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春节】1940年代的春节
2023-01-15 15:00:20  来源:光明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北京的春节越来越淡,特别是新式小家庭,一到春节“新马泰”旅游了,完全没有过春节的意思。春节的风俗绝大部分都已绝迹。春节产生于农业文明和宗法社会,几千年的习俗是以这两者为背景的,上世纪40年代,老北平的社会环境还为农业文明所包围,城市里还保留着一些宗法精神,因此,那时过春节(当时称“过年”)与现在迥然不同,特别是,对于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来说,过年是一年最大的梦想和欢乐。

  祭灶——过年的前奏曲

  那时过年不是三天五天,而是一个序列,要过完这个序列,大约要一个多月。北平一进腊月就有了过年味儿,无论来客,还是街头邂逅,都不免要问一句,年货准备得怎么样了?商店特别是与“年货”有关的买卖铺都要披红挂彩,提醒人们“年就要到了”。腊月二十三,算是正式进入过年序列,所以这一天又称“小年”,可以说正式过年的前奏曲。这一天最重要的节目是祭灶,俗称灶王爷上天。

  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侯宝林的相声说“说是一家之主,可是户口本上没怹”),平时供在厨房里,简单的就在炉灶上贴一张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双人画像;豪华点儿的,有个灶王爷龛。灶王爷龛的样子有点像前些日子新建的“永定城门楼”。龛的两边写着“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上联有些虚夸,平常很少有给灶王爷磕头的,这也有道理,既是一家子,何必那么多礼?下联多少有点写实,灶王爷离灶火近,点香很方便,所以灶王爷像前常常是香烟缭绕。有的还供上一杯清水,平日烟熏火燎的,灶王爷也需要清水润一润。进了腊月,灶王爷的待遇明显改观,这时家家都要买些糖瓜,恭恭敬敬地供在灶王爷面前,勤快点的还要换一副新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三的夜晚,灶王爷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去。汇报内容是其所主持的一家子的善恶功过。本家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那里多为自己美言几句,嘴甜些,所以在其上天之前要上供糖瓜,说穿了也是一种贿赂。国人对待鬼神有些像对待贪官,总认为多上供、实行物质鼓励就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

  汉族风俗是“男不拜月(中秋节不参与祭祀),女不祭灶”,因此,恭送灶王爷上天是男人的活。二十三的晚上,天黑如漆,把供桌搬到院子里,上面供着北平月饼的四大样——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翻毛月饼,自然也少不了粘嘴的糖瓜。父亲穿上簇新的长袍马褂,把一捆芝麻秸儿,分成三脚架状,立在地上,上覆以柏树枝,把灶王爷龛放在上面,再撒上些料豆(这是给灶王爷坐骑吃的黑豆),从下面点火,然后三跪九叩。芝麻秸儿含油易燃,燃烧时料豆和秸秆一起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柏树枝儿放出一阵阵清香。灶王爷上天了。然后演奏国人过年特有的音乐——鞭炮齐鸣,它告诉我们新春就要开始了。这是北平民谚中说的“二十三,糖瓜粘”。

  办年货

  那时过年(从三十傍晚到初五)除了戏馆子外,一切买卖铺都要停业休息,因此过年吃和用的东西都要年前准备好,这叫“办年货”。对小孩来说,新年准备期办年货是最开心的事儿,孩子可以向大人正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北平民谣说到过年有“闺女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的句子,这都是要主妇操办的。另外,每天都会有新东西进门,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过年才得一见的(如“灯儿节”得用走马灯)等等,这些都足以刺激孩子们过年的热情。办年货时,我常跟着去,这是一乐,不能放弃;即使不能去的,待买进门后也要仔细查看。

  办年货包括买各种新年的吃食、用具以及祭祀用品。那时,除了信仰洋教的(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和回民,北平人一般家里都有个神位,或供祖先,或供仙、佛。家境稍好点的,要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家庙”(供祖先)或佛堂。

  那时我们家要定两堂供品(佛堂和祖宗各一份)。饼饵主要是蜜供和上面说的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翻毛月饼四种。一堂蜜供是四个,每个高约二尺多,其状如小型西安大雁塔,用蜜供条叠搭而成。四种月饼从大到小,顶上做成桃形,最下面月饼的直径有一尺左右,这四种合成一堂。供品并不怎么好吃,只是个应节祭品。俗话说“心到神知,上供人吃”,两堂供品在撤供之后也是分给大家吃了。供品中还有四碟鲜果,大多用晒出“福、禄、寿、禧”字的苹果。为了与蜜供、月饼的高度一致,鲜果要放在“豆”中,这是一种高脚的盘子。古代有个席地而坐时期,豆是那时餐具。后来作为祭器用,显得有些古雅之气。

  过年的操作阶段

  “二十四,扫房日”,除了洒扫庭除,有的还重新刷墙糊顶棚。那时顶棚大多是纸糊的,一年的烟熏火燎,保护好的也要发黄,因此家境稍好的都要挑了顶棚重糊,室内室外,焕然一新。个人也要洗澡剃头。

  二十四以后,家里忙活的主要是制作储备食品,这也很吸引孩子注意力。小孩跑前跑后,里外查看有什么新吃的出炉。从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许动刀子,这几天的吃的都要年前做好。蒸制面食品有许多花样,如做个蝴蝶、金鱼、小耗子等,再涂以颜色,虽然味道与馒头没有什么区别,但孩子不这样看,刚一出屉,便抓来吃,也不怕烫,而且觉得分外香甜。

  除夕——诸神下界

  当朝阳在脸上晃来晃去的时候,我才醒。“大年三十了,还不起?”母亲的叫起,我突然意识到,盼望已久的“年”终于到了。这一天要穿新衣服,孩子尤其如此,因为他是大人的脸面。虽然我只有四五岁,但作为长子也要穿棉袍,过年要见面行礼的,穿短衣太过随便。北平人认为穿长衣服是有礼貌的表现。比如挑水夫送水,进入院内,都要穿到膝盖的茧绸大褂(太长不便干活),因为院内可能有妇女走动。我穿着湖绉面里外三新的棉袍,母亲不让去放花炮,怕烧了衣服。我只好在小院里跑来跑去。或看看厨房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看送水、送财神和要账的。

  那时小院里已经有了自来水,但习惯上总觉得甜井水好喝,还让挑水夫送水,自来水只用来洗涮。三十这天一定要把大小水缸装满,水象征着财,多多益善。这天频繁拍门多是送财神的,干这事的常常是穷家小孩,靠财神挣点小钱。这些孩子在大门口高喊:“送财神爷喽!”主家也烦,可是谁能说“去、去、去,不要”呢!那不等于拒绝财神爷光临吗?于是,不论谁来都是给一两个铜板留下一张。

  要账的多是买卖铺的小徒弟。那时北平的买卖大多是赊购,特别是离家近、卖日常生活用品和吃食的铺子,很少现金交易。(这种信任是多年培植成的,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最后结账在大年三十。

  三十这天该店里小徒弟穿得干干净净,到各家催账。他们站在主家院子里,不进屋,高声说“今年小店的买卖不好,向您老拆兑俩钱,请您务必多关照”。实际上小徒弟往院子里一站,主家马上就会说,告诉你们掌柜的,我这就去。不必等小徒弟说完那段套话。

  下午开始剁馅,准备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那时北平人吃“观音素”的很多,每月初一、十五和观音菩萨的生日要吃素。这顿饺子就是素馅的。

  傍晚,随着外面的鞭炮声的密集,预告“年”真正到了。这时人们忙着往院里洒祭灶时买的芝麻秸,我穿着新棉鞋尽情地在上面踩来踩去,发泄着人性中固有的破坏性,美名“踩岁(碎)”。天完全黑了,大人在院子里设好祭桌,准备迎接灶王爷回家。据说灶王爷“回宫降吉祥”时要带领天上诸神而来,所以母亲嘱咐我,大年下不要胡说,诸神下界,说什么神仙都听着哪!母亲小声附在我耳朵上说词,让我感到庄严与神秘,不吉利话不敢说,真有动辄得咎之感。本来迎财神爷是初二的事儿,传说初二是财神赵公元帅的生日,北平人上财神庙进香也是正月初二。可是人们为了省事,再说三十已经有许多财神码(当时称印在纸上的神像都叫“码”,如“灶君码”)。于是就把“迎财神”与“迎灶王”的事儿一块办了。

  大年初一头一天

  迎神之后,除夕已过,严格说就到了“大年初一头一天”了。这天的第一件事是到“前门洞”(正阳门与箭楼之间的瓮城)烧香。正阳门(即前门)楼两旁各有一个袖珍小庙,东边是观音菩萨,西边是关帝。前门离我家不远,但到这里也已经人头攒动,有成百上千的人了。上香之前先要摸一下正阳门的门钉,据说可以消灾祛病。那些与人齐高的门钉被摸得锃光瓦亮,与高处乌黑门钉对比鲜明。拜完关帝,再拜观音菩萨庙。从前门回到家里已经夜里两三点了,这时全城的鞭炮渐稀渐疏,大有“偃旗息鼓”之势,因为各家都忙着给老人拜年和吃大年初一的饺子了。我们也是这样,父母坐在供祖先牌位桌子的两边,孩子穿好了长袍向牌位行三跪九叩之礼。于是父母拿出红包,一般是一块现大洋,或五个有蒋介石头像的镍币,其购买力相当现在60~100元人民币。然后一家吃素馅饺子。

  孩子过年的精神头比大人足,大多要“三十晚上熬一宿”,大人如何劝也不管用。那时没有电视,孩子干什么呢?大多是提着灯笼在大街放花放炮,或在屋子里玩“升官图”,比赛看谁能从小科员一直升到大总统。

  其他年事

  初二这天是到财神庙进香。财神庙在广安门外三四里地的六里桥,名为“五显财神庙”(现在的中华书局附近)。这里有“借钱”习俗。所谓借钱就是庙里的道士把用金箔银箔叠好的元宝散给香客,带回家,香客拿出点香火钱回敬。

  初一以后还有两个“灯节儿”特别被看重,一是初八,一是十五。古人认为妖魔鬼怪都以黑暗为寄身之处,点燃灯火,自然有驱魔和祓除不祥的功效。每到灯节,母亲用彩纸(主要是黄、粉、绿等颜色)捻成中间细如纸绳,上下有个啤酒瓶盖大小的灯台108盏,蘸上油,从室内一直散播到门口,还有窗台、灶台、自来水管等地都要放上这小小的灯台,然后点燃,不过要有人盯着,避免着火。十五的灯节就更热闹,走会的,玩灯的,一拨一拨的,让小孩不知追哪拨好。

  灯节,我更喜欢悬挂在客厅的走马灯,一开大灯(也可用蜡烛,但得有人看着,太麻烦),唐僧师徒四人以及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小龙女等围绕着灯转了起来,这个简单的装置能够引发我痴想:是谁在推动它呢?

  (摘自《一蓑烟雨任平生》,重庆出版社2013年8月版)

责任编辑:张莹 最后更新:2023-01-21 10:12: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春节】抗战中的春节记忆

下一篇:【春节】战争年代,民众是如何庆祝春节的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