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魏拯民:忠骨埋在红松树下震慑敌军
2018-10-22 20:32:22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贾春文摄

  走进吉林市北山公园,一座高28米的英雄纪念塔矗立在青山绿树之间,塔尖穿透茂密的树林,迎着阳光的照耀,塔上镌刻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东北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采访团来到吉林省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著名抗联将领魏拯民。走上一段长长的台阶,魏拯民的铜质塑像出现在眼前,英雄一身戎装,坚贞远望,正气浩然。

  潜伏哈尔滨 与铁路工人之女假扮夫妻

  走进纪念馆,一张魏拯民的正面半身照片映入眼帘。“这张照片是他唯一一张单人照,非常珍贵,拍摄于哈尔滨。”解说员介绍说。这是一张非常年轻的面孔,戴着眼镜,一脸书卷气。

  解说员介绍,魏拯民是抗战时期中共东南满第一任省委书记,杨靖宇将军的亲密战友,是中共中央最早选派到东北组织抗战工作的领导者之一。

  1909年,魏拯民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一个教书兼务农的家庭。父亲曾经接受同窗好友的举荐,在哈尔滨东部的木兰县做过政府职员。16岁那年,魏拯民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1927年,魏拯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家乡屯留县关帝庙为据点开展运动。他曾经在中央日报上截取了一段警语“流血是家常便饭,牺牲为无上光荣”,作为标语贴在庙墙上。1932年,他被派往哈尔滨组织抗日工作,临行前,他对战友说:“我虽没见过长白山,没见过松花江,可我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到那里到处是战火,到处是血迹。我立刻想到那里去,拿起武器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这一年,魏拯民23岁。展厅里的两件珍贵文物,印证着他在哈尔滨的“潜伏”岁月。一件是一张挂在门口的他与一位女性的照片,很像一对夫妻。“当年,他为掩护地下工作与哈尔滨铁路工人刘寿山一家假扮成一家人,照片上的女性,是假扮成他妻子的刘寿山的女儿小秋”,解说员说,纪念馆刚建成展出时,大家都以为他们是真正的夫妻,图片说明也是这样介绍的。“后来,马继民先生来参观后,拿出抗联记载的史料告诉我们,他们是假扮的夫妻,于是我们更正过来。”

  另一件是展柜里陈列的一件黑色呢子大衣,这是魏拯民在哈尔滨工作时穿过的。1995年,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开馆时,魏拯民的儿媳向纪念馆捐赠了这件珍贵的大衣。如今,它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展柜里,尽管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残破的痕迹,可是它所见证的那段历史,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河里会议上 赠送杨靖宇《共产党宣言》

  1934年末至1935年初,魏拯民冲破敌特的多次盘查和封锁线来到汪清。在他的领导下,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由4个团很快发展到6个团。1936年4月,魏拯民率部在安图、敦化、桦甸等地进行抗日斗争。在大蒲柴河战斗中全歼守敌,大获全胜,为与杨靖宇部队会师扫清了障碍。1936年7月初的河里会议上,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将东满、南满党的组织合并为东南满省委,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省委书记。两军合编后,总人数达到6000多人,声威大震,使东南满地区的抗日游击工作得到空前发展。1938年,日军继续增兵北伐,使抗联处于困境。魏拯民率领部队运用夜袭、伏击等灵活机动的战术攻打日军,火烧警察分所,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这幅油画描绘的就是著名的河里会议。”解说员介绍说,油画中表现了杨靖宇与魏拯民在河里会议上交换礼物的场面。与我们同行重走抗联路的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先生注视着油画告诉记者:“当年,魏拯民送给我爷爷一本从莫斯科带回的《共产党宣言》,我爷爷回送的是一支他随身携带的手枪。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也印证了他们珍贵的革命友谊。”

  围困中病逝 尸骨被日军挖出割下头颅

  1940年3月,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接替杨靖宇全面统帅第一路军。自以为杨靖宇牺牲后,“满洲治安之癌”已经得到根治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承认,在“魏拯民代指挥”的领导下,抗联第一路军仍在战斗!

  由于操劳过度,环境艰难,患有胃病、心脏病的魏拯民,在抱病征战半年之后,不得不在1940年深秋离开自己心爱的部队,由警卫排的同志护送到桦甸夹皮沟牡丹岭二道河子密营中休养。这一年的冬季,大雪封山,敌人对密营一带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围困,抗联战士断粮了。魏拯民和他的战友靠吃草根、煮树皮汤度日。

  1941年3月8日,在病痛和恶劣环境的折磨下,魏拯民病逝,年仅32岁。战友们没能为他鸣枪致哀,没有举行追悼仪式,只能在红松下埋葬了他的尸骨。在当时,魏拯民是敌人通缉悬赏的第一抗联将领,为拿到悬赏钱,在他牺牲后不久,有叛徒告密,敌人找到魏拯民的埋葬地,将他的尸骨挖出,将头颅割下,并在树林里鸣枪,制造出作战中枪杀魏拯民的假象。

  为了找到烈士的遗骨,党和政府多次派人到牡丹岭深山密林去踏勘调查,终于在1961年10月23日找到了他牺牲的地方,并在原地重新安葬,竖立了墓碑。2000年9月,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魏拯民烈士的遗骨从其牺牲地迁到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并举行了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烈士英灵得到了安息。

  七十年后

  杨、魏后代成挚友

  难能可贵的是,杨靖宇、魏拯民在抗日烽火中结下的友谊,在70年后,被两位英雄的后人延续下来——2006年,在一次抗联纪念活动中,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和魏拯民的孙子关玉富相遇了,并在活动后一起来到魏拯民烈士纪念馆参观,共同追忆和缅怀祖辈们的故事。

  “本来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却感觉像是相识相知多年的挚友。”马继民边说边沿着台阶走到纪念馆地下的“抗联密营”大型复原景观。

  这处景观占地257平方米,高11米,再现了深山密林苍天为房、雪地为床的景象。场景里,取自然光线,地面白雪皑皑,四周被高山和密林环绕,两个地窨子依山而成,房顶平铺着原木,上覆泥土和榛棵,一棵高大的红松把密营完全遮住,成为天然屏障。杨靖宇、魏拯民两位将领的塑像并肩站立在场景的中央。马继民说:“我和关玉富曾在这个场景前,和我们爷爷的塑像一起合影留念。”

  整个纪念馆展现的景象,将东北抗联将士们风雕雪塑的英雄形象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于世人眼前。解说员在解说时深情地说:“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这样一些人,他们用眼睛、用双手、用画笔、用相机,把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和雕塑定格在历史的瞬间,镌刻成永恒。”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8-10-22 20:35: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魏拯民:黑土长存太行魂

下一篇:全根先:满门革命 家风犹存——民族英雄赵尚志的家人与家风传承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