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林可胜:投身战时救护 为抗战放弃诺贝尔奖
2020-08-04 15:14:37  来源:中国侨网  点击:  复制链接

 

  70多年前在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华侨将军林可胜(1897年10月15日——1969年7月8日)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展开空前的战时救护行动,为抗战胜利建立赫赫功勋。

  祖国终究没有忘记功臣。今年6月17日,中国驻牙买加大使董晓军在金斯敦看望林可胜的儿媳珍妮弗·林,盛赞林可胜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8月30日至9月2日,抗战胜利70周年暨国际援华医疗纪念活动在贵州省贵阳举行,林可胜的孙女罗宾·兰斯顿、重孙罗伯特·兰斯顿应邀参加纪念活动,他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祖父的故事:“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协和教授、美国外籍院士林可胜博士或许是投身抗战学历学位最高、科研能力最强的人,被誉为“国才无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称他“为了抗战,放弃获得诺贝尔奖”。

  第四代华裔:奔腾的中国心

  祖籍福建龙海的林可胜,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四代华裔,长在豪门望族。他的外祖父是辛亥革命先驱、“新福州”诗巫港主黄乃裳,父亲林文庆被陈嘉庚称为“马来亚树胶之父”,曾是孙中山医生、民国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厦门大学校长,姨父伍连德是中国防疫斗士。

  林可胜8岁就被送往英国读书,中学毕业后考入父亲的母校也是牛顿的母校爱丁堡大学专攻医学,获得科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医学会爱丁堡分会会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中断学业应征入伍,在战时医护岗位上工作4年,为他后来组织抗战救护工作积累经验。

  尽管他不谙中文接受西方教育,持英国护照,却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林可胜坚信,只有在中国发展科学,才能使落后的中国变得强大。l924年10月,林可胜进入协和医学院,30岁担任生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个华人教授”,后来成协和三人领导组成员和执行院长。在协和12年中,他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诸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创建“中国生理学会”,担任《生理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会长。他和同事们培养了中国当时最好的一批医生、医学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为中国现代生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贡献,丰富了世界生理学宝库。他发现的“肠抑胃素”,在国际医学界引起轰动,至今仍有生命力。胡适赞他为“中国第一流的生理学者”;8年前,北京大学第一个面向全球招聘的院长饶毅心怀景仰,撰文称赞林可胜是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第二段生涯:抗战创辉煌

  林可胜对中国的贡献超出科学范围。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杰出学者到伟大爱国者的两种生涯,在祖国处于危难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投入救亡图存的洪流。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他毅然两次与协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示威,抗议英国暴行,同时策动支持学生成立救护队,援救在示威活动中受伤的学生和市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窥视华北挑战端。林可胜组织协和学生救护队,开赴长城前线实施救护。他敏锐地预见中日之战的艰巨性持久性,随后在协和医学院组建军医官救护训练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林可胜闻讯后中断出国休假,折返南京,主动请缨,受命组织全国性医疗救护体系以纾国难,出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干事兼总会救护总队长。为免除后顾之忧,他把妻儿送回南洋,孤身一人投入到抗战救护之中。他创建和领导中国军队救护系统,担任国民政府军队医疗系统的主要领导职位,曾任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少将所长、中国远征军少将军医总监、军政部军医署中将署长。

  中国红会救护总队的医药卫生器材和经费主要靠国内外捐赠,林可胜以超凡魅力募得美国各界捐赠6600多万美元,34名外国医生及友人辗转万里来华与中国医护人员并肩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林可胜洁身自好不谋私,红会救护总队管理有序账目清楚。

  救护总队1937年10月在汉口设立,辗转长沙、祁阳,迁至贵阳市郊群山环抱的图云关。在林可胜的苦心经营下,医务队扩充至114队,医护人员达3420人,图云关成为全国抗战救护的中心。他还组建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培训军医15000多人,极大地支持抗战军医救护工作。

  林可胜带领救护队转战南北、纵横千里。盛夏烈日下,曾经的绅士光着上身头包白布,身先士卒走在前头,训练自己该睡就睡、要醒即醒,在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他们日行百里走了70天,回贵阳后就拟定一个“水与污物管制计划”,推广到各战区,预防传染病、肠胃病,改善官兵健康状况,增强中国军队抗日战斗力。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40年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回国慰问,对林可胜专心任职及其“努力之精神”极其赞许,决定逐月由南侨总会捐助1万元给救护总队。

  哪里有抗战战场,哪里就有红会救护队员在抢救伤病员与“死神”搏斗。林可胜奉行“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宗旨,救护总队既在国统区、也在敌后解放区工作,多次越过日寇封锁线,奔赴延安、太行、江西、皖南等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新四军伤病员服务,受到朱德总司令的称赞。林可胜被贴上了“亲共”标签,曾被军统特务抓走。

  林可胜愤然辞职,1942年至1944年随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任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史迪威将军的军医总监。战况紧张,他经常每日工作16个小时。他多次得到中、英、美政府的嘉奖授勋,甚至罗斯福总统的最高嘉奖。

  从1937年10月至1945年底,救护总队竭尽所能,完成外科手术12万台、骨折复位近4万人次、敷药880万人次、内科住院214万人次、门诊200万人次、预防接种463万多人次,医治军民600余万人,无数官兵经救护康复后,重新上阵杀敌打日寇。

  抗战胜利后,林可胜在南京组建国防医学院,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蒋介石任命他为卫生部部长,他痛恨官场腐败坚辞不受。1949年,林可胜移居美国继续从事医学研究,继1942年获美国外籍院士后1955年正式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晚年到牙买加与其子詹姆斯·林一起居住,直至病故。

  美国《时代》周刊有一篇文章曾谈到中国的救护医学,其中提到两个名字,一个是白求恩,一个是林可胜。白求恩因为毛泽东的一篇文章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时光流逝,华侨林可胜爱国抗日的英雄壮举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怀念,他就像一颗恒星,闪耀着光芒。(陈鸿鹏)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0-08-04 15:15: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陈寄虚:一位爱国华侨的跌宕人生

下一篇:华侨华人与抗战:彩云之南生死相依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