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广州沦陷时的白鹤洞难民收容所
2018-03-23 11:01:33  来源:广州抗战文史  点击:  复制链接

刘成基

  一九三八年秋,日寇在华南登陆。国民党军政官员望风而逃,日军不及旬日即进迫广州。广州市民仓皇失措,蜂拥逃难,各条铁路线及公路线上,均是人头涌涌的徒步难民。作者当时仅系十余龄之童子,随父母渡珠江南逃至白鹤洞学校区,见培英、真光、协和(均系教会中学)三校门前,难民群聚,时铁门仅开一线,逐一审查,只准妇女及十六岁以下之男童进入。当时我父是个工人,囊无余资,且前路茫茫,因命母亲携我及弟妹随众入培英,他自己则往附近乡村暂避。于是我遂开始难民收容所中的两年生活。
  事后听人说,最初学校中的英美籍牧师(学校主持人)坚决不准难民进入,后因华籍职工力争,且难民群聚门前,甚至有扳墙而入者,遂让步准许妇孺入内,迨后以造成事实,且华籍职工全体支持,才决定成立难民收容所。但因难民太多,有人满之患,故两天之后,连妇孺亦拒绝收容。
  白鹤洞学校区中培英、真光、协和三校,均系英美控制的中华基督教会所办,虽由中国人任校长,但都是英美籍牧师在校掌权。广州沦陷前日机空袭时,即已停课疏散,华籍职工只有少数留校,但英美籍人则全未撤退,学校屋顶涂有巨型英、美国旗,以作护符标志。校区道路及码头亦有英、美国旗绘上。广州沦陷,日军以此系英美势力范围,未敢进入,此地遂成为“世外桃源”。当夜在难民所中遥望广州市区,爆炸声接连不断,火光彻夜不熄,难民们目睹国破家亡,不禁泪涔涔下。
  难民进所后,都居住在学生宿舍中。以培英计,两幢宿舍大楼,每幢三层,每层8~10房,每房居住五、六户共约廿余人(原来每房住学生4~8人)。培英总计容千余人,全所三校共计约容四千人左右。难民们均挤在一起,席地而睡,因无成年男子,故亦不必避嫌。
  所中每天供应两餐,每餐糙米饭一碗(约三两米左右,不分大人小孩一样一律同等待遇),有少许盐煮黄豆佐膳(后来更有青菜或咸菜),难民有家人在外送食物进来者,亦不理会。
  难民白天在学校范围内可以自由活动,但天黑即须回房,并不得出校门外。有家人在外者,可以前来探视及送衣物食物,但不得进校门,只能在校门外谈话。总之,其制度与囚犯无大差别。据办事人员云,此等制度系与日军协商,日方要求如此,才许难民所存在,不是所中本意云云,此事不知真假。
  难民所中培英部份的主持人,系英籍牧师谭理活夫妇,另有一美籍牧师名麦理伦,华籍人员则有牧师李启荣及原培英中学教职员伍明乐、李德辉、陈观锦、温道荣、谭金陵、叶孟谋等人,随后有一原培英毕业生梁之栋者逃难来此,亦加入为办事人员,除陈观锦在所病逝,李启荣、梁之栋二人后来回广州沦陷区(李启荣后来任光复路万善堂主理牧师,解放后去港,梁之栋入伪警官学校,后当伪警官,解放后不知下落)。其余均先后遄返大后方,其中李德辉于抗战胜利后回广州任惠爱堂主理牧师(解放后仍在广州),其他人不知下落。至于英美籍人则于日军对英美宣战后入集中营,以后情况不详。
  难民入所初期,均盼中国军队迅即反攻,光复广州,得以早日返回家园,但数月后,此梦想渐趋破灭。因所中学龄儿童甚多,每日顽皮打斗,不是办法。故所中华籍人员倡办临时学校,以资教育。此临时学校于一九三九年春正式开课,定名慈幼学校,将所中儿童按其原日级别编班,由小学校一年级至六年级,原日系小学毕业以上程度者,则一律编为特别班,作者当时系在特别班学习。  慈幼学校中共七班,每班多者六七十人,少者二三十人。特别班约四十人。后来附近乡村中的一些学龄儿童及少数在广州的教会中人子弟,亦有送入求学,故在最盛时学生约达五六百人。教师则由上述所中办事人员兼任,低年级亦有选些难民中曾当过小学教师者担任。学校课程,大致按广州沦陷前小学课程,但无课本,故均由教师回忆编写讲义。较特别者则为增加宗教课程。高年级读圣经,低年级由教师讲。担任宗教的教师系李启荣牧师,谭理活的老婆,及梁之栋等。每星期日须做主日学(即礼拜)。平时上课中,一些教师亦开口上帝,闭口耶稣,所以高年级学生中多有接受洗礼(即进教仪式)者,但不接受者亦不勉强,作者本人即为从不接受者之一。
  教师中伍明乐、李德辉等二三人,是颇具爱国思想的青年。上课时少谈教义,而且含蓄地宣传抗日(但因当时在日军包围之中不敢明言)。曾记伍曾教授岳飞的满江红词,李则曾教唱一些抗战歌曲。但不久他们离所赴大后方,这些宣传即绝响了。
  一九三九年圣诞节(十二月二十五日),所中曾举行盛大庆祝,难民一律加菜,晚上食糖水;慈幼学校则组织歌诗班唱圣诗,演戏,开运动会,恍如正规学校一般。特别班中部份所谓优秀学生,还由谭理活牧师在家中设宴请吃圣诞餐。麦理伦牧师(他教特别班英文课)送每人英文小说一本。此为难民所中最盛时期。
  一九四○年,汪精卫汉奸集团上演所谓“国府还都”丑剧,沦陷区人民颇有受其蒙骗者,难民所中人陆续返回广州(在此之前,亦有部份难民随亲属潜往大后方者),难民逐渐减少。是年秋,作者亦随父母返广州。作者离所时,所中难民已不足三百人,华籍办事人员仅余叶孟谋及梁之栋而已。
  白鹤洞难民收容所开办时间二年余,收容数千人,虽是糙米咸菜,其开支亦颇为巨大,至其经费来源,据办事人员谈及,主要系向当时香港及后方中国人士募捐而来,教会方面亦有部份资助。
  至于难民所的开办,据信只系偶然,并非先有计划。因初时英、美牧师只系自保其身,拒绝难民进入。后以难民过多,均要求入校暂避,群情汹涌,势难固拒,故不得不开门暂且收容。迨后帝国主义份子们以一则可借难民名义,向港澳及后方募捐,其中大有沾润余地;二则借此可博慈善美名,名利双收;三则还可乘机向难民宣扬宗教思想,以麻醉中国人民;有此三利,何乐不为,故亦乐于继续开办下去。
  难民所中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其办事人员,除三校留下的教职员外,其余由难民中稍有文化及有工作能力者加以帮助,其中没有明确的分工,英、美籍人大都不管实际工作(只麦理伦兼些英文课),华籍人员中记得叶孟谋是一向担任总务工作(也兼教中国语文),其他各人工作都是没有一定的。至于杂务如煮饭,分饭菜,清洁工作等,都是由难民担任。全部人员在难民所都算义务工作,没有支薪,其中教会及三校教职员据信是有原职薪金的,但并非在难民所支领,至原系难民的工作人员则没有工资,饭菜可以任食,不限制,以示优待。
  作者离开难民收容所后,即不知所中情况,但以后得见最后离开之慈幼学校同学,据云:至一九四一年日本向英,美宣战,日军即进驻三校,将难民收容所解散,难民一律驱出、英、美籍人被拘入集中营。至有少数无父母的儿童则由所中华籍人员带领转入芳村儿童教养院,至此白鹤洞难民收容所正式结束。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18-03-24 09:21: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蒋帮招降日伪华南海军总司令甘志远经过

下一篇:抗日时期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二十三补训处概况忆述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