,不啻对过往生活记忆与作品书写的一种印证,那些在船上随手写给新妇的信,后来便被改编结集为散文集《湘行散记》。

  这趟旅程非常匆忙,沈从文在家中待了短短数日,他虽然也意识到湘西的某种变化,但更多还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情绪中。在老家,沈从文专程去拜访了过去的老上司陈渠珍,沈从文的弟弟沈荃,此刻正在陈渠珍的军中任职。

  事实上,在沈从文第一次返乡时,湘西已处在大变动的前夕。不久,借追剿贺龙红军的名义,湖南省主席何键派重兵进驻湘西,陈渠珍被迫下野,部队也接受了改编。湘西独立王国的局面至此告一段落,但地方乱局也从此开启。1936年,由于不合理的“屯田”制度,湘西各地爆发苗民暴乱。无法掌控局面的何键,在1937年被迫下台,由张治中接替他出任湖南省主席。巧合的是,陈渠珍与张治中一见如故,在后者的再三恳请下,他再度出山,担任1938年4月成立的湖南省政府沅陵行署主任。

  此时,距全面抗战爆发已快一年。而在三个月前,国民政府批准在长沙的临时大学转移至昆明的计划,沈从文在北平期间编教科书的办事处也决定迁往昆明。他带着几个人先到沅陵,在大哥沈芸麓的芸庐住了三个月,并在那里接待了为风雪所阻的湘黔滇步行团的师生们。

  这次在沅陵的停留,让沈从文对战争中湘西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感受与思考。正如他后来在小说《芸庐纪事》中所写,抗战初期,湘西作为后方,经济上比较繁荣,各种社会组织也被发动了起来,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不久前结束的“淞沪会战”中,团长沈荃率领1500名湘西子弟兵,在浙江嘉善奉命阻击日军,血战过后,全团只剩下120余人,沈荃也受了伤。前方的战事,无疑给凤凰城中的百姓留下极为惨烈的印象。

  到沅陵不久,哥哥沈芸麓即将当地包括陈渠珍、龙云飞在内的文武大佬,都请到家中交谈。离开十多年,沈从文已成为大家眼中一个受欢迎的远客,当地政要也迫切想听他讲讲从南京、武昌和长沙听到的最新消息。在沈从文后来的回忆中,这次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谈话,最终让大家形成一个结论:“家乡人责任重大艰巨,内部绝对不宜再乱。还得尽可能想方设法使得这个大后方及早安定下来,把外来公私机关、工厂和流离失所的难民,分别安排到各县合适地方去。所有较好较大建筑,如成千上万的庙宇和祠堂,都应当为他们开放,借此才可望把外来人心目中的‘匪区’印象除去。还能团结所有湘西13县的社会贤达和知识分子,共同努力把地方搞好……”

  与此同时,沈从文对以往自己对湘西的书写,也产生了一些反思。《芸庐纪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几个因战事迁徙路过湘西的学生,手里拿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做猎奇式的游览,还与本地商贩发生纠纷。在姜涛看来,“沈从文似乎暗示,自己以往的湘西书写,在某种程度上,已构成了外来者与湘西地方的阻隔”。1938年4月,在离开沅陵之前,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透露了“重写湘西”的计划:“我预备写一本大书,到昆明必可着手。”这一旨在“辟谬理惑”——向外界介绍真实湘西,以增进内外团结与沟通的庞大写作计划,包括《长河》《芸庐纪事》《小砦》在内总名为《十城记》的十部作品,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只写成上面三部尚未完成的作品。

  另一方面,陈渠珍维护湘西地方的努力仍在继续,最后一次贡献则是在1949年11月,宣布湘西和平起义。1950年的一天,陈渠珍坐轿离开凤凰,此后再未回乡,两年后死于长沙。黄永玉曾向周毅回忆,那天全城百姓出送,一声不出,安静地目送他离去。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23-01-29 17:03: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一代“湘西王”与西原

下一篇:张玉琳辰溪劫枪,陈渠珍东山再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