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七章第三节
2017-11-20 14:38:22  来源:爱书坊  点击:  复制链接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七章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第三节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

  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壮大,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严重地打击了日本殖民政策的实施,钳制了大批日军人关作战,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心腹之患”。日本为消灭东北抗日联军,解除其后顾之忧,以便充分地利用它在东北的这块占领地,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从1938年起,大量地向东北增兵,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更大规模的“讨伐”。同时,对东北人民和抗日志士,加紧推行其世界上罕见的野蛮的法西斯统治措施。因此,给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带来极大的困难。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的广大指战员,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中,一方面不断克服着自身存在的严重弱点,一方面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34页。]

  一、东北抗联各军进行西征和分区作战

  1938年以来,日本侵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各部队加紧实施分区包围,多路“扫荡”,采取“铁壁合围”、“蓖梳山森”、“来回拉网”等办法,企图把抗联队伍一网打尽。特别是对南满和抗联部队比较集中的松花江下游地区用兵更多,“扫荡”的规模更大、更残酷。日伪军在南满“围剿”杨靖字率领的抗联部队,一次就出动11个军管区的兵力。在松花江下游,日军用4个师以上的兵力和大批伪军,进行长期的“三江大扫荡”,对吉东省委和抗联第2路军所在地的依兰、刁翎地区,日军9000人“围剿”达6个月之久。

  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抗联各军决定向西远征和分区作战。

  (一)抗联第1路军向山区转移,中共南满省委召开老岭会议,部队改编力3个方面军

  战斗在南满地区的抗联第1路军,冲破敌人1937年冬季“讨伐”后,决定留第1师在桓仁、宽甸、本溪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由杨靖字率领第1军主力于1938年初北上,开辟辑安老岭抗日游击区,实施分区作战。3月13日,第1军直属部队共500余人,奇袭修筑中的通(化)辑(安)铁路老岭隧道工程。该部兵分三路,同时袭击了老岭隧道西口的施工现场、十一道沟发电站和十二道沟供应仓库,全歼守敌,烧毁了大批建筑材料,破坏了机器设备,大获全胜。翌日,该部队又在杨靖字率领下,在距老岭西南10公里的十七道沟,与前来追击的日军部队及伪警察队120人激战4小时后,安全转移。4月,拔除了太平沟等敌据点。5月,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2军政委魏拯民率领抗联第2军一部,自辉南、金川、临江一带来到老岭山区,与杨靖字会晤。抗联第1、第2军会师后,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1路军总部于1938年5月11日至6月初在辑安老岭五道沟联军密营召开了军政干部联席会议,即第一次老岭会议。会上根据全国和东南满地区敌我斗争形势,决定了“在坚持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中,保存实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方针;并提出为打通与关内八路军的联络,第1军应再次组织西征。会议还补选魏拯民兼任第1路军副总司令。

  老岭会议结束后,抗联第1路军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在准备再次西征的过程中向敌人展开了猛烈进攻。6月6日,魏拯民率部按预定计划先攻下通辑公路上的蚊子沟敌据点,以诱敌前来增援,杨靖宇则率领第1军主力部队埋伏在蚊子沟西南方的公路两侧,待机歼敌。6月12日,伪军索景清旅第32团一部共140亲人前来搜索时,在家什房子沟口彼杨靖宇指挥的伏兵全部歼灭。接着,杨靖字指挥抗联第:军教导团和第2师共600余名,连续两次袭击修建中的通辑铁路土口子隧道工程现场等,使敌人遭受重大损失。其中6月24日第二次袭击时,有许多被解放的中国劳工当场参加了抗日联军。日本工人福间一夫也一起参加抗联队伍,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在此期间,抗联第2军第4师转战在惮甸、蛟河、延吉等地,曾袭击蚊河县大青配“集团部落”,歼灭日军守备队20名,还在蛟河县漂河地区夜袭过日军部队。第5师在陈翰章指挥下,配合抗联第5军攻打了宁安县杨木背,击毙日军守备队30人;袭击了宁安县陡沟子“集团部落”,将自卫团全部缴械并处决作恶多端的伪自卫团长。第6师在金日成率领下转战在抚松、闬江、临江、辉南一带。6月下旬,攻克抚松县南岗伪军第3团炮台,歼敌80人。

  7月,在辉南击溃70名伪军的进攻,毙敌26名。接着又在闬江头道花园与200名伪军激战,取得了胜利。

  正当老岭山区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发展的时候,传来了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在本溪境内率部叛变的消息。抗联第1路军总部随即于7月中旬在老岭山区召开紧急会议,即第二次老岭会议,决定取消第1军再次西怔的军事行动计划;统一改变部队编制,撤销第1军、第2军番号,组成警卫旅和3个方面军,实行1区作战。以后,抗联第1路军先后进行了改编。警卫旅由原第1、第2军教导团合编而成,在杨靖宁的直接领导下,活动于金川、闬江、辑安一带。第1方面军由原第1军第1师编成,主要活动在辑安、临江、通化、金川、辉南、闬江等地。第2方面军由第2军第6师编成。主要活动在长白、抚松、临江、闬江、和龙、安图、延吉、珲春、敦化、额穆、桦甸、宁安等地。

  1938年8月2日,杨靖字指挥抗联第1路军警卫旅和第1方面军一部共400余人,在辑安县城北方的长岗附近山地,伏击伪军索景情旅骑兵第42团和步兵第32团余部,经激烈战斗,毙伤敌人60余名,俘虏30余人,其中击毙日本指导官步兵上尉高风武治和骑兵中尉西田重隆,缴获机枪9挺、步枪130支、手枪4支及其亡许多军用物资,彻底消灭了这个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军索旅。9月下旬,杨靖宇率部离辑安北上,向河里山区转移,在1个多月的行军中,沿途同敌人进行了14次战斗。

  10月17日,部队渡过浑江到达临江县外岔沟,准备通过四方顶子向河里前进。不意遭到日军部队及1500多名伪军的重重包围。敌东边道“讨伐”司令乘飞机在上空指挥,双方激战竟日。抗联部队给敌人以很大杀伤。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未能突出重围。18日,夜幕降临,敌人进一步缩小包围圈。

  杨靖宇沉着果断,指挥部队从敌人兵力薄弱处奋力突出重围,使日本侵略者长期策划消灭杨靖字部队的阴谋计划遭到破产。从此以后,杨靖宇率领第1路军总部警卫旅等转战在桦甸、金川、上江等具境,并于1939年春攻打桦甸县柳树河子、木箕河及敦比大蒲柴河等敌据点,连续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与此同时,第1方面军几度进出辑安县境,多次袭击伪警察署和“集团部落”。

  第2方面军在临江分兵活动,转战在长白、和尤及安图、辉南等县。还曾过鸭绿江到朝鲜境内进行游击活动。第3方面军是于1939年7月最后完成改编的。在此之前,第4师和第5师曾配合总部警卫旅分别进行过攻打木箕河和袭击镜泊湖北湖头水电站工程等战斗。改编后,8月在安图县大沙河、大酱缸等地又取得了歼灭日本宫本“讨伐队”等重大胜利。

  抗联第1路军自1938年7月决定改编为3个方面军,至1939年底的一年多时间里,在杨靖字、魏拯民的统一指挥下,实行分区作战,积极打击敌人,使日伪军不得安宁,据日伪统计,仅1939年6至12月。抗联第1路军就与日伪军进行战斗276次,其中总指挥部49次,第1方面军23次,第2方面军41次,第3方面军55次,归属不明部队108次。其中第3方面军尤为活跃。[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满洲共产抗日运动概况》,1939年。]

  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艰苦斗争的时候,杨靖字总司令收到了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于1938年11月5日发出的《给东北义勇军及全体同胞电》:“向沦陷在敌人统治下已七年多的东北同胞们,在冰夭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下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的东北抗日军队,表示最深刻的同情”,并“致最崇高的民族革命敬礼!”电文坚决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民族抗战到底,坚持持久战,坚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定能克服目前的困难,团结全民族的力量,继续抗战,停止日寇的进攻,以准备将来的反攻。”电文转告:“八路军一个支队曾到冀东游击。”最后“希望在东北各地的民族志士及全体同胞,在敌人后方响应与敌进行更加长期的持久的艰难的游击战争,更加巩固和扩大各党派各阶级各军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准备我国军队在将来反攻,而达到收复东北的目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182页。]

  电报不仅表达了中共中央对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极大关怀,而且为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了坚持斗争的力量。

  (二)抗联第2路军第4、第5军主力西征,总部及所属留守部队坚持反“讨伐”斗争

  抗联第2路军的反“讨伐”斗争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自1938年初开始,敌人的军事“讨伐”日益加紧,抗联部队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为了粉碎敌人企图将活动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联部队“聚而歼之”的阴谋,打通与活动在东南满抗联第1路军和挺进到热河的八路军的联系,中共吉东省委决定第2路军第4军和第5军一部作为主力,包括王荫武部救世军等共680余人,向抗联第10军活动的五常、舒兰地区转移,采取新的军事行动。

  1938年5月1日,第4、第5军领导干部在主清召开会议,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这支西征部队分步兵、骑兵两路,统一由吉东省委书记兼抗联第5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负责政治军事领导,第5军军长柴世荣、第4军军长李延平和副军长王光字等分别负责指挥各部队。7月1日,先遣队出发,7月2日远征部队从勃利具刁翎地区北上,袭击了壮丹江岸三道通,经过激战突破敌人防线。尔后沿四道河子迅速西进,在荒无人烟的高山密林地带艰苦行军150多公里,越过老爷岭,7月8日逼近苇河县楼山镇。7月12日拂晓,西征军出敌下意地发起猛攻,顺利地占领了楼山镇,俘虏伪森林警察中队长以下达40余人,缴获许多枪支弹药和粮食等。随即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激发了厂大群众的抗日热情。当西征部队从楼山镇撤出后,敌人从中东路沿线及延寿、方正调来大批日伪军进行追击和堵截。西征部队遂决定分开行动:柴世荣率第5军教导团、第1师第2团及王荫武救世军部队共210人返回勃利县刁翎地区后方基地;关书范率第5军第1师110人南下,准备经过横道河子、老爷岭与第2军第5师会合后再西进;李延平、宋一夫率领第4军第1、2师和第5军第2师共360人继续西进,奔赴五常。

  但是,由于继续西进的队伍对这一带的地理情况不熟悉,一度误入延寿县境,多次与敌进行遭遇战。7月末部队复人苇河县境,同南进迷路的第5军第1师巧遇,遂又一起向五常进发,还袭击了珠河县的元宝镇和沙河镇。

  这一带尽管曾是抗联第3军的旧游击区,但早已遭到敌人严重破坏,各地修筑起“集团部落”,统治甚严。西怔队伍步、骑兵行动参差,给养困难,只得靠强攻敌人据点来夺取,不断造成伤亡和减员。这时又发生中共吉东省委书记宋一夫叛变投敌事件,造成极坏影响。

  8月初,敌人调集3000余名日伪军警进行追击和堵截,西征部队与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8月下旬终于进人五常县冲河山区。但因敌军的重兵封锁和分割包围,无法同闻讯前来接应的抗联第10军靠拢会合,被困馁于荒山野岭之中,仅能以山果野菜充饥,人员减少至200人。为缩小目标,决定第4军与第5军分开活动。第4军继续在五常县山区艰苦斗争,9月下旬遭敌包围,由于作战牺牲、饿毙和逃亡,队伍减员很大。

  到11月下旬以后,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字相继牺牲,第4军参加西南远征的部队损失殆尽。第5军西征部队在向舒兰转移途中遭受严重损失,第1、第2师失掉联系。第2师余部返抵宁安,与第2军第5师会合,一起转战在额穆、敦化一带。

  第5军第1师余部于9月初在头道河子渡过壮丹江,11月返回刁翎抗日游击区。其中第1师等部于10月中旬返回壮丹江地区时,在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遭敌袭击。抗联第5军妇女团冷云等8名战士,为掩护大队转移,猛烈向敌人射击,在子弹打光、后退无路的紧急时刻,宁死不屈,毅然决然地背扶着受伤的战友,步入浪花翻滚的乌斯浑河,溺江捐躯,壮烈殉国。这8位女英雄是:指导员冷云、班长杨贵珍、胡秀芝,原第4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

  “八女投江”的壮烈事迹,激励和鼓舞着广大抗联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斗。

  抗联第2路军总部及其所属留守部队——第4军留守处、第5军第3师及第7、第8军等部队,为策应第4、第5军主力西征,保卫后方基地和密营,在周保中的领导下与强敌周旋,展开了激烈的反“讨伐”斗争”。

  1938年春,大批日伪军及伪兴安军骑兵部队分路进攻富锦、宝清境内的抗联密营,3月18日,200名日为军和100多名伪兴安军骑兵向主清西沟与宝石河子之间的尖山子第5军密营逼进。负责保卫密营的第3师第8团第1连得知敌人出动的消息,便由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等带领14名战士向蓝棒山北麓的李炮营出发,途中与敌遭遇,遂占领小孤山迎击敌人。敌人将小孤山四面包围,并以机枪和迫击炮猛烈射击,第:连战士下畏强敌,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冲锋,临近黄昏时,指导员等多人已先后牺牲,弹药也己打光,双腿被炸断的连氏命令两名总部交通员和另外两名受伤战士转移,然后与冲上的敌人同归于尽。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近100人。

  不久,抗联第2路军总部为烈士们举行了追悼会,决定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以纪念为国牺牲的抗联战士。这12名烈士是:李海峰、班路遗、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武、王仁志、张全福、杨德才、王发、李才。

  总指挥周保中亲笔写下诗文,悼念这些壮烈殉国的战士。

  烈士山战斗之后,敌人继续向山区进犯,由于抗联战士浴血奋战,在这段时间里第5军第3师的密营没有遭到破坏。

  1938年6月,日伪在宫锦、主清等地也加紧推行“归屯井户”政策。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召集干部会议,讨论吉东抗日游击战争形势,并对各军的反“讨伐”斗争作了具体部署。第5军第3师奉命将第8和第9团分开活动。从6月中旬起,第8团100余人由主清抵达桦川县驼腰子地区,活动将近3个月,多次与敌人作战,钳制了敌人,在完成掩护西征部队西迸的任务之后,于9月中旬又回到富锦、宝清地区坚持斗争。第9团在宝清东部与第7军第3师组成第5、第7军联合部队,其任务是在宝清等地相机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线,进行给养征发和军需品筹集,选择有利时机打击敌人。6~7月间,这支联合部队在宝清南部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活动,袭击伪警察署,捣毁“集团部落”,截断密(山)宝(清)公路,与敌人作战多次,钳制了大批敌人兵力。8月,敌人进一步加强对富锦、宝清一带的进攻。13日晨,近200名日伪军骑兵在飞机火炮掩护下,突然袭击了抗联小团山子临时看守所。第9团团长戴克正指挥14名战士英勇抗击,激战3小时,团长以下11人壮烈牺牲。此后,联合部队一直处在敌人“讨伐队”的“追剿”之中。经联合部队干部会议研究决定,8月23日留一部在双鸭子坚持活动;80余名骑兵由李文彬、景乐亭两位师长率领奔赴大旗杆,进至富锦、同江一带,与第7军第9、第10团取得联系,并负责筹措给养和服装。

  在此期间,第2路军总部警卫部队与在主清活动的第9军第2师联合作战,取得数次胜利。9月初,周保中率领这支部队由主清向依兰、方正地区转移,9月下旬抵达刁翎地区。不久,在与西怔返回的第5军及救世军的部队会合。这时,敌人动用约1个师的兵力寻歼抗联第2路军总部和第5军军部。11月初,敌人调集大批“讨伐队”在数架飞机配合下,对牡丹江岸的五道河子、喀上喀、土城子等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集中袭扰,又向南推进。

  周保中率领总部直属部队90多人在牡丹江岸莲花泡、夹皮沟狭小地区,利用森林、山洞等巧妙地与敌人周旋1个多月,同派出去的小分队及第5军军部也中断了联系,形势十分险峻。到12月下旬才转移到牡丹江东岸,摆脱了敌人的“追剿”,同第5、第9军和救世军军部取得联系,共同等划突围斗争。

  1939年1月6日,周保中在柳树河子主持召开了中共吉东省委临时会议,着重处理了第5军第1师师长关书范动摇叛变问题,稳定了部队情绪,坚定了克服困难抗战到底的信心。随后,接连打了几次胜仗,部队也受到很大损失。3月,日伪军约6000人,编成10余支“讨伐队”,对第2路军留守部队轮番进行围攻。第2路军处境十分困难。中共吉东省委扩大会议决定,留少数部队在刁翎地区钳制敌人,主力分路向外线转移。4月初,第2路军总部和第4军留守部队开始向宝清、密山方向转移。日军步、骑兵约七八百入跟踪追击。周保中等指挥所部在葫芦葳子(今海林具境内)组织还击,毙伤日军120余人。尔后越过图佳铁路,于6月29日到达宝(清)密(山)附近的蓝棒山临时后方基地。柴世荣率领第5军在向穆棱方向前进中被敌人发觉,遂于泉眼河设优,激战5小时,共歼日伪军约300人。5月初,第5军部队终于到达镜泊湖一带,与第1路军的第3方面军取得了联系,共同开展活动。在舒兰活动的第10军由军长汪雅臣率领于6月化装成伪军,在小南门至九十五顶子山的途中,消灭日军数十名。9月,又在亚布利消灭日伪“讨伐队”100余名,缴获一批武器弹药。抗联第8军在臼伪军频繁的军事“讨伐”和政治诱降之下,到1938年冬各师相继瓦解。

  1939年3月19日,早已动摇的军长谢文东率军部部分人员叛变投敌。

  随后,副军长腾松柏也投降了敌人,抗联第8军全部瓦解。

  (三)抗联第3、第6、第9、第11军的主力部队远征

  1937年底至1938年初,北满抗联部队领导人——第3军军长赵尚志、第6军军长戴鸿滨、第11军军长祁致中越界进入苏联国境以后,日伪军对松花江下游地区的进攻有增无减。抗联各军与众多的围攻之敌进行艰苦的奋战和周旋,给予敌人以有力打击,同时自己也受到严重损失。为了突破敌人包围,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于1938年6月初作出决定:将第3军由10个师缩编为4个师和1个警卫团;北满抗联各军主力部队立即分批穿越小兴安岭,向西部的海伦地区进行远征,以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7月,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张寿篯(李兆麟)在萝北麻花林子召开军政干部会议,以贯彻省委关于组织西怔的决定。

  参加这次向西远证的有抗联第3、第6、第9、第11军主力部队共700多人。在北满临时省委统一领导下,由张寿篯、金策、魏长魁、冯治纲具体组织,分三批进行。第9军军长李华堂因不同意远征,带领部分队伍潜入深山躲避,后于1939年7月率部携械投敌。

  首批远征部队由第3军政治保安师师长常有钧、第9军第2师师长郭铁坚和第9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率领所部共约150多人组成,已于6月出发。

  部队分别渡过松花江,在通河小古洞集结并筹集给养后,即向海伦方向前进。

  途中遭敌袭击,魏长魁牺牲。6月底,部队到达庆城九道岗附近时,再次遭到敌人包围。在突围时,常有钧和郭铁坚失掉联系,遂率政保师及第9军第2师第4团部分人员,于9月下旬到达海伦第3军第6师后方,在后来的战斗中,常有钧被叛徒杀害。郭铁坚率领第9军第2师第5团60多名战士空围后,继续前进,由于作战牺牲、饥饿、伤病,在11月到达海伦八道林子时只剩下20余人。

  第二批远征的有两支部队:一支由第6军参谋长冯治钢、第2师师长张传福率领的军部教导队和第之师第11团及第1师第6团共200余人组成;另一支由第3军政治部主任金策、第6军第3师师长王明贵、第3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侯启刚率领的第3军第3师和第6军第3师第8团、第1军第12团及第4师部分队伍共300余人组成。

  第6军远征部队于8月上旬从萝北老等山出发,8月23日,在汤原黑金河西沟岔口遭敌袭击,张传福师长及7名战士牺牲,给养和马匹大部散夫。

  当时正值雨季,阴雨连绵,风雨交加,战士们穿着湿透的衣服,吃着野菜山果继续前进。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和堵截,冯治纲率领部队日夜兼程,过草甸,穿树林,披荆斩棘越过小兴安岭。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终于到达海伦东部八道林子,与第3军第6师师长张光迪所率部队会合。

  第3军远征部队在金策等率领下于9月6日从萝北出发,冒雨人沼泽地行军,几天之内就有10名战士因饥寒患病而死,马匹也因疾病接连死去。部队进入汤原老游击区后,打垮伪自卫团筹备了一些给养,群众冒着生命危险送给部队一些粮食和牲口,部队继续西进,伪汤原县治安队300多名骑兵尾追而来。远征部队以少数机枪手对其进行伏击,把敌人甩掉。为了缩小目标,远征部队决定步、骑兵分道前进,渡过汤旺河后,进入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密林。抗联战士忍饥挨饿,跋山涉水,经过:个多月的艰苦行军,于10月8日抵达海伦白马石与第6军远征部队会合。

  第三批远征部队由第6军军部教导队、第11军第1师共100余人组成,张寿篯亲自领导。第11军第1师师长李景荫负责行军的一切计划和指挥。

  1938年11月初,部队在富锦集结,以后,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萝北县境,到达汤原东部联军密营。进军途中曾奔袭鹤岗,筹备冬装和给养。

  12月8日,部队沿叉巴气河到达小兴安岭南麓王肇风密营,稍事休整。

  12月12日,部队绕道北上,转向西行,穿越小兴安岭,向绥棱县境进发。

  在那寒冬季节,广大抗联战士顶风雪、冒严寒,前进在林海雪原之中。一些战士双脚被冻坏,步履艰难;给养断绝,战士们用雪水煮橡子、榆树皮和牛皮靰鞡充饥,还要时常同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在露营地,战士们便围在篝火旁取暖、睡眠。这支部队历尽干辛万苦,最后在12月29日到达海伦八道林子与第6军第3师会师,胜利完成了西北远征的任务。这样就粉碎了敌人妄图把抗联队伍“聚歼”在三江省的阴谋,保存了北满抗联部队的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的游击战争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组织北满抗联部队主力远征的过程中,以及在征途上,张寿篯和他的战友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露营之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英勇、艰苦的战斗生活。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意哪怕松江晚浪主。

  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冠,复东北,天玻晓,光华万丈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兄弟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震长缨,缚强奴,山河变。

  万里熄烽烟。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野火晶莹,致垒频惊马不前。

  革枯金风疾,霜晨火不燃。

  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丛〔重〕山。

  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青年出版社,1946年版,第6页。]

  北满抗联主力部队陆续到达海伦后,立即展开了创建新的游击区的斗争。

  1939年1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九次常委会,总结反“讨伐”斗争和远征的经验,提出了北满游击运动的新方针和主动利用敌人弱点,及时地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以少胜多的灵活游击战术。会后,北满抗联西北临时指挥部为迅速开展黑嫩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将所属的抗联第3、第6、第9、第11军部队,按在不同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统一编成第1、第2、第3、第4支队和第1、第2独立师。部队改编后,各支队、独立师进一步加强了部队建设。并与广大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在黑嫩平原逐步站稳了脚跟。

  1939年春,他们已协助建立了讷河县委,并在讷河、嫩江、克山等地发展了抗日救国会组织。同时,还成立了一支有三四十人的武装游击队——讷河人民抗日先锋队。抗联各支队时常以轻骑部队寻找敌人薄弱环节,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歼灭敌人,缴获敌人的武器和粮食。第2支队所属第6军第2师第12团,在支队长冯治纲率领下深入德都平原地区活动,先后取得在田家船口击溃日伪“讨伐队”及在谷家窑从尾追的近1000名伪军包围中突围的胜利。第2、第3支队混合部队也在攻克孙家船口及进攻青石岭木营的战斗中获胜。第3支队袭击日本移民团森林采伐场及日本森林采伐作业区,缴获数十匹良马,使第3支队变成了骑兵部队。第1、第4支队也多次与敌人作战,予敌以重大杀伤,但自己也遭到了严重损失。

  二、抗联各部队转入深山密林,坚持艰苦斗争

  (一)抗联第1路军化整为零,在长白山区艰苦转战

  1939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对松花江下游抗日游击区进行严重破坏之后,又组成“日满军警宪特东边道联合讨伐司令部”,以日本关东军第2独立守备队队长野副昌德为司令官,纠集7.5万余兵力,重点在东南满地区的通化、间岛、吉林三省实行疯狂的“大讨伐。”这次“讨伐”,敌人不采用以往集中兵力“进剿”的办法,而是派出精锐部队占据东南满大小城镇和山材据点,对抗联第1路军各部队进行长期封锁和分割包围;同时派出“出击队”、“挺进队”、“游击队”、“警防队”、“特搜班”、“工作班”等各种名目的“讨伐队”,到处搜寻抗联部队,一旦发现踪迹,就在飞机支援下穷迫不舍。敌人为了捕杀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还专门组成“富森工作队”、“程斌挺进队”、“唐振东挺进队”等。敌人采取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等手段,向抗联第1路军实施全面进攻,使东南满抗日斗争形势日趋恶化,游击区不断缩小,抗联第1路军最后不得不进入通化及东满的密林山区,处于极度艰难困苦的境地。

  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杨靖宇和魏拯民于1939年10月1日至5日在桦甸具头道溜河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主要领导人会议,商讨对敌斗争策略。会议决定,为保存实力,将队伍化整为零,编成小部队,分散活动,以冲破敌人的“讨伐”。会后,抗联第1路军各部便在长白山区的闬江、抚松、金川、辉南、桦甸、敦化、和尤、临江、辑安等地同敌人周旋转战,坚持艰苦斗争。

  杨靖宇为了钳制敌军,使抗联各部队顺利转移,率领第1方面军部分队伍和总部直属警卫旅400余人,转战于桦甸夹皮沟、闬江瓮圈、金川回头沟等地。入冬后,山林里气温常常在—40℃以下,大雪封山,抗联部队的衣食极度困难,战斗空前激烈,往往甩掉一股敌人,又遇上一股敌人,很难有机会休整。杨靖宇所带领的队伍在恶劣环境和残酷斗争中不断减员和失散,到1940年1月初,还剩200余人,月底就只剩60余人了。由于警卫旅第1团参谋丁守龙被俘叛变,供出杨靖宇的行踪,于是敌人调集多支“讨伐队”进行跟踪追击。在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始终无法摆脱追击之敌,部队大量伤亡。到2月15日杨靖宇身边只有6名战士了,当晚,他命令警卫员黄生发等4名负伤战士转移,他与另外两名战士继续前进。2月18日,两名战士去找食物时,在大东沟屯附近牺牲。杨靖宇只身一人,饥寒疲惫,又患感冒,仍坚持与敌人周旋。2月23日,杨靖宇在闬江县城西南保安村三道崴子陷敌重围,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肠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种不畏困难、威武不屈、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气概,使敌人也为之震惊。

  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优秀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人民政府于1946年将闬江县改为靖字县。诗人郭沫若也题诗《咏杨靖宇将军》: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394页。]

  杨靖宇牺牲后,抗联第1路军在副总司令魏拯民领导下,继续与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1940年3月13日至15日,魏拯民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南满省委扩大会议,作出了从部队抽调部分干部到地方工作,以恢复党的地方组织,密切同群众联系等项决定。会后,魏拯民抱病出征,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广大指战员紧密团结在魏拯民周围,在长白山区艰苦转战。

  第1路军警卫旅主力在同杨靖宇分开后未能如期与总部会合,后与魏拯民会师,一起坚持斗争。第1方面军主力部队在临江、闬江县境频繁出击,仅3月份内,就连续袭击了珍珠门、大阳岔、三岔子、湾沟、大板石沟等地的伪森林警察队和日军长岛工作班。但这支部队在与敌军的残酷搏斗中,自己也遭到严重损失,严寒与饥饿也造成大量减员。第2方面军主力部队于1940年春在抚松、安图、和龙一带寻找敌人薄弱环节,积极而灵活地攻击敌人。3月25日,又在和龙县红旗河取得了消灭日伪军“前田讨伐队”队长以下140余人的重大胜利。1940年春,第3方面军在敦化牛心顶子山的几处密营遭到破坏后,失去了后方基地,处境更加困难。当他们袭击了敦化县黄泥河车站撤退到牛心顶子山时,遭到跟踪而来的日伪军2000余人的包围。这支抗联部队在激战中伤亡30多人,最后利用夜暗寻隙突出重围,转移到敦化一带,后又经延吉到达汪情,与第5军第2师会合,一起坚持斗争。

  (二)抗联第2路军各部小股部队在乌苏里江左岸等地坚持游击活动

  随着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部从刁翎地区向宝清转移,敌人即调集重兵对这一地区进行严密封锁,并不断对抗联部队展开进攻,形势极其严重。1939年7月10日,中共吉东省委执行部向各部队党组织发出了《关于东北游击运动目前严重阶段的斗争任务紧急通知》,就加强部队领导,改变活动方式以及对敌斗争策略,作出了具体要求。第2路军所属部队根据《通知》精神,把部队改编成小股部队分散游击,以灵活机动的战术,破坏敌人交通线和军事设施,截夺敌人运输车辆,袭击敌人据点,积极打击敌人。7月上旬,第2路军总部警卫部队在富锦县李金围子西北截获敌人一支运输队。7月28日又袭击了富锦县兴隆镇附近的杨家“集团部落”。第5军第3师一部伏击了桦川县驼腰子日本采金船;8月又袭击了宝清县柳毛河日本采金公司,均取得胜利。在此期间,该师第9团与第7军补充团共同袭击了虎林具黑咀子敌人的秘密军火库工程,解救出300多名劳工,其中100多人参加了抗联部队。

  11月,第5军和第7军联合部队在大碰子东山和七星河地区与大批日伪军激战,毙伤不少敌人。

  1939年冬,敌人以数十倍于抗联部队的兵力集中向依兰、桦川、富锦、宝清各旦山边和森林地带大举进攻,使抗联第5军第3师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第5军和第7军在冬季反“讨伐”斗争中都受到很大损失。在敌人严密封锁下,部队给养经常发生困难,战士数日吃不到粮食、食盐,有时竟以树皮果腹;为防止暴露目标,往往露营时不能生火取暖,又缺医少药,还要日夜行军打仗,许多战士因饿、冻、病死亡,部队减员很大。1940年1月,第7军缩编为两个团,由王效明任参谋长,全军只有200余人。3月,第2路军总指挥部将第5军第3师仅有的20余人编入总部警卫部队。抗联第10军一直在五常、舒兰、榆树等县山岳地带孤军奋战,他们在与第2路军总指挥部的联系被敌人隔断的情况下,仍依托五常县南部的崇山密林,采取小股部队分散出击的方式,坚持开展游击活动。当时,第10军除从木场工人支援和袭击伪森林警察队解决给养外,经常几天吃下上顿饱饭,伤病员更是缺医少药。

  当年流传这样一首抗日歌谣:

  “抗联医院不简单,条枝软床稀乱颤,松树桦皮当天棚,绿草青苔当地毯。

  伤员们,钢铁汉,没有医药不呻唤,一日三餐吃不饱,伤口没好上前线”。[《东北抗日联军第八——第十一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142页。]

  这首歌谣反映了第10军后方医院的真实情况,也表现了抗联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军长汪雅臣的眼睛、右臂、腿部等处,曾先后9处负伤,伤口溃疡化脓,仍坚持工作和战斗。

  (三)抗联第3路军各部在黑嫩平原英勇斗争

  北满抗联各支队实行分区活动,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需要,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召开了第二次执委会议。会议郑重讨论了重大组织问题,其中一项是改组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以第3、第6、第9、第11军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及总指挥部。

  5月30日,抗联第3路军在德都县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接着成立了三个地区性指挥部:龙北指挥部(指挥许亨植,后为冯治纲),龙南指挥部(指挥李景荫),下江指挥部(指挥徐光海)。各部队在黑龙江省北部十几个县积极开展游击活动,抓注敌人统治薄弱的环节,进攻车站,袭击机场,攻克村镇,解除伪警察署(所)的武装,不断打击日本侵略者,先后开辟朝阳山(德都县境)、阿荣旗(齐齐哈尔西北)、甘南等游击区。在嫩江两岸活动的部队,在1939年下半年内,与敌作战40余次,攻占讷何等城镇,歼敌250余人,缴获500余支枪。9月,第3、第6军联合袭击德都县伪警察署,毙敌100余人,缴获100余支枪。11月,第6军一部在德都凤凰山反击日伪军“讨伐队”,击毙日军上校、中校各1人,少校3人,缴获长短枪100余支、机枪5挺。

  抗联第3路军在黑嫩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平原游击战术,即:灵活地大步前进、大步后退、迂回作战,伺机袭扰敌人;在群众未发动起来的地方,采取远距离奔袭,寻找敌人薄弱环节,出其不意地歼灭敌人:在群众已发动起来的地方,采取深入敌人内部,以里应外合的方式打击敌人。

  抗联第3路军各部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在黑嫩平原与敌人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打破了日伪的所谓“黑(河)、北(安)、龙(江)三省汇攻计划”。同时抗联第3路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约有1/3的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到1940年2月,第3路军各部只剩下500余人。

  在北满抗联主力部队向黑嫩平原远征,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的同时,北满抗联留守部队在敌人严密封锁、疯狂“讨伐”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英勇奋战,艰苦斗争,打击并钳制了敌人的兵力。一年半以来,这支留守部队虽然遭受严重挫折,付出巨大牺牲,但却为坚持松花江下游游击区的斗争,配合北满抗联主力部队的西征作出了贡献。

  三、东北抗日联军各路军缩编为支队,顽强地坚持对日伪军作战

  1940年春,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在反对日伪军“大讨伐”的斗争中,遭到严重挫折,受了很大损失,原有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大都被破坏,抗联部队人员从原来的3万余人减到不足2000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便于对日作战和指挥,1940年1月24日,中共吉东省委代表和北满省委代表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召开会议,确定了“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制定了新的游击活动计划,决定第1、第2、第3路军所属的11个军缩编为10个支队:第1路军各军缩编为第1、第4、第7支队;第2路军各军缩编为第2、第5、第8支队;第3路军各军缩编为第3、第6、第9、第12支队。

  伯力会议结束后,中共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返回东北,第1路军各部远在南满地区,被敌隔断,无法听到伯力会议精神的传达,因此,在1940年仍以3个方面军的番号活动。

  1940年4月以后,抗联第1路军警卫旅一部转移到东满一带活动,并于7月在东宁县境与第2路军季青所部会台。随后又向南返,准备接出第1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率领的队伍。警卫旅另一部在敦化、宁安等地转战,曾在宁安鹿道东北、镜泊湖北湖头等地袭击敌人。后来两支队伍都在对敌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只有少数人员重返东宁片底子。第2方面军在安图、敦化、延吉一带多次与日伪军警作战,并袭击了敦化县哈尔巴岭车站等,年末去东宁活动。第3方面军在第5军一部西去联络第10军时,曾于7月下旬攻入五常县冲河镇,后返回镜泊湖周围。

  12月8日,第3方面军指挥陈翰章所部在宁安镜泊湖南湖头小湾湾沟被敌包围,在突围战斗中,陈翰章壮烈牺牲。陈长期战斗在镜泊湖畔,被当地人民誉为“镜泊英雄”。第1路军各部在连续反“讨伐”斗争中,相继遭受重大损失。到1941年初,第2方面军一部约200余人转移到中苏边境休整,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1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因病无法随军转移,留在桦甸县夹皮沟东部牡丹岭密营休养,终因疾病冻馁于1941年3月8日逝世。

  这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又一重大损失。当月,第1路军一部改编为第1支队。

  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同保中和新任副总指挥赵尚志于1940年3月上旬返回下江地区,向崔石泉、王效明等传达伯力会议精神。4月初,召开第7军党代会,决定将第7军改编为第2支队,王汝起任支队长,王效明任政委。

  此后,该支队曾袭击宝清南日军屯垦小队,在大岱河设伏歼灭伪军20余人,袭击富锦县柳大林子伪警察队与自卫团,奇袭宝清县七星河镇,攻打密山县东二道岗日本移民开拓团等。在抗日联军胜利的影响下,驻宝清七星河镇的伪军约300人于9月中旬反正。敌人获悉后,急派飞机多架狂轰滥炸,并以大股兵力尾追,起义人员大部分逃散,只有34人正式加入抗联。活动在宁安地区的抗联第5军因受敌阻隔,未能与第2路军总指挥部取得联络和实行改编。

  1940年冬,第5军一部在军长柴世荣率领下转入边境休整,另一部在新任军政委季青率领下转到珲春、汪清一带活动。奋战在五常山区的第10军,1940年9月袭击拉滨铁路日伪重要城镇据点山河屯及伪警察署,缴获大批粮食和其他物资。

  1941年初,第10军在九十五顶子山露营时遭到敌包围,军长汪雅臣负伤被俘后牺牲,部队突围散失,但仍有少数人员坚持斗争,直到抗战胜利。

  第3路军新任政委冯仲三返回东北战场后,到海伦和绥棱向中共北满省委和第3路军总指挥张寿篯等传达伯力会议精神。经研究决定,将龙北部队编为第3、第9支队,将龙南部队编为第6、第12支队。经改编和整顿的抗联第3路军,加强了部队政治工作和后方群众工作,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各支队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多次袭击日伪军事据点获胜。1940年8月,第3、第9支队由冯仲云指挥,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配合下,攻占克山县城重创日军守备队,缴获各种枪100余支。

  10月13日,第3支队突然冲进嫩江城北的霍尤门车站,毙伤日军多人,俘虏伪军警100多人,缴获步枪120余支、弹药2000余发、战马200余匹和大批粮食、衣物等。第12支队于8月开赴肇州、肇东、肇源地区。

  11月8日,第12支队联合当地义勇军及抗日救国会等地方组织一举攻占肇源县城,将伪军全部缴械,并打开监狱,解放了被关押的爱国者和群众。

  是役击毙日籍警务股长以下10余人,俘虏伪警察116名,缴获机枪5挺、长短枪300余支、子弹3万余发及其他军用物资。抗联队伍迅速扩大到140余人,并大部改为骑兵。但12月以后,大批日伪军进行反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肇惨案”,抗日群众惨遭镇压。为保存实力以利再战,第12支队向木兰、东兴、铁力转移。第2支队在青冈、明水、拜泉三具地区活动,也取得一些胜利。入冬以后,由于敌人加紧“围剿”,自然条件恶劣,各支队都先后遭受一些挫折和严重损失。

  这样,到1940年末和1941年初,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已经进入极端艰难困苦的阶段。许多主要领导干部相继牺牲,抗联部队人员锐减。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广大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决心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除将部队陆续集中到中苏边境地带实行整训以利再战外,仍派留第3路军第3、第6、第12支队和第2路军第2支队一部,在北满地区和饶河一带,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其环境之困苦,斗争之残酷,时间之长,在战争史上是少见的。东北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大量消耗和钳制了敌人,对全国抗日战争的坚持和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22-04-30 16:55:4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七章第二节

下一篇: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八章第一节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